雲南兔

雲南兔

雲南兔(學名:Lepus comus )是兔科、兔屬動物。體長33-48厘米,尾長6-11厘米,後足長9-13厘米,耳長9-14厘米;體重1500-2500克。體背面毛暗赭灰色,背脊具零亂黑色斑紋,腰臀部毛尖黑色,呈現黑色斑紋,臀部隱約有1灰色臀斑。頭頂通常有一個白色小斑;耳背面暗褐色,耳緣灰白色,耳尖黑色。體側面和前後肢前側為鮮赭黃色;腹面除喉部為赭黃色外,腹毛及前後肢內側白色。尾背面黑褐色,腹面灰白色。耳長占後足長的103.5%。上門齒的齒溝深,其內面具白堊質填充。

西南兔主要棲息于海拔1500-3200米山地灌叢、稀樹草坡、林緣開懇區和山區公路附近。主食禾本科植物及灌木嫩葉,也常盜食農作物。分布於中國(雲南、四川、貴州)和緬甸。

(概述圖參考來源:)

基本介紹

動物學史,形態特徵,生活習性,分布範圍,繁殖方式,保護現狀,主要價值,

動物學史

G.Aen(1927)將雲南騰衝的野免命名為雲南兔(Lepus comus G. Allen,1927),但在1938年他又將其列為高原兔的亞種,即Lepus oiostolus comus。埃勒曼(Ellerman)等(1951)和高耀亭、馮祚建(1964)均同意Alen(1938)的意見。阿格曼( Argermann,1967)及羅澤珣(1981)則認為仍應保留種級地位。王應祥等(1985)對雲南兔的分類進行了訂正,確立了種級地位。

形態特徵

成體:體長33-48厘米,尾長6-11厘米,後足長9-13厘米,耳長9-14厘米;體重1500-2500克。體背面毛暗赭灰色,背脊具零亂黑色斑紋,腰臀部毛尖黑色,呈現黑色斑紋,臀部隱約有1灰色臀斑。頭頂通常有一個白色小斑;耳背面暗褐色,耳緣灰白色,耳尖黑色。體側面和前後肢前側為鮮赭黃色;腹面除喉部為赭黃色外,腹毛及前後肢內側白色。尾背面黑褐色,腹面灰白色。耳長占後足長的103.5%。上門齒的齒溝深,其內面具白堊質填充。
頭骨:全長74-92毫米,平均87.2毫米, 鼻骨長33.5-39毫米,平均356毫米。從鼻骨前上方可看到前頜骨和上門齒;鼻骨前緣通常為截形。額骨的眶上突間的部分低平;眶上突不上翹,前支小僅為後支的 1/3。個別標本眶上突前支與額骨未完全分開,兩者之間有小孔。上頜骨側方和鱗骨具篩狀結構。眼眶略呈卵圓形。顴弓較寬,頭骨為7-8毫米。骨質齶長,長度大於鼻後孔寬度,有和前頜骨、犁骨相聯結的前突。聽泡相對較小,前緣遠未達到基枕骨前緣的水平前上門齒的溝接近內緣,填有白堊質,內葉明顯較外葉凸出;左右門齒形成“V”形。顱骨吻部粗短,額部比灰尾兔寬闊,約為顱長的23.4-29.4%。眶上突(即眶後突)低平,不上翹,其頂端不達顱頂最高水平線。鼻骨前端超出上門齒後緣垂直線(灰尾兔鼻骨前端明顯不達上門齒後緣垂直線)。吻部粗短,基部較灰尾兔的寬,平均為顱長的36.7-44.6%。
幼體:幼體的色澤較成體要黑,臀部鉛灰色部分不顯著。額部中央有1小白斑;耳前面的毛較長,黑色端部相對較長。
足印與糞便剖析:兔類的前後足底均類似狐狸被有長厚毛,故一般部下呈現足墊印:哪怕是在鬆軟土地上或雪地中也只能見到大致的足印輪廓。仔細考究的話,其印墊形態如圖所示。雲南兔的糞粒沒有獨特之點,與其它野兔的極相近似,呈餃豌豆略大的、幾乎是圓形的顆粒散放或小堆。

生活習性

西南兔主要棲息于海拔1500-3200米山地灌叢、稀樹草坡、林緣開懇區和山區公路附近。巢多築在茂密的灌叢或草叢中。穴居。多單獨或成對自黃昏至夜間活動覓食,食物以禾本科植物嫩葉或小灌木的嫩葉為主,亦常取食農田中的麥苗、玉米苗、豆科作物和紅苕的嫩枝葉。

分布範圍

分布於中國(雲南、四川、貴州)和緬甸。在中國分布於雲貴高原和滇西山地(橫斷山脈南段),主要分布於雲南、貴州東部(畢節——貴陽——羅甸一線以西)、四川西南部(會東、木里)和西部(鄉城、稻城、德榮等地)。
雲南兔分布圖雲南兔分布圖

繁殖方式

夏秋繁殖,年產2-3胎,每胎1-4仔。曾於5月中旬剖檢出1胎兒,毛被已基本長成。6月中旬採到重1059克的幼體。8月份採到懷孕的母兔。

保護現狀

保護級別:列入《世界自然保護聯盟瀕危物種紅色名錄》(IUCN)2018年 ver 3.1——無危(LC)。列入中國國家林業局2000年8月1日發布的《國家保護的有益的或者有重要經濟、科學研究價值的陸生野生動物名錄》。

主要價值

雲南兔乾燥糞粒可以入藥,性味辛、平。具有解毒,殺蟲,明目祛翳。主治目赤,疳積,痔漏。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