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語言符號

非語言符號

非語言符號是指不以人工創製的自然語言為符號,而是以其他視覺、聽覺等符號為信息載體的符號系統。 雖然語言是人類最重要的符號系統,但是非語言符號同樣在日常傳播活動中扮演著不可或缺的角色。美國學者L.伯德惠斯特爾估計,在兩個人傳播的場合中,有75%的社會含義是通過非語言符號傳遞的。專門研究非語言符號的艾伯頓。梅熱比也提出了一個公式,說明非語言符號的重要作用。

基本介紹

  • 中文名:非語言符號
  • 外文名:non-language symbol
  • 內容:語調,表情
  • 類型:傳播學
定義,英文對照,解釋,內容,特點,連貫性,相似性,通義性,協同性,即時性,真實性,作用,補充作用,替代作用,強調作用,否定作用,重複作用,調節作用,類型,外貌與衣著,表情與眼神,姿態動作,觸摸行為,空間與距離,被引文章,研究 學者,文獻期刊,

定義

溝通雙方互相理解=語調(38%)+表情(55%)+語言(7%)
公式中的“語調”和“表情”均為非語言符號,這個公式表明了人際傳播中非語言符號所能傳遞的信息遠遠大於語言。但是它也說明:語言可以傳遞任何信息,而非語言符號傳播意義的範圍就有限。傳播主題越抽象,不用語言就越難表達。

英文對照

nonverbal signs;non-language symbol; non-linguistic symbols; non - language symbol;nonverbal sign; non - language symbols;

解釋

在工具書中的解釋
1、人類自然傳通手段中的各種非語言手段。諸如姿勢、表情、眼神、形體動作、身體接觸以及服裝的選擇、整容手段、香水氣味和時間與空間的使用形式等都具有符號意義,都可以通過人的視覺、聽覺、觸覺、嗅覺等感知渠道來表情達意。它不但可以加強、擴大語言手段的作用,還可以弱化、抵消語言手段的效果。如表情會表現言不由衷,眼神閃爍。
名片交換中使用的非語言符號名片交換中使用的非語言符號
2、超越自然語言的範圍,通過人的感官而感知的符號系統。表達的信息常常帶有某種暗示的性質,用來補充自然語言或表露感情。有三種類型:(一)動態無聲的。以身體的動作表示“意義”,如點頭、打手勢、撫摸、擁抱等。(二)靜態無聲的。利用空間距離來傳播某種信息,如呼吸、氣味、服飾等。(三)有聲的。利用語音的特點來表達意思,如嘆氣,呻吟等。
在學術文獻中的解釋
1、非語言符號是指信息傳播不以有聲語言和書面語言為載體,能直接打動人的感覺器官的各類符號.電視中,非語言系統基本上是視覺系統
2、非語言符號是指動作性符號、音響符號、圖象符號、目視符號(地圖、曲線、繪畫等符號).符號的多樣化為信息的表征提供了多種途徑
3、非語言符號是指通過視覺、觸覺、嗅覺感受到的姿態、外貌、語音語調、氣味等等.語言符號作為思想的直接實現,不僅是具體事物的抽象符號,而且反映了種、類以及事物與事物之間的關係
4、“身體語言”也可稱為“非語言符號”.是指人們在交往過程中的動作、眼神和表情等.有的學者認為.人們在交往中,有聲語言只能起到45%的作用,而55%的作用是通過“身體語言”實現的
5、非語言符號是指人類各種靜態和動態的包含特定意義的信息載體.靜態非語言符號包括:人的外貌、空間距離、時間控制、環境布置和服裝飾物等
6、所謂非語言符號是指除語言符號之外的一切傳遞信息的交際方式.從理論上說非語言符號必須直接或間接地依附於語言符號
7、在傳播學中,非語言符號是指語言之外的其他所有傳播信息的符號,大體分為三類:一是體語,二是視覺性的非語言符號,三是聽覺性的非語言符號
8、傳播學把這類信息稱為非語言符號,它們可以有效地傳遞信息.例如,唐傳奇鶯鶯傳》中鶯鶯在遭遇始亂終棄之後,贈張生玉環、亂絲和文竹茶碾子等三物

內容

非語言符號可以分為基本的兩大類:視覺性非語言符號和聽覺性非語言符號。
視覺性非語言符號
包括動態的視覺性非語言符號和靜態的視覺性非語言符號。
(1) 動態的視覺性非語言符號
包括體語(以及舞蹈語言)、運動畫面、人際距離
體語是一人的身體動作表示意義的符號系統。體語一般包括手勢、動態體態、面部表情、觸摸、眼神等。體語在實際的傳播活動中可發揮替代、輔助、表露、調節、適應等功能。
運動畫面主要是指電影、電視等大眾媒介中使用的一種符號系統。在這個二元空間中,運動畫面利用其光影、色彩、構圖以及畫面的組接和轉換等元素來傳遞信息。人際距離的符號性是由美國人類學家E.霍爾提出的。他認為人際距離與人互動的結果,即人際關係,有很大聯繫。一般而言,關係越密切,距離就越近;距離越遠,表明關係月鬆弛。他研究了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人際距離,提出“空間也會說話”。他繼而提出人際距離可以據此劃分為四個區域:親密區、熟人區、社交區、演講區。不同的人際距離對傳播情境和傳播內容起到了制約和補充的作用,
手勢手勢
*人際傳播中的非語言信息
1.目光接觸與注視:注視——強化人的判斷或增強對方信心,表示肯定或否定的表情。
2.面部表情:喜悅、幸福、悲傷、氣憤、恐懼、噁心。
3.外表:著裝+外形。
4.人際空間距離:取決於人際關係的親密程度。
5.動作、舉止:說者;聽者。
6.身體接觸:握手、拍肩、擁抱、貼面、親吻。
7.時間:反映RP,責任感,對別人的尊重。
8.空間:表現主動者的動機和身份,參與者的心。
9.嗓音:聲調。
*人際空間距離的信息:
12步<L<25步, 公共講話 (公共演講
4步<L<12步,社會談話距離 (陌生人)
1.5步<L<4步, 一般交際談話距離 (熟人,朋友)
L<1.5步, 親密距離 (家人或密友)
(2)靜態的視覺性非語言符號
包括靜止體態、象徵符號、實義符號乃至衣著、擺設、環境、雕塑、繪畫、圖片等等。
人際互動過程中,靜止體態不僅能溝通雙方的思想和感情,而且它的不同樣式還反映出雙方社會地位和審美的區別(戈夫曼語)。
象徵符號代表某個抽象的意義,它往往是特定文化的結晶,如五角星,鐮刀斧頭等標誌和徽記。
實義符號表達某個確定的意義,特徵為簡潔、形象、直觀、易記,如狼煙、烽火、路標、信號旗等。
聽覺性非語言符號
包括類語言和其他聲音符號。
(1)類語言
類語言是人類發出的沒有固定意義的聲音,它是一種類似語言的符號,但是又不像語言一樣有明確的字形和讀音,也不像語言一樣有固定的語法規律可循。類語言包括輔助語言和功能性發聲。
輔助語言是指輔助人類口頭語言的聲音要素,主要包括一掉、音量、音速和音質。當聲音要素系統中的諸要素在口頭語言的傳播過程中發生變化時,就會導致口頭語言意義的變化。通俗的說,說話時的抑揚頓挫會使同一句話產生不同的意思。
功能性發聲是指人發出的哭、笑、哼、嘆息、呻吟、口頭語等聲音。它們不具有固定意義,往往在不同的情境中表達不同的意義。簡而言之,類語言是口語的附加或補充部分。
表情表情
(2)其他聲音符號
如鼓聲、口哨、汽笛、樂聲等。在特定的傳播情境下,某種單一的聲音符號也可能擔當傳播信息的重任。

特點

綜觀以往的研究,我們會發現:不管非語言符號有多少種和採用哪一種傳播方式,也不管它是有意而為還是無意而為,都有一些共同的特點

連貫性

語言符號是依據語法、邏輯的規則排列的。在一個句子中,不同性質、特點的辭彙都有自己大體的位置,而且它們各自獨立、相互分離。因此,語言符號也是數位符號。非語言符號“則相互連貫,並形成一個色帶(色彩)和範圍(聲音)。”(W. Littlejohn, 1989)就是說,非語言符號沒有很強的數位性,它傳播信息時,只是在一連串的符號中著重突出某個符號,而該符號的表述並沒有固定的位置,而且它總是與語言符號或其他表達方式結合在一起,很少單獨出現。因此,它也可稱作連貫符號。

相似性

非語言符號與指稱對象之間具有某種相似性,因為它是把客觀事物符號化。比如,豎起食指可以代表數字“1”,伸出食指勾動中指可以代表手槍,伸出雙臂上下扇動可以代表飛鳥,用雙手可以表示某一物件的大小或形狀,等等。語言中的表意文字(如漢字)在產生的初始階段也許具有某種相似性(如日、月、山、水),但一旦成熟即失去相似性,而表音文字(除擬聲詞)則沒有相似性。符號與實物相似,似乎只存在於非語言符號之中。

通義性

非語言符號,幾乎可以稱之為“世界語”。要認識文字、聽懂話語,通常要經過學習、接受教育。對於母語之外的語言,更是如此。但是對於非語言符號的譯讀、理解,似乎無須接受專門教育,因為非語言符號與實物之間的相似性可以產生出舉世通用的意義。比如,向人作恫嚇或威脅的姿態,向人表示乞求或可憐的行為,向人做出歡迎或喜愛的動作,這些身體符號所傳達的意義,不同國家的人都能作出相近、共通的理解。

協同性

雷蒙德·羅斯(1986)寫道:各種非語言符號在傳播中“是相互關聯、互為依託、協同一致的。如果它們不是這樣,你的意圖就要受到懷疑。”①當你憤怒至極時,儘管你竭力克制,但沁出的汗珠、迅速的眨眼、輕微的哆嗦、沙啞的聲音等非語言符號卻在“協同造反”,紛紛暴露真相。即使你為迷路者指示路徑,你的眼睛、表情、身體也會隨著你手臂的指向配合行動。除了單幅圖片,現實中的非語言符號都是協同傳播、同時送出的。

即時性

語言符號總是經過一定的思考方才輸出,非語言符號往往未經思考就立即作出條件反射式的傳播。駕駛汽車,紅燈一亮即踩剎車;看電影電視,一出現人體的敏感部位,觀者的瞳孔立即放大;一看到美味佳肴,飢者就忍不住要流口水;突然一聲巨響,聽者立即大驚失色。對於外在變化的事物,人體立即作出反應,輸出非語言符號,是精神正常的標誌;而延時反應,則可能是不正常的。

真實性

言語是行為的指標,眼睛是心靈的符號。人渾身都可遮蓋,唯獨面目無法掩飾。因此,除非訓練有素的演員,一般人很難以非語言符號騙人。如果你的講話同你的目光和面部表情不一致,聰明的聽者總是依據非語言符號作出正確的判斷。甚至連孩子也會從父母嚴厲批評之後的一絲不易覺察的微笑中,將批評的份量降到適當程度。因為,非語言符號顯得更加真實。
非語言符號在傳播過程中具有如下特點
1. 傳播過程的連續性。
2. 傳播通道的多感官刺激
3. 非語言符號在傳播過程中的無意識性,也叫做非自製性。

作用

非語言符號的上述特點,決定了它具有六種作用:補充語言符號,替代語言符號,強調語言符號,否定語言符號,重複語言符號,調節語言符號。下面,我們分別對其進行解釋:

補充作用

聲調、面部表情、手勢或人與人之間的距離等非語言符號,都可以用來填補、增加、充實語言符號在傳播信息時的某些不足、損失或缺欠。例如,在戰場上,指揮員高喊“同志們,沖啊”的同時,右手猛力向前一揮;在課堂上,老師要求學生們“注意聽講”的時候,兩眼盯著兩個講話的學生。

替代作用

這是指以非語言符號代替語言符號傳播信息。當某件事不便用言語表述或特定環境阻礙了言語交流,這時就使用替代法。比如,當一位朋友在飯桌上將你一次尷尬的經歷準備告訴別人時,你用腳踢了他一下,他會意後打住;在吵嚷的股票交易所,人們也是用手勢代替說話。

強調作用

“給我狠狠打!”隨著一聲命令,指導員一拳砸在桌上。“一拳”突出強調了講話者的憤怒和決心。對講話中的某些詞或話故意提高音量或者拖長,也是為了強調和突現其特別之處。

否定作用

有時非語言符號會否定語言符號所傳播的信息含義。假裝的笑臉往往會否定高興、愉快的言語,痛苦的表情又會被人“讀”出幸災樂禍的心境。當它們發生矛盾時,人們傾向於相信非語言符號承載的信息,而不相信語言符號。

重複作用

以非語言符號重述語言符號的信息,例子是很多的,如在對服務員說“再拿兩瓶啤酒”時伸出兩個手指,說“真棒”時連連點頭,說“沒勁”時連連搖頭。重複可以使信息傳遞更加準確。

調節作用

這是指以非語言符號來協調和調控人與人之間的言語交流狀態,如把一個手指靠近嘴唇,意思是“別說了”或“小聲講”;把耳朵對準講話人的嘴巴,意思是“大聲些”、“我在細聽”。此外,薩姆瓦(L·A·Samovar,1988)等人還從跨文化傳播的角度 ,列舉了非語言符號具有“最初的印象、相關的信息、引起感情的因素、自我表現和對別人的控制”等五種作用。

類型

非語言符號的作用往往需要由不同的非語言符號來承擔,而不同的非語言符號亦會釋放出不同的功能。在對各種各樣的非語言符號進行鑑別和分析後,我們將其分為五種類型:外貌與衣著,表情與眼神,姿態動作,觸模行為,空間與距離。

外貌與衣著

人的外貌和衣著由於形狀和形式不同所傳播的信息就不同,所產生的影響也有差異。這不僅影響人本身的個性,還影響到他的行為模式。只要他相信自己的外貌和衣著的吸引力,他的行為舉止就會表現出自信的感覺。但是,傳播者應對外貌和衣著有正確的判斷和認識,因為只有適中的恰到好處的外貌和衣著,才有助於信息有效而準確的傳播,過分迷人的或過分醜陋的外貌和不適當的衣著會直接影響信息的傳通。對於受傳者來說,應該避免以貌取人和衣帽取人。

表情與眼神

薩姆瓦(L·A·Samovar,1988)等人認為:“我們大家都是演員,都帶著各種各樣的面具。”面孔是我們人體的一部分;我們走到哪,它也跟到哪。面部表情千變萬化,含義複雜,但不論是有意還是無意,人們使用和操縱面部表情的原因不外四種:強化真實情緒,減弱真實情緒,中和真實情緒,掩飾真實情緒。實險證明:女子對於面部表情的判斷較之男子更為敏捷並更加精確。眼睛是心靈的窗戶,傳通的主要源泉。人們能夠利用眼神傳出的信息幾乎是無限的。研究發現:在社群傳播中,人們大約用30%-60%的時間跟別人眼目傳神。當人們聽話時,他會注視講話者;當講話者搜尋詞句時,他會避開目光轉向空間;當聽話人對講話內容有興趣時,他會長久注目講話人;當與地位低的人談話時,他會減少目光接觸;當有人一次盯視我們長達十秒鐘以上,我們就會感到很不舒服。

姿態動作

人們對體語(身體語言)學的興趣驟增。正如許多研究表明的,我們也許能停止有聲語言的傳播,但不能停止無聲語言的發出。我們的姿態動作總是有意無意地“泄露”我們內心的秘密和蘊藏的信息。這是因為,人的每一種姿態動作都是人的心理狀態和生理狀態信息的外化;同時,它們同那一片刻中作用於我們的某種事情往往相關;而每個人也都能夠根據傳播經驗和文化背景從體語中推斷或“破譯”出有關信息,並加以運用;還有,姿態動作總是跟其他人們的存在相聯繫,而變化的實質則取決於他們之間的關係。
研究發現:人體能夠發出多達70萬個不相同的信號。埃克曼和弗里森(1972)認為,不論身體動作多么複雜眾多,它們都可以分別歸入符號勢、圖解勢、調節勢、心情展示和適應勢等五大類別之中。“V”型手勢和“OK”手勢(用一隻手的食指尖與拇指尖相接),就是有準確含義的符號勢。與語言密切相連並有助於“圖解”言詞的手勢為圖解勢,如給人指路時的手勢,這類手勢具有加碼和解碼雙重功能。那些能幫助我們與另外的人相互作用的身體動作如點頭、手勢、變換姿勢等,叫調節勢,因為通過這些動作能調節人們的相互關係。心情展示是反映我們一種情緒(緊張、激動、傷心、沮喪)的強度的那些行為。適應勢通常與自己或對別人的消極感情有聯繫。例如,當某人的不舒服感和焦慮感增加時,他在人前的掐、抓、摸等適應動作就會增加。
從傳播學的角度分析,人們使用姿態動作不外兩個修辭目的:加強一種思想或觀點;幫助描繪某些事情。但有一個總的要求,那就是適宜和協調。就是說,你使用的姿態動作應與講話內容相宜,並與客群的期望相符;在表達意思時,要使語言與動作合拍一致,身體的各部位有機協調。

觸摸行為

觸摸作為傳播的一種象徵性手段,可以用來表述和說明相互作用的性質,具有職業性、禮貌性、友愛性、情愛性等交流功能。
觸摸行為能傳遞各種不同的信息。首先它可以傳遞情緒信息。史密斯(A·Smith,1970)的研究發現:觸摸能夠傳送五種不同的情緒:漠不關心、母親般的照顧、害怕、生氣和鬧著玩。另一項研究發現:60%的人在向另一個人致意和說“再見”時,都使用觸摸,而長久分別時的觸摸(握手、擁抱等)更為強烈些,因為分別更富於情感。其次,觸摸可以傳遞地位信息。一般來說,主動觸摸對方的人往往是地位較高的人,而且兩人之間沒有障礙和矛盾。所以,在日常交流中,大多是教授、老闆、大人主動觸學生、雇員、小孩。通常,地位低的人往往希望得到地位高的人的觸摸,而具有支配性個性的人或者企圖顯示這種支配性的人,他們往往主動採取觸摸行為。還有,觸摸可以傳遞安全信息,使受者有種慰藉感、舒服感、滿足感和受保護感。觸摸者和被觸摸者都承認,觸摸傳播的信息常常比講話更重要。

空間與距離

每一個人都生活在一個無形的空間範圍圈內,從而構成了他的領地。每個人的領地大小不一。首先,它是依據每個人所屬的文化來確定。拉丁美洲人、阿拉伯人和日本人談話時喜歡靠得很近,而英國人和澳大利亞人則喜歡有一個寬敞的空間。因此,不可用此文化中的距離感去評價彼文化中的傳播情境,否則易造成錯誤的傳播。其次,空間大小還與每個人的個性有關。大多數脾氣暴躁、不太友善的人往往占有較大的空間。還有,空間的大小與距離的遠近與傳播情境也有密切的關係。大量研究還表明,人們和他們所喜歡的人交談要比和他們不喜歡的人交談靠得近;朋友要比點頭之交靠得近;熟人要比陌生人靠得近;性格內向者要比性格外向者保持稍大的距離。在交談時,兩個女人要比兩個男人靠得近。
我們每個人都應尊重別人的領域或空間,但現實生活中總有人以“並非有意”、“表示親近”、“侵入”和“污染”等形式侵犯他人的領域。面對來犯者,由於“侵犯”的原因有的是密友,有的是求愛,有的是懷有敵意,有的是準備“占有”,被侵犯者若不能接納,就可能作出撤離、隔離或者反擊的舉動。所以,侵犯他人的領域或空間,若不受歡迎,必然既影響互動行為,亦影響交流效果。

被引文章

2003 對作為非語言符號的舞台說明的分析
林繼軍 - 被引次數 2 次
1999 試論圖書館的非語言符號系統交流
鄧沁燦 - 被引次數 3 次
關於非語言符號因素影響的探討
李毅 - 被引次數 3 次
體育教學中的非語言符號
梁建平 候樂榮 - 被引次數 3 次

研究 學者

李毅 鐘首民 徐小平 葉偉 蔡莉 劉雲峰 王昭 宋建國 王曉東

文獻期刊

外語教學 電視研究 西安外國語學院學 現代傳播 新聞采編 宜賓學院學報 中國青年政治學院
畢節師範高等專科 渤海大學學報 常熟高專學報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