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影效應

雨影效應

雨影效應(rain shaow effect)是伴隨地形降水產生的現象,用以解釋地形抬升降水在迎風坡和背風坡的顯著差異。具體地,當山地迎風坡發生地形抬升降水時,其背風坡可表現出晴好天氣,形成“雨影(rain shadow)”。

雨影效應的天氣學解釋是濕氣塊在迎風坡產生降水後,由於水汽飽和度下降,在背風坡出現的乾絕熱增溫,以及山地自身對地形降水雲系的阻滯效應。由於雨影效應與特定的地形和風向相聯繫,因此會在一些地區反覆出現,對天氣預報具有參考價值。

在氣候尺度上,雨影效應可以部分解釋山地背風坡的乾燥氣候,與迎風坡形成反差。例子包括澳大利亞大分水嶺西面的內陸沙漠、智利北部的阿塔卡馬沙漠等。

基本介紹

  • 中文名:雨影效應
  • 外文名:rain shadow effect
  • 形成地點:山地背風側
定義,形成過程,與焚風效應的區別,

定義

雨影效應是一種較為常見的地理現象,即山的迎風坡多雨,而背風坡少雨乾燥。
地形抬升降水示意圖地形抬升降水示意圖
這是因為山脈阻隔暖濕氣流,把水汽集中在迎風坡,水汽聚集併到達一定強度時,就會下雨,同時背風坡常年不能接受水汽,以至於蒸發量相對更大,使土壤相對乾旱。
這種現象被稱為雨影效應

形成過程

暖濕空氣在前進途中,遇到地形阻擋,被迫沿迎風坡爬升,空氣中的水汽因冷卻凝結而形成降水,這叫地形雨。地形雨發生在山的迎風坡上。在山的背風坡,因氣流下沉,溫度不斷增高,空氣難以達到過飽和,所以降水很少,形成雨影區。
包含雨影效應(紅圈)的降水數值天氣預報實例包含雨影效應(紅圈)的降水數值天氣預報實例

與焚風效應的區別

雨影效應:山脈高峻能阻隔季風,形成雨影效應。在迎風坡一面降水增多,背風坡降水較少。
焚風效應:氣流翻過山嶺時在背風坡絕熱下沉而形成乾熱的風。J.漢恩是最先解釋並研究了這種現象。當氣流經過山脈時,沿迎風坡上升冷卻,在所含水汽達飽和之前按乾絕熱過程降溫,達飽和後,按濕絕熱直減率降溫,並因發生降水而減少水分。過山後空氣沿背風坡下沉,按乾絕熱直減率增溫,故氣流過山後的溫度比山前同高度上的溫度高得多,濕度也顯著減少。亞洲的阿爾泰山、歐洲的阿爾卑斯山、北美的落基山東坡等都是著名的焚風出現區。中國不少地區有焚風,比較明顯的如天山南坡,太行山東坡,大興安嶺東坡的焚風現象,其增溫影響甚至在多年月平均氣溫直減率上也可促使作物、水果早熟,強大的焚風可造成乾熱風害和森林火災。冬季強焚風可引起山區雪崩等。
焚風,其英文名稱直接借用德文源詞,最早是指氣流越過阿爾卑斯山後在德國、奧地利和瑞士山谷的一種熱而乾燥的風。實際上在世界其他地區也有焚風,如北美的落基山、中亞西亞山地、高加索山、中國新疆吐魯番盆地,甚至太行山東麓也曾出現過焚風。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