陽宗鎮

陽宗鎮

陽宗鎮地處澂江縣北端,滇中第一高峰梁王山北麓,玉溪市最北端,鎮黨委、政府駐地陽宗村委會,距省會昆明60公里,距縣城34公里,是全縣距縣城最遠的一個鎮,也是玉溪市距昆明市最近的一個城鎮。位於東經102°53′43″~103°01′45″,北緯24°45′27″~24°55′23″之間;東、西、南三面環山,北依陽宗海。

陽宗是澂江縣的一個鎮,地處澂江縣北端,滇中第一高峰梁王山北麓,玉溪市最北端,距省會昆明33公里,距縣城28公里,距知名的旅遊景點石林只有44公里。

陽宗鎮位於澂江縣北部,玉溪市境最北端,地理坐標為東經102°53′43″~103°01′45″,北緯24°45′27″~24°55′23″之間。東與宜良縣草甸接壤,西至呈貢吳家營交界,

南連澄江龍街、九村,北接呈貢縣胡家莊。南北最大縱距18.3千米,東西最大橫距13.5千米,面積131.4平方千米,人口31598人(2017年)。轄陽宗、桃李、新街、北斗、淨蓮寺、飲馬池、腳步哨7個行政村。鎮政府駐陽宗村,距縣城34千米,距省會昆明60千米。

地處滇中第一高峰梁王山北麓,陽宗海南岸的壩區和丘陵區。屬半山(3個村)半壩(4個村)半海鎮,東、西、南三面環山,北依陽宗海。最高海拔2820米,最低海拔1770米,平均海拔1780米。名勝古蹟有龍泉寺、普照寺和新石器時期紅山遺址。陽宗海(古稱明湖)澄江轄水域面積12.075平方千米。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陽宗鎮
  • 行政區類別:鎮
  • 所屬地區:雲南省玉溪市澂江縣
  • 電話區號:0877
  • 郵政區碼:652501
  • 地理位置:澂江縣北部
  • 面積:131.4平方千米 
  • 人口:31598人(2017年) 
  • 著名景點:陽宗海
  • 機場:昆明機場
  • 火車站:陽宗站
  • 車牌代碼:雲F
地理氣候,沿革,2008年代碼,所轄地區,轄區面積,歷史變遷,民風民俗,社會發展,旅遊資源,陽宗海,羅巘來清,石洞仙居,龍潭梵宇,十村煙雨,松嶺秋風,西匯清流,南潭膏澤,文化教育,基礎設施,鄉鎮經濟,

地理氣候

陽宗東、西、南三面環山,北面臨湖。南北最大縱距18.3公里,東西最大橫距13.5公里,總面積131.4平方千米,壩子處於中心峽谷地帶,形成山、壩、水連成一體的天然格局。
陽宗鎮地圖
山區最高處是梁王山,海拔2820米,壩區最低處是湖泊,海拔1770米,平均海拔1780米,氣候溫和,四季如春,屬亞熱帶季風氣候。

沿革

陽宗,古稱強宗,後訛為陽宗,以部族得名。後晉天福元年(936)為強宗部,隸屬河陽郡,蒙古憲宗六年(1256)置陽宗千戶所,屬羅伽萬戶府所轄。至元十三年(1276)改稱陽宗縣,屬澄江路管轄。
明洪武十五年(1382)仍稱陽宗縣,屬澄江府所轄。明洪武十九年(1386)陽宗置4衛、編戶2里(聯慶、永昌)。清康熙八年(1669)裁陽宗縣並河陽縣,仍設4衛2里。1913年民國政府改河陽縣為澂江縣,陽宗屬澂江縣第四區。1945年民國憲政時期,廢區改鄉,保甲制為聯慶、永昌鄉。
1950年初,先後改為陽宗區、第四區,1953年草甸劃歸宜良縣,1958年成立陽宗公社,1960年劃入澄江公社,1983年設區建鄉後改稱陽宗區。1988年1月24日撤區改為陽宗鎮。1996年,總面積143.455平方千米,總戶數5786戶,總人口21057人,轄陽宗、北斗、新街、桃李、腳步哨、飲馬池、淨蓮寺7個辦事處,43個自然村,45個農業生產合作社。
2002年,總面積143.46平方千米,轄陽宗、桃李、新街、北斗、淨蓮寺、飲馬池、腳步哨7個村委會,43個自然村,45個村民小組,總人口22410人。2017年,面積131.4平方千米,人口31598人。

2008年代碼

530422103:~201陽宗村 ~202桃李村 ~203新街村 ~204北斗村 ~205淨蓮寺村 ~206飲馬池村 ~207腳步哨村

所轄地區

陽宗辦事處:至元年間建有土城,設有東南西北4道城門,有街巷6條。人口2848人。下轄:陽宗城、沙子溝。
北斗辦事處:位於陽宗城北2千米,壩區、地處陽宗海南岸。有5810人。下轄北斗大村、北斗小村、水塘、三轉彎、丁家莊、山秧箐、花莊、陳官營、魯溪沖、譚葛營、左衛營、麥田灣12個自然村。
新街辦事處:平壩臨海,位於陽宗城北3千米,東與草甸接壤,西與北斗相連,南靠陽宗城,北臨陽宗海。人口6437人。
下轄新街、青魚洞、明珠灣、海晏村、小龍潭、海頭村、新縣、大營、小營、菜溝水井10個自然村。
腳步哨辦事處:山區,位於陽宗城西,西與呈貢萬溪沖接壤。人口792人。下轄腳步哨、小箐、平山、新莊4個自然村。
桃李辦事處:半山半壩區,位於陽宗城東南部2千米。人口3268人。下轄核桃村、大李村、柏枝村、水盆、東山村、小屯、小村、小團山、寶山龍、大竹箐、蓋板山11個自然村。
飲馬池辦事處:山區,位於陽宗西南,梁王山上,氣候嚴寒,水源缺乏。西與呈貢萬溪沖接壤,722人。下轄飲馬池、石寨河2個自然村。
淨蓮寺辦事處:山區,位於陽宗南。人口746人。下轄大淨蓮寺(已搬遷)、小淨蓮寺(已搬遷)、馬莊、大山寺、老墳溝5個自然村。

轄區面積

全鎮下轄陽宗、桃李、新街、北斗、淨蓮寺、飲馬池、腳步哨7個村委會,43個自然村,46個村民小組。

歷史變遷

據清道光《澄江府志》載:陽宗“唐么些蠻居之,號‘強宗’,段氏因以名部,後訛為陽宗。元初內附,立千戶,至元中改為縣……本朝康熙八年併入河陽。”
在其他史料上載:漢元封五年(公元前106年),設俞元(今澄江)縣,陽宗屬俞元縣管轄。唐上元元年(760年),南詔國統治雲南,在澄江設河陽郡,陽宗屬河陽郡管轄。937年,段思平建立了大理國,在滇東設37部,陽宗為“強宗部”,相當於一個縣的建制。
元至元十三年(1276年),設澄江路,下轄強宗縣。“強宗”後來被誤傳為“陽宗”,縣的治地在今陽宗城(鎮所在地),一直保留到請康熙八年(1669年),才併入河陽縣,二千多年來,陽宗與澄江緊密地聯繫在一起。
歷史上,陽宗海四周多數地段屬陽宗管轄,地盤大致有292平方公里,後來,因為行政區域調整,1953年7月將草甸、前所、土官、地馬、龍池、竹園、黃泥等七個鄉劃歸宜良縣管轄,1957年12月,將馬朗鄉劃歸呈貢縣管轄。兩次劃出的人口13080人,土地面積148.54平方公里。當時,陽宗的土地面積一下子減少50.86%,僅剩下143.46平方公里,人口減少60%以上。
陽宗海陽宗海
1950年,陽宗設為澂江縣第四區,區政府在陽宗城文廟。1958年,成立火箭人民公社,後改陽宗公社,公社所在地為陽宗城文廟。1983年設立陽宗區,區政府在陽宗城文廟。
1987年設立陽宗鄉,鄉政府在陽宗城文廟。1990年,設立陽宗鎮,鎮政府在陽宗城文廟。1997年5月,鎮政府在老城西南邊新蓋辦公樓,鎮政府搬出陽宗老城區文廟。
歷史上,陽宗土著居民主要為彝族,其依據是:《澄江府志》載:“唐么些蠻居之”,說明唐朝時期陽宗是彝人占據著。
937年,大理國在曲靖召集滇東37部彝族首領和彝族將軍開大會,後來立了“會盟碑”,記錄那次會議的實況。當時,整個滇東都是彝族的地盤,陽宗是37部中的“強宗都”。
明洪武十四年(1381年),明朝30萬大軍進攻雲南的梁王,勝利後,30萬大軍留在滇中屯田。第二年,雲南王沐英將元朝的澄江路改為澄江府,陽宗是澄江府下轄的一個縣。沐英對雲南不放心,又從江南遷來250萬移民,分散在滇中地區。
二年內,滇中突然來了280萬人,大多數是漢族,很快就改變了滇中的民族結構,漢族占主導地位,彝族有的遷走他鄉,有的被漢化了,至今,陽宗境內全部是清一色的漢族村寨。
在陽宗現有的漢族人口中,有一些人的祖先是明朝年間從北方遷來的,有一些人的祖先是當地土著人漢化而成的,600多年來,互相融合在一起,你中有我,我中有你,難捨難分,共同構成了一個民族大家庭的整體。
所以,至今陽宗婦女的服飾仍然保留著少數民族服裝的式樣和特色,外地人稱陽宗婦女是穿少數民族服裝的漢族人。

民風民俗

關索戲的來源和它的演變:關索戲的來源和它的演變,現在還缺乏記載它的文獻資料,但它在澄江形成和發展,是由於澄江提供了它形成和發展的有利條件。關索戲是漢族戲曲劇種,澄江是漢文化傳播比較久遠的地區。
關索戲面具關索戲面具
西漢將澄江劃為俞元之後,漢文化就在澄江開始傳播。三國時期諸葛亮征伐南中,李恢又是俞元人,更促進了漢文化在當地的傳播,至今澄江還有許多關於蜀漢的傳說在民間流傳。
明代大規模在雲南實行軍屯,當時的河陽、陽宗兩衛(都在今天的澄江境內),就都分別設定了左、前、廣、後四衛,來安置屯兵。軍屯,使漢文化傳播得更廣泛,康熙《澄江府志》說澄江“士之尚學,科第不乏,民務耕織,勤生力本”。道光《澄江府志》也說澄江“人文甲於州縣”。
關於關索,《澄江府志》記載:“建興三年春三月,臣相諸葛亮南征,遣李恢、關索分道出重慶、綦江、播州(今遵義)、黔中,會師入滇。”袁嘉穀民國十二年(1923)所著《滇繹》中《關索篇》說:“……後帝洛,(帝,指蜀漢後主,即劉備之子劉禪。)洮陽王洵與關索定策南奔,衛瓘發鐵騎追之,得霍戈、呂凱合攻方退。諸葛質入蠻邦結好,時孟虬為王,祝融夫人昌:“‘卻之不仁’。
虬從母命,回報洮陽王,住永昌(今保山)……。”以上兩則傳說,如加上《新編全相說唱足本花關索貶雲南傳》中說的關索被劉備貶到雲南的傳說,合起來,關索曾三次來到雲南,其中一次明確說到澄江。
澂江縣城東北三里,有村名《三合灣》,民間傳說本名“三會灣”,是關索、李恢、馬忠相會的地方。民間又傳說,關索對流傳地的小屯,本名“先鋒營”,關索是諸葛亮南征的先鋒,曾駐兵於此,因而得名。
雲貴間以關索命名的地方不少,在澄江境內的特別多。縣境內龍街鎮有關松(索)廟、下關松(索)廟。(這裡的“廟”不是寺廟而是村子。)原屬澄江府的江川有關索嶺、關索廟,原屬澄江府的玉溪也有關索嶺、關索廟,並相傳關索在那裡駐過兵。
澂江縣境內還有名為關地、關莊的村子,都與關家有關;並有十多處關聖宮、關帝廟。在滇劇傳統劇目《送京娘》中,京娘的一段唱詞中說:“大哥好比花關瑣(索),小妹好比鮑三娘、花關瑣,鮑三娘,成就一對美鴦鴛。”今人楊明在《澄江關索戲考》中認為:“這分明是以戲比戲,其可比之處,就在於二者皆是紅臉武生,舞台形象相似,這個比喻才是恰切的。這就說明,關索的故事很早就滸於舞台了,但是遍查滇戲和其他劇種,從未發現過有關於鮑三娘和關索愛情故事的劇目,可見這個比喻只能是來自雲南的關索戲。”
由於多次遭受損失,現在關索戲的劇目,藝人記得名稱的只有三十多個,有關關索只有《花關索戰山嶽》、《三娘公主戰》、《花關索戰三娘》等三個。關索、鮑三娘、百花公主的面具都還有,但是是根據藝人的記憶重新製作的,是否與原形相符,已無法考證。
澄江還有關於關銀屏的傳說。相傳關銀屏是關羽的女兒,民間稱她為關三小組,她嫁給李恢的兒子李蔚。南中雍叛蜀時,諸葛亮派李恢率兵討伐,並命關索李蔚關銀屏為先鋒。關銀屏將關索的妻子鮑三娘、王桃、王悅、花中秀等都編入自己帶領的女兵營中,從建寧(今曲靖)一直打到盤江之西,攻下了俞元(今澄江)。在攻打俞元時,關銀屏用了諸葛亮教她的“七星陣”“叮噹陣”打了勝仗。占後,她在俞元練兵並教耕植、烹調。縣城南邊有金蓮山,上有關銀屏與李蔚的合葬墓,城東有“三組塘”,塘畔有李氏祠,是李恢的家廟。澄江人民每年都要在三組塘邊唱戲,在李家祠敬香。

社會發展

2009年完成地方財政收入692萬元,比上年增加155萬元,增長28%;財政支出完成766.5萬元。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完成5334.73萬元。農民人均純收入4686元,增加506元,增長12.1%。
2009年完成農業總產值14564萬元,比去年增長10.7%。全鎮種植烤菸2260.9畝,收購烤菸30.79萬公斤,中上等煙比例84.07%,實現交售收入445.4萬元,均價14.46元/公斤。加大產業結構調整力度,鞏固優勢農業,調優品種結構,種養殖業持續發展,全鎮糧食種植面積19884畝,實現產值1931萬元,增長18.9%;蔬菜種植面積46473畝(含複種),實現產值7245萬元,增長16.35%;花卉種植面積1449畝,實現產值2495萬元,增長12.9%;錦蘭青白花農民專業合作社主導品種青白花獲得無公害農產品產地認定證書。高度重視種養殖科技培訓,科技進村入戶工程進一步加強,共舉辦養殖培訓34期,受訓人數3697人次,諮詢門市接待來訪17651人次;建立科技聯繫戶173戶,科技示範戶226戶,扶持規模化養殖28戶,發放畜牧業養殖貼息貸款68萬元;加強畜禽良種引進和重大動物疫病防控工作,嚴格執行生豬定點屠宰“兩證一標”制度,突出良種繁育體系建設,提高畜禽良種覆蓋率,促進規模畜禽養殖;2009年全鎮豬出欄13359頭,存欄11036頭;羊出欄2381隻,存欄8918隻;牛出欄590頭,存欄2694頭;家禽出欄260197隻,存欄132639隻,鴨出欄32774隻,存欄41186隻,禽蛋產量264.2噸;實現畜牧業產值2604萬元,比去年增加4萬元,增長0.15%。認真落實強農惠農政策,加大農資綜合直補力度,全年兌現糧食直補、良種補貼、油菜補貼、退耕還林補貼、種糧農民補貼、農機購置補貼等總計308.13萬元。落實家電下鄉補貼286戶,補貼資金6.73萬元,汽車、機車下鄉補助425輛,共補貼資金70.6萬元,確保農民民眾得到了實惠。加大農業生產和農民工創業扶持力度,發放第七輪小額信貸扶貧資金70萬元,爭取省鼓勵創業“貸免扶補”資金170萬元,幫助扶持農村貧困婦女、農民工、失業人員創業,發展生產。

旅遊資源

陽宗海

距昆明36公里,有326國道(即昆河公路)經過,地跨澄江、呈貢、宜良三縣之間,因大理國時強宗部落居住(後訛為陽宗)而得名。明、清時稱為明湖,湖面形如一隻巨履,兩頭寬,中部略窄,海拔1770米,南北長約12公里,東西寬約3公里.湖面積30平方公里,平均水深22米,最深30米。陽宗海為高原斷陷湖泊,湖岸平直,湖底凹凸不平,有岩洞暗礁,水色碧綠,透明度高,為淡水湖,湖內盛產著名的金線魚。湖水主要來自周圍湯泉河及雨水聚積,1960年因建湯池火電廠,將擺依河改道歸人陽宗海。在湖南面的湯地渠為出水口.水流入南盤江,屆珠江水系。
陽宗海四周,山川秀美,景色宜人。湖東南的龍泉寺,後依石壁,前瞰湖水,山腹湧出一泉,清澈明淨。寺旁有古樹1株.直徑約2米,樹齡已逾千年,枝繁葉茂,濃的蔽天。南面的小屯村,相傳為三國時隨諳葛亮南征將領關索屯兵之處,村人至今仍演唱古老的儺戲,俗稱“關索戲”。村西南報國寺後有7塊巨石,天然排成北斗星狀,人稱“七星北斗”,附近的村子就叫“北斗村”。每逢夏秋季節,登高俯瞰陽宗壩子,各村寨均清晰可見,唯有北斗村煙籠霧罩.一片茫茫.古人稱此奇景為“斗村煙雨”,別具一番風光。在湖東北的湯池鎮,已建成省級旅遊度假區,有海濱遊樂場、高爾夫球場、小白龍森林公園、涌金度假村、湯池溫泉等旅遊娛樂服務設施。

羅巘來清

羅巘來清,叉叫“冷泉洪濟”,在陽宗城西龍頭山下,泉水從山石中流出來,匯積成潭,叫“大龍潭”,潭旁有二棵高大粗壯的龍樹,故稱“羅巘來清”。

石洞仙居

石洞仙居在柏枝村後山的山腰,傳說有仙人在此山洞居住過,因而得名。

龍潭梵宇

龍潭梵宇,也叫“寶珠梵剎”,在新街村東約一公里的山腰。“寶珠”是山名,那座山叫“寶珠山”,“梵剎”指龍泉寺。

十村煙雨

十村煙雨,也叫斗村煙雨,在陽宗壩子中部的北斗村。
北斗村原來在一座隆起的山丘上,村內有一座“報國寺”寺後有七個天然生成的大石,擺放的位置跟天上的“北斗七星”差不多,因而得名“北斗村”。史書上記載的是“十村煙雨”,而民間卻叫“斗村煙雨”。看來,叫“斗村煙雨”要比“十村煙雨”更準確一些。

松嶺秋風

松嶺秋風,也叫“秋嶺松風”,在陽宗東山的中部,當地人叫“雷打石”。
東山一帶的山嶺是由斷層岩起伏上升形成山峰的,由於風化作用,有些岩石鬆動,因為颳風下雨打雷,岩石脫落滾下來,有人以為是雷擊,因此稱為“雷打石”。

西匯清流

西匯清流是指北斗的西匯河。西匯河發源於魯溪沖群山之中,是從許多箐溝淌出來的地下水匯成河,向東流進陽宗海。西匯河有一個無法理解的現象:不會長青苔。一般來說,不管是溝還是河,只要有常流水,石頭上都要長青苔,水小時,流速慢時,青苔拖丈多長。

南潭膏澤

南潭膏澤在粱王山腳的小屯村,據說是因為諸葛亮、關索在此扎過營,他們發現村南的龍潭水會放出紅、橙、黃、綠、青、蘭、紫七色的光,因而得名。南潭是小屯村的出水龍潭,供著全村的人畜飲水.潭底平坦,有潔白的細沙,水從諸紅色的石縫中冒出來,潭旁有多棵龍樹,正午,陽光從樹葉中撒落下來,形成七色反射、晃動的奇景。南潭還是古關索戲的祭祀地。小屯的關索戲是中國儺祭文化的流傳,“儺祭”就是祭祀時戴著面具驅鬼避邪。演出關索戲前,全體演員在靈峰跪拜祭祀“藥王”(關索),請他從天上下來,用他來壓邪。演出結束後,仍然要舉行祭祀關索大神的儀式,把關索的牌位取下來,拿南潭旁燒掉,讓關索大神回到天上去。

文化教育

學校加強內部管理,制定了一套切實可行的管理制度。實行教職工聘任制,引入競爭機制,激發內部活力,實施素質教育。教師在省、市、縣論文評比及教學競賽中多次獲獎。其中阮柱春老師於2001年獲市五項教學技能競賽數學活動課一等獎,趙亞偉、董志萍兩位老師於1999年獲市五項教學技能競賽數學、自然組二等獎。學校教育教學工作成績顯著,為所在地經濟建設輸送了一批又一批合格人才。學校多次被縣委、政府授予先進集體和文明單位稱號,黨支部也連續六年被評為先進黨支部。在成績和榮譽面前,學校確定的奮鬥目標是:全面實施素質教育,爭創市級“綠色學校”,爭創二級乙等完全國小,最佳化育人環境,為培育社會主義合格建設者和接班人貢獻力量。
民居民居

基礎設施

(一)公路建設情況:全鎮公路全長115.2公里,主要公路4條。近年來,又對陽宗至北斗七星公路進行硬化;陳官營至腳步哨部分路段通達公路建設,投資120萬元;新街至明珠灣的鄉村公路建設,投資28萬元,;大山寺整村推進扶貧項目,投資14萬元;陽宗客運站建設,投資105萬元。
鎮內道路鎮內道路
(二)水利工程建設:全鎮已建水庫5座,壩塘6座,其中小(一)型水庫3座,小(二)型水庫2座,機電泵站8座,總裝機容量1285kw。完成三面光節水渠道21條,總長64.4公里。安裝煙區輸水管道6260米,新建煙區水池5個,新建小水窖150口,改善了生產條件;修復排灌溝渠600餘米,清理溝渠60餘公里,確保全全渡汛;2006年全鎮耕地總面22705畝,有效灌溉面積19136畝,水利化程度達到84.3%。
(三)集貿市場建設情況:全鎮已建成鎮級集貿市場一個,占地面積約23畝,市場設施配套齊全。主要以水果、肉食品、零擔蔬菜、農業物資等交易為主,目前日交易額可達40餘萬元;已建成鎮級蔬菜交易市場一個,占地面積50.5畝,設計日交易量200噸,蔬菜日交易量達70餘噸。兩個集貿市場的建設,徹底解決了我鎮民眾長期以來以路為市、以街為市的自發交易行為,較好地解決了交通阻塞,及環境髒、亂、差等問題。
(四)公廁建設情況:為了確實加強對高原明珠陽宗海的保護,進一步加大對我鎮農村面源污染防治的力度,認真落實生態立鎮、旅遊富鎮的發展戰略,公建成生物淨化公廁6座,面源污染垃圾池44座,移動垃圾房2座。通過這些工作,有效地緩解了農村面源這一嚴重問題,在廣大民眾中逐步樹立起環境保護的意識,為陽宗海的環境保護工作奠定了良好的基礎。(五)新能源建設:以沼氣“一池三改”工程為主的農村新能源建設,近年來發展較快,全鎮已建成1123口。這些沼氣池的投入使用,不同程度地緩解了能源短缺的局面,改善了農村用能結構,不但使村容村貌和環境衛生狀況得到了較大改觀,而且還有效地保護了森林資源,減少了水土流失。由於森林植被得到進一步有效的保護,增加了水源,保護了生態環境。
水庫水庫

鄉鎮經濟

發展壯大農村集體經濟,增加農民收入,是中央農村工作會議的主要精神,我鎮經濟發展的最大困難在農村,難點在農民,要實現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目標,必須按照“圍繞增收調結構,突出特色闖市場,依靠科技增效益,依託優勢謀發展”的思路,以市場為導向,以科技為動力,以效益為中心,調整生產結構,大力發展烤菸蔬菜畜牧三大主導產業及區域優勢產業,推進農業產業化經營,促進我鎮農村經濟穩步發展。2006年完成農業總產值9071.7萬元,同比增長933萬元,增8.84%。
糧食生產:全年播種面積為6371畝,產量539.23萬公斤,實現人均擁有糧食239.4公斤。
烤菸生產:堅持和鞏固烤菸支柱地位不動搖。為實現農民增收、財政增長的目標,鎮黨委、政府明確了指導原則,增加產前投入,穩定合理政策、完善烤菸基礎設施,減少常規性補助,突出科技措施的落實,採取了擇優布局、最佳化品種結構等11項措施,充分調動廣大基層幹部和農民栽煙的積極性。做到早規劃、早宣傳、早動員,全鎮實栽烤菸6899.8畝,其中:田煙2926.7畝,地煙3973.1畝,交售菸葉680891.9公斤,中上等比例為82.84%,交售收入626.4萬元,平均單價9.20元。
蔬菜產業:蔬菜種植是我鎮民眾收入的主要產業,2006年全鎮種植蔬菜31439畝,實現產值4675.7萬元,同比增長618.1萬元,增15.2%。
畜牧業:畜禽養殖是民眾增收重要渠道,積極鼓勵和發展規模養殖、庭院養殖。加大科技培訓力度及動物疫情疫病防治。2006年底全鎮共有養殖大戶351戶,肥豬出欄13543頭,仔豬出欄19368頭,肉牛出欄872頭,羊出欄2356隻,家禽出欄136757隻,禽蛋304噸,實現畜牧業產值1856萬元,比上年增88萬元,增4.9%。
花卉產業在斗南花市的帶動下,已逐步融入其發展圈層,面積逐步擴大,品種趨於多樣化,2006年全鎮種植花卉834畝,比上年增76畝,實現產值1913.6萬元,比上年增30.27萬元,增5.1%。
繼續加大農村稅費改革配套政策的落實,全面取消農業稅,在確保農民負擔不反彈的情況下,對種糧食戶進行了直補,直補資金9.14萬元,已全部發放到農民手中。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