狼煙(古代邊防軍事報警信號)

狼煙(古代邊防軍事報警信號)

狼煙,是一個漢語詞語,拼音是láng yān,是中國古代邊防兵發現敵情發信號時在烽火台點燃的煙火,但不是燃燒狼糞而發出的煙火。

可是為什麼古人把烽火稱作“狼煙”呢?是因為狼是古代匈奴、突厥、吐蕃等少數民族共同崇尚的圖騰。其軍在當時被中國人稱為“狼兵”,其君主被稱為“狼主”。那么,古人把這些民族入侵中原時燃起的烽火信號稱作“狼煙”順理成章。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狼煙
  • 作用:古代報警的烽火
  • 燃料:柴薪、油脂
  • 出處:《酉陽雜俎
  • 拼音:láng yān
軍事名詞,古代解釋,證實,

軍事名詞

雖稱之為“狼煙”,實際卻不是以狼糞為原料,若以狼糞為燃料,很難收集到大量的狼糞,並且狼糞燃燒時冒出的煙也不是直直地上升的。
烽火到底用的什麼燃料?用的是柴薪。荒漠上生長著胡楊紅柳羅布麻、芨芨草、白茨、駱駝草、甘草、旱蘆葦、梭梭等,這些都可 做燃料。河西各地文博部門從烽火台上下收集到的烽薪是不少的,有的烽薪還保留著明顯的燃燒痕跡。嘉峪關市長城博物館就有這樣的烽薪展品。
姜戎曾在作品《狼圖騰》中寫道:“狼糞裡面幾乎全是黃羊毛和綿羊毛,沒有一點點羊骨渣,只剩下牙齒,還有粘合羊毛的石灰粉似的骨鈣。狼消化能力超強,可以把把吞下肚的羊肉鼠肉、羊皮鼠皮、羊骨鼠骨、羊筋鼠筋全部消化了,消化得幾乎沒有一點殘餘,只剩下不能消化的羊毛纖維和鼠齒,即便是羊毛也只是粗毛纖維,而細羊毛和羊絨也被消化掉了。”
狼糞燒起來就像是燒羊毛氈,冒出的煙是淺棕色的,比干柴堆冒出的煙還要淡。

古代解釋

唐朝-段成式《酉陽雜俎》:“狼糞煙直上,烽火用之。” 北宋-陸佃《埤雅》中:“古之烽火用狼糞,取其煙直而聚,雖風吹之不斜”。 北宋-錢易云:凡邊疆放火號,常用狼糞燒之以為煙,煙氣直上,雖烈風吹之不斜。烽火常用此,故謂‘堠’曰‘狼煙’也。 明朝-李時珍本草綱目》:狼腸直,故邊塞以狼矢為煙。 明朝-戚繼光《紀效新書》卷十七《守哨篇-草架法》云:“伏覩祖宗墩法舉狼煙,南方狼糞旣少,煙火失制;拱把之草,火燃不久,十里之外,豈能目視!” 唐朝-李筌《太白陰經》載,烽火台上須置“炮石壘,水停,水瓮,生糧,乾糧,麻蘊,火鑽,火箭,蒿艾,狼糞,牛糞” 《武經總要》載宋代制度亦於烽台上“安火筒,置水罌,乾糧,麻蘊,火鑽,蒿艾,狼糞,牛羊糞”另外,古代的狼很多,從戚繼光的文獻里,可以看出,明朝時北方的狼還很多。
狼煙
再有,有學者說在烽火台的灰燼中沒有發現狼糞這個很正常,烽火台上的人要吃飯,而中國在歷史文獻中沒有燒狼糞做飯的記錄,畢竟吃飯比燒狼煙的機會要多些,即使燒一次,也應該會被清理掉,烽火台在近代燒狼煙的機會不多。唐代《烽式》規定:烽煙傳遞速度“一晝夜須行二千里”,假如以十里一個烽火台,兩千里內二百個烽火台來算:一個烽火台僅用十斤狼糞,這次信息傳遞就需要兩千斤狼糞,而一匹飽食終日的狼一天也最多兩泡糞(拉稀除外),一泡糞不足三十克,一個星期的乾糞量不足一斤,而且散落漫山遍野不易收集。若守著一匹狼,一泡不落一個月的收集也僅僅三斤多,如果要收集兩千斤狼糞,至少需要六百六十六匹狼紀律嚴明保障有力,一個月的“愛國糞”全部充公上繳,才夠一次烽火之用!征“軍糞”比征“軍糧”更要軍需處長的命,而古時烽燧遍布全國,這根本是不可能完成。

證實

狼煙是狼糞燒出來的煙嗎?
成語“烽火戲諸侯”,講的是西周時期的幽王,為了討得愛妃褒姒的歡笑,多次在城頭點起煙火耍弄列國君主,結果失去江山的故事。唐朝詩人杜甫在《春望》里,用“烽火連三月,家書抵萬金”抒發自己思家、憂國的悲傷情懷;北宋詞人辛棄疾在《永遇樂·京口北固亭懷古》中,以“四十三年,望中尤記,烽火揚州路”的鏗鏘之聲,鞭笞南宋朝廷的腐敗。
略通文墨的人,都知道“烽火”與“狼煙”是一對孿生兄弟。各種版本的現代資料的注釋大體相仿:古代邊境的山巔丘陵之上,或遠或近築有烽火台。如果夜晚有敵情,守關兵卒就點起火堆,升騰的烈焰能穿透黑暗的夜幕,故稱之為“烽火”;如果白天有敵情,就焚燒狼糞,據說燒狼糞冒出的白煙即使遇上颳風也聚而不散,扶搖直上,故稱之為“狼煙”。那時候沒有其他通訊設備和技術,就靠“烽火”“狼煙”報警,使戍邊軍卒在第一時間做好迎戰準備,同時也讓附近黎民百姓有所防範。
據筆者查找,“烽火”“狼煙”比較完整的最早解釋是唐代段成式的《酉陽雜俎》:“狼糞煙直上,烽火用之。”北宋陸佃在《埤雅》里又有“古之烽火用狼糞,取其煙直而聚,雖風吹之不斜”的描述。《辭源》《辭海》的解釋亦如是說。“狼煙”在《現代漢語詞典》(第6版)里解釋為:“古代邊防報警時燒狼糞升起的煙,借指戰火。”
“狼煙”真的是狼糞燒出來的煙嗎?作家姜戎於1967年,從北京到內蒙古邊境——額侖草原插隊,他在東烏珠穆沁草原摸爬滾打11年,懷著對草原狼的敬畏,鑽狼洞、掏狼崽、養小狼——與狼共舞,在對草原狼進行了深入細緻的觀察研究與回顧總結後,於本世紀初寫出轟動全球的《狼圖騰》。
姜戎曾做過一系列簡單的試驗,並進行了科學推理。一天,他放羊碰到幾根呈灰白色、香蕉一般粗長的狼糞,雖已經乾透,但還能看得出是狼在前幾天新留下的。他掰開一段,發現幾乎全是黃羊毛和綿羊毛,竟沒有一點點骨頭渣,只有幾顆草原鼠的細牙齒,還有粘合羊毛的石灰粉似的骨鈣。千百年來,草原狼在搏殺中生存,獵不到食物就挨餓,所以一旦打到獵物,恨不得撐破肚子以補給營養,久而久之演化形成了難以想像的消化功能。姜戎用手指捻著狼糞,糞中的毛經過狼胃酸的強腐蝕、狼小腸的強榨取,已經變得像剛出土的木乃伊。羊毛纖維早已失去韌性,稍稍一捻,立刻化為齏粉。
牛、羊、馬、駱駝這些食草動物,無論怎么咀嚼、消化,糞便終究還是草渣,拾起來晾乾可當柴燒。可非肉不吃的狼,連骨頭都被消化成石灰粉似的骨鈣質,混合在變質的毛髮、鼠齒之間。這樣的糞,真能燒出兩千多年來讓人望而生畏的“狼煙”嗎?
狼是疾行動物,神出鬼沒,狼糞極其分散。姜戎費了好大工夫,才拾了小半書包狼糞,他又撿了一大抱枯枝,用馬韁繩拴住,拖到山頂一塊大石頭的平台上。他劃火柴點燃乾透了的枯樹枝,很快燒得噼啪作響,倒進去的狼糞慢慢由灰白變成了黑色。後來,狼糞在柴火中終於燒著了,一股狼臊氣和焦糊味,像煨著一片陳年舊氈一樣,冒出的煙是淺棕色的,比干柴的煙還要淡。最後,乾柴燒成了不大不小的明火,狼糞也一起燒成了明火,連煙都幾乎看不見了。
姜戎仔細辨析面前的這堆火,與牧民在天冷時野外燒火取暖或燒烤食物的柴火沒有任何區別,他一直等到燒光燒盡,期盼中的狼煙仍未出現。
姜戎的實驗雖屬孤證,但對千百年來關於狼煙的傳統說法無疑是嚴厲的挑戰——他認為:狼煙肯定與狼有關,突厥騎兵打的是狼頭軍旗,剽悍的突厥軍隊南下,在中原農耕民族眼裡認為是狼來了。於是姜戎給定義狼煙最初的本義應該是:在烽火台點燃的、報告那些打著狼頭軍旗的敵軍進犯邊境的煙火信號。
狼煙是狼糞燒出的煙的說法,最初可能是不負責任的望文生義,後來以訛傳訛,繼而固化俗成下來。對於狼煙,是不是狼糞燒出來的煙的問題,只要多找些狼糞,選擇不同的氣候條件在不同的地理位置反覆試驗,就可以得出結論的。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