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少年應該銘記的共和國故事·希望之光:資助貧困地區失學兒童重返校園活動啟動

青少年應該銘記的共和國故事·希望之光:資助貧困地區失學兒童重返校園活動啟動

《青少年應該銘記的共和國故事·希望之光:資助貧困地區失學兒童重返校園活動啟動》內容簡介:《青少年應該銘記的共和國故事·希望之光:資助貧困地區失學兒童重返校園活動啟動》內容涵蓋廣泛,涉及政治、經濟、思想文化、社會、軍事、科技、教育、政策、外交、民生等方面。《青少年應該銘記的共和國故事·希望之光:資助貧困地區失學兒童重返校園活動啟動》詳細講述資助貧困地區失學兒童重返校園活動啟動這一重大歷史事件的緣起背景、發展過程及其最終的歷史形態,力求為讀者提供一個了解這段歷史的一個有效的途徑。

基本介紹

  • 中文名:青少年應該銘記的共和國故事·希望之光:資助貧困地區失學兒童重返校園活動啟動
  • 出版社:吉林出版集團有限責任公司
  • 頁數:119頁
  • 開本:16
  • 作者:董文華
  • 出版日期:2011年3月1日
  • 語種:簡體中文
  • 定價:15.80
內容簡介,圖書目錄,文摘,序言,

內容簡介

《青少年應該銘記的共和國故事·希望之光:資助貧困地區失學兒童重返校園活動啟動》編輯推薦:《青少年應該銘記的共和國故事·希望之光:資助貧困地區失學兒童重返校園活動啟動》是作者精心為廣大讀者朋友們編寫而成的此書。《青少年應該銘記的共和國故事·希望之光:資助貧困地區失學兒童重返校園活動啟動》是一部反映共和國60年偉大建設實踐的大型歷史故事叢書,它從多個視角,多個側面來解讀半個多世紀以來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下中國在社會主義建設中所取得的偉大成就。《青少年應該銘記的共和國故事·希望之光:資助貧困地區失學兒童重返校園活動啟動》將帶你去了解資助貧困地區失學兒童重返校園活動啟動中發生的那些故事。
青少年應該銘記的共和國故事·希望之光:資助貧困地區失學兒童重返校園活動啟動

圖書目錄

一、醞釀決策
成立中國青年基金會
把目標聚焦在教育上
青基會醞釀希望工程
宣布實施希望工程
二、實施行動
兩位老太太獻愛心
李玉蘭資助希望工程
金正洪捐款希望工程
兩岸藝人舉行義演
港澳愛心連成一片
實施百萬愛心行動
八旬老翁捐助貧困生
手拉手飽含人間真情
希望工程帶來的希望
檢察官與山里娃結對
愛心僑胞宣傳希望工程
楊老師真情獻愛心
撿易拉罐資助特困生
助學行動效果顯著
鄭老伯創建希望國小
古稀僑胞撒播希望種子
國際友人關注支持
中南海的愛心行動
三、愛的延續
中央關懷希望工程
建立第一所希望國小
第一名受益的學生
永遠不忘希望工程
感激不盡的受助者
走進受助學生的心靈

文摘

著作權頁:



李玉蘭資助希望工程
她是新中國的同齡人,一生坎坷受苦受窮,飽嘗沒有文化的痛楚。時值不惑之年,改革開放使她迎來了生命中的又一個春天,已經當了老闆娘的她,富了不忘回報社會。“助教濟貧”成了她生活中的一項重要內容。10多年來,她多次向“希望工程”奉獻愛心,救助失學兒童近百名。
那是1990年一個嚴寒冬天的早晨,在蚌埠工商聯大樓後面,擠滿了圍觀的人群,大清早的人們在圍觀什麼呢?這時,聞訊趕來的居民組長來到這裡,撥開人群一看:原來是一個用小被包著的棄嬰!
居民組長很快將孩子抱回家,打開小被,原來是一個只有40天的女嬰,身邊有一張只寫著出生年月的小紙條,已有兩個孩子的她,決定收養這個女嬰。
這個居民組長,就是充滿愛心,常做善事的華照飯店的老闆娘李玉蘭。整整10年過去了,被她收養的女嬰,現在已經是國小二年級的學生,聰穎可愛,深受全家人的喜愛。
說起李玉蘭,還有那么一點傳奇色彩。她原本有一個幸福的家庭,父親是一個參加革命,經歷過戰爭年代,從山溝里出來的老同志,解放後在上海工作。
50年代後期的政治風暴,他父親回到山東農村務農,母親帶著他們兄妹5人,在上海給人幫工、拾荒生活。到了她18歲,經人介紹,李玉蘭遠嫁給浙江農村一個比她大10多歲的農民,誰知丈夫好吃懶做,還經常把她打得死去活來,連公婆都看不下去,勸她離婚。
已有兩個孩子的李玉蘭沒有這樣做,忍氣吞聲地同他生活了10多年。直到後來丈夫在外地做生意,因意外事故死去,她才得到解脫。
1989年,沐浴著改革春風的李玉蘭從浙江農村回到上海家裡,不久便來到蚌埠一家小飯店裡打工。勤勞樸實、少言寡語,還有她那不幸的身世,博得了飯店老闆李華照的好感。
不久,居委會主任遲如美大娘便為他倆搭起了鵲橋。已是不惑之年的李玉蘭,在婆家支持下,帶著~雙未成年的兒女同一直單身的李華照結合了。
婚後,夫妻感情很融洽。
結婚10多年,來自3個不同家庭背景的老少三代8口人的大家庭團結和睦,還被評為區“五好家庭”。夫妻倆憑著精明能幹,本著顧客至上的原則,把個小飯店經營得紅紅火火。
“富了不能忘本”,李玉蘭常常這樣教育孩子們。對此全家思想非常“統一”,那就是應盡力去回報社會。尤其對於沒念過書、飽嘗沒文化苦頭的李玉蘭來說,讓更多的孩子能進校讀書學習,成了她一樁沉甸甸的心愿。
當“希望工程”這個震撼著億萬人民心扉的字眼出現在新聞媒體時,也牽動著李玉蘭的心。有一天她從電視裡聽到一段有關救助失學兒童的訊息,她當即讓丈夫記下了“希望工程”設在北京辦事機構的地址,第二天便讓丈夫寄去了600元錢。 一個月後,北京來信了,給她寄來印著她資助的內蒙古的兩位學生詳細情況的《希望工程救助卡》。不久,她又救助山東高青縣和安徽長豐縣的兩位輟學兒童,擔負著每個孩子400元的學雜費。這些被救助的孩子先後給這位沒見過面的好心阿姨寫信,匯報自己的學習成績,這使得李玉蘭感到無限的欣慰。
1996年底,她又給居委會送去200元錢,要求再救助一名失學兒童。這次由區婦聯牽頭聯繫,將這筆錢救助區街一家特困戶的孩子上學。
1997年初,李玉蘭又分別給團中央、山東省分別寄900元,要求再救助幾名輟學兒童。
1998年清明節,她回到山東老家掃墓,在村子裡她看到7位五保戶,每月僅有5元錢的生活醫療費,於是她向村幹部表示,給他們每人每月增加30元錢。
臨走時,這些足不出戶的五保戶同村長一直把李玉蘭送到村口。回到家後,李玉蘭就把當月210元錢匯到村里。
後來,家鄉郯城縣的《郯城報》在頭版以“捐款聊慰故鄉情、滴水恩當湧泉報”為題,詳細報導了李玉蘭捐助家鄉五保戶的感人事跡。李玉蘭還為中區興辦民族幼稚園、郊區雪華鄉馬村回民區捐資辦學,分別資助500元錢。
本街道不久前去世的老奶奶,是個貧病交加的孤老。生前,李玉蘭經常為她送藥送營養品,頓頓送飯,甚至花了1000多元錢為她贖回了抵押的私人住房。老奶奶逢人便說我好福氣,玉蘭待我真像我的親閨女呀!
李玉蘭還為素不相識的同病房的外地農村病員解決醫療費,購買每天生活營養品。
1996年,安徽部分地區遭受洪水災害,李玉蘭聞訊後,當即拿出500元錢並買了10套衣服送到居委會。她又為蚌埠區一所中學,以工商聯的名義,捐資1000多元,為“光彩事業”獻上一片愛心。
“助教濟貧”,已經成為李玉蘭精神上的一種寄託和追求。為了能多救助一名失學兒童,她和家人節衣縮食、精打細算,平時有個頭痛腦熱、傷風感冒的從不進醫院。
李玉蘭本人患有糖尿病,貴重藥品她捨不得用,尤其在小飯店的生意已大不如前的情況下,每月的生意僅夠維持全家生活費用。然而,李玉蘭仍不改初衷,經常不斷為“助教濟貧”捐款寄物。
家鄉的五保戶仍按月收到李玉蘭的捐款,他們哪裡曉得給他們寄錢的李玉蘭的日子過得也緊巴巴的。
十幾年來,接受李玉蘭救助的失學兒童近百名、遍及全國20多個省、市和自治區,為此李玉蘭花去近13萬元。
李玉蘭“助教濟貧”竭盡全力回報社會的感人事跡,在蚌埠市廣為流傳。她家被評為中區“五好家庭”,她本人被評為中區十佳公民。
根據她多年的申請,上級黨委批准,作為一名私營個體戶,李玉蘭成了一名中國共產黨員。

序言

自1949年10月1日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至今,新中同已走過了60年的風雨歷程。歷史是一面鏡子,我們可以從多視角、多側面對其進行解讀。然而有一點是可以肯定的,那就是,半個多世紀以來,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中國的政治、經濟、軍事、外交、文化、教育、科技、社會、民生等領域,都發生了深刻的變化,中國人民站起來了,中華民族已屹立於世界民族之林。
60年是短暫的,但這60年帶給中國的卻是極不平凡的。60年的神州大地經歷了滄桑巨變。從開國大典到60年同慶盛典,從經濟戰線上的三大戰役到經濟總量居世界第三位,從對農業、手工業、資本主義工商業的三大改造到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基本確立,從宜將剩勇追窮寇到建立了強大的國防軍,從廢除一切不平等條約到獨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從“雙百”方針到體制改革後的文化事業欣欣向榮,從掃除文盲到實施科教興國戰略建設新型國家,從翻身解放到實現小康社會,凡此種種,中罔人民在每個領域無不留下發展的足跡,寫就不朽的詩篇。
60年的時間在歷史的長河中可謂滄海一粟。其間究竟發生了些什麼,怎樣發生的,過程怎樣,結果如何,卻非人人都清楚知道的。對此,親身經歷者或可鮮活如昨,但對後來者來說卻可能只是一個概念,對某段歷史的記憶影像或不存在或是模糊的。基於此,為了讓年輕人,特別是青少年永遠銘記共和國這段不朽的歷史,我們推出了這套《共和國故事》。
《共和國故事》雖為故事,但卻與戲說無關,我們不過是想藉助通俗、富於感染力的文字記錄這段歷史。這套500冊的叢書匯集了在共和國歷史上具有深刻影響的500個蘑大歷史事件。在叢書的謀篇布局上,我們儘量選取各個時代具有代表性的或深具普遍意義的若干事件加以敘述,使其能反映共和國發展的全景和脈絡。為了使題目的設定不至於因大而空,我們著眼於每一重大歷史事件的緣起、過程、結局、時間、地點、人物等,抓住點滴和些許小事,力求通透。
歷史是複雜的,事態的發展因素也是多方面的。巾於敘述者的視角、文化構成不同,對事件的認知或有不足,但這不會影響我們對整個歷史事件的判斷和思考,至於它能否清晰地表達出我們編輯這套書的本意,那只能交給讀者去評判了。
這套叢書可謂是一部書寫紅色記憶的讀物,它對於了解共和國的歷史、中國共產黨的英明領導和中國人民的偉大實踐都是不可或缺的。同時,這套叢書又是一套普及性讀物,既針對重點閱讀人群,也適宜在全民中推廣。相信它必將在我國開展的全民閱讀活動中發揮大的作用,成為裝備中國小圖書館、農家書屋、社區書屋、機關及企事業單位職上圖書室、連隊圖書室等的重點選擇對象。
編者
2010年1月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