雙面薊

雙面薊

雙面薊,為芸香科花椒屬兩面針。多年生木質藤本。高數尺,莖葉有表皮性的銳利鉤狀小刺。莖黑褐色。葉互生,複葉,由三至七小葉組成,小葉具短柄,革質光滑,卵形,長達二寸,先端有小凹入,基部圓形,邊緣有不顯著鈍齒,葉脈背面明顯,在中脈上背腹兩面有鉤刺。

基本介紹

  • 中文學名:雙面薊
  • 拉丁學名:Zanthoxylum nitidum (Roxb.) DC.
  • :植物界
  • :被子植物門
  • :雙子葉植物綱
  • 亞綱:原始花被亞綱
  • :芸香目
  • 亞目:芸香亞目
  • 芸香科
  • 亞科:芸香亞科
  • :花椒屬
  • 亞屬:崖椒亞屬
  • :兩面針
形態特徵,生長環境,分布範圍,中藥,

形態特徵

幼齡植株為直立的灌木,成齡植株攀援於它樹上的木質藤本。老莖有翼狀蜿蜒而上的木栓層,莖枝及葉軸均有彎鉤銳刺,粗大莖幹上部的皮刺其基部呈長橢圓形枕狀凸起,位於中央的針刺短且纖細。葉有小葉(3)5-11片,萌生枝或苗期的葉其小葉片長可達16-27厘米,寬5-9厘米;小葉對生,成長葉硬革質,闊卵形或近圓形,或狹長橢圓形,長3-12厘米,寬1.5-6厘米,頂部長或短尾狀,頂端有明顯凹口,凹口處有油點,邊緣有疏淺裂齒,齒縫處有油點,有時全緣;側脈及支脈在兩面乾後均明顯且常微凸起,中脈在葉面稍凸起或平坦;小葉柄長2-5毫米,稀近於無柄。花序腋生。花4基數;萼片上部紫綠色,寬約1毫米;花瓣淡黃綠色,卵狀橢圓形或長圓形,長約3毫米;雄蕊長5-6毫米,花葯在授粉期為闊橢圓形至近圓球形,退化雌蕊半球形,墊狀,頂部4淺裂;雌花的花瓣較寬,無退化雄蕊或為極細小的鱗片狀體;子房圓球形,花柱粗而短,柱頭頭狀。果梗長2-5毫米,稀較長或較短;果皮紅褐色,單個分果瓣徑5.5-7毫米,頂端有短芒尖;種子圓珠狀,腹面稍平坦,橫徑5-6毫米。花期3-5月,果期9-11月。

生長環境

生長於海拔800米以下的溫熱地方,山地、丘陵、平地的疏林、灌叢中、荒山草坡的有刺灌叢中較常見。

分布範圍

分布於台灣、福建、廣東、海南、廣西、貴州及雲南。

中藥

別名:莿刁根、鞋底莿(潮汕)、野牽牛(揭陽、澄海)、牽牛莿、山胡椒(惠來)、(揭陽)、花椒根(潮安)、牛刀莿(普寧)、草鞋莿(澄海)、夜牽牛(陸豐)。
功效:內服散氣解毒破積止痛;外用消腫止痛。入肺脾經
主治:暑瀉腹痛,食積腹痛,腰腳久積酸痛,牙痛,毒 蛇咬傷;外治足底砧傷。
用量:內服根乾者一至五錢(陳久者良);根葉外用適量。
單方驗方:
1、治食積腹痛、傷暑腹瀉腹痛:雙面刺根末3克,開水沖服。
2、治外感風熱吐瀉:雙面刺10克,山芝麻15克,水煎,每日3次服。
3、治牙痛:①雙面刺10-15克,水煎服;或研成粉,1.5克,開水沖服。每日3次。②雙面刺15克,加冬瓜冊,水煎服。③雙面刺根、皮1.5克,放於痛處。
4、治風濕骨痛:乾雙面刺根、皮10克,乾大力王15克,水煎,每日3次服。
5、治風濕性關節炎、腰肌勞損:雙面刺10克,了哥王根皮6克,雞骨香15克,75%乙醇,浸泡1周,外擦患處。
6、陳舊性跌打腫痛:雙面刺10克,毛冬青10克,水煎服,並用藥液冷塗患處。
7、治腰腳久積風氣酸痛:雙面刺、走馬胎、犁壁藤各30克,泡酒,早晚各服1小杯。
8、治指頭蛇瘡:雙面刺根末6克,泡酒,以酒浸患指。
9、治足底砧傷:雙面刺根末或葉適量,捶酒及冷飯,貼患處。
本品內服常用量生品3-15克,(陳久者良)。外用,根葉適量。除被毒蛇咬傷外,內服慎勿多用。孕婦忌服。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