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鷲岩寺

靈鷲岩寺

靈鷲岩位於德化縣西北部九仙山中,始建唐開元四年(716)。 至今已有1300年的歷史,是唐代高僧無比與徒弟普惠所創建,後來無比趺化於靈鷲山頂,普惠也隨之圓寂,信徒們將二僧的肉身塑像,奉祀於寺院後殿,尊為開山祖師。傳說無比趺化前,曾於“說法台”絕食打禪七七四十九天,期間常有靈鷲鳥前來朝拜,無比圓寂後,“靈鷲岩寺”也就因此而得名。

基本介紹

  • 中文名:靈鷲岩寺
  • 位於德化縣西北部九仙山中
  • 始建:唐開元四年
  • 創建者:唐代高僧無比與徒弟普惠
  • 重建:1990年11月3日
簡介,建築,歷史,文物,軼事,

簡介

明清年代是靈鷲岩寺的鼎盛時期,一度成為福建省佛教活動中心之一。據清乾隆三十二年(1767年)由靈鷲岩住持圓睿編纂的《九仙山臨峰譜》記載,大約在明萬曆年間,德行和尚的18首徒分成“九仙派”18個房支派,分別住持或開基德化、尤溪、大田沙縣、安溪、永春、泉州、同安等地的寺院,至清乾隆年間各支派已有900多位僧人,許多高僧分布於89座寺院裡擔任住持傳教。

建築

靈鷲岩寺分前後兩殿,前殿原本供奉著15尊石佛,後殿供奉開山祖師無比和普惠。早年的寺院周圍有松蔭修竹,朝夕雲霞飄繞,庭前砌方石為池,池上立石橋,池裡有午時蓮,其花午開而酉苞,晌午時分爛然盈目,有詩詠其景:“秋深珠樹籠雲影,亭午琪蓮映日華。”清進士李道泰詩:“地接天河不住傾,煙雲縹緲眾星明;仙人頂上簪花落,冷艷香浮削玉輕。”
靈鷲岩寺
寺院前有一斗大的“甘泉”,千百年來清泉不斷。傳說有一年百日無雨,全山斷水,山下瘟疫橫行,僧無比為救眾生,連做了七天七夜的法事,最終點石出泉,拯救眾生脫離苦難。從此“甘泉”就沒有乾涸過。1999年冬,九仙山連續50多天滴雨未降,山上其他地方先後斷水,惟有“甘泉”的泉水源源不斷。
明萬曆年間,僧應陽在古道旁的拐彎處開鑿一池,引池中積水直抵靈鷲岩前的放生池,因該池背東朝西,故名:“回照”池。池邊立有一巨石數丈,因距山門不遠,故稱為“擴界將軍”石,有拔貢李宸鏗詠其景:“拔壁凌空半入雲,靈岩保障獨需君。”
古道旁還有一巨石稱為“出米石”。傳說若飢人從石前經過,該石就會流出米來,供他一餐食用。後來有個貪心的人路過出米石,想多要,用木棍去捅出米石的小洞口,神仙見了生氣,從此該石不再出米。
千百年來,靈鷲岩寺歷經滄桑,幾廢幾興,期間有不少騷人墨客為寺院題匾,創作了許多讚嘆靈鷲岩的詩詞楹聯,迄今尚存有賴垓親筆題寫的“法雲真際”牌匾,以及前中華佛教協會會長趙朴初親筆題寫的“靈鷲岩寺”寺匾。現存的寺院是由原靈鷲岩寺住持,在美國被譽為“活佛”的美洲佛教協會永遠顧問兼副會長釋寬淨法師集資百萬,於2003年秋重新修建。
重建的靈鷲岩基本保持原來的規模,保留著古蹟,而且增加了許多龍,鳳,獅及各種花卉,飛鳥的雕刻。還從緬甸恭請來玉佛三尊、從泰國恭請來金銅佛三尊。三尊緬甸玉佛,是緬甸北部瓦城名藝人用漢白玉精雕細刻而成的。其中釋迦牟尼佛像高1.93米,底座寬1.30米;藥師佛像高1.80米,底座寬1.15米;阿彌陀佛像高1.80米,底座寬1.30米;每尊約重2噸。三尊泰國金銅佛,其中有金銅如來佛1尊,鎏金四面佛2尊。金銅如來佛頭頂螺殼發出亮光,兩耳垂肩,兩腳盤坐蓮台,右手當胸,左手平放腿部,具有泰國風格。四面佛又名大梵天王,有4個面龐,8雙耳朵,8條手臂。4個臉象徵慈悲、仁愛、博愛、公正,佛教稱之為婆羅門4法;8條手執著8件法器:書本代表智慧,念珠代表輪迴,槍棍代表至上成就,花瓶代表解渴、有求必應,螺殼代表賜福,按胸手印代表庇護,飛輪代表消災降魔、摧毀煩惱,如意寶代表萬能法力。寺的附近有彌勒洞,內有彌勒石佛,高2.7米,寬3米,周長8.9米。另有“甘泉”、“說法台”、“回照池”等勝境。
靈鷲岩寺的古蹟除了摩崖石刻之外,現僅存寺前的山門和後殿開山祖師僧無比的肉身塑像,以及一些唐雕石柱。但是這些都是十分珍貴的唐代文物,特別是山門和石柱,還能讓今人領略到唐代的千年遺風,而現在本省已很難找到這種唐代風格的建築物了。
靈鷲岩寺

歷史

唐初,福建沙縣梅列鄒無比在九仙山牧牛,種菜,長期修行說法,後坐化成佛。開元四年(716),信徒為其塑像崇拜,奉為“鄒公祖師”,並以石柱石樑建靈鷲岩奉祀。
寺的牆、柱均為石築,釋迦牟尼等15尊佛像亦為石雕。明代萬曆年間柱礎重修,新建山門石坊。德化知縣楊文正“一方淨土”題匾和永春知縣廈忠“勝跡維新”題匾高懸於坊上。大學士張瑞圖太僕卿丁啟睿、狀元學士莊際昌、進士戶部主事鄭沛、邑司訓甘天訓的題刻牌匾懸掛於主殿兩側。清初整修兩殿,增置岩田。
該寺在明清時代一度成為本省尤其是閩南一帶佛教活動的中心之一。據清乾隆版《九仙臨峰譜》載:明弘治年間(1488—1504)由福州鼓山(禪宗派)密宗第四徒僧道盛(號一齋)來德化主持大白岩,授徒18人,萬曆年間往九仙山靈鷲岩,自成九仙派系。其僧徒發展至900多人,分成18個支系,陸續到尤溪、大田、永春、同安、漳州、泉州、沙縣等地弘法,分住或住持全省89處寺廟。
九仙山靈鷲岩寺文化革命期間被毀。1988年初,原靈鷲岩住持、現美國美洲佛教會永遠顧問兼副會長釋寬淨法師倡議重建,得到美國蒙特利公園市般岩修德善堂華裔信眾資助,歷經兩年,該寺大雄寶殿、觀音殿、禪房、鐘鼓樓、外山門等先後落成。全國政協副主席、佛教協會會長趙朴初親筆題寫寺匾。1990年2月17日,泉州市人民政府批准該寺對外開放作為佛教活動場所。1990年11月3日舉行重建落成暨開光典禮。
靈鷲岩寺

文物

1、歷史文物:鄒公佛像、唐代石雕(石柱、石獅)等;
2、現代文物:面甸玉佛三尊、泰國金銅佛二尊(其中四面佛一尊由縣文化局代管,現有寺里的四面佛屬複製品);趙朴初親筆題字寺匾二塊,原福建省長胡平題詞“九仙文化,八閩添福”一幅。

軼事

明、清年間,該寺設有“九仙社學”,招收周邊學子在該寺深造,培育英才。如明代進士賴垓(瓊溪人,翰林院編修),清代進士林模(溪陽人,知縣)曾在該社學就讀而一舉成名的。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