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唐長安佛教社會史

隋唐長安佛教社會史

《隋唐長安佛教社會史》 一書由季愛民所著,中華書局出版發行。

基本介紹

  • 書名:隋唐長安佛教社會史
  • 作者季愛民
  • ISBN:9787101118414
  • 頁數:358
  • 定價:68.00元
  • 出版社中華書局
  • 出版時間:2016年7月
  • 裝幀:平裝
內容簡介,作者簡介,目錄,叢書信息,

內容簡介

本書借鑑宗教社會學的觀念,依據西域文獻、出土銘文和傳世資料,以個案的形式分析佛教對於都城政治與社會生活的意義,在此基礎上考察佛教與社會關係的變遷過程。分為秩序和理性兩個主題:前者從多角度討論了佛教在長安社會秩序形成與轉變中的意義,後者展現了盛唐以降傳統信仰方式與理性信仰對於居民生活的不同影響。從社會史的角度克服宗派史視角的缺陷,有助於討論佛教思想的社會意義。作者立足於多元史料的排比,考訂僧侶行實、世俗社會的供養事跡以及寺院史跡,揭示都城佛教社會史的新面貌,清晰呈現了從隋初到唐末長安寺院的歷史脈絡,對於中古宗教與社會的關係、初期禪宗史研究都有學術推進。

作者簡介

季愛民,北京大學歷史學博士,現任東北師範大學歷史文化學院副教授。研究方向為隋唐史、中古佛教社會史。2011年以來,從事“隋唐兩京佛教銘文輯錄”項目的資料蒐集和整理、隋唐長安佛教社會史等研究工作。

目錄

導論
第一章 寺院的社會等級與相互關係
第一節 寺院的社會等級
一、皇室建立的寺院
二、貴族與民間供養的寺院
第二節 寺院社會等級的維持與升降
導論
第一章 寺院的社會等級與相互關係
第一節 寺院的社會等級
一、皇室建立的寺院
二、貴族與民間供養的寺院
第二節 寺院社會等級的維持與升降
一、寺院社會等級的維持
二、寺院社會等級的升降
第三節 寺院之間的關係
一、高僧在寺院之間的居止選擇
二、寺院之間的利益矛盾
小結
第二章 佛教宣傳與社會之間的關係
第一節 佛教宣傳的新“舊”格局——兩種《盂蘭盆經贊述》的撰寫背景與影響
一、玄奘師徒推動新譯佛典世俗傳播的努力
二、新“舊”宣傳方式的並列格局
三、兩種宣傳方式的影響
第二節 佛教宣傳與社會的互動——《金剛般若經靈驗記》的編寫與流傳
一、各種編集本之間的關係
二、《金剛般若經靈驗記》與初唐長安佛教信仰
三、庾信人冥故事與初唐輿論宣傳
四、故事改編與7世紀下半葉佛教宣傳新動向
第三節 《陀羅尼集經》宣傳與貴族供養”
一、兩京地區密教傳播的合法化”
二、慧日寺譯經與貴族供養”
三、道教徒宣傳密教新說”
小 結
第三章 唐前期國家寺院經營與政治秩序
第一節 動態的國家寺院網路
第二節 國家寺院集中區域的變化
一、初唐安福門街兩側的國家寺觀
二、洛陽上東門街、定鼎門街兩側的國家寺觀
三、盛唐延喜門街兩側的國家寺觀
第三節 宗教宣傳與儒家倫理
一、佛教宣傳與孝道倫理
二、道教宣傳與孝道倫理
三、宗教宣傳與國家宗教實踐
第四節 國家寺院與政治秩序”
一、南北朝至隋唐國家寺院名稱的變化
二、紀念性寺院與禮儀秩序
三、國家寺院與政治秩序
小 結”
第四章 唐前期佛教信仰與家庭秩序”
第一節 貴族生活與佛教供養”
第二節 佛教信仰與士大夫的家庭秩序
一、夫婦相處之道”
二、尊卑與長幼關係
三、家庭內外之間的關係”
四、喪葬安排”
第三節 佛教供養與居民家庭生活”
第四節 佛教信仰牽動家庭秩序”
一、護持倫理關係
二、牽離家庭秩序
小結
第五章 從邊緣到中心:盛唐初期的都市社會與東山禪法
第一節 東山法門北傳
第二節 士大夫宗教議論與東山禪法
一、武后後期
二、中宗時期
三、睿宗至玄宗初期
第三節 居民信仰方式的新趨向
第四節 東山禪法在佛教社會史中的地位
第六章 唐中後期的權勢階層與僧團流動
第一節 國家寺院與僧團流動
一、供奉皇室的寺院
二、為國祈福的寺院
三、坊市宣傳性寺院
第二節 新興權貴的佛教經營
第三節 權勢階層與僧人流動
一、乘如進入長安
二、圓敬居住寶應寺
三、良賁徙居集州
小結
第七章 會昌毀佛的社會反響
第一節 功德使權力進退
一、功德使逐漸喪失權力
二、功德使恢復權力
第二節 寺院存毀與改名史事
一、寺院存毀的記載
二、寺院損毀的程度
三、“依舊名額”與“改名舊額”
第三節 僧尼生活變動
第四節 世俗社會的反應
一、士大夫的態度
二、宦官的佛教經營
三、居民信仰方式的沿襲
小 結
結論 信仰生活的秩序與理性
參考文獻
後記

叢書信息

國家社科基金後期資助項目 (共750冊), 這套叢書還有 《抗戰時期中國圖書館界研究》,《戴維森意義理論研究》,《明清時期西方傳教士中國儒道釋典籍之翻譯與詮釋》,《宋詩史釋》,《荀子的道德認識論》 等。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