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俠農

陳俠農

陳俠農(1878—1917),海南省文昌縣人,中國近代民主革命家。早年考入兩廣師範學堂。在校期間加入中國同盟會,從事革命活動。1900年畢業後,返鄉創辦進取國小,自任校長。在師生和農村青年中積極開展反清宣傳活動。1909年,組織進步師生和農村青年成立反清敢死隊,秘密開展武裝鬥爭。1912年1月當選為國會議員,並赴北京參加國會活動。袁世凱竊取大總統之位後,回瓊與林文英在海口辦報館,傳播民主思想,號召民眾起來討袁護國。袁世凱指使爪牙四出搜捕,在同鄉陳宗舜幫助下到廣州,後赴香港。1914年7月,被孫中山委派任中華革命黨瓊崖分部部長。同年,任瓊崖討袁護國軍總司令。1915年初,率領討袁軍向萬寧進發,聯合當地農民攻克萬寧縣城,接著又爭取興隆4000多黎族農民加入討袁軍,攻取陵水縣陵城、新村港和崖縣的三亞、崖城等地。後因討袁軍主力部隊南下,敵人調來援軍,討袁軍主動撤離瓊東縣,開往定安縣翰林一帶山區休整。1916年,應召赴北平參加國會活動,被段祺瑞政府逮捕,1917年壯烈犧牲。

基本介紹

  • 中文名:陳俠農
  • 國籍:中國
  • 民族:漢族
  • 出生地:海南省文昌縣
  • 出生日期:1878年
  • 逝世日期:1917年
  • 職業:革命家
  • 信仰:三民主義
早年經歷,革命生涯,

早年經歷

陳俠農(1878—1917),海南省文昌縣人,中國近代民主革命家。18歲考廩生,後因家境不濟而輟學,在家以燒陶為業。幸得鄰村父老陳明善等資助,赴穗考入兩廣師範學堂。在校期間,受孫中山的民主革命思想影響而加入中國同盟會,參加反清革命活動。

革命生涯

1900年畢業返鄉創辦進取國小,自任校長,1901年出任文昌縣育才高級國小校長。回響孫中山“驅除韃虜,恢復中華,建立共和,平均地權”的號召,在師生中開展反清宣傳。1909年林文英、陳子臣奉孫中山之命先返瓊,在海口市組織同盟會瓊崖支部,並在各縣密設反清機關。陳俠農發動與組織進步師生和農村青年成立反清敢死隊,在新橋和清瀾一帶秘密開展武裝鬥爭。
1912年1月,孫中山就任臨時大總統,陳俠農當選為國會候補議員並赴北平參加國會活動。8月中國同盟會改組為國民黨而轉為國民黨黨員。袁世凱竊取大總統之位後,下令解散國會和國民黨,陳俠農回瓊與林文英在海口辦報館,傳播進步思想,號召民眾起來討袁護國。此舉為袁世凱嫉恨而指令爪牙四出搜捕,在陳宗舜的幫助下偷渡廣州,後赴香港免於此難。1914年,被孫中山派任中華革命黨瓊崖分部部長。同年,孫中山從日本回上海,陳俠農潛赴上海晉見孫中山,接授機宜後,轉歸廣州會見廣東省都督胡漢民共謀討袁大計,被委任為瓊崖討袁軍總司令。隨即前往香港與在港瓊籍國民黨人密商討袁事宜,成立瓊崖討袁軍總司令部駐港聯絡站,推舉陳得平、吳公俠為負責人,並派員分赴泰國、新加坡、馬六甲等地組織海外討袁聯絡站,籌措經費、購置槍枝彈藥以支持瓊崖的討袁鬥爭,組織就緒後,偕同陳宗舜返瓊。首先與瓊籍廣東省議員梁典章密商,決定在海口密設討袁軍總司令部臨時辦事處,開展討袁活動。
隨後,陳俠農攜帶吳公俠親筆信到瓊山縣演豐找其胞弟吳佩三取出家藏的4支駁殼槍。不久,革命青年徐成章、梁秉樞、徐天柄、陳繼虞、梁英等皆來歸附。陳俠農等決定在瓊山與文昌交界的白石溪設立討袁軍總機關,以種養業為掩護,開展革命活動。還在潭牛的陳宗舜家、抱羅的林家、白延和南陽的鄉村及瓊山的樹德頭村等設立聯絡站。不久從海外秘運回駁殼槍20多支和匯回經費,為討袁軍作好準備。討袁軍成立後,不斷打擊地方擁護帝制的保皇黨分子,隊伍不斷壯大,至1915年初,已經成為一支頗具規模的武裝部隊。討袁軍總司令部下設參謀、總務、秘書三個處。討袁軍計議:先奪取萬寧、陵水、崖縣作為根據地,然後再向府城進軍,最後奪取海口。陳俠農親自帶領部隊向萬寧進發,攻克萬寧縣城後,行至興隆經陳翼甫等爭取了當地黎民4000多人攜帶土製藥槍等武器加入討袁軍,繼又攻取陵城、新村港、三亞和崖城等地,連戰皆捷,軍威大振。因主力部隊南下,敵人重新糾集力量反撲萬寧縣城得手。陳俠農率部回師興隆,決定兵分兩部,一部同當地黎族首領鐘奇石兄弟收復萬寧縣城,一部進攻嘉積鎮,然後向府城海口進軍。萬城守軍在討袁軍的強大攻勢下逃竄嘉積。竄至椰子寨時與進攻嘉積的討袁軍遭遇,激戰半天,雙方傷亡慘重,討袁軍秘書處長符廷芳陣亡。敵人奪路退回嘉積等地調來援軍,分幾路反撲,討袁軍主動撤離瓊東,開往定安縣翰林一帶山區休整,再圖新的行動。
1916年袁世凱死後,討袁軍在經費不濟的情況下,奉命解散。陳俠農應召北上赴京參加國會活動,被段祺瑞軍閥政府以“內亂械鬥罪”逮捕。孫中山當時曾電段祺瑞詰責。但仍被送最高法院,於1917年4月在北京遇難。遺骸由隨行的陳貽書收殮,葬於浙江義莊。陳俠農受孫中山之命返瓊討賊,為國捐軀,功在國家不容湮沒,北伐戰爭以後,胡漢民、孫科、吳鐵城及國內人士,聯請中國國民黨中央明表勳勞,1929年農曆5月12日,國民政府明令褒揚,追贈為陸軍中將,並從優撫恤其遺屬。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