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叔同

陳叔同

陳叔同,訓願,字叔同,以字行,浙江餘姚人。台灣政治人物、著名報人、戰地記者。出自餘姚三七市官橋陳氏家族,系陳布雷之八弟。曾任中央社記者、台灣“總統府”秘書、《新生報》社長、台灣文化委員會副主任等職。

基本介紹

  • 本名:陳叔同
  • 別稱:名訓願
  • 字號:字叔同
  • 所處時代:中華民國
  • 出生地:浙江餘姚
  • 出生時間:1911年9月14日
  • 去世時間:2004年12月13日
人物生平,慈善,回鄉祭祖,

人物生平

陳叔同,1911年出生於浙江餘姚三七市鎮官橋村。他家兄弟眾多,其二兄陳布雷及其他幾個兄弟幼時先後在慈湖中學讀書。陳叔同1924年在慈湖中學就讀,早年留學日本,後在上海從事記者、出版工作。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後,他曾深入東南亞前線採訪,撰寫了不少獨特的新聞報導。曾任中央社記者、昆明分社主任、總社採訪部主任。1949年移居台灣,任台灣南部版主任、《台灣新生報》社長,與謝然之同為台灣報業早期領袖。曾任中華民國「總統府」秘書、台灣文化委員會副主任等職。
二OO一年十二月二十九月至三十一日,美籍華人陳叔同先生以九一歲高齡,率陳家子弟十五人分別來自美國、德國、台灣千里迢迢返回家鄉餘姚官橋尋根問祖,拜祭祖先、探親訪故,與闊別半個世紀上海、杭州、寧波親友團聚一堂,感受祖國親人鄉人的深情厚誼。 祭掃祖墳時挖取一袋泥土帶往海外。
2004年12月13日病逝於美國。

慈善

陳叔同先生一生依靠薪資收入生活,平素他和夫人周痕靜女士克勤克儉、精打細算。目睹母校慈湖中學百年變遷後萌發捐資意向,2004年設立《陳叔同、周痕靜紀念獎學基金》,專門用於獎勵母校品學兼優的貧困學子。這次捐贈的十萬美元獎學金凝聚著陳叔同先生和夫人及家人熱愛故里、關心教育、心繫學子的拳拳深情,感人至深。

回鄉祭祖

民國聞人陳布雷先生目前在世的唯一兄弟、美籍華人陳叔同(訓願)先生已91歲高齡了。2001年12月29日至31日他率陳家子弟15人,分別從美國、德國、台灣來到家鄉寧波尋根問祖,拜祭祖先在天之靈;探親訪故,感受鄉人深情厚誼。陳叔同先生早年留學日本,曾任中央社記者、台灣“總統府”秘書、《新生報》社長、台灣文化委員會副主任等職。此次陳叔同返鄉訪問,我盡鄉人之誼,全程陪同。  12月30日,碧空藍天,陽光明媚。陳叔同先生一行興致勃勃專程赴老家餘姚三七市官橋村訪問並拜祭其父母在天之靈,受到村里鄉親們的熱烈歡迎。他們在村口參觀了布雷先生捐資建造的雞山學堂,又到古老的官橋上大樹下留影,流連忘返。他們來到了陳氏故居,這座古色古香的清代大宅院式建築,雖因年久失修已有些破落,然原形古貌依然如故。在這裡度過了18載歲月的陳叔同先生興奮地離開了他的輪椅,邁著蹣跚的步履在屋前屋後、院內院外細細觀察,久久端詳,追憶他童年、少年、青年時期一幕幕難忘的往事。其激動之情感染了每一位陳家子弟和在場的鄉人。
雖已到了中午時分,他們還趕到村子東邊的東山腳下王家橋前,在陳叔同先生父親陳依仁墓前,虔誠祭拜瞻仰。
匆匆用完中飯後,他們參觀了位於古鎮慈城的慈湖中學。慈湖中學歷史悠久,風景秀麗,是陳叔同先生讀高小、國中、奠定學問基礎的地方,也是一所名校,歷史上出過不少名人。慈湖中學正南面是l萬多平方米的慈湖,湖中長堤上築有“師古亭”,正是陳叔同先生常常在夢中回縈、久久難忘的地方。他們抓住這次難得的機會,留下了一張張醉人的照片,以解多年來對家鄉的思念之苦。之後,他們又參觀了陳叔同小時候常去的慈城保黎醫院,該醫院陳布雷先生也捐資過,現已修葺一新。
陳先生一行還去了具有7000年歷史的餘姚河姆渡參觀,並乘車參觀了寧波市容。其他家人還遊覽了天一閣秦氏支祠和溪口蔣氏故居。
陳叔同先生和家人在甬時間雖短,但所見所聞使他們感觸很深,特別是對當地政府將他們的祖屋作為古建築的代表予以保護維修,並作為名人故居供遊人參觀,表示滿意。他們的第二、三代,大多還是第一次來寧波,對家鄉改革開放、現代化建設成就以及家鄉的山水美景、古蹟名勝深表讚嘆,表示以後還要再來。陳叔同先生興奮之餘,還為我題寫了“周陳兩家本屆戚誼世交,此行圓滿完成衷心致謝”的墨寶。
陳叔同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