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彪(中科院院士、天文學家)

陳彪(中科院院士、天文學家)

陳彪,中科院院士,天文學家 1923年11月23日出生,福建福州人。1946年畢業於金陵大學物理系,1947年9月到中央研究院天文研究所工作。1980年當選為中國科學院院士。1982年—1985年擔任雲南天文台台長,1985年後擔任名譽台長。擔任世界科學聯合會日地物理委員會太陽物理專業代表、國際天文學聯合會會員等職。陳彪主要研究領域是太陽觀測儀器的設計製作、太陽活動周期、太陽對流層結構等方面,同時致力於推進建立我國太陽觀測網、組織太陽活動峰年全國觀測、推動太陽物理領域國際交流合作等,對我國太陽物理學的建立和發展作出了突出的貢獻。

基本介紹

  • 中文名:陳彪
  • 國籍:中國
  • 出生地福建福州
  • 職業:中國科學院紫金山天文台研究員
  • 畢業院校:金陵大學
  • 主要成就:組織太陽活動峰年全國觀測
    推動太陽物理領域國際交流合作
簡介,履歷,

簡介

天文學家 1923年11月23日出生,福建福州人。
中國科學院紫金山天文台研究員、名譽台長。
1946年畢業於金陵大學物理系。中國科學院紫金山天文台研究員。曾任中國科學院雲南天文台研究員、台長、名譽台長,國際科學聯合會下屬山地物理委員會太陽物理科學代表。1980年當選為中國科學院學部委員(院士)。
中國科學院數學物理學部委員,國際天文學會會員、第十二委員會(太陽活動)委員。為在中國建立太陽物理的觀測和研究作出了貢獻。早期在輻射和天體物質的互動作用、緻密物質、天體物理中的流體力學、宇宙學和哲學方面的探索研究中取得一些高水平科學成果。 對特殊天體物態,對套用於天體物理的電漿理論、磁流體力學等進行了研究,並取得了成果。在協調全國太陽活動第二十一周峰年的工作、促進中國太陽物理研究的國際交往和籌備中國迎接太陽活動第二十二周年等工作中作出了貢獻。
20世紀50年代以來,在探索“在天文環境中有實際意義的可解釋的天文現象的觀測和信息處理”方面,在太陽物理領域的儀器設計製作、太陽觀測站的大氣環境、太陽活動周期、太陽對流層結構等探索方面,取得多項重要成果。數十年來在組織推進中國太陽物理觀測研究、籌劃其布局和發展、負責組織協調多次太陽活動周期的全國觀測研究活動等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合作主編《中國大百科全書》天文卷太陽物理部分。

履歷

1923年11月23日,陳彪生於北京。其祖籍是福州螺江,當地名門望族陳氏家族陳若霖、 陳寶琛的後代。陳彪的父親陳體誠畢業於上海交通部工業專門學校(今交通大學前身)土木工程科,獲工學士學位,30年代由北京政府交通部選派赴美,在加州卡內基鋼鐵學院學習。回國後曾任中國工程學會會長、北京大學教授、浙江公路局局長,福建省建設廳廳長兼財政廳廳長等職,主抓公路交通建設。抗戰時期陳體誠致力於中緬國際公路建設和抗戰物資搶運,為抗日做出貢獻。1942年因積勞成疾病逝於昆明住所。陳彪和其弟弟陳篪在父親影響下,亦一心向學。陳篪畢業於清華大學物理系,後任冶金部鋼鐵研究院金屬物理室主任等職,致力於斷裂力學的研究,被稱為“科技戰線上的鋼鐵戰士”。
隨父親各地遷任,陳彪中國小時期亦是輾轉遷移。1933年在杭州國小畢業,1938年在福州國中畢業,1941年夏在成都蜀華中學高中畢業,1941年考入昆明西南聯合大學工學院土木工程系,讀了一年。1942年其父病故後隨家轉學,在重慶交通大學電機系讀了半學期,因病休學回成都。1943年夏考入金陵大學物理系二年級,1946年畢業後,先在台灣大學物理系任助教半年, 1947年2月轉南京金陵大學物理系任教,同年8月到中央研究院天文研究所任助理員。
陳彪早期從事理論天體物理研究,曾對宇宙學、天體光譜譜線輪廓、太陽表層對流、白矮星內部輸運等方面進行一些探討。1949年後,剛剛解放的中國百廢待興。基於基礎研究成果必須作用於改善人民生活,改變人們世界觀這樣一個認識,1953年後,陳彪毅然放棄已經探索了幾年的理論天體物理研究,投身於天體物理的一個分支——太陽物理研究,因為它“有助於了解太陽這顆人類賴以存在的恆星,以便好好利用它”。當時,我國的太陽物理研究是一片空白,連一台必不可少的太陽成像攝譜系統都不具備。
對此,陳彪提出了對我國太陽物理的發展建議:1、在北京和昆明建設我國太陽物理的新的觀測和研究基地;2、在南京建立我國太陽物理觀測儀器研製基地和人才培養中心;3、當時的太陽物理觀測和研究應側重於為套用服務的太陽活動預報和太陽活動對地球影響的研究,特別是太陽耀斑預報。此後四十年來,陳彪身體力行,積極組織和推動上述發展建議,從理論研究,儀器研製和觀測分析,到國際合作交流,為我國太陽物理事業奠定了堅實的基礎,同時也為我國培養了整整一代從事太陽物理研究的人才。
陳彪清楚地意識到,沒有好的儀器,就沒有我國現代太陽物理的基礎。他率先對太陽觀測儀器給予了極大的重視和關注,並帶領一批年青人投入儀器研製和安裝調試的工作。
1956年陳彪赴蘇聯學習期間,購得一台蘇制色球望遠鏡,將其安裝在北京天文台。1957年國際地球物理年,向法國訂購一台色球望遠鏡,安放在紫金山天文台。為擴大觀測經度,陳彪利用法國色球望遠鏡的備用單色濾光鏡,請人配成一台完整的色球望遠鏡送到昆明天文工作站(即後來的雲南天文台),1967年投入常規巡視觀測。我國的色球觀測網基本成形。陳彪支持和鼓勵研製色球望遠鏡的核心部件——干涉偏振濾光器,推動了當時南京天文儀器廠對濾光器的研製工作,為我國以後研製濾光器和色球望遠鏡打下了基礎。
同時,陳彪積極研製太陽光譜觀測儀器,以開展光譜分析和研究。在他的領導下,1958年,紫金山天文台自建了一具Ha單波段太陽光譜儀。在太陽活動第19周峰年期間(1958-1959),該光譜儀成功地觀測到了一批歷史上罕見的太陽特大爆發的光譜資料。六七十年代,紫金山天文台又研製成功多台多波段太陽光譜儀,分別安裝在南京和昆明,用於太陽光譜觀測和磁場測量工作。此外,陳彪還為北京天文台研製過一台60厘米太陽望遠鏡,並附有太陽光譜儀。
這些儀器加上不斷改進了的太陽黑子觀測設備,成為當時我國太陽物理的主幹設備,獲得了大量有價值的觀測資料。在此基礎上,陳彪積極協調全國的太陽物理研究力量,成功地組織了我國對21周太陽活動峰年的觀測研究工作及22周太陽活動峰年觀測研究的籌備工作,取得了重要的成果。
考慮到太陽活動現象的持續性和再現性,利用我國遼闊的國土,進行合理的觀測台站布局勢在必行。陳彪力推在北京、昆明,甚至包括新疆烏魯木齊在內,建立起類似的觀測點,這就為現在我國的太陽觀測站布局打下了基礎。他一直十分關心這些新基地的建設,在經費和人才培養等方面始終積極的支持。不僅如此,他還身體力行,從1982年開始欣然接受組織上的安排,親自到雲南擔任雲南天文台台長,為雲南天文台的建設付出極大的心血。
與上述實測工作相平行發展,陳彪開始太陽物理研究的理論準備。在他看來,磁場是一切太陽活動現象的本質,在某種意義上,也可以說是所有天體活動現象的本質。與地球實驗室中電磁現象以電為主導有所不同,大尺度天體的電磁現象是以流體作用下的磁場為主導。在他的創導下,磁流體力學的理論研究在紫金山天文台興起,成為我國天文界和物理界中最早向這個領域開拓的單位。在他的指導下,經過數年努力,磁流體理論逐漸形成太陽耀斑的貯能、耀斑能量的釋放和相伴的流體過程、高能荷電粒子的加速三個研究方向,並影響著國內其它研究單位的同類研究。陳彪自己則在旋轉球體中對流層與磁場的耦合方面做了一系列的研究探索。考慮到磁流體力學問題的極端複雜性,通常很難獲得數學分析解,而任何簡化假設會扭曲現象的本質。陳彪及時地注意到方法論的重要性,認為數值模擬技術在磁流體力學中的套用是遲早的事。在70年代末、80年代初,他組織人員在這方面進行探索,並有計畫派往國外進行培訓和研究。
除太陽物理領域,陳彪在其它天體物理領域也留下他的研究足跡。50年代,對超密態的簡併性電子氣體有過研究,這是研究白矮星物理的基礎。60年代初,他早於國際數年就首次提出黃道光的偏振成分與空間塵埃顆粒的形狀有關,為此他研究了電磁波與各種極端異形的顆粒的相互作用,並取得初步結果,可惜此項研究為“文革”所中斷,未能繼續。幾年後,印度和英國的科學家先後發表了類似的結果,其學術見解完全相同。
70年代末期,陳彪敏銳地意識到前沿的等離子物理學科將對太陽物理、乃至天體物理的發展有重大影響。他出面邀請了當時國際上太陽物理的理論權威、美國普林斯頓大學的Parker教授到南京開展系統的講座,他本人親自擔任翻譯。還及時地組織年青人逐章地系統學習專著並展開討論。這些舉措開闢了我國太陽物理中電漿物理的研究和套用,對以後幾十年的太陽物理髮展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90年代初,陳彪考慮到天體物理研究的重要性以及我國南方(包括南京、合肥、上海等地的天文單位)地區在理論天體物理方面很好的基礎,提出集中科學院和高校的天文研究力量,籌建一個綜合性天體物理研究中心,利用國際共享的天文數據資源,力求獲取國際一流的天文研究成果,推動我國天文事業不斷發展。為此,他四處奔走呼籲、籌集資金、組織隊伍。在江蘇省委、省政府和紫台等單位支持下,籌集到20萬元啟動經費,於1993年11月在南京正式成立了華東天體物理研究中心,精心籌備和舉辦了兩次學術會議,在國內天文界產生了巨大的影響。這對我國理論天體物理的發展和學科交叉都起到了很好的作用。1999年後,籌建科研院所和高校聯合的研究中心已成為中國科學院創新工程的一項重要舉措,先後成立了華東天文與天體物理中心、中國科學院-北京大學聯合北京天體物理中心等機構,這從一個側面顯示了陳彪對我國天文發展戰略的獨到思考。
憑著對對太陽物理和天體物理深入的了解,陳彪積極促進我國天文界和國際天文界的交往。早在50年代,他本人就同國外許多天文學家建立了聯繫。60年代初期,為了研製對太陽耀斑和太陽活動預報必要的觀測設備,他邀請了當時世界著名的太陽物理學家、捷克斯洛伐克Ondrejov天文台台長Svestka教授來中國訪問,有力地帶動了我國太陽光譜觀測和研究的發展。
改革開放之後,為了適應太陽學科世界聯合研究的趨勢,陳彪有意識地在太陽物理研究中把全國中青年引入國際合作,並且展示當時鮮為人知的中國太陽物理研究規模。80年代初,陳彪參加了赴美國、日本、法國等國的考察和學術討論會,1982年5月參加世界科學聯合會空間科學委員會渥太華會議,被選為該組織太陽專業代表。在這些學術會議上,他積極介紹我國太陽物理的發展情況,還熱情地向國際友人介紹我國首次出國的幾位年青學者,把他們推到國際前沿。
在陳彪的倡議和積極組織下,1983年11月21日-26日,國際太陽物理和日地空間傳播現象學術討論會在昆明成功召開。這是在我國召開的首次太陽物理國際會議,會議開得十分成功。我國的一大批年青太陽物理學者第一次在會議上與國外同行熱烈地討論學術問題、交流學術成果。會後許多知名的太陽物理學家紛紛訪問我國各天文台,了解我國天文事業的發展情況。在80年代之初,組織一次大型的國際會議很不容易。陳彪親自參加會議的各種準備工作,包括重要的國外電報電文的撰寫和各種會議材料的準備等。在正式會議之前,陳彪要求每一位會上要作報告的人都要試講一遍,並請外籍教師來輔導大家的口語發音,力圖使會議效果好一些,能將我國的研究成果更好地介紹給國際同行。
此外,陳彪還作為主編組織了一批中青年學者編寫了中國大百科全書天文卷中的太陽物理部分,成為年青人從事太陽物理研究的入門參考書。
陳彪的研究論文,自1953年起,散見在《中國科學》、《天文學報》等刊物上。主要論文有:《太陽表面米粒組織的運動所傳播的能量及其對於光譜吸收係數的影響》、《а值在0.5到1之間的譜線吸收系統》、《太陽的自轉內部環流和磁場》、《高溫簡併性電子氣的電子熱導係數、導電係數和粘滯係數的計算》、《磁場中電子氣的能量分布律和它在太陽物理上的套用》、《日面米粒組織的理論》、《利用氣球衛星的軌道變異研究太陽活動的一些問題》、《關於太陽活動的周期——相對數曲線的一種數字表達式》、《在引力場中慢自轉、帶磁場、可壓縮、全導電氣體中的線性波》和《天體弱湍流噪聲》等。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