陽塘村(雲南省梁河縣河西鄉下轄村)

本詞條是多義詞,共2個義項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該自然村隸屬梁河縣河西鄉陽塘村,地處 鄉政府西南邊,距鄉政府所在地12公里,到鄉政府道路為 沙石路,交通不便,距縣城13 公里。東鄰芒隴村,南鄰 三鍋疆村 ,西鄰盈江縣 ,北鄰邦讀 。轄上、下陽塘 2個自然村、7個村民小組。現有農戶 229戶,有鄉村人口935人,其中農業人口 920人,勞動力644人,其中從事第一產業人數229 人。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陽塘村
  • 面積: 1.59 平方公里
  • 海拔:1686 米
  • 年平均氣溫:15.2 ℃
村情概況,自然資源,基礎設施,農村經濟,人口衛生,文化教育,基層組織,村務公開,特色產業,發展重點,

村情概況

陽塘村
全村國土面積 1.59 平方公里,海拔 1686 米,年平均氣溫 15.2 ℃,年降水量 1472.9 毫米,適合種植 水稻、玉米、甘蔗、茶葉 等農作物。全村耕地面積 2199畝,人均耕地 2.39畝,林地 9051畝。2009年全村經濟總收入340萬元,農民人均純收入1598元。該村屬於其他村,農民收入主要以 種植業、養殖業 為主。

自然資源

全村有耕地總面積2199畝(其中:水田650畝,旱地 1549畝),人均耕地 2.39畝,主要種植 水稻、玉米、甘蔗、茶葉 等作物;擁有林地 9051畝,其中經濟林果地122 畝,人均經濟林果地9.84畝,主要種植核桃、桃、李、柑桔等經濟林果。

基礎設施

截止2009年底,該村已實現通水、電、路、電話,全村有229戶通自來水,有229戶通電,擁有電視機農戶 65戶(分別占農戶總數的100 %、28.3%);安裝固定電話或擁有行動電話的農戶數 152戶,其中擁有行動電話農戶數 152 戶(分別占總數的 66.7%和66.7 %)。
該村到鄉政府道路為 沙石路;進村道路為沙石路路面;村內主幹道未硬化;距離最近的車站13公里,距離集貿市場 12 公里。全村共擁有汽車0 輛,機車5 輛。全村耕地有效灌溉面積為 195畝,有效灌溉率為 81 %,其中有高穩產農田地面積 143 畝,人均高穩產農田地面積 0.5 畝。
到2009年底,全村有 1個自然村已通自來水;有 1 個自然村已通電;有 1個自然村已通路。該村農戶住房以 土木結構住房為主,其中有 6戶居住磚木結構住房,有223戶居住於土木結構住房。

農村經濟

該村2009年農村經濟總收入 340萬元,其中:種植業收入118萬元,占總收入的 35 %;畜牧業收入141萬元,占總收入的 41%(其中,年內出欄肉豬 717頭,肉牛34頭,肉羊 199頭);林業收入 20萬元,占總收入的5.9%;第二、三產業收入 38萬元,占總收入的 11.1%;工資性收入13萬元,占總收入的 3.8 %。農民人均純收入1598元,農民收入以種植業、養殖業等為主。全村外出務工收入13萬元,其中,常年外出務工人數 169人(占勞動力的 26.2 %),在省內務工 55人,到省外務工 108人。

人口衛生

該村現有農戶229戶,共鄉村人口935人,其中男性473人,女性462人。其中農業人口 920 人,勞動力 644人。該村漢族907人,少數民族28人,其中 僳僳族16人, 佤族6人,傣族6 人,景頗族0人。到2009年底,參加農村合作醫療224 人,參合率 81 %;享受低保 98 人。村民的醫療主要依靠村衛生室,衛生室面積為 30 平方米,有鄉村醫生 3 人,該村距離鄉衛生院 12.2 公里。人畜混居的農戶 46 戶,占農戶總數的 20%。

文化教育

該村建無有國小 ,距離 河西中學13公里。目前該村農村義務教育在校學生37 人,其中小學生22 人,中學生15 人。

基層組織

該村建有黨支部 1 個,下設 1 個黨小組,共有黨員6人,其中男黨員 6人、女黨員 0人。該村黨支部 2001 年被評為 先進基層黨組織。
村委會由支書、主任、副主任組成,下設 3個村民小組。

村務公開

該村到2015年底,該村已簽定農業承包契約201份,農村土地承包面積778.00畝,其中土地流轉面積160.00畝。是建立了農村公益事業建設“一事一議”制度,其中,一事一議籌資額 0.00 元(人均 元),一事一議籌勞0個(勞均0個)。年末集體總收入10.39萬元,有固定資產67.04萬元,年末集體有收益0.00萬元,農村財務管理實行委託管理,定期開展村務公開,是成立了民主理財小組,主要以貼上公告、黑板報、會議等方式公開。

特色產業

該村的主要產業為水稻、玉米、甘蔗、茶葉、養殖,主要銷售往本縣。2015年 主產業全村銷售總收入170.00萬元, 該村目前正在發展茶葉、甘蔗、養殖業特色產業,計畫大力發展水稻、玉米、甘蔗、茶葉、養殖產業。全村有效灌溉面積為635.00畝,其中有高穩產農田地面積454.00畝,人均高穩產農田地面積0.50畝。 該村到2015年底,有13戶居住磚木結構住房;有254戶居住於土木結構住房。

發展重點

該村目前存在的主要困難和問題是:存在的主要問題和困難: 一、農村基礎設施建設缺乏資金,交通狀況維修困難,山區民眾的生產生活用品及農產品仍靠人背馬馱,村內道路未硬化,凹凸不平;人畜飲水管線老化、安全飲水得不到保障;通訊、廣播電視覆蓋率不高,信息較為閉塞;醫療衛生設施較差,無公廁,經常缺醫少藥,嚴重影響著當地民眾的身體健康;缺乏文化活動室和文化設施,村民的文化生活單一。 二、產業發展困難,種、養殖業缺乏資金,難以形成一定的規模。三、村民的科技文化水平偏低,科技利用率不高;農業信息、科技設施較差,設備落後,缺乏科技人才,在一定程度上制約著農業產業化的發展。 四、由於地處山區滑坡地帶,滑坡、土石流等地質災害嚴重,治理困難。五、農村經濟發展緩慢,農業增效、農民增收困難。。該村今後的發展思路和重點是:發展思路及發展產業: 一、積極爭取資金加大基礎設施和能源建設,著力改善村容村貌。 二、充分利用當地有利的自然資源和地理位置發展主導產業,調整產業布局,引導農民擴大對如茶葉、核桃、 板粟的種植,大力發展畜牧養殖業,推廣其他新興產業,讓農民增收、產業增效。 三、大力培養有文化、懂技術、會經營的新型農民,提高農民的整體素質,用先進文化占領農村文化陣地。 四、進一步做好勞務輸出,加大對農民的培訓工作,加快轉移農村剩餘勞動力。 五、加強社會保障體系建設,建立健全農村社會保障體系。 六、制定科學發展規劃,有序推進農村經濟社會的快速、和諧發展。。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