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台遺址(河南省洛陽市古建築遺址)

靈台遺址(河南省洛陽市古建築遺址)

本詞條是多義詞,共2個義項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靈台遺址,在河南省洛陽市漢魏故城南郊,東漢中元元年(公元56年)曾建有一座天文觀測台——靈台,現僅存 靈台遺址。

基本介紹

  • 中文名:靈台遺址
  • 地理位置:河南省洛陽市漢魏故城南郊
  • 面積:44000平方米
  • 氣候大陸性氣候
  • 民俗活動:花會
  • 年均降水量:578.2毫米
簡介,地理位置,民俗活動,交通狀況,出遊時間,歷史經過,當地美食,洛陽燕菜,鯉魚躍龍門,清蒸魴魚,

簡介

靈台遺址,面積達44000平方米。其中心為一方形夯土高台,其基址南北長約41米,東西寬約31米,高約8米。夯土台四周各有上下兩層平台。下層平台築有迴廊,其北面正中有坡道上通二層平台。上層平台四方,原各有五間建築,每間面闊5.5米。遺留下來的西面建築的牆壁塗以白粉,東面塗以青粉;南面建築的鋪地磚上有朱紅色粉的痕跡。這種依方位的施粉方法,與崇拜四靈(東青龍、西白虎、南朱雀、北玄武)的習俗有關。
靈台遺址靈台遺址

地理位置

靈台是當時最大的天文台,是太史令的下屬機構。東漢偉大的科學家張衡,曾經二次任職太史令,親自參與主持領導過當時洛陽靈台的天象觀測和天文研究。靈台連續使用達二百五十餘年,為我國古代天文學的發展作出了巨大貢獻。
靈台遺址靈台遺址
靈台
靈台縣地處涇河渭河之間,達溪河橫貫全境,良田沃土遍及山川。獨特的地理位置,悠久的文明歷史,深厚的文化積澱,使其成為中華民族發祥地的重要組成部分,古絲綢之路的支道之一。境內富有大量古遺址和珍貴的歷史文物,上自舊石器晚期,早到仰韶、齊家文化,歷商周秦漢、唐宋、元明清,下迄民國,各時代精品文物薈萃,尤其商周青銅器載譽隴上。已發現古遺址240多處,古墓葬30多處,古城址6處,古生物化石點18處,已發掘出土各種文物近萬件(館藏國家一級文物44件,二級文物441件,三級文物1166件),經推薦報批,列入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的13處,列入縣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的27處。

民俗活動

花會的主要場所有市內的王城公園、西苑公園、牡丹公園等。洛陽種植牡丹的歷史可以上溯到代,到了代,洛陽牡丹已經有了90多個品種。為了讓天下百姓都能一睹號稱“國色天香”的洛陽牡丹的風采,當時的洛陽太守組織了“萬花會”。花會期間,人頭攢動,滿城皆花。1982年9月,洛陽市人大常委會決定以牡丹花為市花,並確定每年牡丹盛開的4月15日至5月8日舉辦“牡丹花會”,充分利用得天獨厚的鮮花資源,既可以豐富民眾的業餘生活,又能加強洛陽與中外的經濟技術文化交流,可謂一舉兩得。

交通狀況

洛陽交通便利,是古代絲綢之路的起點,素有“九州腹地,十省通衢”之稱,如今是我國重要的交通樞紐。外部交通航空洛陽機場位於市區西北10公里處,設施完備,現有洛陽至廣州成都大連等多條國內航線,非常方便。鐵路洛陽站位於市區北面的道南西路,從市內乘2、5、6、10、11、48、50、51、66、81、83、102、103等多路公車均可到達。洛陽市內有隴海鐵路橫穿全市。隴海線東可到西安、西可到鄭州開封;南北方向有焦枝鐵路縱貫全境,南可到湖北襄陽等地。公路境內有從洛陽經鄭州到開封的高速公路,洛陽經三門峽到潼關的高速公路也已投入使用。通過洛陽的國道主要有207、310,這兩條國道和隴海、焦枝兩條鐵路相輔相成,使洛陽的交通更加完善。內部交通公車56路從洛陽火車站到白馬寺60路從谷水西經關林到龍門石窟、白園81路從洛陽火車站經關林到龍門石窟、白園此外,洛陽火車站前有旅遊專線車,到龍門石窟、白馬寺少林寺等地,一天即可來回。發車時間是早上7點。計程車,洛陽市內計程車多為夏利,起步價6元(含3公里),每公里1元。在中州西路、中州中路、中州東路(地理位置類似於北京的長安街)上行駛的計程車分單雙號運行,車牌為單號的計程車單日走,車牌為雙號的計程車雙日走,打車的時候需要注意。另外洛陽城市不大,在市區內打車費用不高,20元可走遍洛陽城。
靈台遺址靈台遺址

出遊時間

靈台遺址
靈台遺址靈台遺址
洛陽處於北溫帶,屬大陸性氣候,春季乾旱,夏熱多雨,秋季溫和,冬季寒冷。年均氣14.86℃,年均降水量578.2毫米。游洛陽的最佳季節無疑是秋天,“九月九日登高日”,秋高氣爽,登山賞菊。4月也是不錯的選擇,雖然天氣有些乾燥,但可以欣賞無數牡丹爭芳鬥豔的奇麗景象。

歷史經過

公元前11世紀,活動於今寶雞岐山縣周原遺址附近(古稱岐下)的周部落日益強大,其首領姬昌“遵后稷、公劉之業,則古公、公季之法,篤仁、敬老、慈少、禮賢下者,日中不暇時以待士”(《史記·周本紀》),奠定了西周建國的基礎。在伐邘(今河南省沁陽縣西北二十里)的第二年,文王平定崇侯虎後,開始建造豐邑,並正式由岐下遷都於豐。在豐邑,除了修造城垣宮殿外,還建造了靈台、靈囿、靈沼等一系列集祭祀、狩獵、游賞等多種功能於一體的禮制建築群。在中國最古老的詩歌總集《詩經》的《大雅》中,有一首題為《靈台》的篇章,最始幾句為“經始靈台,經之營之,庶民攻之,不日成之”。表明周文王建造靈台是得到全體百姓擁護的偉業,百姓支持建台,於是齊心協力在很短時間內就完成了建設。而關於靈台等處的得名,《說文解子》釋“靈”字為“巫以玉事神”,言其與祭祀活動的緊密聯繫。五百年後的孟子則以不無讚嘆的口吻追憶道:“文王以民力為台為沼,而民歡樂之,謂其台曰靈台。”(《孟子·梁惠王上》)文王以仁德治國,建造靈台“觀祲象,察氛祥”即觀測天文現象,預示禍福吉凶。因此,靈台可視為中國最早的英雄紀念碑和天文觀象台。
靈台遺址靈台遺址
西周一代,靈台都是天子祭祀、朝聘諸侯之所,平王東遷後,秦盡據原西周故地。魯僖公十五年,秦獲晉侯,也將其關押在靈台,這說明至春秋時,秦國又增設了靈台的附屬建築,或是對其原有館舍進行了擴建。其後文獻中,對於有關靈台活動的記載越來越少,僅從歷史地理學的角度記敘其道里方位。至唐宋時,西周建築已湮沒無聞,“辟雍靈沼今無復處,惟靈台孤立,高二丈,周圍一百二十步也”(宋敏求《長安志》引李泰《括地誌》),至此,除了埋藏在地下的墓葬及房屋基址外,西周遺存僅存靈台殘跡,其餘的地表建築景觀完全毀滅。再加上隨著西安城市中心在三千年中的數次轉移,西周豐鎬遺址已經偏處於西北一角,其上也已經成為阡陌縱橫的農田,往昔面貌不存。因此,即使有人費力尋找,也難覓其蹤影。

當地美食

洛陽的飲食歷史悠久,品種繁多。既有出自宮廷、有“金枝玉葉”之稱的洛陽燕菜,也有在民間廣受歡迎的鯉魚躍龍門,既有歷史長達1900多年的長壽魚,各色各樣的湯成為洛陽街頭最平常的風味小吃,如不翻湯、胡辣湯、牛肉湯等。洛陽的餐飲中,最具特色的當屬洛陽水席。從菜餚搭配,到上菜次序,都有特殊而嚴格的規定。
靈台遺址靈台遺址

洛陽燕菜

人們在大飽口福的同時,也大飽了眼福。洛陽燕菜,是洛陽獨具風格的風味菜。相傳,武則天居洛陽時,東關一塊菜地里,長出一個幾十斤的大蘿蔔,菜農認為是神奇之物,獻給女皇武則天,御廚師把它切成絲、拌粉清蒸,配以鮮味湯汁,女皇吃後,其味異常鮮美,大有燕窩風味,讚不絕口,賜名燕菜。後傳入民間,日久天長,大家都叫做洛陽燕菜,流傳至今。
1973年10月,周恩來總理陪加拿大總理特魯多來洛陽參觀,著名廚師王長生、李大雄精心製作燕菜,招待二位總理。總理一連要了兩道,食後同聲稱讚。因菜中雕有牡丹花,故周總理風趣地稱為牡丹燕菜。從此,洛陽的牡丹燕菜譽滿中外。

鯉魚躍龍門

鯉魚躍龍門,鯉魚為黃河名魚,自古就有洛鯉伊魴,貴似牛羊之說。肉嫩味美,營養豐富,聞名中外。鯉魚跳龍門,造型優美,寓意吉祥。只見烹製好的鯉魚,昂首盤中,栩栩如生,仿佛欲躍而起。加之有青山襯托、狀如門闕,頗富山野情趣。食之味美無窮。
靈台遺址靈台遺址

清蒸魴魚

清蒸魴魚,魴魚產於伊水,故有伊魴之說。以其製作簡單,香淡味純而聞名。漢唐時期常以此魚招待貴賓。相傳,唐代大詩人白居易和九老會的詩人們,在飲酒賦詩時,常食此魚。長壽魚,是具有藥用價值的一道菜。其特點是味鮮,甜鹹酸三味俱全,已有1900多年的歷史。相傳,東漢光武帝劉秀一年春天外出遊獵,過邙山,來到黃河之濱。故地重遊,神氣清爽。突然一條赤色鯉魚,躍出水面,在陽光下,金光耀眼。劉秀大喜,遂命人捉回宮去,御廚別出心裁,與枸杞子同燒,名曰長壽魚。劉秀食後,頓覺精神倍加,疲倦消失,常食之,身體卻健康起來。爾後,傳入民間,成為洛陽的一道名菜。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