靜軒王公祠

靜軒王公祠

靜軒王公祠位於清遠市高新區龍塘鎮井嶺村(原屬清城區.2008年始清遠市新增高新區。直屬清遠市管轄)。王志淵,字靜軒,乾隆年間從花縣遷徙龍塘井嶺,是為創業之祖。坐西南向東北,廣五路,中路三間兩進,兩側青雲巷相隔。總面闊80米,總進深53米。中路及左右兩路橫屋始建於清代,新中國成立後擴建“志成書院”、“靜軒家塾”和兩路三間二廊,1987年重修,內有重修碑記,是研究王氏族人發展的寶貴實物資料。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靜軒王公祠
  • 地理位置:清遠市高新區龍塘鎮井嶺村
  • 總面闊:80米
  • 總進深:53米
淵源,總體布局,一進,二進,三進,地圖信息,

淵源

公祠的始建者叫王志淵,家族並不是太富裕,但人丁卻很興旺,在房子根本不夠住的情況下,祠堂的旁邊卻建有兩家書塾,可見當時這個家族是多么的崇文重教。由於該家族在歷史上出了不少狀元及進士(祠堂內有《成均進士》牌扁講述一個叫王成均中進士,及《文魁》牌扁,深受當地村民敬重,儘管在一個偏遠的山區里,卻歷朝歷代受到政府保護。整個祠堂的建築特色在嶺南並不算少見,不過作為家族祠堂,能有如此的建築規模和配置,的確不簡單。
靜軒王公祠整個建築具有明顯的客家特色,從族譜可知,王氏始祖出於周朝的太原,王氏子孫歷代分流,部分從中原遷徙到嶺南。在龍塘井嶺一支乃乾隆年間從花縣(今花都)遷徙而來,靜軒王公祠紀念的是他們的創業之祖,名為王志淵,字靜軒。因其在族人中一直保持較大的影響,所以建於清代中期的靜軒王公祠一直以來得到了很好的保護,基本保持了原貌。
靜軒王公祠
靜軒王公祠整座建築坐東南向西北,廣五路深三進,整個建築面積達四千多平方米,包括正中間的宗祠,東西兩路各11間橫屋,橫屋左右是宗族學校“志成書院”和“靜軒家塾”,足見當年王氏家族乃書香門第。

總體布局

且說中路的宗祠靜軒王公祠,分為三進二井。

一進

一進為尾廳(門廳),內置屏門,前設四步廊,台基花崗石包邊,趟櫳門,門口設有素麵門枕石和很高的門檻,以寓意“高門第”之意,花崗石門框上陰刻“靜軒王公祠”。
靜軒王公祠靜軒王公祠

二進

二進的中廳為議事廳(大堂),是族人議事、聚會的公共場所,內置屏門,帶天井及側廂。天井四邊的坡屋形成“四水歸一”之勢,它不僅具有防潮、通風、祛濕、隔熱、防噪的作用,同時還有祈求“藏風聚氣,通天接地”之意。屏門上分別懸掛嘉慶十八年(1813)立“成均進士”和光緒年間立“文魁”牌匾,以歌頌祖先功德和倡導 “孝”、“悌”等儒家禮制仁愛思想,達到教化子孫目的。

三進

三進為上廳(祠堂),三開間帶天井及兩廡,內飾以木雕花隔扇,中央神龕上安放族人列代祖先靈位,以供後人拜祭。族人婚嫁,添丁,考取功名,乃至百年歸老,都到祠堂行禮以告知“太公”。
二井(兩天井)  靜軒王公祠東西兩路由兩橫屋各11間組成,間以天井相隔。公祠前還有地堂與水塘,開闊的平地更是烘托出祠堂的雄偉氣勢。族人道,這裡一度是族人舉行各種慶典活動的場所,今最為熱鬧時要數清明,分散在四處的族人拜祭祖先之後在此同聚同宗之誼。一旁的“靜軒家塾”也變成了為聚會煮食的大廚房,室記憶體有不少桌椅和碗筷。
木雕做工精細,動物刻得栩栩如生木雕做工精細,動物刻得栩栩如生
水井
在靜軒王公祠不遠處還有一口井,族人說,從前新媳婦入門,不但要到太公前行拜,還要在過門次日清早到此井擔水,以得到族人的認可。今此井水已不作飲用, 但水井保持依然完好。
靜軒王公祠
靜軒王公祠

地圖信息

地址:廣東省清遠市清城區龍塘鎮井嶺村

地圖信息

打開百度地圖查看詳情

反饋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