面頭嶺墓群

戰國揭東面頭嶺墓群位於廣東省汕頭地區揭陽縣(現為廣東省揭陽市揭東區)雲路鎮中夏村面頭嶺南坡,自1974年4月至1978年冬陸續發現規模不同的戰國墓十餘座,清理出土一批隨葬品。出土銅鼎、銅劍、銅鏃、銅鉞等器物。此後又在周圍的古墓中出土一些類似的青銅器。推斷為相當於中原戰國時期的文物。

基本介紹

  • 中文名:面頭嶺墓群
  • 外文名:面頭嶺墓群
  • 別名:面頭嶺墓群
  • 國籍:面頭嶺墓群
發現,文物,意義,

發現

1973年4月,時揭陽縣中夏鄉生產隊需建辦公室,遂平推了一座名叫牛堆的土丘,因建房挖基等,發現一座較大型古墓,並先後在大墳內、後坑埔大車、大聖宮等地發現銅器。同時,在鄉村西北小溪河床也常於雨後發現銅鏃。其後,自1973年4月至1978年冬,又陸續發現規模不同的戰國墓十餘座,清理出土一批隨葬品。以牛堆戰國墓為例。

文物

在面頭嶺墓群中,最初發現的牛堆戰國墓,是一座大型戰國時期的古墓,墓向180°,墓室於原地面構築,方形,邊長約3.3米,墓壁泥土夯築,墓高1.2米,墓厚1米,墓室內填滿木炭,因為是粉化壓實,厚度僅存0.3米。木炭層上面,夯了一層0.2米厚的粘土,再鋪一層小石塊,長寬與墓室相等。原封土高5米,長、寬各8米。隨葬銅器有數件,靠近墓室左壁的隨葬銅器排列成一直行,前三件為規格不一的三件鼎,特點均是盤口、鼓腹、平底,斜足薄壁,出土的3隻銅鼎,形制獨有,《揭陽文物志》對該類文物的描述是:“這是一種盤口樹頸鼓腹、平底高斜足薄胎鼎。”另有三件已成碎片,器型不明;靠近右側墓壁的是一把短銎銅鉞;中有一銅劍,已殘,劍柄凸起三道箍,還有弧刃環首細柄刀一件,其他一些隨葬銅器殘損嚴重,器型沒法辨認。
其他9座戰國墓,都是在施工取土墓坑被破壞後清理的,墓的形制不明,其規格都小於牛堆戰國墓,墓室多在地下,有些墓室內有積炭層,所出隨葬品分銅器、陶器兩類,銅器有簋、簠、盂、鼎、劍等,陶器有瓮、瓿、罐、盅、盞、紡輪等。

意義

中夏墓區為揭陽縣(今屬廣東省揭陽市揭東區)發現的重要戰國墓地,既有一鼎以上的幾座大型墓,又有僅於腰間出土二件陶器的眾多小型土坑墓,其貧富差別非常明顯。出土文物中出土銅劍及銅矛各一件,學者認為,帶此類王字紋的兵器,若長沙出土之越王矛,邵陽之王字矛,說明其先起源於越國而後來流行於百越各地。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