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火針法

雷火針法,古代又稱為雷火神針法。首見於明·《本草綱目》:“雷火神針法:用熟蘄艾末一兩,乳香、沒藥、穿山甲、硫黃、雄黃草烏頭、川烏頭、桃樹皮末各一錢,麝香五分為末,拌艾。以厚紙裁成條,鋪藥艾於內,緊卷如指大,長三四寸,收貯瓶內,埋地中七七日,取出。用時於燈上點著,吹滅,隔紙十層,乘熱針於患處,熱氣直入病處。”本法是一種艾灸法,之所以稱為“針”,是因為操作時,實按於穴位之上,類似針法之故。雷火針法,在其他明清醫藉諸如《針灸大成》、《外科正宗》、《種福堂公選良方》等都有記載,但其配方用藥各有差異。

基本介紹

  • 中文名:雷火針法
  • 又稱:雷火神針法
  • 首次記載:《本草綱目》
  • 其他記載:《針灸大成》、《外科正宗》、《種福堂公選良方》
出處,介紹,操作方法,主治病證,注意事項,臨床套用,

出處

治一切閃挫、諸骨節痛及寒濕諸氣而畏刺者。方用
沉香 木香 乳香 茵陳 羌活 乾薑 穿山甲(以上各三錢) 麝(少許) 祁艾(二兩)
以綿紙半尺,先鋪艾、茵於上,次將各藥末摻上,卷極緊,收用。
按定痛穴,筆點記,外用紙六七層隔穴。將卷取太陽真火,用圓珠、火鏡皆可燃紅(用燈燭燒燃亦可),按穴上,良久取起,剪去灰,再燒再按,九次即愈。
灸一次,念咒一遍。先燃火在手,念咒曰∶
雷霆官將,火德星君,藥奏奇功,方得三界六腑之神,針藏烈焰,煉成於仙都九轉之門,蠲除痛患,掃蕩妖氛,吾奉南斗六星、太上老君,急急如律令。
咒畢,即以雷火針按穴灸之。
此乃孫真人所制,流傳至今,頗為靈驗。製藥時,毋令婦女、雞、犬見。其方載《針灸大全》。
又按《御纂醫家金鑒》,有雷火神針方,藥只三味。歌曰∶
雷火神針攻寒濕,附骨疽痛針之宜,丁麝二香共祁艾,燃針痛處功效奇。
景岳新方因陣內亦有二方,註明治風寒濕毒之氣留滯經絡,而為痛為腫,不能散者。其一於五月五日,取東引桃枝玄皮,長一二寸,兩頭削如雞子尖,向燈上燃著,隨子患處隔紙數層,以針按灸。一則方法藥味與太乙神針相同,惟多白芷一味。蓋命名雖異,而治病則有同功焉。

介紹

其適應病證及操作方法以《針灸大成》較為詳細:“治閃挫諸骨間痛,及寒濕氣而畏刺者。……按定痛穴,筆點記,外用紙六七層隔穴,將卷艾藥,名雷火針也。取太陽真火,用圓珠火鏡皆可,燃紅按穴上,良久取起,剪取灰,再燒再按,九次即愈。”由於雷火針製作,特別是操作上的不便,有關臨床資料不多。近些年來,我國的一些針灸工作者,在藥物配方及操作上都有一定改進,治療範圍也相應有所擴大。

操作方法

傳統法
1.灸具製作:艾絨100g,沉香、木香、乳香、茵陳、羌活、乾薑、穿山甲各15g,除艾絨外,其他藥均研為極細末,加入麝香少許,研末和勻。以桑皮紙一張,寬約一尺見方,攤平。先稱艾絨40g,均勻鋪在紙上;再稱藥末10g,均勻摻入艾絨中。然後,卷緊如爆竹狀,再用木板搓捻卷緊,外用雞蛋清塗抹,再糊上桑皮紙一層,兩頭留空紙一寸許,捻緊即成。陰乾保存,忽使泄氣。一般須製備兩 支以上,以便交替使用。
2.具體操作:在施灸部位鋪上面紙10餘層或棉布5~7層。取雷火針二支,均點燃一端,將其中一支作為備用,另一支以握筆狀執住艾條,正對穴位,緊按在面紙或棉布上,稍留1~2秒鐘,使藥氣溫熱透入深部,至病者覺燙不可忍,略提起藥艾條,待熱減後再行按壓續。中艾火熄滅,可取備用的藥艾條接替施灸。如此反覆進行,每次約按壓7~10次,務使熱力持續深透。每日或隔日1次,10次為一療程。
改進法
改進的雷火針法是以市售普通藥艾條外用牛皮紙再加固而成的灸條,另用藥膏做成藥包墊,採用實按灸操作手法,將艾條點燃按在藥包墊上使藥氣隨艾火熱氣通過穴位透入經絡達到病所的一種灸療方法。在臨床上對不同的病種可選用適應的灸療藥墊灸療,靈活實用,經濟方便,同時又能收到較為滿意的療效。
1.灸具製作:
(1)灸條簡便加固法:取市售緊實粗大的普通藥艾條1支(如無,可用清艾條代替),用20cm×23cm牛皮紙1張,塗上面糊將艾條卷緊(大約3卷),兩頭不留空,捲紙對摺封固曬乾。
(2)灸療墊製作:計有藥包墊、藥布墊、藥敷墊3種,
藥包墊 取紅布或其他乾棉布1段,長80cm,寬5cm,將布的一端鋪上常用灸療膏藥5mm厚(也可以根據患者病證鋪上其對症的灸療膏藥),然後把布摺疊成7~10層,用線縫合,放瓷瓶收藏,保持藥性使用。
藥布墊 取市售傷濕止痛膏、追風膏等貼上在長100 cm,寬8cm的乾棉布頭端上下兩面各1張,再每摺疊一層平貼1張,每貼1張內里都鋪上薄薄一層七厘散或丁香、肉桂藥末;折至5層,共貼有7張後,將餘下布段全部包疊完,用線縫合使用。
藥敷墊 用灸療膏或市售外用敷料膏劑(如止痛消炎膏等),塗在紗布上按常規敷藥方法固定敷於患處,外隔7層厚棉紙(任何厚紙都可)實按灸療使用。
附:灸療膏調配 分常用和備用二類。
常用灸療膏劑 以溫經散寒,活絡止痛藥物為主,將乳香、沒藥、荊芥、防風、川芎、細辛、當歸、獨活、香附、肉桂、馬錢子各等份研磨成細粉(乳香、沒藥另包),用砂鍋先將飴糖、米醋熬成稀汁再兌入少量蜂蠟、香油繼續煎熬,然後把上述藥物拌入用文火相熬片刻,乳香、沒藥收膏裝瓶密封備用。
備用調膏劑 用飴糖、米醋、蜂蠟、香油在砂鍋內相熬成膏。臨床中與桂麝散調拌稱通經消腫灸療膏;與牽正散調拌稱周圍性面神經麻痹灸療膏;與清消散調拌稱骨疽灸療膏;以吳茱萸、川芎、白芷等藥末相調為降壓灸療膏;以白芥子、細辛、半夏、南星、麻黃、乾薑等藥末相調為喘咳灸療膏;以川烏、草烏、川芎、蒼朮、元胡、牛膝等藥末相調為骨刺灸療膏等。
2.具體操作:患者取坐位或臥位,將藥包墊放在選好的局部病灶和穴位上,點燃乙醇燈具,把灸條燒紅直接實按在藥包墊上,灸條多燒幾次反覆溫灸,使藥氣隨艾火熱氣透入穴位。在施灸過程中,醫者要多詢問患者,如表皮感到燙,灸條立即拿起移開藥包墊,此為1壯,一穴3~5壯即可。輕症l~5次,重症連續5次後再隔日1次,10次為一個療程。

主治病證

哮喘、慢性支氣管炎、胃脘痛、腹瀉、頸椎病、扭挫傷、月經不調、近視眼、關節炎等病證。

注意事項

1.雷火針法是實按灸,要注意避免灼傷。對初學者更要引起重視。
2.雷火針法適應面較廣,在配穴組方時,應強調辨證施治。
3.將雷火針點燃時,一定要燃透,否則,面紙或棉布一包,或一按壓,容易熄滅。
4.施灸時將面紙或棉布捻緊,以免面紙或棉布燒破。損傷皮膚。
5.施灸時按在穴位上的力度、熱度、時間長短以患者感覺最強為度。
6.每壯間隔時間不宜太長,一般不超過3min,兩針交替使用更佳。

臨床套用

1.腦梗塞
取穴:分為三組。(1)風中厥陰陽明型:百會、天窗、風池、肩髃、曲池、足三里、太沖、合谷;(2)風中太陽陽明型:風府、曲池、至陰、跗陽、太溪、環跳、陽陵泉、足三里、下巨虛;(3)風中太陽少陽型:風府、肩井、曲池、支溝、至陰環跳、陽陵泉、中三里、丘墟、陽輔、崑崙。
治法:取端陽艾、硫磺、雄黃、全蠍、白花蛇、白芷、乳香、沒藥、麝香、川烏、草烏等19味中藥,製成20×1.8cm之藥條,外用棉紙封糊。按不同症型,辨證選穴。操作時,則據病情而行:凡局部下陷、虛軟者用溫和灸;局部痛硬、外形微隆或寒涼者用雀啄灸;頑痹久癱或有明顯攣縮現象,直接隔布灸熨穴處,以局部發熱或肢體柔軟舒適為度。每日1~2次,14次為1療程。
療效:藥條灸組52例。針刺組36例選穴同上,日1次,10次為1療程。藥物組17例予以西藥常規治療,15日為1療程,結果3組總有效率分別為82.69%、80.56%、和70.58%。
2.白細胞減少症
取穴:以大椎、身柱、至陽、命門為主的胸、腰部督脈穴。
方法:治療時患者取俯臥位或側臥位,充分暴露施術部位,將太乙雷火神針在乙醇燈上燒透,預先備置的乾布摺疊七層,將神針燒紅的一端迅速裹在乾布內,對準穴位經絡熨燙,使太乙雷火神針內的熱力透過布層,深入肌膚,直達病所。如患者感太燙,應略將太乙雷火神針提離皮膚,以免燙傷皮膚,若雷火神針熱度消失,重新點燃,周而復始。以熨燙至局部皮膚發紅為準,每日1次,每次約半小時,5次為一療程。治療3個療程。
療效:治療原因不明的白細胞減少症47例,痊癒30例,好轉16例,升高白細胞總有效率97.9%;各種惡性腫瘤化療所致的白細胞減少症166例,痊癒78例,好轉74例,升高白細胞總有效率91.6%。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