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三江源國家級自然保護區

青海三江源國家級自然保護區

青海三江源國家級自然保護區位於青藏高原腹地,青海省南部,地理位置介於東經89°24′~102°23′,北緯31°39′~36°16′之間,青海三江源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屬濕地類型的自然保護區。總面積39.5萬平方公里。青海三江源國家級自然保護區主要保護對象是國家重點保護的藏羚羊、雪豹、蘭科植物等。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青海三江源國家級自然保護區
  • 地理位置:青藏高原腹地
  • 氣候:高原大陸性氣候
  • 級別:國家級
  • 區域面積:1523萬公頃
  • 類型:濕地類型的自然保護區
  • 保護對象:藏羚羊,雪豹,蘭科植物等
  • 批准時間:2000年7月22日
  • 著名景點三江源自然保護區紀念碑
  • 海拔:3335~6564米
  • 特點:中國面積最大的濕地類型保護區
歷史沿革,地理環境,地質地貌,氣候,土壤,水文,區域範圍,保護目標,保護對象,植物,動物,開發利用,科研利用,旅遊景點,特色,管理狀況,生態價值,

歷史沿革

2000年7月22日,江澤民主席為青海三江源國家級自然保護區題寫了區名。
2005年7月18日青海三江源國家級自然保護區掛牌運行。
2013年12月18日國務院常務會議決定將治理範圍進行了擴大。

地理環境

地質地貌

青海三江源國家級自然保護區該地區是長江、黃河和瀾滄江三大河流的發源地,最低海拔3335米,最高海拔6564米,相對高差3229米,最低海拔位於玉樹藏族自治州東南部的金沙江江面,平均海拔4400米左右。中西部和北部呈山原狀,起伏不大、切割不深、多寬闊而平坦的灘地,因地勢平緩、冰期較長、排水不暢,形成了大面積沼澤。東南部高山峽谷地帶,切割強烈,相對高差多在1000米以上,地形陡峭,坡度多在30度以上。

氣候

青海三江源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內氣候屬青藏高原氣候系統,為典型的高原大陸性氣候,表現為冷熱兩季交替,乾濕兩季分明,年溫差小,日溫差大,日照時間長,輻射強烈,無四季區分的氣候特徵。冷季為青藏冷高壓控制,長達7個月,熱量低,降水少,風沙大;暖季受西南季風影響產生熱氣壓,水氣豐富,降水量多,由於海拔高,絕大部分地區空氣稀薄,植物生長期短。
當曲當曲
全年平均氣溫為-5.6~3.8℃。其中最熱月7月平均氣溫為6.4~13.2℃,極端最高氣溫28℃;最冷月1月為-6.6~-13.8℃,極端最低氣溫-48℃。年平均降水量262.2~772.8毫米,其中6~9月降水量約占全年降水量的75%,而夜雨量比例則達55%~66%。年蒸發量在730~1700毫米之間。日照百分率為50~65%,年日照時數2300~2900小時,年輻射量5500~6800兆焦耳/平方米。沙暴日數一般19天左右,最多達40天。年平均降水量262.2~772.8毫米,6~9月降水量約占年降水量的75%,夜雨量比例則達55%~66%,年蒸發量在730~1700毫米之間,日照百分率為50~65%,年輻射量5500~6800兆焦耳/平方米,沙暴日數一般19天最多達40天。

土壤

青海三江源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土壤屬青南高原山土區系,土壤基質形成的膠膜比較原始,成土時間短,區內土壤大多厚度薄、質地粗、保水性能差、肥力較低,並容易受侵蝕而造成水土流失,隨著海拔由高到低,土壤類型依次為高山寒漠土、高山草甸土、高山草原土、山地草甸土、灰褐土、栗鈣土和山地森林土,其中以高山草甸土為主,沼澤化草甸土也較普遍,凍土層極為發育。沼澤土、潮土、泥炭土、風沙土等為隱域性土壤。

水文

青海三江源國家級自然保護區河流密布、湖泊、沼澤眾多,雪山冰川廣布,是世界上海拔最高、面積最大、分布最集中的地區,濕地總面積達7.33萬平方公里,占保護區總面積的24%。
河流
三江源區河流分為外流河和內流河兩大類,有大小河流180多條,河流面積0.16 平方公里。外流河主要是通天河、黃河、瀾滄江(上游稱扎曲)三大水系,支流有雅礱江、當曲、卡日曲、孜曲、結曲等大小河川並列組成。流域總面積為237957 平方公里,多年平均總流量為1022.3 立方米/秒,年總徑流量324.17億立方米,理論水電蘊藏量為542.7萬千瓦。
湖泊
三江源區是一個多湖泊地區,大小湖泊近1800餘個,湖水面積在0.5 平方公里以上的天然湖泊有188個,總面積0.51萬平方公里。其中,礦化度1~3g/l以下的淡水湖和微鹹水湖148個,總面積2623 平方公里。鹽湖總計28個,總面積1480 平方公里,礦化度大於35g/l。列入中國重要濕地名錄的有扎陵胡、鄂陵湖、瑪多湖等。其中扎陵湖、鄂陵湖是黃河幹流上最大的兩個淡水湖,具有巨大的調節水量功能。
沼澤
三江源自然保護區環境嚴酷,自然沼澤類型獨特,在黃河源、長江的沱沱河、楚瑪爾河、當曲河三源頭、瀾滄江河源都有大片沼澤發育,成為中國最大的天然沼澤分布區,總面積達6.66萬平方公里。沼澤基本類型為藏北嵩草沼澤,大多數為泥炭沼澤,僅有小部分屬於無泥炭沼澤。
雪山冰川
三江源內雪山、冰川約2400平方公里,冰川資源蘊藏量達2000億立方米,現代冰川均屬大陸性山地冰川。以當曲流域冰川覆蓋面積最大,沱沱河流域次之,楚瑪爾河流域最小,冰川總面積1247 平方公里,冰川年消融量約9.89 立方米。
姜古迪如冰川姜古迪如冰川
地下水
三江源區地下水資源也比較豐富,僅玉樹州的地下水貯量就約達115億立方米。地下水屬山丘區地下水,分布特徵主要為基岩裂隙水和碎屑岩空隙水。地下水補給方式主要為降水的垂直補給和冰雪融水。

區域範圍

青海三江源自然保護區位於青藏高原腹地,青海省南部,地理位置介於東經89°24′~102°23′,北緯31°39′~36°16′之間。
三江源國家級自然保護區是在三江源區範圍內由相對完整的6個區域組成的自然保護區網路。保護區總面積為從15.2萬平方公里 ,擴大至39.5萬平方公里,以高原濕地生態系統、高寒草甸及野生動植物等為主要保護對象,占青海省總面積的21%,占三江源地區總面積的42%,跨青海省16縣1鄉,涉及果洛藏族自治州瑪多、瑪沁、甘德、久治、班瑪、達日6縣;玉樹藏族自治州稱多、雜多、治多、曲麻萊、囊謙、玉樹6縣,海南藏族自治州的興海、同德2縣,黃南藏族自治州的澤庫和河南2縣,和海西藏族蒙古族自治州的格爾木市管轄的唐古拉山鄉共16縣1鄉,行政區劃上共由69個不完整的鄉鎮組成。保護區核心區面積31218平方千米,占自然保護區總面積的20.5%,緩衝區面積39242平方千米,占自然保護區總面積的25.8%,實驗區面積81882平方千米,占自然保護區總面積的53.7%。
初步區劃
保護區初步劃定25處核心區,其中有8個濕地類型核心區,10個森林類型核心區,2個高寒草甸類型核心區,5個珍稀野生動物核心區。以保護和恢復植被為核心,將自然修復與工程建設相結合,加強草原、森林、荒漠、濕地與河湖生態系統保護和建設,青海省三江源國家級自然保護區是中國面積最大的濕地類型國家級自然保護區 ,三江源自然保護區功能分區以國務院已批准的《三江源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功能區劃範圍為準。
完善生態監測預警預報體系,夯實生態保護和建設的基礎,從根本上遏制生態整體退化趨勢,使支撐民族長遠發展的“中華水塔”堅固又豐沛。

保護目標

歷史上,三江源區曾是野生動物種群繁多的高原草原草甸區,被稱為生態“處女地”。然而隨著全球氣候變暖,冰川、雪山逐年萎縮,直接影響高原湖泊和濕地的水源補給,眾多的湖泊、濕地面積縮小甚至乾涸,沼澤地消失,泥炭地乾燥並裸露,生態環境變得脆弱。人口的無節制增加和人類無限度的生產經營活動,又大大加速了生態環境惡化的進度。特別是草地大規模的退化與沙化,使該地區草地生產力和對土地的保護功能下降,優質牧草逐漸被毒、雜草所取代,一些草地危害動物如鼠類乘虛而入,導致草地載畜量減少,野生動物棲息環境質量減退,棲息地破碎化,生物多樣性降低。更為重要的是,隨著源區植被與濕地生態系統的破壞,水源涵養能力急劇減退,導致三江中下游廣大地區旱澇災害頻繁、工農業生產受到嚴重製約,並已直接威脅到了長江、黃河流域、乃至東南亞諸國的生態安全。

保護對象

自然保護
鑒於三江源是以長江、黃河、瀾滄江三條大江大河源頭生態系統為主要保護對象的自然保護區,保護對象複雜、地理區位獨特,根據保護區主體功能確定為以高原濕地生態系統為主體功能的自然保護區網路。其主要保護對象為:
1 、高原濕地生態系統,重點是長江源區的格拉丹冬雪山群、尕恰迪如崗雪山群、崗欽雪山群,黃河流域的阿尼瑪卿雪山、脫洛崗雪山和瑪尼特雪山群,瀾滄江流域的色的日冰川群;當曲、果宗木查、約古宗列星宿海楚瑪爾河沿岸等主要沼澤;以及列入中國重要濕地名錄的扎陵胡、鄂陵湖瑪多湖、黃河源崗納格瑪錯、依然錯、多爾改錯等濕地群。
2 、國家與青海省重點保護的藏羚、氂牛、雪豹、岩羊、藏原羚、冬蟲夏草、蘭科植物等珍稀、瀕危和有經濟價值的野生動植物物種及棲息地。
3 、典型的高寒草甸與高山草原植被
4 、青海 川西雲杉林、祁連大果圓柏林,山地圓柏疏林高原森林生態系統及高寒灌叢、冰緣植被、流坡植被等特有植被。

植物

三江源區植被區系以北溫帶成分為主,由於其獨特的地理位置和環境,植物中有許多青藏高原特有種和經濟植物。據不完全統計,有維管束植物80餘科,400餘屬近1000種。其中有優良牧草70餘種,喬、灌木有80多種。在野生經濟植物中,中藥材有400餘種,著名的有紅景天、貝母、大黃、藏茵陳、冬蟲夏草、雪蓮、黃芪、羌活等。此外,澱粉植物蕨麻、香科植物瑞香、蜜源植物岩忍冬、纖維植物箭葉錦雞兒等也較為豐富。

動物

野生動物資源十分豐富,種類繁多,區系複雜。按中國動物地理區劃,屬“青海藏南亞區”,動物分布型屬“高地型”。區系分為寒溫帶動物區系和高原高寒動物區系,以青藏類為主,有少量中亞型以及廣布種成分。東部高山森林動物除自然保護區亞區特有的白唇鹿、馬麝、馬鹿、棕熊、血雉、藍馬雞等,還有西南區種類獼猴、金錢豹、藏馬雞等。中西部灌叢草甸動物有岩羊、猞猁、藏狐、艾虎、石貂、高原兔等,並有廣布種類—狼。西部灌叢、草甸寒漠動物有藏羚、藏原羚、野氂牛、藏野驢、盤羊、雪豹、喜馬拉雅旱獺等。高寒草甸寒漠鳥類有棕頸雪雀、岩鴿等。經查明,自然保護區的野生動物中獸類有8目20科76種,鳥類16目35科147種,兩棲類7目13科48種。國家一級保護動物有藏羚、野氂牛、藏野驢、雪豹、金錢豹、白唇鹿、黑頸鶴、金雕、玉帶海雕、胡兀鷲等14種;國家二級保護動物有盤羊、藏原羚、鬣羚、獼猴、黑熊、馬麝、馬鹿、棕熊、猞猁、獵隼、禿鷲等36種。省級重點保護動物艾虎、沙狐、黃鼬、斑頭雁、赤麻鴨等27種。

開發利用

科研利用

青海三江源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對中國的生態狀況及國民經濟發展起著重要作用,在西部大開發生態環境的治理保護中擔負著重要責任。建立三江源自然保護區,保護好分布在三江源地區的生態系統、生物物種及其遺傳多樣性,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旅遊景點

三江源自然保護區紀念碑
三江源自然保護區紀念碑位於玉樹藏族自治州結古鎮通天河畔,紀念碑高大挺拔,氣勢雄偉,聳立於通天河渡口房山丘之上。紀念碑是由花崗岩雕成,紀念碑碑體高6.621米,象徵長江正源地格拉丹冬雪峰6621米的高度;紀念碑基座面積636平方米,象徵三江源保護區36.3萬平方公里的面積;基座高4.2米,象徵三江源4200米的平均海拔;碑體由56塊花崗岩堆砌而成,象徵中國56個民族;碑體上方兩隻巨形手,象徵人類保護“三江源”。碑體正面刻有原國家主席江澤民親筆題寫的“三江源自然保護區”八個大字。碑體背面是由全國人大常委會副委員長布赫撰寫的碑文。三江源自然保護區紀念碑於2000年8月19日正式落成揭碑,它標誌著三江源自然保護區的正式成立。
三江源自然保護區紀念碑三江源自然保護區紀念碑
通天河
通天河,古稱“氂牛河”,流貫玉樹草原,長1000千米,因輯入《西遊記》而名聞天下。它是沱沱河與當曲在沱沱河大橋下游60公里囊極巴隴地區匯合後而成。通天河是長江流經玉樹州的名字,穿行於唐古拉山脈和崑崙山脈的寬谷之中。通天河渡口是“唐蕃古道”上的一個重要渡口,通天河大橋南岸,有一塊巨大的岩石名“曬經石”,石旁古柏群上掛滿經幡。傳為當年唐僧師徒取經歸來,渡通天河時,因負老龜囑託,被掀翻落水。唐僧師徒上岸後,在此石上晾曬被水浸濕的經卷,雖是神話傳說,然石上字痕猶存,清晰可辨,為玉樹州一靚麗的旅遊景觀。
青海通天河青海通天河

特色

  1. 中國面積最大的自然保護區。
  2. 中國海拔最高的天然濕地,平均海拔4000多米。三江源素有中華水塔美譽。
  3. 世界高海拔地區生物多樣性最集中的自然保護區。
  4. 三江生態系統最敏感的地區,它是長江、黃河、瀾滄江三條大河的發源地。

管理狀況

1999年,中國探險協會組織了水資源專家與其他科學家對瀾滄江的綜合考察,通過考察提出了“開發大西北,保護三江源”的建議。這一建議得到國家林業局、青海省政府、中國科協及中國科學院和有關部門的重視與支持。
2000年2月2日,國家林業局以林護自字[2000]31號文《關於請儘快考慮建立青海三江源自然保護區的函》下發青海省。青海省人民政府組織有關部門編寫了青海三江源省級自然保護區規劃初步意見,並在2000年3月21日,由國家林業局、中國科學院和青海省人民政府聯合召開了“青海三江源自然保護區可行性研討會”,會議認為:“中華水塔”面臨著嚴重威脅,建立三江源自然保護區是西部大開發中生態環境建設的一大戰略任務,不僅意義重大,而且刻不容緩。
青海省人民政府經過認真調研,於2000年5月批准建立三江源省級自然保護區,並於2001年9月批准成立了青海三江源自然保護區管理局。
2001年8月,國家級自然保護區評審委員會辦公室派出專家組赴三江源地區進行了實地考察,依據考察的成果,國家林業局規劃院和三江源保護區管理局依制定三江源保護區2001~2010年的10年建設總體規劃。
2003年1月,國務院正式批准三江源自然保護區為國家級自然保護區。

生態價值

青海三江源地區是長江、黃河、瀾滄江的發源地,素有“江河源”之稱,被譽為“中華水塔”。其中:長江幹流全長6300公里,省內長1217公里,流域面積15.85萬平方公里,占三江源區面積的43.6%;黃河幹流全長5464公里,省內長1959.1公里,流域面積16.72萬平方公里,占46.1%;瀾滄江幹流全長4600公里,省內長448公里,流域面積3.74萬平方公里,占10.3%。黃河、長江、瀾滄江出自青海的水量分別占各自流域的49.2%、25%和15%,生態地位極其重要。但近些年來,隨著全球氣候變暖,三江源區的冰川、雪山逐年萎縮,高原冰川末端每年上升30~50米,雪線也在逐年上升,直接影響著當地生態環境的質量,也給中下游地區及東南亞各國經濟發展和生態質量帶來危害。諸如黃河自1972年發生首次斷流以來,到1997年其斷流的頻率、斷流的時間、斷流的河段逐年增加,給中下遊人民的生產、生活帶來嚴重威脅。因此,在青海三江源地區建立自然保護區對長江、黃河、瀾滄江三大河流源頭地區生態環境保護,落實西部大開發生態保護先行的方針和策略,有著十分重要的意義。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