蓋仔獅

蓋仔獅

蓋仔獅又稱軍獅,是海陸豐地區的獅中之王。作為優秀的傳統民俗舞蹈藝術,每逢元宵佳節或集會慶典,民間都以舞獅前來助興。

陸豐青塘人,全部都是明代碣石衛軍人的後裔,衍成了一個“尚武”的地方群體。最能體現這一點的是舞獅和武術。

基本介紹

  • 中文名:蓋仔獅、貔貅
  • 外文名:Cover young lion
  • 類型:傳統民俗文化
  • 地區:廣東省汕尾市海陸豐
  • 樂器:小鼓、大鈸、大鑼、小鑼
獅舞起源,青塘拳術,

獅舞起源

蓋仔獅即是軍獅,系海陸豐地區的獅中之王!
青塘蓋仔獅青塘蓋仔獅
陸豐青塘人,全部都是明代碣石衛軍人的後裔,衍成了一個“尚武”的地方群體。最能體現這一點的是舞獅和武術。
舞獅源於軍儺。儺是中華民族特有一種古老文化,早在3000多年前的殷商時期就已經存在。軍儺是古代軍隊中用來作為出征祭曲、振奮軍威、恐嚇敵人的一種儀式。史書載:“當草莽開闢之後,多習於安逸,積之既久,武備漸廢,太平豈能長保?識者憂之,於是乃有舞獅之舉,藉以演習武事,不使生疏。”
作為一種傳統民間藝術,海陸豐舞獅有多種,其來源不一,其中青塘村青面白額的“蓋仔獅”歷史最長,被尊為老大。據考,“蓋仔獅”即源於明代軍獅,百年來一直在青塘村流傳。因頭部狀似鍋蓋而名。具有目大口闊鼻子短等面部特徵。眉宇間寫有“王”字,額頭中間飾有八卦。被尊為老大的“蓋仔獅”享有特殊的地位,海陸豐有“青面白額,獅班免掠”之俚句流傳。“免掠”意謂“不用比”,指其武藝高強,地位崇高。譬如,不論哪個村若有蓋仔獅在表演,其它獅類是不敢進村的,只等“老大”表演結束離開方敢進村。反之,其它獅類在一個村里表演,如果“老大”突然闖進,只有自覺中止表演,選擇離開。其它種類的獅班與之相遇,要偃旗息鼓,乖乖地站在旁邊讓道等候“老大”的通過,有的乾脆改道避之,頗有惹不起而躲避的意味。
海陸豐的舞獅表演分二部分進行,上半場“行獅”,進行獅舞表演,下半場“打拳”,即武術表演。青塘人稱舞獅為“打獅”,打者,武也,由此可見青塘人對武術的重視。下半場的表演有單人打拳、雙人對打、三人混打,還有“軟跤”即似體操雜技表演。也有單人棍術、雙人對打棍術及多人混打棍術表演,場面異常激烈、逼真(驚險),最後還有矛、盾、鐵尺混打表演。
《海陸奇葩》《海陸奇葩》
青塘軍獅以憨直拙樸、粗獷自然見長。在高亢粗獷的銅鑼皮鼓伴奏下,抑、揚、開、合、滾、躍、搶……,再現古戰場上的幕幕情景。除了“蓋仔獅”,青塘還有“滾地金龍”、“豬乸獅”等較大型的獅班。
“獅館”是獅班的日常活動地點。各獅館中堂均供奉“金獅大王”神位(青塘人稱之“獅爺”)。舊時,神位兩邊的對聯是“拳打南山猛虎,腳踢北海蛟龍”,有誇示武功高強之意,也含“獅腳”(舞獅人)不畏強暴之義,更在於激勵學武之人鍛鍊過硬本領。現今可看到的“獅爺”對聯大多被改成了“學成武藝安邦國,練就功夫可立身”。始建於清朝年間的青塘各村落獅館至今仍保存完好。
舞獅是青塘人的精神寄託和精神象徵,也是青塘人文化娛樂的主要內容。在青塘眾多村寨里,不論大小都有舞獅班,大的自然村多達六、七班。

青塘拳術

位於螺河中游的陸豐青塘村(古老村落),人口眾多,村民酷愛武術。青塘黃氏始祖原是明朝碣石衛軍官,後調任大安屯軍總旗,隨著屯田制的弱化及消亡,棄甲歸田,開基青塘。然而學拳練武的習慣不改,以致今日,武術成了青塘傳統文化之一。據傳,康熙年間,清朝政府大破少林寺,有七位大師死裡逃生,流落民間。其中一位大師得知青塘黃氏家族是明軍後裔,族人平時喜歡耍棍習拳,逢年過節必有舞獅歡慶的習慣,便藏身青塘,傳授南少林武藝。首批徒弟為黃宗儀、黃開封、黃開茂、黃子強等叔侄,得到大師的傳授、點撥,功夫日益長進。開封、開茂兄弟還接連考中武秀才。
廣東省陸豐市青塘村地圖
黃子強(族人稱二公、外人稱黃騫),武藝更是出類拔萃。他跟隨大師學習南少林拳、又學習峨嵋拳,創出技法獨特的“前伸後拱”招式,人稱“青塘拳”。其拳運動幅度大,上中下動作快速勇猛,手法嚴密緊湊,常以左腿出擊最為兇猛。出於謀生的需要,黃子強還出外設館教拳。青塘拳傳人:黃君煉(又號君願或君縣,被碣石衛千總授予兩縣無敵稱號)。黃棟樑(又稱仲陽),內外兼修,一整套青塘拳術,運用得揮灑自如,年紀大了,還能一拳打穿田壆,嚇跑尋恤滋事狂徒。
青塘武術主要包括舞獅、拳術、棍術,徒手對打(盤拳),持棍對打(盤棍),持刀對打(盤刀),鐵尺、藤牌對抗以及飆(穿越)火圈、飆(穿越)刀圈等雜技表演。以青頭白額“蓋子獅”為主,也有豬乸獅,龍獅。祖傳拳術套路很多,經常用來強身健體的有廿幾套,如:頭門、二門墜、三門卷(又稱猴子飲水)、四門踢腳;中尖、二門反、三門搭、搬攔捶、磨礱拳,竹筒倒水、武鬆脫鎖、雪花蓋頂、鯉魚翻肚,毒蛇攔路,老鼠偷油,烏鴉展翅,觀音坐蓮,四門穿手,童子拜觀音等;著名棍術:有大攬,千斤秤,中攔槌,遛仔槌,毒蛇攔路等等。
青塘拳術青塘拳術
祖傳青塘拳究竟屬何門派,無人說得清楚。但凡看過青塘拳表演的人都會說其特點“翹屁股”。青塘拳總共不過二、三十條。但獅班有嚴格規定:要練好“三門”才允許學習餘下拳術。“三門”是指頭門、二門和三門這三條拳,這是青塘拳的基礎拳。三條基礎拳練好了,過關了,才允許學習餘下的“花拳”,如“雪花蓋頂”、“武鬆脫鎖”等等。
青塘民風剽悍,習武成風,舊時尤甚。男女老少無人不學。村中設有多家“暗館”,館中拳師授藝時,外人不得隨便進入或偷窺。青塘村歷史上出了很多赫赫有名的拳師,如仲陽、盛安、華忠、萬漿等,他們常被外村聘去當教練,足跡遍及海陸惠。
青塘村至今仍流傳著一則舊時比武軼事:一自詡武藝高強者,某日前往青塘,意欲尋找仲陽師比武,在村邊遇一牧牛老者,遂問仲陽住所,老者得知其意,便說自己是仲陽徒弟,可領其前往。老者一拳打穿田埂,將牛繩穿過系好。比武者見狀大吃一驚。又走了一段路,老者見村人準備殺豬,於是上前單手抓住豬後腿將一百多斤的豬提了起來,接著一招“黑虎掏心”,掏出一隻完整的豬心。比武者暗自尋思:徒弟尚且有此武功,師父功夫更是了得,只好打消比武念頭。其實,此牧牛老者正是比武者所找的仲陽拳師。
青塘子弟習武的風氣不斷,代代相傳。見於族譜或口傳的拳師有幾十人,其中武秀才8人。上世紀的六十年代,曾開設七個獅館:如永興館、永和館、禮和館、呂和館、順興館、和順館等。館聯曰:“學成武藝安邦國,練就功夫可立身。”學習武術與保家衛國聯繫在一起。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