霍州秧歌

霍州秧歌

霍州秧歌俗稱秧歌傢伙。是一種融說、唱、舞於一體的傳統舞蹈。主要流傳於山西省霍州一帶。相傳起源於宋代,是村民娛樂的形式。

霍州秧歌的表演,突出鼓者,伴奏及其它舞者,忽如眾心捧月,忽如百花爭艷陽天。熔花鼓、舞蹈、歌唱於一爐,尤以鼓者頭上之“纏絲子”表演,時而含苞待放,時而金蛇出洞,世稱門身歌之一絕。1957年,中央歌舞團曾對霍州秧歌進行過專門採訪和整理。庫拔村秧歌表演隊,也曾赴山西省太原市參加表演。

基本介紹

  • 中文名:霍州秧歌
  • 俗稱:秧歌傢伙
  • 類型:融說、唱、舞於一體的傳統舞蹈
  • 流傳於山西霍州一帶
  • 起源於:宋代
  • 表演形式:清場,走場,混場
表演人員,表演形式,表演道具,舞蹈伴奏,

表演人員

一般秧歌表演,由兩部分組成。一是舞者,大約10人。有鼓手、老婆、書生、小丑、貸郎和傘舞者,以上6人。花身子,亦稱女角4人。古時,此4人常有男扮女裝者。手持雲鑼,且奏且舞,煞是婀娜。二是伴奏者,約4至6人。多用釵鈸。尤以敲釵者,其高空至翻花,極受歡迎。鼓手是霍州秧歌的表演中心,故又稱鼓老。

表演形式

其表演分“清場”、“走場”和“混場”3個程式。“清場”以個人說唱為主:先由持傘者即興編說4句順口押韻的吉祥話,接著演唱幾段,然後公子、貨郎、老娘和小丑輪流進行說唱表演,然後再由持傘者說白結束。“走場”是主要的舞蹈段落:鼓手擂擊花鼓,舞動“纏絲”,一陣“花梆步”衝進場內,做“漫頭花”、“黑虎掏心”、“懷中抱月”、“蘇秦背劍”、“大海撈針”等技巧動作,然後帶領大家跑“蛇擺尾”、“剪子花”、“紫金纏柱”、“回荊州”等隊形。“混場”以集體歌唱為主:表演者站成一字形或半圓形演唱,有一唱眾和、齊聲高唱,也有對唱。唱完一曲,變換一次隊形,依次反覆。

表演道具

當地民眾讚譽它的表演特色是“霍縣秧歌三件寶,纏絲、花鼓、小斗鑼”。
纏絲、花鼓是鼓手的表演道具。纏絲是將長64厘米的藤條盤在10厘米的木盤內,用帶繫於舞者前額,其舞法有吐、甩兩種。“吐”即舞者頭向前平點,纏絲直線向前吐出;“甩”是將頭向有猛一甩動,纏絲順勢繞頭轉圓圈。花鼓長24厘米,鼓面直徑13厘米,舞者挎於腰間,既要頭舞纏絲,又要快速地邊擊鼓邊繞纏絲,同時擊鼓還要變換掏腿打、撩腿打、跪地打等多種姿態,矯健敏捷,歡快風趣,技巧性高。“小斗鑼”是“花身子”手持的道具。表演時,舞者左手托鑼來迴轉動手腕,右手持鑼板上下擦擊鑼心,綢帶隨之上下飛舞,伴以輕快平穩的“圓場步”,形成上俏下穩的特點。

舞蹈伴奏

霍州秧歌,以鼓老為主,以雲鑼、釵鈸伴之協之。打擊鼓點牌子有:《流水》、《風攪雪》、《截斷橋》、《三翻身》、《三探妻》、《獅子大張口》等。鼓手單獨的表演,則技藝更高,難度也很大。有《纏絲單吐》和《纏絲雙吐》,有《懷中抱月》、《嫦娥探月》、《蘇秦背劍》、《黑虎掏心》、《回馬搶》、《雀雀蹦》等。舞蹈表演有《剪子骨》、《龍擺尾》、《回荊州》、《纏穗子》,還有《二龍戲珠》、《雙風戲水》、《進金纏桂》等。霍州秧歌的唱腔分硬調和軟調兩種。硬調高亢而嘹亮,軟調則優美纏綿。硬調有《探親》、《小觀燈》等。軟調有《萱花》、《破赤牛》等。秧歌歌者還有一特點是,鼓者,亦即領唱者,可見景生情、即編即唱。極易產生觀者的共鳴。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