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庵記

《陶庵記》是明代文學家歸有光創作的一篇散文。

歸有光 (1506~1571年 )。明代散文家。字熙甫,又字開甫,別號震川,又號項脊生,是"唐宋八大家"與清代"桐城派"之間的橋樑。

基本介紹

  • 作品名稱:陶庵記
  • 創作年代:明代
  • 作品體裁:散文
  • 作者:歸有光
  • 作品出處:《震川集》
作者簡介,正文,注釋,翻譯,

作者簡介

歸有光(1506~1571年 )。明代散文家。字熙甫,又字開甫,別號震川,又號項脊生,是"唐宋八大家"與清代"桐城派"之間的橋樑,被稱為"唐宋派"。江蘇崑山人。早年從師於同邑魏校。嘉靖十九年(1540年)中舉,後曾八次應進士試皆落第。徙居嘉定(今上海市嘉定區)安亭,讀書講學,作《冠禮》、《宗法》二書。從學的常數百人,人稱"震川先生"。他考察三江古蹟,認為太湖入海的道路,只有吳淞江,而吳淞江狹窄,潮泥填淤,漸漸地就堙塞,只要合力浚治,使太湖的水向東流,其他的水道就可不勞而治,為此寫了《三吳水利錄》後來,海瑞以右僉都御史巡撫應天十府,興修水利,主持疏通吳淞江時,許多方面均採用了他的建議。嘉靖三十三年倭寇作亂,歸有光入城籌守御,作《御倭議》。嘉靖四十四年(1565)他60歲始成進士,授湖州長興縣(今浙江長興縣)知縣。他重視教化,治政廉明。每逢處理訴訟事宜,務明事實真相。當時長興縣內盜賊極多,官府亂抓一批無辜者,他用計擒獲盜首,使獄中蒙冤受屈者30多人獲釋。後任順德府通判,專門管轄馬政。隆慶四年(1570年)為南京太僕寺丞,留掌內閣制敕,修《世宗實錄》,卒於宮,卒年六十六歲。 葬於崑山城東南門內金潼里(今郵電局附近)。(今崑山有歸有光墓,為旅遊景點一)文學上,歸以散文創作為主,與擬古主義者對抗,力矯前後七子"文必秦漢"之論,並且取得較高的成就,使當時的文風有所轉變,對後世也有一定的影響。

正文

余少好讀司馬子長書[1],見其感慨激烈、憤郁不平之氣,勃勃不能自抑[2]。以為君子之處世,輕重之衡[3],常在於我,決不當以地時之所遭,而身與之遷徙上下[4]。設不幸而處其窮[5],則所以平其心志、怡其性情者,亦必有其道。何至如閭巷小夫[6],一不快志,悲怨憔悴之意動於眉眥之間哉?蓋孔子亟美顏淵[7],而責子路之慍見[8],古之難其人久矣[9]。
已而觀陶子之集[10],則其平淡沖和,瀟灑脫落[11],悠然勢分之外[12],非獨不困於窮,而直以窮為娛。百世之下,諷詠其詞,融融然塵查俗垢與之俱化[13]。信乎古之善處窮者也。推陶子之道[14],可以進於孔氏之門。而世之論者,徒以元熙易代之間[15],謂為大節[16],而不究其安命樂天之實[17]。夫窮苦迫於外,饑寒憯於膚[18],而性情不撓,則於晉、宋間,真如蚍蜉聚散耳[19]。昔虞伯生慕陶[20],而並諸邵子之間[21]。予不敢望於邵而獨喜陶也,予又今之窮者,扁其室曰陶庵雲。

注釋

[1]司馬長子:即司馬遷(前145—前86?),字子長,西漢夏陽(今陝西韓城南)人,繼承父親司馬談之職,任太史令,因替不得已降匈奴的漢將李陵辯護,而受宮刑之辱。從此發憤著書,完成《史記》一百三十篇,為我國第一部紀傳體通史,其中多有抑鬱不平之氣,後人認為是他個人遭際的反映。
[2]勃勃:興盛的樣子。
[3]輕重之衡:指對於事物加以權衡的標準、尺度。
[4]遷徙:變化,改易。
[5]設:假設。處其窮:指陷入困難的境地。
[6]閭巷小夫:指道德修養不高的一般平民。
[7]孔子:孔丘(前551—前479),字仲尼,春秋魯國陬邑(今山東曲阜)人,開創儒家學派,對後世影響極大。其言論事跡主要見於他的弟子或再傳弟子所編輯的《論語》一書。亟(qì):屢次。美:讚賞。顏淵:即顏回,是孔子得意的學生,孔子常常稱賞其品質。如《論語·雍也》:“賢哉回也,一簞食,一瓢飲,在陋巷,人不堪其憂,回也不改其樂,賢哉回也。”《論語·為政》:“子曰:吾與回言終日,不違,如愚。退而省其私,亦足發以,回也不愚。”《論語·雍也》:“孔子曰:有顏回者好學,不遷始,不貳過。不幸短命死矣,今也則亡,未聞好學者也。”
[8]子路:孔子的七十二弟子之一,姓仲,名由,字子路,春秋時魯國人,為人好勇。慍(yùn):怒,怨恨。“慍見”語出《論語·衛靈公》:“在陳絕糧,從者病,莫能興。子路慍見曰:‘君子亦有窮乎?’子曰:‘君子固窮,小人窮斯濫矣。’”大意是:孔子在陳國斷絕了糧食,跟隨的人都餓病了,爬不起來。子路怨恨地來見孔子說:“君子也有窮得毫無辦法的時候嗎?”孔子回答說:“君子雖窮,還是堅持著,小人一窮就無所不為了。”對子路的行為加以責備。
[9]難其人:認為能做一個“平其心志,恰其性情”的人是困難的。
[10]陶子:即陶淵明(365—427),一名潛,字元亮,晉潯陽(今江西九江)人。曾為州祭酒,復為鎮軍、建威參軍,後為彭澤令,因“不為五斗米折腰”而棄官隱居,後人稱靖節先生。他以寫田園詩著名,有自然樸素之美。有《陶淵明集》。《晉書》《宋書》均有傳。
[11]脫落:疏闊,灑脫。《梁書·處士傳·何點》:“心游物表,不滯近跡;脫落形骸,寄之遠理。”
[12]勢分(fèn):權勢、地位。
[13]融融然:和樂的樣子。塵查(zhā)俗垢:指節俗間的塵土污垢。查同渣,即渣滓。
[14]推:發揚光大。
[15]元熙:東晉最末一個皇帝晉恭帝的年號(419—420)。易代:指宋武帝劉裕滅亡晉朝並取而代之,建立劉宋王朝。
[16]大節:指陶淵明忠於司馬氏的東晉王朝,不肯做劉宋王朝的官員。《宋書·陶潛傳》云:“自以曾祖晉世宰輔,恥復屈身後代。自高祖王業漸隆,不復肯仕,所著文章,皆題其年月,義熙以前,則書晉氏年號,自永初以來唯雲甲子而已。”
[17]安命樂天:即樂天知命,指樂從天道的安排,安守命運的分限。語出《易·繫辭上》:“樂天知命,故不憂。”
[18]憯(cǎn)於膚:使身體受傷痛。
[19]蚍蜉(pí fú)聚散:比喻無關宏旨的小事情。作者認為晉宋易代,在陶淵明看來,本不足道。
[20]虞伯生:即元代著名學者虞集(1272—1348),字伯生,號道園,歷官國子助教、集賢修撰、翰林直學士兼國子祭酒,卒諡文靖。有《道園學古錄》五十卷。《元史》有傳。慕陶:仰慕崇敬陶淵明。據《元史》本傳,虞集“早歲與弟盤同辟書舍為二室,左室書陶淵明詩於壁,題曰陶庵;右室書邵堯夫詩,題曰邵庵。故世稱邵庵先生”。
[21]邵子:即邵雍(1011—1077),字堯夫,北宋哲學家。好《易》理,居洛陽三十年,名所居曰安樂窩。卒謚康節,有《皇極經世》《伊川擊壤集》。《宋史》有傳。
[22]扁:用如動詞,即題扁於室。

翻譯

我年輕的時候喜歡閱讀司馬遷的《史記》,看見文章的內容情感憤激、充滿了憤恨抑鬱不平之氣,這種情感十分激烈,抑制不住。
我認為君子處在這個世上,權衡事物的標準、尺度,始終在於自己的個人情感,決不應該因為一時的遭遇,或自己處境的變化而改變。
假設不幸處於困窘的處境,那么利用這種處境使自己的心態平和,性情得到愉悅的人,一定有他自己的方法。
哪裡會像那些道德修養不高的普通百姓,一旦外界的環境不符合他的心意,悲傷哀怨憔悴的神情就會表現在眉目之間呢?孔子多次讚美顏淵,責備子路的惱怒,從中可以看到古人能做到平其心志、怡其性情也是很困難的。
不久前我看了陶潛的文集,文章中表現出淡泊平和,瀟灑自然,悠然自在地處在權勢地位之外,不只是不被貧窮所困擾,而簡直是把貧窮當作一種快樂。
百代以後的人,誦讀他的文章,自己心中的世俗污穢的念頭就全都消失了。
確實啊,陶淵明是古代善於處窮不變的人啊。
推想學習陶淵明處窮不變的方法,就可以做孔子的學生了。
可是時下評論陶淵明的人,只看到他在東晉末年的行為,讚賞他的大節,而不談他樂於接受命運的安排的事實。
陶淵明他外有窮困的逼迫,內有饑寒的痛苦,但是他的性情沒有受到干擾,對於晉、宋朝代的改變,在陶淵明看來就像蚍蜉聚散一樣,與自己無關。
從前虞伯生仰慕陶淵明,把他與邵雍相提並論。
我不敢望邵雍之項背,只喜歡陶淵明,我如今又身處困窘,所以把自己的居室命名為陶庵。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