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寧岩群

集寧岩群(Jining Gr.)的時代屬新太古代。分布於內蒙古集寧、興和、涼城一帶。為深變質岩系,為矽線石石榴鉀長片麻岩、紫蘇斜長片麻岩、矽線石石榴鉀長片麻岩、大理岩和長英片麻岩組成的孔茲岩系。大理岩、片麻岩中含石墨。變質程度為角閃麻粒岩相,構造變形複雜,難以恢復原來層序。原岩為含炭質半粘土質岩石、泥質砂岩夾中基性和鈣鹼性火山岩和碳酸鹽岩組合,屬陸棚淺水環境。變粒岩和麻粒岩全岩Rb Sr等時線年齡為(23 2±0.4)億年、(23.7±1.3)億年,時代認識尚不一致。

基本介紹

  • 中文名:集寧岩群
  • 外文名:Jining Gr
  • 階代碼:Ar3
  • 地區代碼:15
岩群命名,岩群沿革,基本特徵,

岩群命名

李璞、鐘富道1964年命名,命名剖面位於內蒙集寧三岔口東山和涼城縣至卓資縣花山。

岩群沿革

30年代孫健初在內蒙古大青山、烏拉山等地進行地質調查,把內蒙古區內以片麻岩為主的變質岩層作為本區最古老且最下之地層,稱為桑乾系(孫健初, 1934)。1962—1963年李璞、鐘富道等在集寧、涼城地區研究了太古宙變質岩系, 根據集寧三岔口東山剖面和涼城縣—卓
資縣花山剖面把這一地區的變質岩層稱為集寧群,並自下而上劃分為土貴烏拉組、趙秀溝組、玻璃圖組和三岔口組等4個組。土貴烏拉組主要由夕線石榴正長片麻岩和紫蘇斜長片麻岩互層為特徵,趙秀溝組以夕線石榴正長片麻岩為主,玻璃圖組以大理岩為主,三岔口組以長英片麻岩為主(李璞、鐘富道,1964)。1972年內蒙古區測隊在1∶20萬集寧幅地質報告中把集寧群自下而上分為大石窯溝組、下白窯組、沙渠村組和東溝村組。這一時期山西和河北境內的相應岩層仍多沿用桑乾群的名稱,並建立了一些地方性的地層名稱,如黃土窯組、 葛胡窯組等(山西區測隊,1969)。1975年內蒙古自治區地層表編寫組鑒於“桑乾群剖面所在的山西省桑乾河南岸棗林西太和嶺一帶出露的變質岩層已劃歸到五台群,桑乾群無標準剖面,岩性及層序不明確,不宜再使用桑乾群”,故沿用並擴大了李璞等(1964)命名的集寧群一名,以代替桑乾群①1978年華北地區區域地層表內蒙古分冊沿用了1∶20萬集寧幅地質圖對集寧群的劃分,同時指出,東溝村組主要分布在集寧市西郊東溝村和卓資縣福生莊一帶,以厚層大理岩為主。1982年王時麒等②。把原集寧群上部的大理岩(東溝村組)劃歸烏拉山群。由於這一變更,集寧市附近就不存在修改後的集寧群了。故他們指出,集寧群一名不宜再用,建議改稱豐鎮群。董啟賢等(1984)將擴大的集寧群一分為二,把下部大石窯溝組和葛胡窯組的麻粒岩岩石組合命名為下集寧群,把下白窯組和沙渠村組(東部稱黃土窯組)命名為上集寧群(大致相當於李璞等建立的集寧群)。並認為其間可能存在不整合,同時將原烏拉山群上部的麻粒岩岩石組合劃歸到上集寧群。1987年錢祥麟等③認為,集寧、大同、張家口一帶過去認為連續整合的集寧群是由上部孔茲岩系和下部中性麻粒岩系所組成,並且孔茲岩系底部的長石石英砂岩以不整合與下伏中性麻粒岩的不同岩性接觸,構成明顯的不整合接觸關係。沈其韓等(1990)把廣義的集寧群分為上、下兩個岩組,下岩組又稱麻粒岩-片麻岩-花崗岩雜岩系;上岩組又稱含石墨富鋁片麻岩系,並認為上、下岩組間大部分為斷層接觸,局部二者關係不清。《內蒙古自治區區域地質志》 (1991)沿用了上集寧群和下集寧群的名稱,並把兩者的關係暫推定為角度不整合。下集寧群未再劃分,上集寧群則分為第一岩組和第二岩組。趙宗溥等(1993)在認定麻粒岩系和孔茲岩係為角度不整合的基礎上,把內蒙古興和、涼城、豐鎮一帶原集寧群的孔茲岩命名為下白窯群。並認為集寧群下部的麻粒岩系主體是變質雜岩體,其中的變質表殼岩可以代表以群為單位的地層系統,命名為馬市口群。根據目前大多數地質工作者的意見,廣義的集寧群主要由兩部分組成:下部以麻粒岩、片麻岩為主(大致相當於下集寧群);上部以富鋁片麻岩和大理岩為主(大致相當於李璞等命名的集寧群),它們之間可能存在角度不整合。本條目用集寧岩群指內蒙古中南部以富鋁片麻岩和大理岩為主的一套變質岩層。由於這套岩層層理已被片理強烈置換,原有面貌保留極少,不易恢復,故名為集寧岩群,而下部以麻粒岩和片麻岩為主的岩系則劃歸到桑乾雜岩。

基本特徵

主要分布在內蒙古集寧市、興和縣、涼城縣南部地區。此外在烏拉山、大青山地區也有部分分布。據《內蒙古自治區區域地質志》,集寧岩群下部以夕線(堇青)石榴正長(二長、斜長)片麻岩、含紫蘇黑雲斜長片麻岩、石墨片麻岩為主,夾含夕線石榴變(淺)粒岩、長石石英岩、麻粒岩、斜長角閃岩和含石墨透輝大理岩;上部以含夕線、石榴長石石英岩和變(淺)粒岩為主,夾夕線石榴片麻岩和黑雲斜長片麻岩。本岩群中的石墨片麻岩可形成石墨礦床。侵入到該岩群的偉晶岩群往往產有白雲母、鉀長石、磷灰石等小型礦床或礦點。本岩群經歷了角閃麻粒岩相的變質,沈其韓等(1990)根據變質礦物共生組合特徵將其劃歸到麻粒岩相的夕線石榴鉀長石亞帶,相當中壓相系。局部混合岩作用較強,以鉀交代為主,有條帶狀—條紋狀長英質、花崗質混合岩和均質長英質混合岩。本岩群由長期變形作用所產生的構造樣式主要為大型開闊褶皺和小型緊閉的歪斜褶皺(趙宗溥,1993),其樞紐為北東—南西向,在本區中部漸為東西向。與之相應的面狀構造在緊閉褶皺的兩翼與岩性層理近於平行,表現為定向明顯的片麻理。集寧岩群中常保留有變余沉積結構和構造。原岩恢復結果表明,其原岩是含炭質半粘土質岩石、泥質(或凝灰質)砂岩,夾中基性和鈣鹼性火山岩以及碳酸鹽岩的組合。其形成環境基本上是一個大陸棚淺水環境,大部分岩石成分來自陸源碎屑及其分異產物,有的可能直接來自周圍大陸的花崗質岩石。夕線石榴鉀長(二長)片麻岩和長石石英岩的成熟指數都在4以上,表明風化作用已達矽鋁階段。該岩群上部碳酸鹽層較下部增多,說明上部沉積環境更為穩定。集寧岩群中變粒岩和麻粒岩的全岩Rb-Sr等時線年齡為2316±38Ma(沈其韓等,1987)、2367±127Ma(孫榮圭等,1987)代表變質作用結束期的年齡(沈其韓等,1987)。侵入於該岩群中偉晶岩白雲母的K-Ar年齡為1831—1958Ma,可能代表偉晶岩的形成年齡。此外,在石榴鉀長片麻岩中還獲得了一批1821—1958Ma的鋯石U-Pb年齡數據 (沈其韓等,1990),但對這組數據的地質意義還有不同認識。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