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皮竹(原變種)

青皮竹(原變種)(學名:Bambusa textilis McClure var. textilis),是竹亞科、簕竹屬青皮竹的一個變種植物。叢生竹,竿高達8-10米,徑3-5厘米。竿直立,綠色,節處平坦,無毛。原產廣東和廣西,現南方各地有引種栽培,竹材為華南地區著名編織用材,常用以編制各種竹器、竹纜、竹笠和工藝品等。竹-篾則用作建築工程腳手架的綁紮篾和土法榨油的油箍篾。中藥“天竺黃”產自此竹的節間中。

基本介紹

  • 中文名:青皮竹(原變種)
  • 外文名:Bambusa textilis McClure var. textilis
  • 屬性:竹亞科、簕竹屬
  • 原產:廣東和廣西
形態特徵,生長環境,分布範圍,辨識,

形態特徵

竿高8-10米,直徑3-5厘米,尾梢彎垂,下部挺直;節間長40-70厘米,綠色,幼時被白蠟粉,並貼生或疏或密的淡棕色刺毛,以後變為無毛,竿壁薄(2-5毫米);節處平坦,無毛;分枝常自竿中下部第七節至第十一節開始,以數枝乃至多枝簇生,中央1枝略微較粗長。籜鞘早落;革質,硬而脆,稍有光澤,背面近基部貼生暗棕色刺毛,先端稍向外緣傾斜而呈不對稱的寬拱形,籜耳較小,不相等,其末端不外延,邊緣具細弱波曲狀繸毛,大耳狹長圓形至披針形,稍微向下傾斜,長約1.5厘米,寬4-5毫米,小耳長圓形,不傾斜,其大小約為大耳的一半;籜舌高2毫米,邊緣齒裂,或有條裂,被短纖毛;籜片直立,易脫落,卵狀狹三角形,其長度約為籜鞘長的2/3或過之,背面近基部處疏生暗棕色刺毛,腹面在脈間被短刺毛或有時近於無毛而粗糙,先端的邊緣內卷而成一鑽狀銳利硬尖頭,基部稍作心形收窄,且其寬度約為籜鞘先端寬的2/3。葉鞘無毛,背部具脊,縱肋隆起;葉耳發達,通常呈鐮刀形,邊緣具彎曲而呈放射狀的繸毛;葉舌極低矮,邊緣齧蝕狀,無毛;葉片線狀披針形至狹披針形,一般長9-17厘米,寬1-2厘米,上表面無毛,下表面密生短柔毛,先端漸尖具鑽狀細尖頭,基部近圓形或楔形。假小穗單生或數枚乃至多枚簇生於花枝各節,鮮時暗紫色,乾時古銅色,稍彎,線狀披針形,長3-4.5厘米,寬5-8毫米;先出葉寬卵形,長3毫米,具2脊,脊上無毛;具芽苞片2或3片,寬卵形,長3-4.5毫米,無毛,先端急尖具短尖頭;小穗含小花5-8朵,頂生小花不孕;小穗軸節間為半圓柱形或扁形,長約4毫米,頂端膨大;穎僅1片,寬卵形,長6毫米,無毛,具21脈,先端急尖具短尖頭;外稃橢圓形,長11-14毫米,無毛,具25脈,先端亦急尖具短尖頭;內稃披針形,長12-14毫米,常稍長於其外稃,具2脊,脊上無毛,脊間10脈,脊外每邊各4脈;鱗被不相等,邊緣被長纖毛,前方2片近匙形,長3毫米,後方1片倒卵狀橢圓形,長2毫米;花絲細長,花葯黃色,長5毫米;子房寬卵球形,直徑2毫米,頂端增粗而被短硬毛,基部具子房柄,花柱長0.7毫米,被短硬毛,柱頭3,長6-7毫米,羽毛狀。成熟穎果未見。

生長環境

常栽培於低海拔地的河邊、村落附近。

分布範圍

產自廣東和廣西,現西南、華中、華東各地均有引種栽培,模式標本采自廣西蒼梧。

辨識

長沙青皮竹Bambusa textilis McClure var. persistens B. M. Yang(湖南師院學報,自然科學版,1983 (1): 78. f. 2. 1983)經查閱其主模式標本,歐立榮06611號(Holotyp.,HNTC)並考慮其描述中有關特徵,如竿在第二或第三節開始分枝,竿籜宿存或遲落,籜耳卵形或鐮形,在竿上部的竿籜頗似毛鳳凰竹B. multiplex var. incana B. M. Yang者,其籜片三角形,基部不收窄且與籜鞘頂部同寬,也無籜耳等,顯然與青皮竹的主要形態特徵全不相符,似不宜將它作為青皮竹的一變種。可是,該變種的模式標本上的竿籜甚小,是否采自生長正常的成熟植株,頗感懷疑(根據此標本難以鑑定它應隸屬何種竹種),據此,故暫不收錄。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