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塘

青塘

青塘村地處廣東省陸豐市西北部,螺河中游西岸,隸屬西南鎮管轄,總面積24平方千米,總人口一萬多人,內分北門、橋東、樓社、松園、寨內、橋頭、黃舉寮七片區,管轄雲前、朱厝寨、烏石埔三村,是該鎮最大的行政村。青塘,明嘉靖元年建鄉,村內黃姓族人全部是青塘黃氏始祖永興公後裔,是海陸豐地區單一姓氏較大的古村落,至今仍然保留著許多古老的風俗禮儀和傳統文化。是汕尾市生態文明村,革命老區村,民俗文化村陸豐市新農村建設示範村,全國瀕危軍話方言島。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青塘村
  • 行政區類別:行政村
  • 所屬地區:中國華南、廣東省海陸豐地區
  • 下轄地區:北門、寨內、松園、樓社、橋東、朱厝寨、雲前、烏石埔等
  • 電話區號:0660
  • 郵政區碼:516557
  • 地理位置:廣東省陸豐市螺河中游西岸
  • 面積:24平方千米
  • 人口:一萬多人
  • 方言:軍話
  • 氣候條件:亞熱帶季風氣候
  • 著名景點:黃氏宗祠、永興園、大山崗、渡頭
  • 車牌代碼:粵N
  • 主要姓氏:黃姓
  • 學校:青塘幼稚園、青塘國小、青雲中學
  • 風俗文化:蓋仔獅、滾地金龍、豬乸獅、拳術
簡介,歷史沿革,地理環境,黃氏宗祠,永興園,教育,語言,鄉村建設,民俗風情,青塘拳術,舞獅,宗族文化,族規輩序,江夏黃氏祖詩,青塘軍話童謠匯總,青塘軍話兒歌01,青塘軍話兒歌02,青塘軍話兒歌03,青塘軍話兒歌04,青塘軍話兒歌05,青塘軍話兒歌06,青塘軍話兒歌07,青塘軍話兒歌08,

簡介

青塘村地處廣東省陸豐市西北部,螺河中游西岸,隸屬西南鎮管轄,總面積24平方千米,總人口一萬多人,內分北門、橋東、樓社、松園、寨內、橋頭、黃舉寮七片區,管轄雲前、新尤、烏石埔三村,是該鎮最大的行政村。青塘,明嘉靖元年建鄉,全部是青塘黃氏始祖永興公後裔,是海陸豐地區單一姓氏較大的古村落,至今仍然保留著許多古老的風俗禮儀和傳統文化。是汕尾市生態文明村,革命老區村,民俗文化村陸豐市新農村建設示範村,全國瀕危軍話方言島。

歷史沿革

聽老輩人說,青塘,在我們黃氏始祖 永興 公 尚未到此地開基之前並不叫青塘, 而是由大小不等的鐘、陳、謝、葉、麥、曾、盧等二十幾個姓氏族群小村莊組成的較分散的聚居地(各村厝最遠的相隔也就是幾百米,因此稱其為聚居地)。他們各村厝都有各自的名字,如:姓葉的那一塊叫葉厝,姓麥的是叫麥寨,姓陳的又叫陳厝,姓曾的叫曾厝寮等等。那時候在青塘範圍內居住的人雖然姓氏很多,但人口很少 ,各個姓氏族人的人數當然也是多少不等的。自從我黃氏始祖在明朝永樂年間到此地開基,經五、六世之後,各房子孫人丁興旺,而其他姓的人卻越來越少了。聽老輩人說自從我們的黃氏始祖來到青塘住下之後,其中葉氏是敗落得最明顯的一個。我們姓黃他們姓葉,他們說我們姓黃的人克到他們姓葉的了,黃了他們的葉,而我們始祖祠堂的風水又比他們的要好得多所以他們敗落了。他們覺得在這裡住不起了,後來就逐漸先後遷往他處,在清朝末的時候就已經遷走了十八個姓氏的族群,遷走的較慢的有麥寨和陳厝等,遷走的年份大約是在清末民初的時候,一直到前幾年才搬遷出青塘的有黃舉寮的盧姓人家,現今與我們青塘相鄰的只有曾姓族群了。( 我個人認為,這個情況跟當時的政治局勢和社會及家族裡面有沒有能人是有很大關係的。) 而青塘的得名,據說是在我黃氏始祖的房屋(即現在始祖祠堂 )右後側的一個水塘,名為清塘,因此取名青塘鄉。據傳,此塘中之水清澈見底,即使是下雨天,只要雨停片刻之後便又恢復先前的清澈了。那個水塘有暗泉,塘水一年四季都不會幹涸,即使是遇上大旱年也依然池水滿滿。我青塘黃氏開基始祖 永興 公, 自明朝到此地奠基至今已有五百六十來年,已經繁衍了二十幾代人。大房、二房和三房另尋勝地開枝散葉,四房、五房和六房的子孫則世居本村,五房和六房也有部分出祖到別處開枝散葉的,世居在青塘村的黃氏子孫約有兩千多戶共約兩萬人。據北門園一位曾任西南鎮鎮長的長輩了解,他說按保守統計,永興 公傳下的六大房子孫後裔約有9萬之眾(包括海內外及港、澳、台所有由青塘出祖他處的 永興 公的後裔)。青塘村內的房屋基本上都是圍繞著村中的大蓮塘,就著地勢背山朝塘而建,布局緊湊,而大蓮塘可以說是我們村的一個中心。

地理環境

青塘村地處陸豐市西北部,位於螺河流域中部,背靠九龍山余脈大山崗猴仔凸(青塘靠背山 )面朝螺河。青塘村的東北部與大安鎮轄區僅一河之隔,西向靠近西南鎮政府,東南連線河西鎮。地形則以丘陵山地為主,青山漫漫,流水潺潺,可謂是山清水秀。我們青塘在該地區是個大村區,是西南鎮各管區中最大的一個。青塘村內又分為樓社、松園、寨內(寨上和寨下,當時住的是陳麥兩姓)、北門園、橋東、橋南 (橋東在以前是姓葉的人住的地方,舊時叫葉厝)、黃舉寮(包括新鄉)七個片區,歸青塘管區管轄的有曾厝寮、雲前村、朱厝寨村和烏石埔村等。青塘管區樹木成蔭,清爽宜人,依山靠水風景優美,遊玩的地方也頗多,主要有青塘靠背山( 大山崗 )的雙層洞和猴仔凸、老虎山、八刃崗山(也叫八斗崗)、米瓮山上的四方斗石、牛背石、破釜金山上的鼓石、射槓山上的旗桿夾石 、轎凸山(村里人也稱其為打石山)上的蛙石(也叫炮石)、叮噹石和槌印石、陳屋塘前的仙人靴印石、倒崗山上的鎖匙石、橋仔頭山上(石井坳山)的天然石井、螺河潭灣、赤山的豬肝吊膽、朱厝寨水庫的石橋溜等等。解放前青塘村的周圍山林非常茂密,在紅色革命時期,青塘村也曾是革命志士們經常活動和棲身的地方。原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員、廣東省委書記謝非同志就曾隨同我青塘村的革命志士在此工作過,當時他還是我村寨內片區的一位老革命家的部下,那時候謝非同志就住在我村松園片區的鄉親家裡,每當說起謝非同志,村裡的老輩人就會講起一段古(一些關於當年謝非同志的故事)。
青塘村地圖

黃氏宗祠

青塘黃氏宗祠是為紀念青塘黃氏開基始祖永興公而建造的。永興公,諱潤。於明朝永樂八年(1410年)出生在一戶軍人家中,排行長(共五兄弟),其父黃有能公(軍名王志努),是番禺縣楊氏都第十三圖兩潭堡(今廣州市白雲區江高鎮兩下村)人,從軍,於洪武廿七年從廣州左衛派遣至碣石衛,協助都司花茂督造衛城,後調任大安屯軍總旗,及至年邁返鄉,軍務由長子世襲。居住大安屯(今陸軍環珠寨),又移居舊屋(大安山仔頂)。彼時,明朝政治也發生了變化,屯田制逐步弱化以至消亡,永興公順勢應變,在黃民山烏石隴買置產業,於天順年間(1458—1464年)率子孫移居青塘。初住兵寨,接著在兵崗搭寮(現為老祖祠堂)。
嘉靖元年(1522年)立籍惠州府海豐縣坊廓都九圖,戶首黃承業(正式由軍戶變為民戶,由王姓轉為黃姓)。
五百多年來,繁衍了二十幾代,除居住在青塘本地的一萬多人外,居住在海豐、汕尾等十幾個鄉村的長房裔孫就有二萬多人,目前,青塘黃氏後裔移居省內外,海內外有近十萬人。
黃氏宗祠始建於明朝嘉靖年間,初為斗篷式結構,廂房兼住人家,至乾隆二年(1737年),整個家族已有了較大的發展,出於尊祖敬宗,敦親睦族的需要,時任族長嵩玉公,召集各房房長伯聘公、尚卿公,以及若珍公、德聖公、伯錦公、友玉公、興萬公等族乾宗長,在原址重建始祖祠堂。始祖祠堂香火一直很旺,但在上世紀大躍進年代(1958年),神龕被拆,祠堂一直被國小當作科室使用。1979年,旅港同胞發起,成立修繕宗祠理事會,開始集資,付興寧覓師擇日,並於當年開工,將祠堂進行了全面修復,同時重置神龕,於1980年完工入火,全村進行了隆重的慶祝,四鄉六里的黃姓宗親及友好鄰邦都前來祝賀。今金碧輝煌、雄偉壯觀的新祠堂是修建於2011年,並於當年12月2日(即農曆十一月初八)舉行史上最隆重的重光慶典活動!

永興園

此地原是村中心的一大塊田,於2011年投資400多萬徵用建設成永興園(文化廣場),是村民日常憩息的良好場所。

教育

青塘人一直以來都是相當團結的,不僅是因為語言和姓氏相同,主要是因為我們都是 永興 公 的子孫後代,有著團結宗親和睦鄰里的優良傳統。只要是村裡的事,不論事情大小,從來都是一呼百應,非常齊心。近十幾年中,青塘村為教育、文化和公共事業的發展投入了大量的資金,其中絕大部分的資金是由本村在外面做生意的老闆們捐獻的。村里現在有全日制學校兩所,名為青塘國小(含附屬幼稚園)和青雲中學。其中青塘國小的前身是青塘村內的一座私塾 ,聽老輩人說 ,這座私塾開建的年代相當久遠!(當時有兩座私塾,是青塘村四房的 震 公 和 爵 公 所建,現僅存一座。) 管區內的適齡兒童入學率達100 %,初三升中考成績日漸提高,高中入學率也連年上升,也培養出了許多大學生 !新教學樓的落成大大改善了教學環境,而學校新建的教師宿舍樓也解決了教師們的住房問題,因此學校也被市領導主管部門評為集資辦學的先進單位!

語言

這些“軍話區”都是在明朝初期設立過“衛”、“所”駐軍的地方。正如中國語言文化學院潘家懿教授所說的:“軍話”是明代初期“衛”、“所”軍制的直接產物。由此可見明朝初期在軍隊里的確提倡過使用“通語”。但是在600多年的演變和發展中,導致了各地區所吸收的語言成份而各自有別。而青塘軍話也是保存較為完好的。
《軍話研究》《軍話研究》
青塘黃氏族人所使用的語言是一種稱為軍話的方言,而且還能說客家話、福佬話和潮州話在內的多種方言。軍話也叫官話,主要分布於廣東或者海南的少數地區,由明代衛所的軍人使用,屬於軍事密語 ,由於歷史原因,後來發展成為衛所軍人的後裔使用的類似於明代通話的一種方言。青塘周圍的村莊除了坎石潭和良軍寨使用另外一種與我們青塘稍有不同的軍話之外,周圍的其它村莊都是講客家話和福佬話(各地的客家話和各地的福佬話也各不相同,也有人稱福佬話為潮汕話)。由於居住地分散和各種社會因素的影響,致使各地的軍話也各有差異,也有一些地方的衛所軍人的後人已經不再使用軍話了。就使用軍話的人數跟使用客家話和潮汕話的人數相比,使用軍話的人的確很少,如今這個包含有多種語言特色的語種----軍話,目前已臨瀕危。
說到青塘的語言,毗鄰的村鎮都以講客家話學佬話為主,但該管區以卻講軍話為特色,軍話是主要分布於廣東或者海南的少數地區,由明代衛所後裔講的類似於明代通話的一種方言。由於居住地分散,社會經濟的變遷,然而這特色的軍話目前已瀕危,其中青塘軍話就是最集中的群體,全村同使用這一語言,所以該管區是軍話最好的考究團體和地區!《軍話研究》中有該語言的音標音調的考究。青塘軍話,何以百年來一直流傳呢?這源於青塘人特殊的鄉規民約.據原大安中學黃華偉校長介紹,舊時村里曾有不成文規矩,青塘人必須講軍話,即使是外出,家鄉人也要用家鄉話交流.提及,舊時私塾教師到青塘教書,一定要先過青塘軍話關,因為課堂傳授必須用軍話進行,所以呢,青塘國小之前也是用軍話授課的,在這點上就是我們為什麼感覺老一輩說軍話特別準的原因.另外,外村嫁入的女子,必須在四個月內學會軍話.否則便會村里人的數落甚至趕出家門.不過這是很久的情況了.雖然青塘人自覺保護軍話億承傳,但作為青塘人對軍話的生存狀況表示擔憂的.軍話已經瀕危!!說它瀕危當然有它理由的!
其理由是:從語言使用者角度看,軍話一般處於其他其他語言的包圍中,極其受到影響,不像明代衛所眾多,現在說軍話的零零星星,現在只有少數幾個老軍戶家族在祭祖時會用軍話念祭文.甲子,捷勝,平海三個外所,如今也只剩平海,陸豐青塘管區講軍話,當然青塘的軍話群是比較特別的.之前陸豐青塘附近的安安村(馬鞍山),旱田新村本來也流行軍話,但近年來除了很少的幾位老人外,其他村民已經不說軍話了,說得準不準就不說了.可見其消失得多快.哎…
其二,從語言自身的角度看,不同方言則大多只有幾千或者一萬多人(青塘居多),有的甚至幾百人(如坎石潭,旱田新村軍話),在其他有幾百萬,幾千萬人說閩,客或者其他方言的包圍下,瀕危,是很難避免的.
陸豐地區而言,青塘和坎石潭僅以螺河相隔.在它們的周圍,西南鎮屯埔鄉,西南鎮墟內講客家話,溪雲鄉的一部分,深坑鄉,黃塘鄉講福佬話.坎石潭所在東七鄉基本上也都講福佬話.青塘,坎石潭,大埔,安安,兩軍等軍話點,正好處於福佬話,客家話交界或者混雜的西南,大安,河西等鎮---再往北是一大片的客語區,往南,往東則是一片的閩語區.所以,軍話區周圍的方言分布情況看,所以軍話是正處在"方言島"受到周圍各方言的圍攻.軍話生存,不容樂觀!
還有,現在由於大部分講軍話者大多會說多種方言或者國語,加上與周圍其他方言人通婚歷來都是比較普遍的現象,因此,軍話中其他方言的成份日益增多,而陸豐青塘軍話原有的特色在其他方言的影響下也已逐漸減少,這種情況在青塘軍話中較為突出!
丘博士在調查兒歌、民間故事的過程中發現,許多年輕人除了所操方言本身已與老一輩有許多不同之處外,能唱或念軍話歌謠的人已越來越少,不少人一首都念不出來。有的地方甚至連中、老年人也沒能提供任何像順口溜之類的語言材料。這種文化傳承上的斷裂必然導致方言成份的迅速減少和改變,甚至也可以說這已經等於是軍話成分的部分消亡了。
目前各軍話點已很少有人能把軍話與明代的軍戶聯繫起來,過去那種以軍戶的身份和會講軍話為榮的心理在不少人的心目中已經有了較大的改變:多數人不知道“軍”的來歷,只知道自己所說的是“鄉下話”,“榮耀”的感覺正在逐漸減弱。
隨著改革開放形勢的發展,已經有越來越多的人離開軍話區出外謀生,從外出者的情況看,他們的子女都只是在家裡與父母或其中的一方講軍話,已經沒有繼續講軍話的大環境,純正的軍話將難於保留在他們的口語中。

鄉村建設

陸豐市螺河上,橫跨著一座長230多米、寬9米的青塘大橋,總投資500多萬元,它把世世代代靠擺渡過河的西南鎮和大安鎮緊密地連在了一起。該大橋建於2000年春,於2002年竣工通車,同時還修築了一段由青塘螺河大橋連線到村內主路的新路。近幾年來縣道及村內的所有路面已經拓寬並修築成水泥沙石混凝土路面,從此青塘村的路不會再有以前那種大雨過後人車難行,連續晴天時,車過後塵土飛揚的情景了。交通暢通便利了,自然也就帶動農村經濟的發展,促進了商貿的繁榮,正所謂是路通財通。在公共醫療衛生方面,管區內的醫療站和婦幼保健所的醫療水平和醫療設施也有了相應的提高和完善。
青塘大橋青塘大橋

民俗風情

青塘拳術

位於螺河中游的陸豐青塘村(古老村落),人口眾多,村民酷愛武術。青塘黃氏始祖原是明朝碣石衛軍官,後調任大安屯軍總旗,隨著屯田制的弱化及消亡,棄甲歸田,開基青塘。然而學拳練武的習慣不改,以致今日,武術成了青塘傳統文化之一。據傳,康熙年間,清朝政府大破少林寺,有七位大師死裡逃生,流落民間。其中一位大師得知青塘黃氏家族是明軍後裔,族人平時喜歡耍棍習拳,逢年過節必有舞獅歡慶的習慣,便藏身青塘,傳授南少林武藝。首批徒弟為黃宗儀、黃開封、黃開茂、黃子強等叔侄,得到大師的傳授、點撥,功夫日益長進。開封、開茂兄弟還接連考中武秀才。
青塘拳術青塘拳術
黃子強(族人稱二公、外人稱黃騫),武藝更是出類拔萃。他跟隨大師學習南少林拳、又學習峨嵋拳,創出技法獨特的“前伸後拱”招式,人稱“青塘拳”。其拳運動幅度大,上中下動作快速勇猛,手法嚴密緊湊,常以左腿出擊最為兇猛。出於謀生的需要,黃子強還出外設館教拳。青塘拳傳人:黃君煉(又號君願或君縣,被碣石衛千總授予兩縣無敵稱號)。黃棟樑(又稱仲陽),內外兼修,一整套青塘拳術,運用得揮灑自如,年紀大了,還能一拳打穿田壆,嚇跑尋恤滋事狂徒。
青塘武術主要包括舞獅、拳術、棍術,徒手對打(盤拳),持棍對打(盤棍),持刀對打(盤刀),鐵尺、藤牌對抗以及飆(穿越)火圈、飆(穿越)刀圈等雜技表演。以青頭白額“蓋子獅”為主,也有豬乸獅,龍獅。祖傳拳術套路很多,經常用來強身健體的有廿幾套,如:頭門、二門墜、三門卷(又稱猴子飲水)、四門踢腳;中尖、二門反、三門搭、搬攔捶、磨礱拳,竹筒倒水、武鬆脫鎖、雪花蓋頂、鯉魚翻肚,毒蛇攔路,老鼠偷油,烏鴉展翅,觀音坐蓮,四門穿手,童子拜觀音等;著名棍術:有大攬,千斤秤,中攔槌,遛仔槌,毒蛇攔路等等。
祖傳青塘拳究竟屬何門派,無人說得清楚。但凡看過青塘拳表演的人都會說其特點“翹屁股”。青塘拳總共不過二、三十條。但獅班有嚴格規定:要練好“三門”才允許學習餘下拳術。“三門”是指頭門、二門和三門這三條拳,這是青塘拳的基礎拳。三條基礎拳練好了,過關了,才允許學習餘下的“花拳”,如“雪花蓋頂”、“武鬆脫鎖”等等。
青塘民風剽悍,習武成風,舊時尤甚。男女老少無人不學。村中設有多家“暗館”,館中拳師授藝時,外人不得隨便進入或偷窺。青塘村歷史上出了很多赫赫有名的拳師,如仲陽、盛安、華忠、萬漿等,他們常被外村聘去當教練,足跡遍及海陸惠。
青塘村至今仍流傳著一則舊時比武軼事:一自詡武藝高強者,某日前往青塘,意欲尋找仲陽師比武,在村邊遇一牧牛老者,遂問仲陽住所,老者得知其意,便說自己是仲陽徒弟,可領其前往。老者一拳打穿田埂,將牛繩穿過系好。比武者見狀大吃一驚。又走了一段路,老者見村人準備殺豬,於是上前單手抓住豬後腿將一百多斤的豬提了起來,接著一招“黑虎掏心”,掏出一隻完整的豬心。比武者暗自尋思:徒弟尚且有此武功,師父功夫更是了得,只好打消比武念頭。其實,此牧牛老者正是比武者所找的仲陽拳師。
青塘子弟習武的風氣不斷,代代相傳。見於族譜或口傳的拳師有幾十人,其中武秀才8人。上世紀的六十年代,曾開設七個獅館:如永興館、永和館、禮和館、呂和館、順興館、和順館等。館聯曰:“學成武藝安邦國,練就功夫可立身。”學習武術與保家衛國聯繫在一起。

舞獅

舞獅是青塘人的精神寄託和精神象徵,也是青塘人文化娛樂的主要內容。在青塘眾多村寨里,不論大小都有舞獅班,除了“蓋仔獅”,青塘還有“滾地金龍”、“豬乸獅”等較大型的獅班。
青塘舞獅青塘舞獅
青塘村的節日文化娛樂項目豐富多彩,有地方傳統戲劇、舞獅、電影放映等活動。每年的春節 、元宵節和中秋節會請戲班演戲酬謝神明,全村同樂;到了冬至(冬節)則要在我黃氏始祖祠堂舉行盛大的敬祖祭冬儀式,場面非常隆重,(即是古時所謂的“蒸償”)同時還要請戲班演戲酬謝神明和列代祖先的庇護,真是熱鬧非凡。舉行慶典活動時演出的戲曲是潮汕地區特有的地方戲劇,所謂地方戲就是陸豐正字、陸豐白字曲,西秦和潮劇。其形象逼真,語言生動,是受保護的珍貴戲曲劇種之一。如今看戲劇和露天電影的人也較以往少了,但傳統的舞獅則是全村男女老少都非常喜愛的喜慶表演項目;裡面有青塘村的傳統武術套路、徒手對練、器械對練和打五彩等多種表演,非常精彩。而舞獅這個傳統節目只有在每年的春節開始表演到元宵節這天為止,平時想看都是看不到的。村裡有好幾個獅館,各個館的舞獅隊員在自己家吃過年夜飯後就到獅館集中,隨後便準備出門打(表演)“開棚獅”了,出門前在館內拜過祖師爺後要到眾神廟和祖祠參拜,然後才出門。一般獅隊從除夕夜出門演“開棚獅”開始,大部分時間都是在外鄉演的,一直到元宵節前才回到本村表演,在本村表演完之後休息幾天,各個獅館也開始準備正月十五元宵節這天的會獅表演了。會獅的場地就在我們青塘黃氏始祖祠堂面前廣場,每到會獅這天,全青塘的男女老少來了一大半。在上世紀九十年代初每個片區都有開館,個別片區還開了兩個館,真是盛況空前,本村歷來尚武之風甚濃,這是對保護和傳承青塘乃至廣東民間傳統文化的一種積極體現。每逢節日或每月的初一和十五,村里每家每戶的長輩都會備上清茶果盒與香燭先去村中各間神廟焚香燃燭祈福或是還願,然後再到祖祠焚香燃燭拜祭祖先,像春節、正月、中秋和冬至這樣的大年大節村里甚是熱鬧!雖說拜神是種迷信活動,但是這也是老祖宗留下來的東西,老輩人拜神求個平安也只是去了個心愿罷了。但我們的鄉親並不愚鈍,因為我們更相信科學。在我上國小的時候班主任黃春枝校長曾說過這樣的一句玩笑話,“鄉里的小孩子不舒服了,家裡的老人會去拜伯公求花葉煲水給小孩洗澡,但是同時還會請醫生給小孩看看。”身體不舒服嘛,當然是先去找醫生看一看了。

宗族文化

族規輩序

一個家族能夠興旺發達他們治家必定很嚴,一個興旺的氏族他們必定傳承著氏族的宗法制度,在我青塘黃氏始祖祠堂門樓的左邊就立有一方刻著戒律的石碑,其中所立的戒條,凡是我青塘黃氏族人都必須遵守,該石碑立於清朝乾隆初年。為 明長幼,宗族應當有輩序,輩份自當要分明,我黃氏族人也是非常注重這等禮儀倫常的。從我青塘黃氏始祖 永興 公 起,傳下的一首四句五言輩序詩,即是我青塘始祖 永興 公 預先排好的前二十代輩序, 第一世至第二十世的輩序如下 :
族規石碑族規石碑
永 曰 應 茂 東
周 明 欽 伯 嵩
開 貴 世 昌 盛
榮 華 萬 載 隆
另五房有 第九世至二十世輩序:
...友 漢 勝 子
仁 義 禮 智 信
孝 思 維 則 良
以上就是我青塘黃氏的輩序詩。一般從看某個人的名字我們就可以知道他是 永興 公 的第幾代孫 、是什麼輩份了,即是我們平常說的是什麼字輩。古人的名字都是有名和字的,例如我青塘黃氏始祖的名諱是 : 黃 潤,字 永興,所以我們稱自己青塘黃氏的始祖為 潤 公 或 永興 公 。有名和字這種起名的方式一直到民國時期還有,到了近代,青塘人的名字也都和全國其他地方一樣不分名和字了.大多數青塘人的名字都含有輩序的字,而我們的名字中的第一個字便是輩序中的字了,我們青塘人這種起名字的習慣或許跟黃氏的家傳宗法有直接關係。我青塘黃氏向來都修有族譜,有宗族譜牒可以讓我們知道自己的宗族傳自哪一支派,使人不忘根本;譜牒可以傳承家傳宗法制度和家法家規,使我們明白宗親之間的親疏長幼之別,不至於長幼不分。撰修家譜是宗族的大事,也是一件十分繁雜的工作,需要收集相關資料、整理舊譜、編排登記等,開展工作也需要一定的經費,並不是說想做就能馬上做的,更不是十天半月就能完成的事情。聽理事會的代表說,輩序已經重新續排了一百世,重修族譜的事項目前尚未開始,還在籌劃當中。我青塘黃氏的輩序已經先排到了三十二世,現在又續排了一百世,這次續排的輩序是跟福建台灣等地的宗親相同的,估計下次重修族譜時可能還會增加新輩序和其他新內容。我們青塘黃氏的輩序是不會遺棄的,我們會將我青塘黃氏的輩序和青塘的傳統文化保護好,並將其世世代代傳承下去。本村理事會和青塘永興商會通過商討後,決定了始祖祠堂的重修時間定於農曆辛卯歲2011年正月十八日起工,修整完工後,入伙時間暫定於十一月初,而青塘黃氏族譜的重修也一併在2011年同期進行。

江夏黃氏祖詩

梅江江夏舊華堂, 烈烈久傳江夏黃。
百里風光留政績, 千年翰院擅文章。
綿綿世澤貽子孫, 赫赫家聲自漢唐。
步中一見宜追遠, 中華祖德永香堂。
峭老原來娶三妻,官吳鄭妣廿一兒。
創業興家分離去,回來報命省親宜。
餘年八九能相會,葉落九州共根枝。
不論貧賤與富貴,相逢乃念初分時。
陸豐青塘黃氏譜載外八句
駿馬堂堂出異鄉, 任從隨地立綱常。
隨到他境猶我境, 雖在他鄉即故鄉。
歲久莫忘親命語, 晨昏須傳祖宗香。
年深月久亦昌盛, 三七男兒總是強。

青塘軍話童謠匯總

青塘軍話兒歌01

馬角仔,角彎彎,大姐嫁來馬角山。老弟騎馬接大姐,大姐又沒閒。鴨仔落水打桌球(讀音 BIN BONG),黃蜂上樹踩花園。禾鐮放落拜兩拜,眼淚雙雙流落田。

青塘軍話兒歌02

月光光,照四方,照倒南拐仔扛新娘,扛到伯公坳,一副耳環剝來做聖筶(拜神用的聖杯),跌個陰,跌個陽,唔得天光來拜堂,拜個堂仔圓滴滴,堂阿早勞你(明天給你)做個八十一;白豬肉白茄茄,澀豬肉(瘦豬肉)又粘牙。

青塘軍話兒歌03

麻雀仔騎糞堆,遠遠望倒(看見)姑爺來,姑爺來做唔嘀(做什麼)?來看戲。戲沒做,去歸打老婆,老婆打唔倒。去歸偷割草,草割沒,走到松仔(松樹)腳去捏[巒泡](青塘人應該知道是什麼意思,此兩字所以用別字代替)。 巒泡捏唔消,去歸學打鏢,打鏢打唔好,去歸打支阿嫂(他嫂子)。

青塘軍話兒歌04

塘 剝(壩)釣 魚 塘 壩 騎(站) ,亦 有 鯽 魚 亦 有 鯉 。也(如果)有鯉仔來食釣 ,魚釣斷掉唔毋支(不要它 )。

青塘軍話兒歌05

瓮菜仔(通心菜)開白花,惹那(你的媽媽)罵你沒做家。做倒家仔(做好了家事)你沒份,手托(拿)白扇過別家。

青塘軍話兒歌06

月光光,好種姜。 姜必芽,好種茶。 茶開花,好種瓜。瓜仔大,摘來賣。 賣到兩個錢,學打棉。棉線斷,學打磚。 磚斷截,學打鐵。鐵生爐(銹),學劏豬。 劏豬割到手,學賣酒。酒臭餿,學賣甌OU。 甌仔深,學賣針。針鼻屈,阿彌喃陀佛。

青塘軍話兒歌07

食飽飯兒上河田,爛衫爛褲沒人連(縫補)。過了年兒娶兩個,大婆錐(穿)針細婆連(縫補)。

青塘軍話兒歌08

月光光,照四方,照到牛仔跌落坑,牛乸望啊望,牛仔捉來劏。
(還有其它的青塘軍話兒歌還在發掘收集整理中,待續。-------海陸風永興晟)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