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桂秋(中國著名評劇表演藝術家)

本詞條是多義詞,共3個義項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陳桂秋,原名周喜珍。1932年出生於天津市,著名評劇表演藝術家。評劇陳派創始人。瀋陽評劇院八大主演之一。《陳桂秋評劇表演藝術》入選遼寧省第三批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

十二歲從師趙良玉學習評劇,學唱青衣閨門旦娃娃生。十三歲又拜著名評劇老藝人碧月珠為師,拜師後刻苦用功,當年即登台演出,受到廣大評劇觀眾的讚譽。十六歲挑班主演。她的嗓音寬厚,行腔究稜角力度,口齒清白利落。早年代表劇目有《珍珠衫》、《桃花庵》、《呂布與貂蟬》、《賺文娟》、《人面桃花》等。她不僅擅演旦角戲,小生戲也很見長;主演《花木蘭》時,旦腔、生腔和武功俱富功力。

五十年代初,曾以主演《游龜山》在東北成名,成為瀋陽評劇院八大主演之一。後調入錦州評劇院任主演,在根據李季同名長詩改編的大型現代戲《當紅軍的哥哥回來了》中,她成功地塑造了一位堅強的邊區少女的形象,獲得普遍好評。

基本介紹

  • 中文名:陳桂秋
  • 外文名:chen guiqiu
  • 出生地:天津市
  • 出生日期:1932年
  • 原名:周喜珍
從藝經歷,藝術特色,成就榮譽,個人作品,生旦全能,社會評價,

從藝經歷

陳桂秋,1932年出生於天津市,十二歲從師趙良玉學習評劇,學唱青衣閨門旦娃娃生。十三歲又拜著名評劇老藝人碧月珠為師,拜師後刻苦用功,當年即登台演出,受到廣大評劇觀眾的讚譽。十六歲挑班主演。陳桂秋自幼家道貧寒,生活困苦,她曾經討過飯做過童工。經歷生活磨練的陳桂秋打小就立誓了,為了尋求一條生存之路,命運使陳桂秋走上了中國評劇的演藝之路。在碧月珠這樣的德藝雙馨的嚴師的精心培育下,陳桂秋迅速成材,專攻花旦、閨門旦、並能反串小生,文武坤亂不擋,16歲時就成為班裡挑梁唱戲的主演,經常出演於天津的“華北”、“天寶”、“貴和”等大戲院和北京的吉祥戲院。並經常流動於德州、唐山、錦州、遼陽、瀋陽、四平、長春等地。1950年,陳桂秋參加天津魯藝評劇社(民營)。1952年應聘到錦州正式參加國營劇團---遼西省試驗評劇團(後來定名為錦州評劇團)。
陳桂秋與韓少雲合作《人面桃花》陳桂秋與韓少雲合作《人面桃花》
陳桂秋年輕劇照陳桂秋年輕劇照

藝術特色

陳桂秋颱風正人品高潔,她扮相俊俏表演細膩,嗓音寬厚丹田氣壯,唱腔高腔響亮,低腔委婉動聽,力音和透音十分講究,眼手身法步、精氣神力工造詣精深,贏得了廣大觀眾的愛戴。她博採眾長,大膽借鑑京劇等劇種的優點,從表演到唱腔進行了大膽的改革和創新。陳桂秋的評劇舞台表演藝術聲情並茂光彩奪目,具有強烈的藝術感染力,形成了“陳派”表演藝術的獨特風格,為廣大觀眾所讚許和讚譽,為省內外藝術同行所矚目
陳桂秋颱風正人品高潔,她扮相俊俏表演細膩,嗓音寬厚丹田氣壯,唱腔高腔響亮,低腔委婉動聽,力音和透音十分講究,眼手身法步、精氣神力工造詣精深,贏得了廣大觀眾的愛戴。她博採眾長,大膽借鑑京劇等劇種的優點,從表演到唱腔進行了大膽的改革和創新。陳桂秋的評劇舞台表演藝術聲情並茂光彩奪目,具有強烈的藝術感染力,形成了“陳派”表演藝術的獨特風格,為廣大觀眾所讚許和讚譽,為省內外藝術同行所矚目陳桂秋颱風正人品高潔,她扮相俊俏表演細膩,嗓音寬厚丹田氣壯,唱腔高腔響亮,低腔委婉動聽,力音和透音十分講究,眼手身法步、精氣神力工造詣精深,贏得了廣大觀眾的愛戴。她博採眾長,大膽借鑑京劇等劇種的優點,從表演到唱腔進行了大膽的改革和創新。

成就榮譽

陳桂秋曾經是錦州市政協委員、遼寧省人大代表、錦州市人大常委會委員。1956年赴中國戲曲研究院表演導演學習班深造,曾經受到周恩來總理等黨和國家領導人的親切接見。1957年被評為遼寧省先進文化工作者,1958年擔任錦州評劇團副團長,1982年兼職錦州戲劇家協會副主席,1983年加入中國共產黨,1985年擔任錦州市戲曲職業學校副校長,1990年退休。
經典劇照經典劇照

個人作品

陳桂秋的評劇舞台表演藝術早在1953年7月的東北大區第一屆戲劇音樂舞蹈觀摩演出大會上,嶄露頭角獲得了巨大的成功。陳桂秋主演的《游龜山》演藝驚人好評如潮,她榮獲大會的最高獎項----優秀表演獎和優質獎章。《游龜山》還被北京人民唱片廠灌制唱片發行全國,贏得了全國人民的讚譽。1957年遼寧省舉辦“一個好戲”匯演,陳桂秋在自編評劇《移花接木》中扮演文俊卿,再次榮獲優秀表演獎。1959年在遼寧省文藝匯演中,陳桂秋在大型現代評劇《當紅軍的哥哥回來了》(根據李季長詩改編)擔任主演,成功地塑造了一位堅強的邊區少女英雄形象,引起轟動和廣泛好評,再獲優秀表演獎,並由遼寧美術出版社拍攝印製成《當紅軍的哥哥回來了》連環畫冊在全國出版發行。1978年,陳桂秋在錦州市藝術團體表演賽上,她在評劇《天雨花》擔任主演,她扮演的荀苓春,以精湛的表演為廣大觀眾帶來了優美的藝術享受,又一次榮獲錦州市優秀表演獎。1982年,陳桂秋與著名評劇表演藝術家韓少雲聯袂演出評劇《人面桃花》,被熱情的觀眾譽為評劇藝術之絕唱,《人面桃花》在中央電視台和全國各省電視台播放後,全國戲曲觀眾觀看之後讚不絕口。1983年陳桂秋主演了評劇《孟麗君》,她扮演的孟麗君融合閨門旦小生為一爐,造化天成,被行里行外一致推為精品,許多評劇演員紛紛伸出大拇指,都說這戲演到如此精彩,恐怕我們望塵莫及。真是聲情並茂又真又美,給人以難以形容的藝術美感和藝術享受,《孟麗君》被遼寧電視台攝製成為戲曲片,在中央電視台和全國各省電視台播放之後,廣大戲曲觀眾紛紛反映。
陳桂秋《黛玉葬花》劇照陳桂秋《黛玉葬花》劇照

生旦全能

在中國評劇界,陳桂秋反串小生堪為一絕。反串小生的經典代表劇目就是《人面桃花》。特別是她與韓少雲聯袂主演的這齣戲,可謂珠聯璧合。她所扮演的崔護扮相俊美、風流瀟灑。唱腔、吐字、歸音、行腔、運調既婉轉舒展,又優美動聽。她的台步、扇子、水袖別具一格,既揉合了京劇老生和小生的步法,還吸取了川劇小生優美而靈活的扇子功和手勢,把崔護這個文墨小生演得溫柔典雅,劇中陳桂秋揮毫潑墨雙手寫毛筆字的絕活更是把書法和舞台表演藝術的一次完美的結合,給廣大的評劇愛好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至今《人面桃花》仍作為保留的劇目被她的學生繼承下來。不僅如此,她還在主演《花木蘭》、《孟麗君》時都曾女扮男裝分別扮演男女兩個角色,把旦腔、生腔和武功都表現十分精到,美不勝收。
陳桂秋以文戲為主,她主演的旦角文生戲有百餘出,她還主演過《花木蘭》、《楊八姐遊春》等武戲或帶有武功的戲。陳桂秋扮演的“花木蘭”英武俊逸、剛柔並濟,旦腔、生腔和武功俱富功力;塑造的“楊八姐”嫵媚俏麗,“小快槍”乾淨利落。在《人面桃花》中她飾演的崔護,揉合京劇步法,融各家之優為一身,身形優美、表演飄逸,將文武貫通,自成一格。
據評劇界專家學者介紹,陳桂秋在多年的藝術實踐中總結出塑造人物“文要柔、武要剛”,無論生旦,上場之後要“氣沉丹田,頭頂虛空,全憑腰轉,兩肩放鬆”。場上台步走法她歸納為“逢動必轉,逢左必右,逢前必後”,這樣才能運動自如。水袖運用上她注意頭、身、足和手、肩、肘的“三截六合”。

社會評價

陳桂秋的評劇舞台表演藝術聲情並茂光彩奪目,具有強烈的藝術感染力,形成了“陳派”表演藝術的獨特風格,為廣大觀眾所讚許和讚譽,為省內外藝術同行所矚目陳桂秋颱風正人品高潔,她扮相俊俏表演細膩,嗓音寬厚丹田氣壯,唱腔高腔響亮,低腔委婉動聽,力音和透音十分講究,眼手身法步、精氣神力工造詣精深,贏得了廣大觀眾的愛戴。她博採眾長,大膽借鑑京劇等劇種的優點,從表演到唱腔進行了大膽的改革和創新。陳桂秋的評劇舞台表演藝術聲情並茂光彩奪目,具有強烈的藝術感染力,形成了“陳派”表演藝術的獨特風格,為廣大觀眾所讚許和讚譽,為省內外藝術同行所矚目陳桂秋主演舞台評劇200多台,她精心塑造了200多位性格迥異的舞台藝術形象,青衣閨門旦、花旦、小生行當齊全,真是一人一性格。一劇一世界。深受廣大評劇觀眾的愛戴。1985年,中央廣播電台文藝部編輯、上海文藝出版社出版的《評劇小戲考》一書中,刊載了《陳桂秋小傳》。《遼寧日報》、《鞍山日報》、《錦州日報》、《遼寧戲劇》、《遼寧廣播電視報》皆刊登文章,充分肯定陳桂秋的陳派評劇表演藝術,《瀋陽戲曲志》稱讚陳桂秋為“奉天落子歷史主要代表人物的第三代演員”。
陳桂秋的唱功卓越驚人,她無論是飾演青衣的馬寡婦、薛湘靈,還是飾演花旦的貂蟬、秋香,以及小生行當的崔護,小生與閨門旦合為一爐的孟麗君和花木蘭,都是風格迥異各顯不同,表現了陳桂秋陳派藝術的極高的藝術價值和美學價值,在中國廣大的土地上有著廣泛的民眾基礎。陳桂秋的念功既有自己的藝術特色,咬字行腔準確,舞台韻白和舞台京白以及北方方言,她都運用得恰到好處,念到精彩之處時,舞台下常常爆發雷鳴般的掌聲。陳桂秋的做功身段優美,符合人物的身份和人物心理,表演恰到好處。陳桂秋的打功亦是頗為驚人,她在飾演花木蘭時的開打及收場,均是恰到好處。陳桂秋的舞蹈在舞台之上風神非凡,這是她融合了各個藝術流派的精華而獨立創作的,於此可窺陳桂秋評劇舞台藝術藝術修養之高藝術造詣之全面。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