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公柱

雷公柱

在古建築中,避雷裝置主要是用“雷公柱”。這種裝置有三種形式:一是亭、閣上的寶頂及佛塔的塔剎,下面設有雷公柱;二是牌坊之類的建築,在高架柱處設雷公柱;三是殿堂的頂上,在屋脊兩端的正吻下面,也設定雷公柱。古代匠人懂得,建築物的這些部位,都是最易受雷擊的地方。

基本介紹

  • 中文名:雷公柱
  • 外文名:suspended column
  • 地區:中國
  • 拼音:lei gong zhu
簡介,使用部位,廡殿推山雷公柱,攢尖頂雷公柱,作用,

簡介

雷公柱主要用在廡殿頂和攢尖頂建築中,是一種形體較短小的柱子。在廡殿頂建築中,雷公柱用於支撐廡殿頂山面挑出的脊檁和兩邊的由戧,其上端支在吻下,其下部立在太平樑上。在攢尖頂建築中,雷公柱多直接懸在寶頂之下,只以若干戧支撐。雷公柱下面的柱頭如果懸垂,通常做成蓮花頭形式。在較大型的攢尖頂建築中,則要在雷公柱下設定太平梁,以增加承托力。

使用部位

雷公柱的使用部位有二處:一是作為廡殿推山推出部分支承脊檁的脊柱;二是作為攢尖頂支承頂尖的支頂柱。

廡殿推山雷公柱

它的作用與脊瓜柱基本相同,只是位置是處在推山的山面,它的柱腳做雙榫插入到太平樑上,並在兩側輔以角背加強其穩定性。柱頭挖成檁椀承托脊檁。柱子內側與脊瓜柱相對應,鑿出脊墊板和脊枋的卯口,如圖3—45(a)所示。

攢尖頂雷公柱

這種柱有兩種做法:一是懸空支撐法,二是落腳於太平梁支撐法。
(1)懸空支撐法,它是靠若干根斜撐的由戧,用榫卯與其連線來支頂著柱身而懸空。柱底作成垂蓮柱頭,柱頂為寶頂的樁子,如圖3-45(c)所示。
(2)落腳於太平梁支撐法,主要用於大型攢尖頂建築或圓形攢尖頂建築,由於他們的頂都比較重,僅憑由戧支撐難以負重,故要增加太平梁作為落腳承托結構,柱腳做管腳榫卯口即可,如圖3-45(b)所示。
雷公柱

作用

古代殿堂建築屋頂上的正吻,是房屋的最高處,而且是尖端,所以最易被雷擊。避雷的做法是,正吻觸雷後,其電流便沿正吻內的雷公柱、太平梁、角梁、沿柱等引向地面。當然這些構件不能用一般的木材,如北京昌平時長陵的棱恩殿上用的是楠木;又如廣西容縣的真武閣上用的是格木,即鐵力木。這些木材都有導電性。
若是樓閣、亭子、佛塔等建築,則由頂上的火珠、寶珠、寶頂等接受雷電,由雷公柱傳至柱,引入地下。其做法都差不多。
雷公柱、沿柱、角梁等,所用的木材大體有:楠木、格木、松、柏等,這些木材都有較好的導電性,有的也用金屬(銅、鐵等)。
製作:①廡殿屋架的雷公柱製作,首先在選好刨光的柱料上依迎頭十字線彈出四面順身中線,再按太平梁背至脊桁下皮點出柱高。在柱頭加上桁碗長,在柱腳加上管腳榫長。桁碗下面在柱位里側畫脊枋及墊板卯口。將各線畫好之後,按脊瓜柱製作方法,鋸挖桁碗,開榫卯即可。
②亭子的雷公柱製作:亭子上的雷公柱與由戧相交由戧以下垂頭長為1.5倍信徑。由戧插入雷公柱的斜度隨攢尖舉架確定。脊部穿出屋面的部分長為亭高的1/10。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