雞頭壺

雞頭壺

青瓷是中國勞動人民最早生產的瓷器,產生於商代的原始青瓷,至三國兩晉南北朝時已發展成熟。雞頭壺是一種有時代特點的代表器形。屬於民間流行的飲器

基本介紹

  • 中文名:雞頭壺
  • 產地:中國
  • 年代:魏唐時代
基本介紹,歷史沿革,雞的寓意,產生背景,發展特徵,精品介紹,青釉雞頭壺,南朝青瓷雙雞頭壺,東晉黑釉雞頭壺,

基本介紹

魏晉初民間流行的一種飲器,亦稱天雞壺雞首壺。因壺嘴作雞首狀而得名。西晉時器形較小,圓腹,肩部貼一雞首,小而無頸。壺嘴有的可通,有的是實心,壺肩部有系,小平底。東晉時,其主體也是圓腹盤口壺,但雞首下有短頸,喙由尖變圓,冠加高,並首次出現以雞尾作把柄的情況,而且柄的上端高於口沿,肩帶橋形方系。至南朝時,壺身整體加高,雞頸較前期加長,盤口加深,柄也加高,肩部系多為雙系。隋代壺身更高,雞頸不僅更長,而且作仰首啼鳴狀,雞尾柄變塑貼龍首柄,系的開關也更加複雜。多系青瓷器,也有質的。以壺嘴作成雞首狀而得名。在盤口壺肩部一面是雞頭,另一面是雞尾,前後對稱。雞頭多系實心。西晉雞頭壺短小無頸,流可通,也有不通而僅作裝飾的,肩部有系,鼓腹小底。東晉雞頭壺有頸,圓口,並出現壺柄,柄作雞尾形,橋形方系。南朝時壺身增高,頸細長;雞冠口高,洗口也高。隋代壺身更加修長,洗口領增高,雞頭作昂首曲脖打鳴狀;柄與肩部幾成垂直,柄上有龍形之類塑貼;系的製作也趨於複雜。
雞頭壺

歷史沿革

雞的寓意

雞作為日常生活中最常見的家禽,很早就與人們的經濟生活緊緊地聯繫在一起。中國是世界上最早養雞的國家之一,距今七八千年的新石器時代遺址如河北武安磁山、江西萬年仙人洞中,就曾出土過家雞祖先——原雞的雞骨。漢代《韓詩外傳》中將雞稱為具有文、武、勇、仁、信五德的“德禽”。西晉、東晉的墓葬中有大量陶瓷雞和雞捨出土。以雞為裝飾的瓷器盛行一時。

產生背景

雞首壺流行的魏晉南北朝時期正是社會大動盪的時期,也是中國瓷器大發展的時期。由於連年戰亂,大批中原居民和士族地主紛紛南下,推動了南方經濟的發展。南方制瓷工藝逐步提高,北方瓷系出現,從此我國制瓷業形成南北兩大系統,互相促進,互相影響。在南方,以瓷器製造為主的手工業進入迅速發展的階段,尤其是奠基於東漢青瓷燒造開始了它的輝煌時期。東南沿海的江、浙、閩,長江中下游的川、鄂、湘、贛都相繼設立瓷窯,著名的越窯德清窯洪州窯甌窯婺州窯岳州窯等先後出現。這一時期的瓷器種類也不斷增加,除罐、尊、壺、碗、盤、耳杯等外,還有雞首壺香熏唾盂虎子硯台鎮墓獸蓮花尊、豬圈、雞籠、灶、多格盒、水注等等。裝飾內容也更為豐富,堆塑貼花模印刻劃鏤孔、施彩等工藝的使用,使得瓷器造型生動,樣式繁多。有的將整個器形做成動物形狀,如臥羊形、蛙形等,有的則捏塑動物頭部,如雞頭、羊頭、虎頭等為裝飾,以祈求吉祥和辟邪。後者占了動物類裝飾內容的絕大部分,雞首壺即為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器形。

發展特徵

雞首壺除在江蘇、浙江大量出土外,江西、福建、廣東、廣西、湖南、湖北、貴州、四川、安徽、山東、河南、河北、山西等地也都有發現,範圍很廣泛。在從出現到逐漸消亡的過程中,雞首壺因時代的發展而有所變化,這些細微的變化成為我們進行斷代的重要依據。就按時代順序來說,西晉雞首壺,以小件為主,肩部貼塑雞首,雞首無頸,與之相對應的一面貼有雞尾,肩部其他兩面有弧形雙系。雞首狀的流不通壺腹,不能用於傾注。
東晉雞首壺,器形比西晉時高大,壺頸部比西晉時要高。雞首也有很大變化,雞冠加高豎挺,雞首下有頸,雙目圓睜,雞口圓張。雞尾演變成弧形柄,上端與盤口粘接,下端裝在肩部,且柄上端略高於盤口,更宜實用。肩部有橋形系。
南朝時期的雞首壺,壺頸加長,器腹加深,變得瘦長。烏冠高聳,引頸作嗚叫狀。壺柄的弧度減少而長度增高,更高於壺口。從東晉晚期開始,部分壺柄與盤口的連線處設計為龍首。肩部仍有橋形系。有的壺身還以蓮瓣紋、龍紋作裝飾,造型更加挺拔秀麗。從東晉開始,還出現了一部分雙首、雙柄的雞首壺。至此,作為日常生活用器,雞首壺的製作趨於規範,器形修長瘦削,線條流暢,曲線優美。。
隋朝雞首壺,壺頸細長,中間飾以弦紋。器身上腹較圓鼓,下腹瘦長,顯得更為纖細修長。雞頭雄健,雞頸粗壯,造型趨向寫實。壺柄弧度減小,銜龍造型也更為生動。肩部的系多為複式系。
黑釉雞首壺的造型與青釉雞首壺基本相同,釉色勻潤,器形規整,為德清窯之精品。德清窯主要分布在浙江德清縣東郊的焦山和西南郊的戴家山、陳山、丁山等處,以生產黑瓷為主,亦兼燒青瓷。黑釉瓷器使用含鐵量很高的紫金土配製料,當氧化鐵含量高達8%左右,上釉時再特意加厚釉層,經高溫燒制即可達到純黑的效果。德清窯從東晉開始燒造,到南朝初期結束,100多年時間,產品運銷到浙江、江蘇,甚至遠達四川。雞首壺為當時德清窯的常見器形。
白瓷是在青瓷發展的基礎上出現的,最早可追溯到北朝晚期,如河南安陽北齊武平元年(570年)范粹墓出土的白瓷。但白瓷真正燒製成功是在隋代。西安隋大業四年(608年)李靜訓墓共出土瓷器17件,其中白瓷6件,胎釉已完全看不到白中閃黃或白中泛青的痕跡,呈現象牙白的質感。傳統的雞首壺也在隋代穿上了白色的“新衣”。

精品介紹

青釉雞頭壺

【年代】:南北朝 【尺寸】:高24.4cm,口徑8.8cm,底徑10.7cm
青釉雞頭壺青釉雞頭壺
【詳細說明】:
青釉雞頭壺,高24.4cm,口徑8.8cm,底徑10.7cm。壺細口,長頸,豐肩,直腹下斂,平底,底有支燒痕。肩部一側雕塑雞首流,相對一側為一弧柄,另外兩側各飾一橋形系。肩部刻弦紋兩周,並刻雙層覆蓮瓣紋。器通體施青釉,外壁施釉不到底,有垂釉現象,釉色青黃,有細小的開片。南朝時期的雞頭壺與兩晉時期相比造型變得高大,肩部由溜肩演變成為豐肩,直腹。南北朝時期北方制瓷業的興起受到了南方制瓷業一定的影響,以雞頭作流的壺在北方也開始出現。這件以蓮花瓣紋作裝飾的雞頭壺表現出南北青瓷相融合的時代特徵。

南朝青瓷雙雞頭壺

【名稱】:南朝青瓷雙雞頭壺
南朝青瓷雙雞頭壺南朝青瓷雙雞頭壺
【類別】:瓷器
【年代】:南朝
【詳細說明】:壺身呈圓球形,壺底座外撇;壺頸至壺口,近6cm,由下而上逐漸放大微撇;雙雞頭並行排列,作引頸高歌狀,雙頭之間凹下處凸起為雞冠。與雙雞頭嘴對稱的另一面為雙竹節壺把,竹節虬曲,貼上在壺頸中部。壺嘴的雙雞頭與壺把的雙竹節,皆造型生動有力,與渾圓的壺身相配,表現出古代陶瓷藝術家崇尚陽剛之氣的審美思想。壺的裝飾美主要在其上部的造型。壺身外部除下部近足處有淺顯的蓮瓣紋外,皆為素麵,青綠橄欖色釉為壺的美麗披上一件外衣,這也是該壺美感中之特色。該壺完整有土沁,為少見之物。

東晉黑釉雞頭壺

【名稱】 東晉黑釉雞頭壺
【類別】 陶器
【年代】 東晉
【文物現狀】 現藏故宮博物院
【簡介】
高:17cm,口徑:7cm,底徑:9.3cm
壺洗口,細頸,圓腹,平底。肩部一側雕塑一凸起的雞頭形流,相對一側飾安一曲柄,柄連於肩、口之間,另外兩側各飾一橋形系。壺身里外施釉,外壁釉不到底。釉色黑如漆。
此壺為東晉時期所制,器形完整,風格古樸,釉色瑩潤勻淨,是不可多得的德清窯上品。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