雙鉤異翅長蠹

雙鉤異翅長蠹

雙鉤異翅長蠹又稱細長蠹蟲,是一種熱帶、亞熱帶地區嚴重危害木材、竹材、藤材及其製品(含人造板、包裝材料、家具等)的鑽蛀性害蟲。該蟲寄主廣,鑽蛀能力強,食性雜,既可危害活立木,也可危害木材及製品,甚至可蛀穿玻璃密封膠。受該蟲危害後寄主外表蟲孔密布,內部蛀道交錯,嚴重的幾乎全部蛀成粉狀,一觸即破,完全喪失使用價值。1988年,東莞市藤廠也因該蟲嚴重危害,致使20%的庫存藤料被毀,損失慘重。自1980年以來,中國進境口岸多次在進口的木材、藤枝、木製品及貨物包裝箱上截獲此蟲,危害率達86%。

基本介紹

  • 中文學名:雙鉤異翅長蠹
  • 拉丁學名:Heterobostrychus aequalis(Waterhouse)
  • 別稱:細長蠹蟲
  • :節肢動物門
  • :昆蟲綱
  • :鞘翅目
  • :長蠹科
  • :異翅長蠹屬
  • 英文名:Kapok borer
寄主名稱,形態特徵,鑑別特徵,危害症狀,傳播途徑,處理辦法,

寄主名稱

白格Albizia procera、香須樹(黑格)Albizia. Odoratissima、合歡Albizia. Julibrissin、楹樹Albizia. Chinensis、鳳凰木Delonix regia、黃桐Endospermum chinense、海南蘋婆Sterculia hainanensis、杧果Mangifera indica、翻白葉Viburnum cylilndricum、柳安Parashorea stellata、翅果麻Kydia calycina、厚皮樹Lannea coromandelica、黃檀Dalbergia hupeana、青龍木(印度紫檀)Pterocarpus indicus、柚木Tectona grandis、榆綠木Anogeissus acuminata var.lanceolata、洋椿Cedrela glaziorii、欖仁樹Terminalia catappa、大沙葉Pavetta arenosa、黃牛木Cratoxylum cochinchinense、山荔枝Dendrobenthamia japonica var. chinensis、箣竹Bambusa stenostachya、桑Morus alba、龍竹Dendrocalamus giganteus、嘉欖Garuga sp.、榆樹Ulmus sp.、龍腦香屬 Dipterocarpus spp.、橄欖屬Canarium spp.、省藤屬Calamus spp.、木棉屬Bombax spp.、瓊楠屬Beilschmiedia spp.等植物;藤枝有:溫武汝、楠榜、巴丹、道以治、大磷刨等。
雙鉤異翅長蠹身體結構雙鉤異翅長蠹身體結構
雙鉤異翅長蠹除危害上述寄主植物外,還可危害木材、竹材、藤材及其製品,也可危害人造板以及木質建築材料。
雙鉤異翅長蠹雙鉤異翅長蠹

形態特徵

該蟲為鑽蛀性害蟲,幾乎終生在木材等寄主的內部生活,僅在成蟲交尾、產卵時在外部活動。一般1年發生2–3代,以老熟幼蟲或成蟲在寄主內越冬,越冬幼蟲於翌年3月中、下旬化蛹,蛹期9–12 d,3月下旬至4月下旬為羽化盛期。當年第一代成蟲最早在6月下旬至7月上旬出現,約需100 d左右。第二代成蟲羽化期最早在10月上、中旬,其中部分幼蟲期延長,以老熟幼蟲越冬,最後一批成蟲期延至3月中、下旬,和第三代(越冬代)成蟲期重疊。第三代自10月上旬以幼蟲越冬,至翌年3月中旬化蛹,下旬羽化,其中部分幼蟲延遲至4–5月化蛹,成蟲期和第1代重疊,成蟲期正常壽命2個月左右,但越冬代成蟲期壽命可達5個月。
因此,全年都能見到幼蟲和成蟲,世代界線不清,冬季也有成蟲活動,無冬眠現象。羽化孔圓形,直徑4 mm左右。初羽化成蟲,體壁柔軟,乳白色,一天以後硬化變為褐色,2
–3 d後開始在木材表面蛀食,形成淺窩或蟲孔,有粉狀物排出,較易發現。成蟲喜在傍晚至夜間活動,具弱趨光性和較強的飛行能力,白天常隱蔽在木材或者木製品的縫隙中。成蟲的發生期長,其羽化期與氣候和環境條件有關。雌蟲喜在鋸材、剝皮原木、木質包裝箱或棄皮藤料上產卵,不做母坑道,鑽進上述材料的縫隙、孔洞處咬一個不規則的產卵窩,卵產其中,散產,不易發現,產卵量25–37粒,卵期10–15 d。初孵幼蟲在樹木導管內取食,由樹皮到邊材,其蛀道長度不等,以後逐漸向外擴展,形成和導管平行的子坑道,常有數條排列在一起,彎曲並互相交錯,直徑6 mm左右,長達30 cm,蛀入深度可達5–7 cm;蛀道的橫截面圓形。幼蟲只能消化木材細胞內含物,纖維素、半纖維素、木質素均不能消化,變為粉末排出體外,幼蟲的排泄物及蛀屑緊密堆積在子坑道內,不排出坑道外,故被害木在幼蟲期不易發現;蛀孔口圓形、垂直,直徑3–3.1 mm,孔深10–15 mm。該蟲有群集危害性,受害的木材表面蟲孔多。在環境不適時,不管是尼龍薄膜,還是窗架的玻璃膠均可被其蛀穿。幼蟲期2個月左右,老熟後在蟲道末端化蛹。蛹期約12–19 d。
雙鉤異翅長蠹症狀雙鉤異翅長蠹症狀

鑑別特徵

成蟲:圓柱形,赤褐色。雌蟲長6–8.5mm,寬2.1–2.6mm;雄蟲長7–9.2mm,寬2.5–3mm。頭部黑色,具細粒狀突起,頭額前端橫向隆起,頭背中央具1條縱向脊線。上唇甚短,前緣密布金黃色長毛。觸角10節,柄節粗壯,鞭節6節,錘狀部3節,其長度超過觸角全長的1/2,端節呈橢圓形。前胸背板前緣呈弧狀凹入,兩側各有1個較大的齒狀突起,側緣弧形,後緣角成直角。背板前半部密布鋸齒狀突起,兩側緣具5-6個齒,較大,後半部的突起呈顆粒狀。小盾片四邊形,微隆起,光滑無毛。鞘翅刻點清晰,條狀排列,近圓而深凹,有光澤。刻點溝間光滑,無毛,肩角明顯,鞘翅兩側緣自基緣向後幾乎平行延伸,至後部1/4處急劇收尾呈明顯斜面。斜面的兩側,雄蟲有2對鉤狀突起,上面的1對較大,向上並向中線彎曲,呈強鉤狀;下面1對位於鞘翅的邊緣,較小,無尖鉤棘,僅略隆起。雌蟲兩側的突起僅有微隆起的瘤粒無尖鉤形成,亞緣隆線自翅端向前延伸,並在鞘翅處向上彎曲形成亞側隆線。
:乳白色,長1.2mm,寬0.2mm,似米粒,前方突尖。
幼蟲:乳白色,體肥胖,體壁多褶皺,12節。老熟幼蟲,長8.5–10mm,寬3.5–4mm。頭部著生1對堅硬上顎,大部分被前胸背板覆蓋,背面中央有1條白色中線,穿越整個頭背。前額密被黃褐色短絨毛。體向腹部彎曲,胸部特別粗大,中部略小,後部比中部稍大。胸部正面觀,中央明顯具1條白色而略下陷的中線,後端較大,其輪廓形似一支釘。側面觀,胸部中間明顯有1個淺黃白色的骨化片,長1.5–1.8mm,斜向,前端黃褐色,略比中部粗,後端顯著擴大而向上彎曲,形似茶匙狀。其下方具1個橢圓形氣門,黃褐色,長0.4mm,寬0.18mm。腹部側下緣具短絨毛,各節兩側中間均有黃褐色氣門,橢圓形,長0.15mm,寬0.057mm。
:體長7–10mm。前蛹期:體乳白色,可見觸角輪廓,錘狀部3節明顯,複眼轉為暗褐色。前胸背板前緣凹入,兩側密布乳白色鋸齒狀突起,且密被淺褐色絨毛。中胸背中央明顯具1個瘤突,後胸背中央有1條縱線凹入,後緣具1束淺褐色毛。腹部各節近後緣中部有1列淺褐色毛,第6節的毛列多呈倒“V”形。鞘翅彎向腹部。後蛹期:體轉淺黃色,複眼、上顎黑色。觸角可見柄節和鞭節6節及錘狀部3節,前胸背板兩側鋸齒狀突呈褐色,鞘翅逐漸向背中吻合,斜面的1對突起明顯,成蟲輪廓基本可見。

危害症狀

雙鉤異翅長蠹又稱細長蠹蟲,是一種熱帶、亞熱帶地區嚴重危害木材、竹材、藤材及其製品(含人造板、包裝材料、家具等)的鑽蛀性害蟲。該蟲寄主廣,鑽蛀能力強,食性雜,既可危害活立木,也可危害木材及製品,甚至可蛀穿玻璃密封膠
受該蟲危害後寄主外表蟲孔密布,內部蛀道交錯,嚴重的幾乎全部蛀成粉狀,一觸即破,完全喪失使用價值。1988年,東莞市藤廠也因該蟲嚴重危害,致使20%的庫存藤料被毀,損失慘重。自1980年以來,中國進境口岸多次在進口的木材、藤枝、木製品及貨物包裝箱上截獲此蟲,危害率達86%。

傳播途徑

雙鉤異翅長蠹成蟲具有一定的飛翔能力,可通過成蟲爬行和遷飛作短距離的傳播。遠距離傳播主要是通過人為調運木材、竹材、藤材及其製品、運輸工具等傳帶。

處理辦法

1、加強對雙鉤異翅長蠹喜食的寄主植株和木材的檢查,可利用斯氏線蟲Steinernema feltiae A24品系2齡感染期幼蟲防治雙鉤異翅長蠹。
雙鉤異翅長蠹防治工作雙鉤異翅長蠹防治工作
2、有條件的地方可採取水浸木材,水浸時間應不少於1個月。
3、在疫情發生區,對建築用材可採用5%硼酚合劑浸泡40–160 min進行保護性處理,或在93℃的條件下烘烤染蟲材料10–20 min。
4、對堆放木箱有可能感染疫情的地方包括所有物品、牆壁、柱、地面及天面,用敵敵畏500倍稀釋液全面噴霧,每10年一次,連續3次。
5、木材(含原木、鋸材)、竹材採用溴甲烷或磷化鋁熏蒸處理,在20–25 ℃時,用藥量分別為30–40克/立方米和20克/立方米,熏蒸時間分別為24 h和72 h;硫醯氟在25 ℃以上,按20–40克/立方米投藥量,熏蒸20–22 h後,死亡率均達100%。藤料原料(製作)場發現疫情的,採用SO2或磷化鋁熏蒸處理,在20 ℃時,用藥量分別為250克/立方米和10克/立方米,熏蒸時間分別為24 h和72 h。
6、木製品(含家具、人造板等)厚度在2–3 cm,採用熱處理(烘房溫度65–67 ℃,相對濕度80%)2 h以上。用硫醯氟熏蒸,在25–35 ℃投藥量50克/立方米,15–24℃為55克/立方米,5–14℃為60克/立方米,熏蒸24–28 h。
7、對於有疫情的木質包裝箱、墊木等應作銷毀處理。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