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葉蟬

青葉蟬

青葉蟬(學名:Tettigonieua viridis (L.)),是農業害蟲。亞歐美洲各地都有分布。

基本介紹

  • 中文學名:青葉蟬
  • 拉丁學名:Tettigonieua viridis (L.)
  • 別稱:大青葉蟬
  • :動物界
  • 同翅目
  • 葉蟬科
  • 分布區域:亞歐美洲各地
基本信息,特徵描述,發生規律,防治方法,地理分布,

基本信息

[中名] 青葉蟬
青葉蟬
[別名] 青葉跳蟬、大青葉蟬、大綠浮塵子
[學名] Tettigonieua viridis (L.)
[ 目 ] 同翅目
[ 科 ] 葉蟬科
[寄主] 楊樹白蠟刺槐蘋果檜柏梧桐扁柏(穀子)、玉米水稻大豆馬鈴薯蔬菜、果樹等160種植物。
[危害特點] 成蟲若蟲危害葉片,刺吸汁液,造成褪色、畸形、捲縮,甚至全葉枯死。此外,還可傳播病毒病。

特徵描述

成蟲體長7—10mm,雄較雌略小,青綠色。頭橙黃色,左右各具1小黑斑,單眼2個紅色,單眼間有2個多角形黑斑。前翅革質,綠色微帶青藍,端部色淡近半透明;前翅反面、後翅和腹背均黑色,腹部兩側和腹面橙黃色。黃白至橙黃色,財節3節。長卵圓形,微彎曲,一端較尖,長約1.6mm,乳白至黃白色。若蟲與成蟲相似,共5齡,初齡灰白色;2齡淡灰微帶黃綠色;3齡灰黃綠色,胸腹背面有4條褐色縱紋,出現翅芽;4、5齡同3齡,老熟時體長6—8mm。

發生規律

北方年生3代,以卵於樹木枝條表皮下越冬。4月孵化,於雜草農作物及蔬菜上為害,若蟲期30一50天,第1代成蟲發生期為5月下旬一7月上旬。各代發生期大體為:第1代4月上旬一7月上旬,成蟲5月下旬開始出現;第2代6月上旬一8月中旬,成蟲7月開始出現;第3代7月中旬一11月中旬,成蟲9月開始出現。發生不整齊,世代重疊。成蟲有趨光性,夏季頗強,晚秋不明顯,可能是低溫所致。成、若蟲日夜均可活動取食,產卵於寄主植物莖稈葉柄主脈枝條等組織內,以產卵器刺破表皮成月牙形傷口,產卵6一12粒於其中,排列整齊,產卵處的植物表皮成腎形凸起。每雌可產卵30一70粒,非越冬卵期9一15天,越冬卵期達5個月以上。前期主要為害農作物、蔬菜及雜草等植物,至9、10月農作物陸續收割、雜草枯萎,則集中於秋菜、冬麥等綠色植物上為害,10月中旬第3代成蟲陸續轉移到果樹、林木上為害並產卵於枝條內,10月下旬為產卵盛期,直至秋後。以卵越冬。
青葉蟬青葉蟬

防治方法

(1)夏季燈火誘殺第2代成蟲,減少第3代的發生。
(2)成、若蟲集中在穀子等禾本科植物上時,及時噴撒2.5%敵百蟲粉或1.5%1605粉劑或2%葉蟬散(異丙威)粉劑,每667m2 2kg。
(3)必要時可噴灑2.5%保得乳油2000一3000倍液、10%大功臣可濕性粉劑3000一4000倍液。

地理分布

全球分布:於亞歐美洲各地。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