陝西老腔皮影

陝西老腔皮影

老腔皮影的老腔皮影是流傳於陝西關中華陰一帶的傳統戲劇藝術形式之一。俗稱老腔影子,發源於八百里秦川東部、西嶽華山腳下的華陰市雙泉村。其唱腔特點是粗獷豪邁、雄渾奔放、高亢激越。

基本介紹

  • 中文名:陝西老腔皮影
  • 俗稱:老腔影子
  • 流行地帶:陝西關中華陰
  • 簡述:傳統戲劇藝術形式之一
簡介,老腔的起源,產生與發展,影演出類型,盛衰,華陰皮影,介紹:,表演方法,分工,名稱由來,形成,特點,歷史傳承,劇目,角色分配,

簡介

老腔皮影戲被許多專家認為是中國各類影戲的鼻祖2006年2月,華陰老腔被確定為中國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
老腔皮影戲源於華陰市(1990年前為華陰縣),流行於渭南市各區、縣及山西運城市、河南三門峽市相鄰的黃河金三角地區。
陝西老腔皮影陝西老腔皮影
老腔是皮影戲最早的唱腔,因為她在華陰、華縣一帶形成時間較早,與隨後形成的碗碗腔(時腔)相比顯得古樸粗獷,故稱老腔。關於老腔的得名,另外還有其他的說法。
老腔的特點:一是唱腔豪放激昂,鏗鏘有力,具有陽剛雄渾的韻致;二是演出中時常出現吶喊助威,幫唱(拉坡)的唱法,因此,被稱為“滿台吼”;三是在雙方對打及緊要時刻,用驚堂木擊板伴奏,以增強氣氛。當地人們形象地說:“拉坡號子衝破天,棗木一擊鬼神驚。”
皮影戲一般沒有固定的演出場所和時間,大都是在傳統節日期間或集市廟會、農家的紅白喜事時應邀演出。老腔皮影戲的劇目以古代軍事題材和神話傳說居多,據說有二百多個,其中以西周春秋戰國三國、唐宋時期的劇目占的比例較大,常演的劇目有《臨潼鬥寶》、《神亭嶺》、《借趙雲》、《三戰呂布》、《三氣周瑜》、《取四郡》、《五路伐蜀》、《征南》、《征北》、《征東》、《征西》等。另外還有反映當地傳統民間生活趣事和純武打的劇目。

老腔的起源

關於老腔的起源,有三說:一是“曳船說”。老腔皮影的發源地――關中華陰雙泉村地理位置獨特,南倚西嶽華山,北臨渭河,西通長安,東接黃渭洛三河交匯處,村南是“西漢京師糧倉遺址”。昔日航運繁忙,船工雲集,曳船號聲此起彼伏、響遏行雲。故有人推想:船工抑或當地人士以曳船號子為基礎,吸收當地的一些民間藝術,逐漸形成了一種一人主唱、眾人幫腔、多人合作的說唱藝術,其說唱形式頗似曳船時一人高吼號子、眾縴夫齊聲應喝一般。這種說唱藝術最初當無樂器,只是木板拍擊船板,後來在長期的發展演變中逐漸加入了弦樂和其他打擊樂器,並與皮影結合,最終行成一地方劇種。二是“兵營說”。雙泉村的村址就是西漢的京師糧倉,想當年,戍守糧倉的士卒們為解決長期單調枯燥的軍旅生活,便在自娛自樂中逐漸形成了“老腔”加“皮影娃娃”的演唱形式,後來流傳到了民間,形成這一地方劇種。三是“孟兒說”。傳說,清代湖北老河口有一名叫“孟兒”的說書藝人,沿途乞討,逃難路經華陰雙泉村,被張家祖先收留。“孟兒”為報恩,將自己的說唱技藝傳給張家人,後又融入皮影,發展成老腔皮影。因“孟兒”來自湖北的老河口,故稱該聲腔為“老腔”。此說在當地流傳較廣,尤其是演唱老腔皮影的張家後人,更是堅信不移。而從老腔皮影“只傳張家人”的規矩和發展經歷看,此說似不無道理。以上三說,由來已久,各持道理,難確其一。若予歸納實為二說,即本地說和外來說。
陝西老腔皮影陝西老腔皮影

產生與發展

任何一種地方劇種的產生與發展都與其獨特的自然文化空間密切相關。老腔皮影所處的自然文化空間的基本情形是:A、地處秦晉豫三省之要衝,華山、潼關、黃河近在咫尺,古人形容之“山巒如聚,波濤如發怒,山河表里潼關路”;B、位於風調雨順、糧棉富庶的八百里秦川東端;C、西通京都長安,東開中原門戶;D、自古以來,既為兵家爭戰之地,亦為商賈流民通衢之所。峻拔奇險的華山、奔騰怒吼的黃河,紅血白骨的兵戰,漢唐恢宏超拔的氣概,以及船工的號子、戍卒的情懷……很難想像,這樣一種自然文化空間會產生出柔情纏綿、婀娜細婉的聲腔及藝術,它所孕育出來的定然是粗獷豪放、高亢奮昂、鏗鏘激越的聲腔,無論它的名字是否叫“老腔”。民俗學中有“一方水土養一方人”之說,關中老腔皮影就是華陰雙泉村一帶自然文化空間的“自生子”,沒有這特殊環境,就無“關中老腔皮影”。從老腔流布的區域看,離開了此空間,老腔也難以生存。由此推斷,老腔應是在曳船號子、戍卒情懷的基礎上,結合當地及外來文化的一些藝術形式,在本地獨特的自然文化空間中,經過長期的孕育、發展、演變、融合而逐漸形成的。其中抑或包括如“孟兒”一類外來藝術人士的催化作用,但絕不可能是單純的外來“孟兒說”,否則,“孟兒”及其師門子弟們為何沒有在家鄉湖北的老河口形成老腔呢?--即便是“老腔”“老河口”之“老”有通同之處。又若真有“孟兒”存在的話,也應是他到華陰雙泉村後,將自己的說唱技藝與當地的自然文化氛圍相融合,進而集成性地創造出一種有別於其原聲腔的華陰老腔。 老腔皮影劇目,據說有二百種左右,我們見到的有一百五十餘種,一般都是古代戰爭題材的歷史戲或神話傳說,其中常演劇目有三四十種,諸如《借趙雲》、《失街亭》、《空城計》、《范梨花征西》、《三打祝家莊》、《反出五關》、《收火馬》、《擒呂布》、《三氣周瑜》、《五路伐蜀》、《取南郡》、《取洛陽》、《托腸救主》、《取西川》、《張花反延安》、《三讓徐州》、《火燒連營》、《取四郡》、《仁貴東征》、《西天取經》、《封神演義》、《郝祖成聖》等等。
陝西老腔皮影陝西老腔皮影
由於所演出的是戰爭題材或神話傳說,所以老腔皮影在整個演出過程中,不僅前首――主唱者感情昂揚激越、脖項青筋迸起,到更場換景時的最後兩句,戲班所有人都齊聲“幫腔”“拉波”,竭力吼唱。再加上用棗木製成的“驚堂木”強烈急促的擊節聲,全場達到一場一場高潮。當地有句俗語形象地描繪其狀態:“拉波號子衝破天,醒木一拍鬼神驚”。因此,老腔皮影又被稱作“拍板戲”、“滿台吼”。
老腔戲班的人員結構及樂器家當頗有講究。戲班屬民間業餘組織,由五人組成,平時各忙自家農活,演出則臨時集中。五人分別稱為“前首”、“簽手”、“上檔”、“後槽”、“下檔”。各有分工,一司數職,協同合作,缺一不可。其司職情況如下:
陝西老腔皮影陝西老腔皮影
前首:一般也為班主,主唱,彈月琴,並司戰鼓、板鼓、手鑼等,兼協調全班人員;簽手:挑簽,即耍皮影娃娃;上檔:司板胡、大鉸子、小鉸子、長號;後槽:司大鑼、馬鑼、碗碗,梆子;下檔:為簽手準備影人,並司長號、驚堂木。
一般情況,五人之間無論台下有任何矛盾磨擦,一上台來都會全神貫注、高度協作,且無論是從其動作表情、協調一致、還是演出效果上,絲毫看不出來,全然是一股勁。

影演出類型

老腔皮影的演出,多為祭神還願和紅白喜事。演出時間都在晚上,一般演三至五小時,加上往返及準備時間,每次演出需八至十餘小時不等。戲價一般在二百元左右/一本戲,若連演兩本則為三百元左右,祭神的戲可能再少些,因為一來戲款是主辦祭神的人需從神廟所在地化緣集資,來之不易;二來也算戲班為神廟作了貢獻,且彼此都是老熟人了,今後還要再往來呢。收入分配的原則是:除去往返車費和十元的台子錢(誰的台子誰收此錢),平均分成六份,五人各一份,箱子算一份(錢歸箱主),賬目十分清楚。

盛衰

老腔皮影的盛衰。據已故老藝人張全生口述,老腔皮影的鼎盛時期是清光緒到民國初,當時其祖父張懷英等人名揚華陰、潼關,清末民初,張玉常、張玉卯等亦出彩非凡,響譽二華(華縣、華陰)、潼關。尤其是張玉印,嗓音洪亮、氣度渾厚,憑藉自己的出色技藝和為人手段,與官、商、軍交往融通,富貴顯達,使自己老腔藝人的身價達到登峰造極的界地:不但家中富有,自持槍械,連演出都有軍人為之保鏢。當代著名老腔藝人有張鳳君、張全生、(二人已故)、王振中、張喜民、張新民、張軍民。其中王振中曾參與電影《活著》中的皮影指導和演出,現因年事已高,體弱多病,影箱已賣,很少演出。目前仍在演出的,只有雙泉村的張喜民、張新民和張軍民三個戲班了。其中張喜民戲班的人員最為固定,聲譽最高,演出場次也最多。張喜民:班主,前首,現年五十八歲,十六歲學藝,十七歲登台,初始即為前首主唱,不久即紅,人贊之:“氣死全生,嚇死白毛”(註:全生即張全生,白毛即王振中),稱之“泉店娃”。張新民為張全生之子,因故將父親遺留給他的影箱賣了,後悔不已,所幸還有一百餘部劇本尚在,演出時有時做前首,有時做其他。張軍民的演出也不少,多做前首。張氏三人為五輩內的叔伯兄弟。三人都說,現今的演出場次大不如從前了,過去每年可演出二三百場,現在多則百十場,少則十餘場。
陝西老腔皮影陝西老腔皮影

華陰皮影

介紹:

華陰皮影戲是一種古老的地方戲表演形式,長期在華陰廣泛流傳。

表演方法

和全國大致相同,先搭好台子、撐好"亮子",然後藉助燈火,以竹籤挑撥用皮革雕成的人物進行舞台表演。皮影班的班主一般由箱主擔任,後來逐漸由說戲的擔任。全班由五人組成。

分工

1.前手,也叫說戲的、叮本的,說唱全本台詞。演出時,懷抱月琴,旁放劇本,配合表演進行唱奏。
2.簽手。也叫"捉簽子"的,"攔門的",主要操作全場皮影表演。
3.後槽,也叫打後台,"打後槽".主奏馬鑼、勾鑼、梆子和碗碗,武打中還要吶喊助威,幫唱(拉坡)。
4.板胡手。主奏唱腔過門,兼奏小鐃喇叭,助威幫唱、吹哨。
5.坐擋,也叫"貼檔"、"幫檔"、"擇簽子的".根據劇情進展、提前安裝皮影人物道具,隨時供簽手使用。並幫簽手"繞朵子",排兵對打、拍驚木、吶喊助威。
皮影戲一般沒有固定的演出場所和時間,大都是在傳統節日期間或集市廟會、農家的紅白喜事時應邀演出。老腔皮影戲的劇目以古代軍事題材和神話傳說居多,據說有二百多個,其中以西周、春秋、戰國、三國、唐宋時期的劇目占的比例較大,常演的劇目有《臨潼鬥寶》、《神亭嶺》、《借趙雲》、《三戰呂布》、《三氣周瑜》、《取四郡》、《五路伐蜀》、《征南》、《征北》、《征東》、《征西》、《龜與鶴》等。另外還有反映民間生活趣事和純武打的劇目。

名稱由來

關於老腔的得名,有幾種說法
說法一:老腔是皮影戲最早的唱腔,因為在華陰、華縣一帶形成時間較早,與隨後形成的碗碗腔(時腔)相比,顯得古樸粗獷,故稱老腔。
說法二:它與湖北老河口的說唱有著淵源關係,因產地得名。

形成

一說與西漢時的京師糧倉和槽運有關。是槽運船工的號子聲衍化而來的。
一說是自湖北老河口傳來的。

特點

一是唱腔豪放激昂,鏗鏘有力,具有陽剛雄渾的韻致;
二是演出中時常出現吶喊助威,幫唱(拉坡)的唱法,因此,被稱為“滿台吼”;
三是在雙方對打及緊要時刻,用驚堂木擊板伴奏,以增強氣氛。當地人們形象地說:“拉坡號子衝破天,棗木一擊鬼神驚。”

歷史傳承

老腔現存的最早劇本是乾隆十年的遺物,至今有二百五十多年了。
據老腔藝人張全生講,傳說在明代中期,有個叫孟兒的人,從湖北老河口來到泉店鎮,以賣唱為生。當地有個張氏大戶,經常請他到家裡說唱,耳濡目染,張家的子弟也 就學會了。後來,他們又增加了樂器,購置了戲箱。將說唱搬上了皮影舞台,逐漸形成了老腔劇種,長期在張家自演自樂,成了家戲。以後隨著該劇在民眾文化生活中影響的擴大,才逐漸轉化為營業性的戲班了。據一些老藝人的口頭相襲、張家曾經有九個出名的班社,已傳了五代人。
其中最著名領班藝人有:張坤兒(約1845-1925)簽手張磚頭(約l850一1900)是張坤弟弟。
張懷英(約1853——1923)聲宏如雷,有"嚇死娃"之稱,簽手張扁兒,老、時腔表演具佳,人稱"雙下索".張小六(1853——1948),善吸收各種劇種之長,亦能移植劇種,改編劇本,常演耍戲、怪戲、新戲、號稱"天外戲".簽手張呆子。
到了二十世紀初,華陰老腔皮影形成以下幾個有名班社:
張五常(1901——1952),道自清晰,唱腔細膩,以淨角老生戲見長。簽手張奎兒。
張玉印(1902——1949),嗓音高亢清脆,以生旦戲見長。簽手張景坤,善於表現細微動作,準確傳神。
張志英(1913——1972),又名良娃,簽手張貴生。
1950以後,張家的著名戲班只剩下張全生的新生社。演職人員有張鎖牢(後槽),張關盈(板胡),亭育(擇簽子)張景坤(全生父,簽手),張天寶(簽手),1980年以後,戲班裡又調整為張四(板胡)張新民(簽手)張建民(擇簽子)。
張家此後又出了兩個年輕班子,一個是張喜民另一個是張君民。
老腔戲在張家因家族的保守觀念所制,從不外傳。當時一些老腔戲迷因沒有劇本和師傳。很難學到。但後來還是衝破家族的禁錮,流傳向社會。
對於老腔的外傳,這裡有一個鮮為人知的故事。
1923年,藝人張玉印患了重病,求醫無效,偏巧戲迷百勤家有個祖傳秘方,可治玉印的病,治病前他們立下文約,看好了病給百勤劇本。但病好後,玉印悔約,惹怒了百勤。1929年張玉印在曲城演戲,百勤夥同閆平娃等利用拆台子混亂之際,盜走了"戲包袱".後來雖經官司追回,但平娃等已轉抄了一些劇本。從此老腔戲就走出了張家家族。不久,平娃就組織起班社,唱起了老腔。從這開始老腔就外傳了,如張玉常傳給了異族的張奉軍。張小六傳給呂孝安。呂孝安_又傳給王振中。隨著老腔戲班的發展,演出活動逐漸繁榮。他們的足跡東到河南山西,北到大荔朝邑,西到臨潼渭南,南到洛南商縣,1950年,還到西安東關的藥材會上演了 二十多天,影響很大。1956年,張全生、任浪漁等加入了革新社,參加了陝西省第一屆皮影木偶觀摩會演,獲得了演唱獎和表演獎。張全生獲得了榮譽獎。張奉軍的"借趙雲"獲得了二等獎。l956年,老腔"借趙雲"搬上了大舞台演出。
八十年代末到九十年代,華陰經常活動的班社有七個。在潼關活動的一個,蒲城兩個。從業人員近七十名,但影響最大的要算張全生和王振中。張全生全面繼承了張氏的家戲傳統,唱功精湛,在陝西省戲劇會演中榮獲"老腔正宗"的稱號;王振中聰明好學,兼收眾長、對老腔戲的繼承發展做出了出色的貢獻,被譽為老腔新秀。

劇目

老腔戲的劇目浩繁,現存的有二百多個,其中以西周、列國、三國、唐宋時期的歷史劇最多,約一百二十餘本。
如"黃河陣"、"臨潼鬥寶"、"三戰呂布"、"失街亭"、"戰冀州"、"出五關"、"三氣周瑜"、"征南"、"征北"、"征東"、"征西"、"金沙灘"、 "返大同等。
其次是反映民國生活趣事和純武打劇目,數量較少,約二十多出。如"禿子尿床"、"教學"、"挖蔓菁"、"董爛子賣他媽"、"王迷眼辦親"、"收羌白"、"耍社火"、"比武"等。
五十年代陸續移植了歷史劇十幾本,如"小刀會"、"逼上梁山"、"斬李廣"等。
六七十年代還創作和移植了十多本現代劇,如"劉胡蘭"、"杜鵑山"、"智取威虎山"等。

角色分配

前聲:除主唱外,還要演奏月琴、板鼓、堂鼓、手鑼、引鑼等
簽手:也叫“捉簽子”、“欄門的”,主要操作皮影,開演前打開場時還要負責小鉸子
上檔:除演奏板胡外,還要負責大鉸子、長號等
後槽:負責梆子,銅碗,馬鑼,鉤鑼等
下檔:即副簽手,根據劇情的需要,整理皮影、敲擊驚木等。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