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錫范(台灣明鄭時期政治家)

本詞條是多義詞,共2個義項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馮錫范,號希范,明末清初福建龍溪人,生於晉江縣,鄭成功工官馮澄世之子。鄭成功薨,鄭經嗣位,闢為侍衛,從往台灣征鄭襲,靖內難,頗立戰功,從此備受信任,成為台灣明鄭時期的主要將領,與陳永華劉國軒並稱為台灣三傑。

康熙二十年,鄭經去世後,馮錫范與鄭哲順等人發動東寧之變罷黜監國鄭克臧,並將其絞死。以董太妃令,立鄭經次子鄭克塽,獨攬台灣軍政大權。

1683年,清廷攻陷台灣,馮錫范隨鄭克塽降順,封忠誠伯爵,隸漢軍正白旗

基本介紹

  • 本名:馮錫范
  • 字號:號希范
  • 所處時代:明末清初
  • 民族族群:漢族
  • 出生地:福建晉江縣
  • 主要成就:成為台灣三傑之一、參與東寧之變
  • 性別:男
  • 國籍:明朝→清朝
  • 父親馮澄世
人物生平,早年經歷,尾隨鄭經,隨塽降清,阻止南下,

人物生平

早年經歷

馮錫范之父馮澄世,為明鄭延平鄭成功之工官。清朝接連攻破燕京金陵後,馮氏父子乃投身於鄭成功的反清軍隊,隨鄭軍轉戰閩南十餘年。

尾隨鄭經

永曆十六年(1662年)鄭成功逝世後,明鄭王朝爆發了鄭成功長子鄭經、五弟鄭襲的爭位內哄,台灣的明鄭大臣黃昭、蕭拱辰等以鄭經曾因私納妾一案得罪鄭成功,不可繼位。於是立鄭襲為延平監國,代理招討大將軍。
當時駐守於廈門的鄭經,得到福建沿海的鄭家將領普遍的承認,直取台灣。馮錫范被鄭經任命為隨身侍衛,相當受到鄭經信任。鄭經的部隊進入台灣之後,與支持鄭襲的黃昭在大員赤崁(今台南)海岸開戰,黃昭戰死。從此之後,原本支持鄭襲的將領都紛紛向鄭經投降。鄭經入主台灣之後,優撫人心,在陳永華等人的輔助之下,很快地安撫了台灣軍民。為示寬仁,並未處決叔叔鄭襲,而將鄭襲軟禁於廈門。
永曆十八年(1664年)二月,金門、廈門淪陷,時鄭氏宗族部將多降清,惟馮錫范與陳永華、洪旭等隨侍無猜,同還東寧
永曆二十八年(1674年)三藩之亂時,鄭經渡海西征,以錫范為侍衛從征,甚為鄭經親信。馮錫范昧於大體而喜弄權。
永曆三十年(1676年)耿精忠汀州守將劉應麟以汀州來降,鄭經恐爽約,而錫范勸經納之,致耿精忠轉而降清,形勢乃迫,及清軍壓境,復請鄭經擢右虎衛許耀為總督,許耀自以非將材,堅辭,終不許,卒致為清軍所敗,七郡俱失,狼狽而返。

隨塽降清

永曆三十三年(1679年),鄭經立子鄭克臧監國,處理政務。鄭克臧為人剛毅果決,頗有鄭成功的風範。加上他是陳永華女婿,所裁決的事務受到陳永華教導,因此執法一秉至公,即便是鄭氏宗室也不例外,因此鄭氏宗室和馮錫范都很討厭他。
永曆三十四年(1680年),鄭經去世後,馮錫范與鄭哲順等人發動東寧之變罷黜監國鄭克臧,並將其絞死。以董太妃令,立鄭經次子鄭克塽,馮錫范獨攬台灣軍政大權。
永曆三十七年(1683年),清廷攻陷台灣,馮錫范隨鄭克塽降清,封忠誠伯爵,隸漢軍正白旗(摘自《清史稿》卷一百七十‧表十‧諸臣封爵世表三)。

阻止南下

在清廷意欲攻台前,永曆二十六年(1672年)正月,顏望忠、楊祥擬向外發展,向鄭經建議“願領兵船征呂宋,以廣地方。”但是馮錫范卻加以制止說:“呂宋乃黎國埠頭,其地並無所產,況年已納貢桅船,今若征之,有三失;一。師出無名,有失遠人之心。二,殘擾地方,得之不足吾臂指。三,欲守之,有鞭長莫及之勢。況且在台灣年來安守,幸爾豐收,豈可妄興無益之兵。”
1998年電視劇《鹿鼎記》:郭德信馮錫范
2008年電視劇《鹿鼎記》:于承惠飾演馮錫范
2001年電視劇《鹿鼎記》:任超飾馮錫范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