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荷聯盟(清荷聯軍)

清荷聯盟

清荷聯軍一般指本詞條

清荷聯盟清朝荷蘭東印度公司為了對抗奉明帝正朔的台灣明鄭所組成的聯盟。

荷蘭是清朝初年與中國交往最密切的歐洲國家。清軍入關以後,荷蘭人即透過各種渠道,頻繁地展開與中國的官方交往。荷蘭自1624年起占領台灣,以台灣為基地,發展與中國大陸日本的貿易關係。荷蘭人自從被鄭成功逐出台灣後,就亟思奪回台灣,便與清朝結盟。1663年,清荷聯軍於金門烏沙頭擊敗鄭軍,順勢占領金門、廈門,迫使鄭氏王朝退守台灣。此戰役後,荷蘭人重新占領了雞籠,並以此為貿易基地,與鄭氏對峙。到了1668年,因補給困難和清朝實施遷界令,雞籠的營運毫無起色,荷蘭人遂退出了雞籠。另一方面,清朝也因缺乏強大的水軍,暫時放棄進攻台灣的打算,讓鄭氏得以在台灣繼續存續。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清荷聯盟
  • 組成清朝荷蘭東印度公司
  • 目的:對抗鄭氏王朝
  • 背景:荷蘭人被鄭成功逐出台灣
  • 分類:戰爭聯盟
  • 主要戰役:金廈海戰
歷史背景,發展過程,初次接觸,金廈海戰,事件後續,相關評價,

歷史背景

15世紀末,伴隨地理大發現,西班牙、葡萄牙等西方殖民者先後來到中國開拓殖民市場。獨立後的荷蘭為了獲得巨大的商業利潤,也追隨西班牙、葡萄牙的腳步來到了中國。明朝中期後,日本、西班牙、葡萄牙、荷蘭殖民者相繼侵擾台灣。明末,荷蘭人打敗西班牙、葡萄牙和日本倭寇,占據台灣全島,台灣淪為荷蘭的殖民地,作為對華貿易的基地。
但是占據台灣後的荷蘭人很快發現,由於受中國內戰和鄭成功海上勢力的影響,他們仍然不能壟斷中國的海上貿易。為了同中國建立直接貿易關係,荷蘭人再次求貢。此時,對於清廷來說,也非常歡迎“荷蘭”的朝貢,來體現他們“慕化四方”的文治武功。雙方一拍即合,荷蘭順利成為朝貢國之一。
然而由於居澳葡萄牙人和在北京清廷供職的耶穌會士的極力阻擾,加之台灣又被鄭成功收回,其貿易所得甚微。於是荷蘭人藉助清朝統一台灣之際,同清廷展開了談判和軍事合作。在這一期間,儘管雙方有談判和協作。

發展過程

初次接觸

1653年,為了讓清朝開放貿易,荷蘭人與鎮守廣東尚可喜耿繼茂交涉,卻被兩人以須得到順治帝的同意為由所拒絕。為此,巴達維亞當局於1655年派出使節團前往北京,獲得順治帝的接見。不過順治帝只把荷蘭看作系前來朝貢的藩屬,只同意每八年一次的朝貢貿易,而非自由通商。
雖然這次交涉並不如預期,但至少清朝已不再視荷蘭人為海盜,扭轉了五十年來中國朝廷對荷蘭人的刻板印象,為日後合作打下了基礎。因此自鄭成功崛起後,清荷雙方便興起了對抗共同敵人的念頭。
1661年,耿繼茂得知鄭成功進攻台灣後,打算趁虛進攻鄭成功所據守的金門、廈門,便邀請荷軍共同作戰。不過這次的行動因荷軍統帥擅自返回巴達維亞,而宣告失敗。

金廈海戰

1662年8月,為了從鄭氏王朝手中奪回台灣,荷軍統帥博特(Balthasar Bort)從巴達維亞率領艦隊抵達福州,準備與清軍交涉進攻鄭氏。然而,此時逢鄭成功過世,繼任者鄭經尋求與清朝和談,因此福建政府的主政者耿繼茂、李率泰要博特等待康熙帝的回覆,只是博特遲遲未等到回復,遂於3月返回巴達維亞。
清荷聯盟
10月21日,博特再次率領艦隊來到泉州,並向耿繼茂、李率泰提出協定,要清朝同意攻陷金門、廈門後,馬上進攻台灣,並於戰勝後把台灣移交給荷蘭人。耿、李兩人雖未答應進攻台灣,不過為了拉攏荷軍,仍在協定書上籤章,清荷聯軍遂告成立。
11月14日,鄭軍統帥周全斌派2年前遭俘虜的荷蘭翻譯員,向博特提議合作,博特以早與清軍結盟而回絕。此翻譯員卻把鄭軍的部署告訴荷軍,此時廈門的鄭軍有4000~5000人,而金門有100~150人,兩島都無炮台;另外有100艘船停於附近的海域。
18日,博特打算與清軍一起進攻金門,但是清軍以未獲耿繼茂的命令為由,拒絕與荷軍共同行動。博特遂單獨出擊,派100人攻打金門城。雖然荷軍擊潰城外的鄭軍,卻不敢繼續追擊,以免脫離艦隊火炮的射程。鄭軍遂逮到重新集結的機會,以大量弓箭回擊,逼迫荷軍暫時撤退。不久,荷軍再次攻城,但攻城用的竹梯給士兵踏毀了,荷軍只得撤退。
這時清軍分三路出擊,分別為同安的耿繼茂、李率泰;泉州的馬得功海澄施琅黃梧。荷軍接獲訊息,決定與清軍會合,19日上午,荷軍與馬得功所率領的400艘戰船於烈嶼沿海會合。鄭軍因人數不敵,打算先撤退到廈門,到了中午,於金門烏沙頭遭遇清荷聯軍。
荷軍先和鄭軍交戰,以火炮擊沉鄭軍50艘戰艦,鄭軍也擊沉荷軍1艘戰艦。後來鄭軍繞至聯軍後方,周全斌親自突擊清軍艦隊,擊潰清軍;馬得功因座艦遭到包圍而跳海自殺,船上300人皆身亡。荷軍雖然趕來支援,但因船速較慢,讓鄭軍成功撤退至廈門。晚上,戰役結束,荷軍僅1人陣亡,16人受傷,便於烈嶼下錨過夜;清軍則退至浯嶼,等待次日進攻廈門。
20日,鄭軍先和清軍交戰,並占了上風。待荷軍抵達時,鄭軍為避免與荷軍強大的火力作正面衝突,遂放棄廈門,往南撤退。鄭軍依靠靈活的船隻,強行突破荷軍艦隊,只有3艘船被俘虜,其餘皆平安撤離戰場。戰後鄭軍退守銅山

事件後續

清軍拿下金門、廈門後,博特催促耿繼茂進攻台灣,但耿繼茂並不贊同,反要荷軍協攻銅山,雙方意見分歧,博特遂單獨進軍台灣。1664年1月19日,荷軍從打狗登入,鄭經遂提出割讓南澳、交還戰俘向博特談和。但博特堅持要取回台灣才肯締和,雙方談判破裂;不過荷軍也無力拿下台灣,博特只得於2月26日返回巴達維亞,等待清廷的訊息。
6月,巴達維亞當局決定占領雞籠,任命上尉比特(Herman de Bitter)為雞籠長官,並由博特率12艘戰艦負責進攻。8月27日,荷軍抵達雞籠,重新修復1661年廢棄的北荷蘭城,事後博特前往福建,商討進攻鄭氏事宜。
12月24日,清荷聯軍於由金門出發,卻遇到颱風無功而返。事後康熙帝放棄攻打台灣,轉而嚴厲執行海禁,以迫使鄭氏投降。另一方面,荷蘭人因多次行動花費過大,不但沒拿回台灣,與清朝交涉通商也無成果,遂不再配合清方行動,清荷同盟自此結束。
之後荷蘭人致力於雞籠發展貿易,只是遇到與西班牙人同樣的問題,雞籠過於仰賴淡水原住民及華商提供糧食,1665年鄭軍進駐淡水,就讓荷軍感到補給困難。而且荷蘭商船來往福州、雞籠之間,本來就違反清朝的海禁,清朝後來遂禁止荷蘭人於福建貿易。1668年,巴達維亞當局因雞籠長年虧損,決定撤出,隨後鄭氏王朝便於1669年收復雞籠。

相關評價

荷蘭人盤踞台灣三十多年,被鄭成功一舉奪取,其惱怒自不待言。還在被圍困時,荷蘭人就請求清軍救援,被攆出台灣後,仍派艦隊駛抵閩洋,以清荷聯軍,先奪金、廈,再取台灣,但荷蘭再也不能恢復它在中國海的霸權。
1662年,荷蘭殖民者被鄭成功逐出台灣。1683年,清政府降服台灣鄭氏,實現了全國的統一。在這二十多年間,作為中國新統治者的清朝當局,卻曾與荷蘭殖民者聯合在一起,共同征討鄭氏,在國內的鬥爭中,引入了西方殖民者的力量。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