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能寬

陳能寬

陳能寬(1923.05.13--2016.5.27 ) 著名金屬物理學家。湖南省慈利縣人,男,中共黨員,中國科學院院士

陳能寬歷任第二機械工業部北京第九研究所(中物院前身)實驗部主任、副院長、院科技委主任、院高級科學顧問,核工業部科技委副主任,國防科學技術工業委員會科技委副主任等職。曾任第三、四屆全國人大代表,第五至八屆全國政協委員。

中國共產黨的優秀黨員,中國核武器事業的奠基人之一,“兩彈一星”功勳獎章獲得者,中國科學院院士,原中國工程物理研究院副院長,核工業部科技委副主任陳能寬同志,因病醫治無效,於2016年5月27日12時在北京逝世,享年94歲。

陳能寬同志的遺體告別儀式於2016年6月2日上午十點,在北京八寶山革命公墓舉行。

基本介紹

  • 中文名:陳能寬
  • 國籍:中國
  • 民族:漢
  • 出生地:湖南省慈利縣
  • 出生日期:1923年5月13日
  • 逝世日期:2016年5月27日12時
  • 職業:材料學與工程學家
  • 畢業院校:唐山交通大學(現西南交通大學)、美國耶魯大學
  • 信仰:共產主義
  • 主要成就:對材料科學的發展做出了重要貢獻
  • 代表作品:《金屬單晶體範性形變的幾何學研究》《鋁中滑移帶的動態形成》
人物經歷,人物貢獻,金屬物理學,爆轟物理,兩彈攻關,冷態核爆,強雷射研究,培養人才,主要論著,人物軼事,求學生涯,愛國情懷,淡泊名利,科技領袖,學貫始終,詩詞情緣,工作到底,人物評價,人物逝世,

人物經歷

陳能寬陳能寬
1923年5月,陳能寬出生於湖南省慈利縣江埡鎮一個山溝里。
1942年,陳能寬從雅禮中學畢業,被保送到唐山交通大學礦冶系,1946年畢業。
1947年,考上了由政府資助的自費留學,赴美國耶魯大學。
1949年,獲碩士學位,1950年獲美國耶魯大學研究院物理冶金博士學位。曾任美國約翰·霍普金斯大學和威斯汀豪斯公司(西屋電氣)研究員。
1955年,回國後歷任中國科學院套用物理所研究員,二機第九研究所理論部主任、第九研究院副院長、院科技委主任、院高級科學顧問等職。
1964年起,先後任第3、4屆全國人大代表,第5、6、7、8屆全國政協委員。
1980年,當選為中國科學院技術科學部學部委員。
1982 年,陳能寬領導進行的“聚合爆轟波人工熱核反應研究”,獲得全國自然科學獎一等獎。
1984年,獲國家發明獎二等獎,同年榮獲“國家級有突出貢獻中青年專家”稱號。
1985年,獲三項國家科技進步獎特等獎。
1986 年,同鄧稼先一起作為國家級科技進步獎特等獎的領獎代表登上主席台,接受國家的最高獎勵。
1986年,任核工業部科技委副主任。
1987年2月,任國家863-410主題專家組首席科學家。
1988年,兼任國防科工委科技委副主任。
1996年,獲何梁何利基金科學進步獎,當選為中國科學院主席團成員。
1999 年,被授予研製“兩彈一星”有突出貢獻的科技專家,並榮獲“兩彈一星”功勳獎章。

人物貢獻

金屬物理學

陳能寬在早期科學研究中,曾與3位美國學者發表多篇論文,他們觀察到室溫下體心立方金屬鉬變形後的亞結構,有別於鋁、銅、鎳等面心立方晶系的結果。陳能寬與R.B.Pond合作共同發表了“鋁中滑移帶的動態形成”;與K.T.Aust共同發表了“取向差對鋁雙晶體範性形變的影響”。他與R.B.Pond合作發表的金屬晶體中滑移線傳播的微觀電影顯示是金屬物理學研究中的一個創舉。
陳能寬(右二)在實驗室陳能寬(右二)在實驗室
回國後,為適應經濟建設急需,陳能寬的大部分研究內容偏重於能較快得到套用者,他與合作者周邦新等研究人員進行了矽鋼片的加工結構與再結晶結構的研究,並在鐵矽合金中獲得立方結構的形成,發表了“鐵矽合金中立方結構的形成”等論文。1959 年,陳能寬和金屬所李薰、龍期威等曾提出“建立晶體缺陷和金屬鍵統一的金屬強度理論”的建議。1960年3月,陳能寬和陶祖聰受中科院委派赴前蘇聯學術考察2個月,就金屬強度等方面的問題與蘇聯同行進行詳細有益的交流。

爆轟物理

陳能寬經過多年的科學積累和刻苦鑽研,很快進入了爆轟物理的前沿,並逐步開拓了中國的爆轟物理專業。陳能寬率領一支平均年齡只有20多歲的攻關隊伍,在化工技術、聚合爆轟設計技術、“增壓”技術、材料狀態方程和相應實驗測試技術等多方面取得了重大突破。1963年,陳能寬相繼取得為進行中國第一顆核子彈核試驗所必不可少的成果。

兩彈攻關

第一顆核子彈爆炸成功後,他立即又投身於核子彈的武器和氫彈的攻關工作。在中國兩彈及核武器的發展研製工作中,主要領導組織了核裝置爆轟物理、炸藥和裝藥物理化學、特殊材料及冶金、實驗核物理等學科領域的研究工作。
隨著核子彈、氫彈相繼研製成功,陳能寬把注意力集中在核武器的進一步安全、可靠、小型、輕量等方向上。他通過調研分析,力主開展中國新一代起爆方式;支持不同相態特種材料的充分利用;參與“外套”與“內容物”適配性和相容性研究。他也不放過看似細小卻很關鍵的技術細節,例如金屬與炸藥的粘結,武器化工程因素對核武器動作的可能影響等。

冷態核爆

冷態核爆就是不用真正的核爆炸,但又能嚴格考核核裝置在飛行環境下的各項性能。早在設計中國第一個核子彈初期,王淦昌、陳能寬等人就有一項“聚合爆轟波人工熱核反應研究”的物理成果。這一成果也包括一種可能途徑,即通過非活性材料的爆轟,來判定換上活性材料後能否實施正常的核爆炸。
1981年陳能寬等人在金屬所1981年陳能寬等人在金屬所
然而,要把這一思想套用於體積嚴格受到限制的彈頭上,需要設計特殊的遙測系統,這是一個規模不小的工程。陳能寬是主管武器研製的副院長,他與龍文光俞大光等帶領一批工程師和電子學家,組成攻關隊伍,歷經十餘春秋,完成研製工作。70~80年代,中國核飛彈從近程、中程一直延伸到洲際,都改用這種新方法來獲取定型數據。陳能寬頻領摸索出的一整套冷試驗的物理思想、方法、技術途徑直至工作制度,是一種行之有效的科學實驗方法。

強雷射研究

20世紀80年代初,陳能寬開始參加“863”高科技研究的前期論證,之後擔任國家“863”-410主題專家組首席科學家。陳能寬從零起步,制定並實施強雷射研究發展計畫,組織全國各優勢單位的科技力量協同攻關,為中國強雷射技術在15年內在世界上占有一席之地打下了基礎。

培養人才

陳能寬一直主張老一輩科學工作者必須注意既抓科研也培育人才,他很注意深入淺出,能用通俗的語言把難懂的原理表述清楚。他言傳身教、身體力行,經常提攜、鼓勵自己身邊的青年學者,一貫重視青年人提出的想法和建議,支持他們進行新方向、新思想和新方案的探索。作為院士,雖然陳能寬有著各種各樣的榮譽和學術成就,但他往往記得最多的是與人協作攀登高峰的愉悅、看到中青年成長成才的愉悅。在他的師友、集體中間常傳的一句話是:“我們要為中華人民共和國寫篇大論文!”
陳能寬(右)陳能寬(右)

主要論著

《鋁單晶體範性形變的結構研究》,陳能寬
陳能寬
《矽鋼片的加工織構及再結晶織構》,陳能寬、劉長祿
《鐵矽合金中立方織構的形成》,周邦新、王維敏、陳能寬
《鎳金屬中氫摻雜的電子結構》,馮艷全、王崇愚、陳能寬
《Electronic structures of nickel metal with hydrogen impurity》,馮艷全、王崇愚、陳能寬
《定向金屬單晶體的成批製備》,陳能寬、何壽安
《利用區域熔化法提純鋁和錫的一些試驗》,陳能寬、劉民治
《金屬晶體中滑移線傳播的微觀電影顯示》,R.B.Pond、陳能寬

人物軼事

求學生涯

陳能寬1923年5月出生於湖南省慈利縣江埡鎮一個山溝里。陳能寬自幼好學,且刻苦努力。在常德雋新中學讀國中,他對幾何學十分著迷,受到該校一位幾何老師的很大影響,為他日後進行金屬結構的研究打下了良好基礎。1939年國中畢業後,他以最高總分考取有獎學金的長沙內遷沅陵雅禮中學。高中期間,他的英語和理科成績都很好,1942年以優異成績被保送入國立交通大學貴州分校(含當時遷到平越的國立交通大學北平鐵道管理學院和交通大學唐山工學院)入唐山工學院(現西南交通大學)礦冶系。留學考試剛恢復,他和妻子裴明麗(唐山交大,現西南交通大學土木系畢業)考取了有政府支持的自費留學,於1947年到美國深造。

愛國情懷

旅居美國期間,他藉助獎學金只用了3年時間就在耶魯大學獲得了物理冶金系的碩士和博士學位。正當他學成準備回國時,中國被迫進行抗美援朝戰爭,使他有國難回。他先受聘於美國巴爾的摩的霍普金斯大學,後又到匹茲堡的西屋電器公司作研究員。在美期間,他經常與進步學生聯繫,1949年被選為留美科學工作者協會第一屆幹事、留美科協學術小組聯絡人和耶魯區會的負責人,為動員留美人員回國做了大量工作。陳能寬多次受到美國移民局官員的盤問,並對他施加壓力。在壓力下,陳能寬更積極參加許多留美華人愛國聯誼活動。直到1955年秋,中美兩國在日內瓦達成“交換平民及留學生”協定,他才真正有了歸國的希望。有些美國朋友對他急於回到貧窮落後的中國不解,他說:“新中國是我的祖國,我沒有理由不愛她。這種誠摯的愛,就象是被愛神之箭射中了一樣,是非愛不可的!”。陳能寬終於在1955年11月25日,帶著全家大小乘威爾遜總統號輪船,從舊金山檀香山、日本、菲律賓、香港,於12月16日抵達深圳,實現了回國願望。
在美國,李恆德等人在陳能寬(左二)家中在美國,李恆德等人在陳能寬(左二)家中

淡泊名利

1956年起,陳能寬先後到中國科學院套用物理研究所(後改名物理所)和中國科學院金屬所任研究員。1960年6月,經中央批准,陳能寬與其他科技骨幹奉命選調到二機部參與核子彈、氫彈的攻關事業,由於工作的特殊性,陳能寬在這一專業領域中默默無聞地工作了30餘年。
有的發明創造和科技成果在報獎時,大家公認陳能寬應該排名第一,他卻“利用職權”把自己的名字勾掉,將榮譽讓給一起攻關的年輕人。最後公布名單時,他比列名的人更感到欣慰和歡悅。

科技領袖

20世紀80年代早期開始,陳能寬就積極組織了院內外專家的跟蹤研究,動態消化分析,參與了中國跟蹤世界高科技發展的863計畫的前期論證、綜合分析和評估;863計畫有關領域的起草、制訂和實施工作。1988年,陳能寬兼任國防科工委科技委副主任,從核到非核,從軍用到民用,對中國國防科技領域的發展戰略研究提出了新的見解,為90年代,中國建立軍民結合新體製作出重要貢獻。陳能寬於1997年6月15 日在第4屆全國雷射科學技術青年學術交流會上提出:“科學的任務是揭示事物發展的客觀規律,探求客觀真理,作為人們改造世界的指南。時至今日,面臨著“複雜”的環境中的挑戰,促進學科間的碰撞、交叉與融合,促進整體性認識,激發科學新思想,已是中國科學家需要再思三思的問題”。
陳能寬

學貫始終

陳能寬一生謙虛好學,無論對學友、長輩或年輕人,他均能平等待人,不恥下問。到了晚年,他依然把學習放在首位。他在書本中學,也在實踐中學;他向專家學,也向平常人學;他鑽研他的科學專業,也研讀中外名著;他讀正規報刊,也讀街頭小報。他還有個習慣——凡他認為新穎的、有用的觀點或詞句,都記在隨身攜帶的筆記本上;凡一時讀不懂或認不準的,他都要記錄下來,直至讀懂弄通為止。
陳能寬(右)與萬里(中)、朱光亞(左)陳能寬(右)與萬里(中)、朱光亞(左)
時至1997年,陳能寬還在和著名固體物理學家葛庭燧院士書信切磋年輕時自己提出的關於“用內耗測量滑移帶與亞晶粒界面的動態性能”的物理方案。

詩詞情緣

陳能寬和彭桓武都有一個愛好就是喜好格律詩詞,談詩賦對是兩位大科學家一生的樂趣。1996年,陳能寬寫了一幅對聯,上聯是:“回顧三十年過去,彈指一揮間:三十功名塵與土,八千里路雲和月。”他對自己的下聯不滿意,就把上聯寄給了彭桓武,彭桓武回應:“俯瞻洞庭湖內外,乾坤日夜浮:洞庭湖涌連天雪,長島人歌動地詩。”

工作到底

陳能寬說:“曾作為‘863’計畫項目的首席科學家,當然地要積極主動地投入到項目的研究中;作為總裝備部科技委、九院科技委的顧問,理所應當地既顧又問;作為院士,除積極參加有關院士的活動外,還要利用各種方式培養年輕人,參加他們課題的討論研究,接受他們的諮詢探討;‘兩彈一星功勳獎章’頒發之前完全在幕後,很少有人來找;而今到幕前了,各種新聞媒體的記者、作家,多少年未聯繫的同學、友人、以及一些大專院校學者等等,都來找。來找就說明我還能起點作用,因此,只要力所能及,我都盡力而為。我的故鄉湖南省及我工作單位所在地四川省,都聘我為科學技術顧問,無疑地也要召之即去了。我們國家實行院士不退休制,那么就要愉快地工作到底,”

人物評價

陳能寬,長期從事金屬物理和物理冶金的基礎研究,在多種金屬單晶體形變、再結晶以及核材料在高溫高壓下的行為方面,解決了一系列有實際套用價值的理論和實驗問題,對中國材料科學的發展做出了重要貢獻。在中國核子彈、氫彈的研製工作中,領導和組織爆轟物理、特殊材料冶金、實驗核物理等學科領域的研究工作,並多次在技術上參與領導和組織了國家核試驗,為中國核武器的研製和國防尖端科學技術的發展立下功勳。在領導、制訂和實施國家863計畫過程中,為推動中國雷射技術領域研究做出重要貢獻。(中國科學院
陳能寬
在中國的飛彈核武器之較核子彈、氫彈更神秘、更浩繁的科學工程中,他與他的同事們,歷盡10餘年的艱辛,改寫了中國核武器定型方法的歷史,開闢了用冷試驗來定型的新途徑。從70年代開始,中國核飛彈從近程、中程一直到洲際飛彈,都是採用這種辦法來定型的,不僅節約了大量的人力、物力,更為重要的是,保證了沿線居民的絕對安全。專家們每每自豪地談及這項技術,都無不稱讚:“陳能寬功不可沒!”
在空爆核彈試驗中,在核爆試驗方式的改進上,在核九院的建設上,在新時期高新技術的發展上等等,陳能寬都是“功不可沒”!。(人民網

人物逝世

中國共產黨的優秀黨員,中國核武器事業的奠基人之一,“兩彈一星”功勳獎章獲得者,中國科學院院士,原中國工程物理研究院副院長,核工業部科技委副主任陳能寬同志,因病醫治無效,於2016年5月27日12時在北京逝世,享年94歲。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