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其五

陳其五

陳其五(1914~1984),安徽省巢縣人,蒙古族;先後在巢縣中學、楊州中學高中部學習。1934年,考入清華大學哲學系;積極參加“一二·九”運動;抗日戰爭爆發後,被派到山西衛立煌部工作;1938年加入中國共產黨,在新四軍歷任團政治部主任、團政委、旅政治部主任等職;1948年任第三野戰軍前委委員、政治部宣傳部長,參加孟良崮、淮海、渡江等戰役;起草《敦促杜聿明等投降書》;建國後任中共南京市委委員、宣傳部長等職;1965年被錯誤開除黨籍,“文化大革命”期間,被迫害致殘;1978年後平反,任上海市委宣傳部副部長,1984年9月去世。

基本介紹

  • 中文名:陳其五
  • 國籍:中國
  • 民族:蒙古族
  • 出生地:安徽省巢縣
  • 出生日期:1914年
  • 逝世日期:1984年
  • 職業:政治家
  • 畢業院校:清華大學
  • 信仰:馬列主義
  • 主要成就:起草《敦促杜聿明等投降書》
  • 代表作品:《拂曉報》社長兼總編輯
人物簡介,人物軼事,

人物簡介

陳其五(1914~1984),原名劉毓珩,安徽省巢縣(今巢湖市)人,蒙古族。
陳其五陪同蘇聯友人參觀陳其五陪同蘇聯友人參觀
陳其五幼年隨祖父劉原道在家塾攻讀經史,稍長受到北伐軍的影響,追求新知識。先後在巢縣中學、江蘇揚州中學高中部學習。
民國23 年(1934 年)秋,以優異成績考入清華大學哲學系學習,不久,被選為清華學生會主席。在此期間不斷閱讀進步書刊,學習馬列主義著作和自然科學知識,與校內中共地下黨人武衡黃誠等人接觸,傾向進步,成為有影響的學生代表人物。  
“九·一八”以後,救亡運動普遍深入,陳其五積極參加“一二·九”運動,任學生救國會副主席。在此前後,加入共產黨領導的北平社聯和中華民族解放先鋒隊(簡稱民先)。之後,陳其五代表清華、燕京兩校學生和其他學生代表一起南下,向國民政府請願,與國民政府教育部長朱家驊進行了面對面的鬥爭。還在南京、蕪湖、武漢等地向各界同胞及武漢大學、省高等院校學生報告“一二·九”運動情況,發表團結禦侮、救亡圖存的講演。
民國25 年5 月間,他返回清華繼續參加學運,在中共的領導下向學校當局提出教育改革的要求。由於當時環境險惡,陳其五經組織決定為暫避國民政府緝捕離開北平。離校後,清華大學當局將他和黃誠等數名學生運動領導人布告開除。
民國26 年,“七·七”事變時,陳其五在家鄉和金戈及其兄弟從事抗日宣傳和抗敵後援工作。11 月間到武漢與八路軍辦事處取得聯繫,根據葉劍英的意見,被派到山西衛立煌部工作,任秘書和戰地工作團主任。陳其五參加中條山戰役後,隨衛立煌部退至馮家堡一帶休整。次年2 月途經延安時,由任天馬介紹加入中國共產黨。民國28 年1 月,經組織決定離開衛立煌部,由中共中原局書記劉少奇介紹到彭雪楓部(即後來的新四軍四師)工作,2 月在皖北亳縣觀音堂書案店地區正式參軍,歷任團政治部主任、團政委、旅政治部主任、淮北軍區政治部宣傳部長、《拂曉報》社長兼總編輯等職。
民國34 年秋,中共華東局和新四軍軍部北上山東,中共華中分局和華中軍區在淮南成立。11 月間,陳其五調任軍區政治部宣傳部長。
民國36 年2 月。第三野戰軍華東野戰軍)成立,陳其五任前委委員、政治部宣傳部長兼新華社華東前線總分社社長。這一時期,解放戰爭逐步發展為大兵團作戰。陳其五隨軍轉戰於蘇皖地區,抗擊國民黨軍隊的進攻,參加過漣水等戰役,參加粉碎國民黨軍隊對山東重點進攻和外線出擊,參加萊蕪、孟良崮、淮海、渡江等戰役;起草了《敦促杜聿明等投降書》(該文於1948 年12 月27日發表,後被收入《毛澤東選集》第四卷),對瓦解國民黨軍起著重要的宣傳作用。
民國38 年4 月下旬,解放軍勝利渡江。陳其五在常、蘇、滬等地參加接管工作,曾任上海市軍事接管委員會政治部副部長。同年7 月起,在擔任中共華東局宣傳部常務副部長和華東軍區政治部宣傳部長的同時,兼任地方工作;歷任中共南京市委委員、宣傳部長,華東軍政委員會教育部黨組書記、第一副部長,上海高教科學工作部部長,上海市委宣傳部常務副部長等職。
1956年起,曾任中共上海市委第一屆委員會委員,第二屆委員會候補委員。在此期間,陳其五在上海從事黨的宣傳、教育、理論和文藝戰線上的領導工作。1962 年,陳其五在上海主持傳達周恩來陳毅在廣州會議上的重要講話,受到張春橋的追查。
1963年,在上海第二次文代會上支持巴金向黨交心的發言,遭到左傾路線的迫害;1965年被錯誤開除黨籍,調到江蘇農學院任教務處副處長。
文化大革命”期間,被迫害致殘。1978 年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後,經中共上海市委複查,決定給予平反,恢復黨籍,恢復名譽。
1981 年,陳其五重新工作,任中共上海市委宣傳部副部長等職,雖然身患癌症,仍然帶病工作。1984 年9 月,在出公差途中突然發病去世。
病逝時,陳其五擔任中共上海市委思想工作小組副組長、中共上海市黨史資料徵集委員會副主任等職。 陳其五去世兩個多月後,1984年11月16日才開遺體告別會,1984年11月24日,上海公安收容審查了陳小蒙的同案犯葛志文,6天后,剛和老父遺體告別後不久的陳小蒙、陳冰郎亦被鋃鐺收押。
1986年2月19日下午,上海市中級人民法院在靜安體育館宣布了陳小蒙、胡曉陽、葛志文等六人的強姦、流氓罪行,以及上海市高級人民法院下達的對陳小蒙、胡曉陽、葛志文執行死刑的命令,據1986年2月22日的《參考訊息》報導:“他們被綁著胳膊、低著頭,在三千名旁聽者面前示眾,然後被拉去槍決。”其餘三名同案犯陳冰郎、陳丹廣、康也非分別被判處20年、5年、3年不等有期徒刑,其中陳冰郎系陳小蒙的弟弟.

人物軼事

翻開中國革命歷史,人人會被中國共產黨領導下的抗日救亡序幕一二·九愛國運動的革命精神深深感動。一二·九北平學生的遊行,一二·一六的大示威,悲壯的歷史畫面永遠是革命青年的驕傲,中國人民的驕傲。 安徽省巢縣(巢湖市)出生的陳其五同志,就是一二·九運動的先鋒。
陳其五原名劉毓珩,排行老二,1914年出生。1929年,他以優異的成績進入巢中,國中畢業後與同班優秀學生葉上芃同時考入著名的揚州中學。1934年,他考取了清華大學哲學系。當時正是九一八事變後第三年,東北四省淪亡,日本帝國主義侵略勢力深入華北腹地,4萬關東軍進駐北平、天津等地。國民黨的不抵抗主義和對日寇一系列的喪權辱國的秘密外交:“塘沽協定”、“何梅協定”、“察東談判”……助長日本法西斯強盜得寸進尺的野心。1935年起,在日本法西斯的策動下,親日派漢奸公然賣國。敵酋土肥原指使傀儡殷汝耕、蕭振瀛、秦得純等發動所謂“華北防共自治運動”,策劃成立“冀察政務委員會”。華北半壁河山行將改變顏色,正如北平學生宣言所說“華北之大,已放不下一張平靜的書桌了。”
在中共北平臨時工委的領導下,陳其五和黃誠同志一起參加了一二·九學生愛國運動。學生運動發展起來以後,他先後當選為清華大學學生抗日救國委員會的主席、北平學生聯合會代主席,得到北平中共秘密組織領導人彭真蔣南翔等同志支持。後來,陳其五是民族解放先鋒隊(簡稱“民先”)的成員。
1935年12月9日7時許,在黃誠、陳其五同志帶領下的清華大學學生大隊,高舉旗幟和“反對華北防共自治運動”、“打倒日本帝國主義”的標語,迎著凜冽的寒風奔向西直門,預定上午十時與城內學生在天安門前匯合,然後再去居仁堂向國民黨大員何應欽請願。可是,華北的國民黨當局卻如臨大敵,派出了大批憲兵、警察、馬隊,荷槍實彈,用皮鞭、大刀和水龍頭對付愛國學生。警憲們守住城門,不讓請願,不準城內外的學生匯合。這時城內的學生已經手挽著手,臂連著臂,女同學走在隊伍的中間,湧向了街頭。他們向何應欽請願,可他早已躲到了西山,僅派一名代表來敷衍。愛國學生呼起口號表示抗議,接著北平學聯下達了總示威的命令。浩浩蕩蕩的學生隊伍衝過了水龍、皮鞭、大刀、馬隊組成的多重的封鎖線。青年的熱血灑在冰雪的馬路上,憤怒的人流仍向前衝去。
此刻,清華大學的愛國學生被緊閉的城門阻於城外。想到東北同胞淪為亡國奴的痛苦,黃誠同志按捺不住胸中的憤怒,跳上城牆外的土堆,向同學們大聲疾呼:“中國人的城門已經不允許中國人進了!”這話激起了萬眾憤怒,頓時,“打倒日本帝國主義”、“打倒漢奸賣國賊”、“中華民族解放萬歲”的口號聲震撼著整個古城。就在這一天,黃誠與陳其五領著清華的學生同反動派搏鬥了整整一天。從黎明到黃昏,在刺骨的寒風中沒吃一口飯,沒喝一口水。
一二·九之後,陳其五和黃誠在中共北平秘密組織的領導下,又發動起一二·一六遊行示威。12月16日,城內外的大、中學生,先後衝破軍警的包圍和阻攔。清華大學女學生陸璀從陰溝里爬進城,打算打開城門,當即被國民黨逮捕。大家從四面八方會師到天橋,沿途的工人、市民、小商販都加入鬥爭行列。天橋廣場人山人海,匯集了1萬多人。上午11時,召開了市民大會,大會通過“不承認冀察政務委員會”、“反對華北任何傀儡組織”、“收復東北失地”等決議案,並一致要求:一、誓死反對日本帝國主義侵略中國;二、組織民眾;三、工農商學兵共同抗日;四、民眾自動武裝起來;五、反對華北自治。會後,數萬人進行了遊行示威。這次鬥爭,有力地打擊了國民黨的賣國活動,冀察政務委員會被迫宣布延期成立。當天,全市學生被捕二三十人,受傷者300餘人。為了抗日救亡,陳其五同志不怕風險,廢寢忘食地工作,引起了蔣孝先(憲兵團長)和日本特務的注意,派人到處搜捕他。
中共秘密組織通知陳其五化裝脫險。他扮成了一個香港富商,到他哥哥劉毓璜所在單位天津南開大學經濟研究所暫避。他當時身穿高級呢大衣,頭戴禮帽,鼻樑上架著金絲眼鏡,手提大皮包,面貌似40歲。他突然出現在哥哥面前,劉毓璜也不認識了,老是問他哪一個。他摘下眼鏡,放聲琅琅大笑,劉毓璜才認清是二弟毓珩。他躲在劉毓璜的臥室,由哥哥每天出面打兩份飯菜。他一有時間就向哥哥宣傳革命真理。20多天后,他的行蹤引起了國民黨軍事教官的注意。天津中共秘密組織又立即通知陳其五返回北平,才擺脫了敵人的糾纏。
不久,他又參與組織南下請願團,領著80多人,英勇機智地衝破沿途封鎖來到南京。他代表北方愛國學生在中央大學做了一二·九運動的報告,慷慨激昂,震動了南京。蔣介石夜裡派特務抓他,幸虧有一位知道內幕的同學及時通氣,夜裡掩護陳其五從水西門逃出南京,轉道武漢。以後又從武漢到上海復旦大學,改名劉易生,繼續從事抗日救亡活動。不久又被國民黨特務發覺,只得星夜離開上海,回到北平。 1936年暑假,陳其五兄弟四人從北方回到家鄉巢縣。除劉毓璜、陳其五(劉毓珩)外,還有老三劉毓璠(在南開大學經濟系讀書,1935年冬入黨,和賈明庸一道領導天津一二·九運動)、老四劉毓琳(改名劉剛,是“民先”成員,1935年考上清華大學物理系)。他們到家後開了個家庭會議,做出三項決定:一、讓大哥劉毓璜辭去南開大學經濟系研究所資料室負責人的職務,回到巢中當教導主任;二、小兄弟三人準備去延安,讓大哥留下照顧家中老小;三、掩護北方來的兩個中共秘密黨員陳元(後叛變)、賈明序(中央電影局賈霽)在巢中進行工作。陳其五回到巢縣後,積極開展工作,在巢中曾以《革命人生觀》為題作演講,內容豐富,語言生動,充滿愛國熱情。他的講話,深深打動了青少年的心,播下了抗日的火種。
當時的巢中校長陳灌蕪在上海養病,學校工作全交給教導主任劉毓璜負責。劉和中共秘密黨員陳元、賈明序形成學校的領導核心,陳元任教導副主任,賈明序當初二班主任兼教數學。他們三人對學校工作大膽改革,做了四件大事:一是廢除國民黨的“紀念周”,改成自由學術講座,宣傳抗日救國;二是廢除公民課,改為生活座談,根據鄒韜奮先生主編的《生活雜誌》宣傳抗日民主,宣傳愛國七君子;三是編寫牆報《曉光》周刊,由劉毓璜、賈明序、進步學生徐騯負責,宣傳抗日革命思想;四是跟地方民眾教育館合作抄錄新聞,油印成簡訊散發給民眾。他們一度把巢中的抗日宣傳搞得熱火朝天。
巢中的抗日宣傳工作展開以後,1936年九十月之間,陳其五帶著兩個弟弟去延安,當時劉毓璠新婚僅1個月。他們先去武漢未接上頭,到了長沙同徐特立同志接上了關係,住在長沙蓬菜園10號中共秘密組織聯絡點。11月左右,陳其五和劉毓璠一道經重慶去延安。
1938年2月,陳其五光榮地加入了中國共產黨。從此,他把自己的一生獻給壯麗的共產主義事業,投入烽火連天的抗日戰場,馳騁大江南北。他曾歷任新四軍四師政治部宣傳部長、新四軍華東軍區政治部宣傳部長、第三野戰軍(華東野戰軍)前委委員、政治部宣傳部長兼新華社華東前線總分社社長,華東軍區政治部宣傳部長,在部隊政治工作方面作出了重要貢獻。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