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西安皮影博物館

中國西安皮影博物館

中國西安皮影博物館位於陝西省西安市友誼西路243號,是中國唯一以“皮影收 藏、展示、研究、創新、 複製、演出”為研究對象的綜合性博物館。

其前身為:“關中皮影研究所”。 館內有:研究設計人員十餘名、雕刻人員三十餘名、皮影戲演出人員十餘名。以江國慶館長為首的皮影設計、收藏家收 藏了數以“萬計”的明、清代實物皮影精品。並和雕刻大師汪天穩副館長為代表的雕刻人員多年來代表中國為德、 日、美、法、新等國家博物館及國際友人雕刻 、複製了大量的皮影套件精品。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中國西安皮影博物館
  • 類別:藝術類
  • 地點:陝西省西安市
  • 館藏精品:文成公主進藏”造型
  • 前身:關中皮影研究所
  • 館長:江國慶
  • 館內大師:汪天穩、李世傑
發展歷史,館藏文物,皮影的起源,宮廷起源,張良退敵,觀音演經,黃龍真人退敵,皮影的傳播,東南亞,歐洲,陝西皮影,造型,唱腔,皮影的製作,第一步,第二步,第三步,第四步,第五步,第六步,第七步,第八步,皮影的表演,搭台,演出程式,演員安排,操作特技,演唱形式,劇目,

發展歷史

2003年再次投巨資創作的:長23米、寬1.2米的皮影《清明上河圖》,被業內人士稱皮影中的“吉尼斯”。2004年在上海美術館舉辦以《東方之影——江國慶先生收藏陝
西皮影民俗藝術作品展》,上海各媒體、電台爭相報導,並引起央視的關註:中國中央一套新聞報導、二套藝術品投資、十套美術星空、上海電視台、東方衛視台、陝西電視台、《中國藝術報》、《新民晚報》、《文匯報》、《上海日報》、《東方早報》、《今日上海》、《青年報》、《新民周刊》、《陝西日報》、《台灣大雅藝文雜誌》等等大篇幅的詳細報導,並有諸多媒體做了專題。並將設計、製作的皮影人物:《帝王出巡圖》等,為上海美術館永久館藏……
(圖)中國西安皮影博物館(圖)中國西安皮影博物館
2004年7月應中國中央電視台及日本國家(NHK)電視台(新絲綢之路)劇組的邀請,為劇組設計、製作全套大型皮影人物:《突厥王會見唐玄奘》、《突厥王會見東羅馬使節》,並帶皮影戲演出團隨劇組赴新疆拍攝演出,其皮影的設計、製作及演出效果,獲得了高度評價。
2005年5月1日台灣國民黨主席連戰訪問西安時,中共陝西省委贈送的唯一工藝禮品“皮影”——(楚霸王),2005年8月贈送奧地利總理的禮品“皮影”——(番王),均由我博物館提供設計、製作。
2005年9月應北京民俗文化園的邀請,接待一百多位駐華使節夫人,其皮影《清明上河圖》在主殿展出,受到了來賓的高度評價,《北京早報》、《北京電視台》、《人民畫報》等諸多媒體做了詳細報導。
2006年12月我館副館長汪天穩大師,被第五屆中國工藝美術大師評審領導小組授予“中國工藝美術大師”稱號。
此網站所展示的“西安皮影展品”為我們博物館的部分實物收藏、製作精品樣照。此後我們將不斷增加其展品內容,歡迎同行、愛好者參觀指導、選擇訂購,我們將不勝感謝。

館藏文物

皮影宮殿類皮影宮殿的說明:皮影戲演出時的各種大型“幕景”及北京人民大會堂陝西廳大型裝飾皮影屏
(圖)中國西安皮影博物館(圖)中國西安皮影博物館
風“文成公主進藏”造型。
皮影頭譜類
皮影頭譜的說明:皮影戲劇中的各種“生、旦、淨、醜”皮影人物臉譜造型。
皮影人物類
皮影人物的說明:皮影戲劇中的各種“生、旦、淨、醜”皮影人物造型及部分劇照。
皮影戲《打觀燈》
皮影戲《打觀燈》的說明:中國正月十五過大年時觀燈的一組燈籠造型。
皮影《鬧社火》
皮影《鬧社火》的說明:中國正月十五過大年,“鬧社火”時的一組造型。
皮影動物類
皮影動物類的說明:皮影戲劇中的各種動物造型。
皮影戲《地府》
皮影戲《地府》的說明:皮影戲傳說中“陰間地府”中十八層地獄。
皮影《封神榜》
皮影《封神榜》的說明:皮影古代神話劇《封神榜》中的諸位神仙。
皮影戲《大鬧天宮》
皮影戲《大鬧天宮》的說明:皮影古代神話劇《西遊記》中的“孫悟空大鬧天宮”一本.(1981
年9月應日本“國立博物館”的收藏要求“克隆複製”全本《孫悟空大鬧天宮》並得以高度評價)。
皮影戲《白蛇傳》
皮影戲《白蛇傳》的說明:古代皮影神話劇《白蛇傳》中的人物、幕景。
皮影戲《八仙過海》
皮影戲《八仙過海》的說明:古代皮影神話劇《八仙過海》中的“八仙過海各顯其能”。
皮影駒輦、車轎
皮影駒輦、車轎的說明:皮影戲中的各種“車、馬、轎”型。
皮影桌椅、床
皮影桌椅、床的說明:皮影戲中的各種“桌椅、床”造型。
皮影花木、亭子
皮影花木、亭子的說明:皮影戲中的各種“花木、亭子”造型。
皮影圖譜、劇本、影箱
皮影圖譜、劇本的說明:“皮影圖譜”是製作皮影第 一步的造型圖稿。“皮影劇本”是演出皮
影戲劇時,演出人員所有的演出內容。“影箱”裝皮影及道具的箱子。
皮影(清明上河圖)
用皮影精雕細刻這種形式表現《清明上河圖》;(長23.58M、寬1.2M)
繁榮景象在中國乃屬首位,
(圖)中國西安皮影博物館(圖)中國西安皮影博物館
也是皮影中的“吉尼斯”。 用材料:秦川黃牛皮(154)頭,製作時間:18人手工製作(318)天。
《東方之影》上海美術館皮影展
2 0 0 4年4月應上海美術館的邀請,於4月21日—6月4日在上海美術館的三樓舉辦
《東方之影——江國慶先生收藏陝西皮影民俗藝術作品展》。
中共陝西省委贈送台灣國民黨主席連戰禮品(皮影)
2005年5月1日台灣國民黨主席連戰訪問西安時,中共陝西省委贈送連戰主席的禮品“皮影”由我
西安皮影博物館提供。
西安皮影博物館在中央電視台與日本國家(NHK)電視台聯合拍攝的《新絲綢之路》影片中
2004年7月應中央電視台及日本國家(NNK)電視台(新絲綢之路)劇組的邀請,為劇組設計、制
作全套大型皮影:《突厥王會見唐玄奘》、《突厥王會見東羅馬使節》,並帶皮影戲演出團隨劇
組赴新疆拍攝演出,其皮影的設計、製作及演出效果,獲得了中、日國家電視台的高度評價。
西安皮影博物館皮影戲團在電影《鳳凰》劇組
2006年10月應電影(鳳凰)劇組的邀請,我西安皮影博物館皮影戲團在影片中配合演出,演出效
果,獲得導演及觀眾的很好評價;並被劇組列為鳴謝贊助單位。
《小藏羚的榮耀》
本片是第一部以皮影為創作手法的動畫電視劇。

皮影的起源

宮廷起源

一說是漢武帝劉徹的寵妃李夫人仙逝,武帝悲思不已。方士齊人少翁精心剪刻了李夫人的畫像,晚上在一頂方帳中點起燈燭,映出宛如其人的影子。武帝在另一帳中遠遠望去,李夫人搖曳生姿,栩栩如生。《海陽竹枝詞》把這個故事更鮮活地表述出來:“張燈作戲調翻新,顧囊徘徊知逼真。環佩姍姍連步穩,帳前活見李夫人。”又有說漢代一個太子從小愛哭,由宮人抱著玩。有一天看到窗戶上葉子的影子,隨風忽至忽滅,覺得好玩,就不哭了,於是有了帳後動影的藝術形式。
(圖)中國西安皮影博物館(圖)中國西安皮影博物館

張良退敵

傳說在秦朝末年,楚漢相爭之時,楚兵圍困漢兵。張良為了退兵,就在城樓上列了一大排人影,又讓士兵舞動旗幟,敵兵一看,城頭上守兵眾多,不敢冒然攻城,自行退去。現在湖北孝感,流傳著“一評二鼓三皮影,智勝項羽三千兵”的民謠。說的是楚漢相爭時,劉邦聽從謀士張良的計謀,用說評書、鼓書和唱皮影戲的方法,渙散了項羽三千子弟兵,取得勝利的故事,同時把張良奉為皮影的先祖。在台灣一帶也有這樣的說法。

觀音演經

如北京西派皮影傳說觀音曾三渡陝西華陰縣。有一次觀音發現華陰縣將有災難降臨,便在離華陰縣很遠的地方,以佛光為幕,以竹葉為影,自己坐在蒲團上,演奏勸善故事,把華陰縣的百姓引來看戲,解脫了一場災難。

黃龍真人退敵

山西皮影藝人認為黃龍真人為皮影戲神。黃龍真人為殷紂時代故事人物,傳為元始天尊手下的玉虛十二弟子之一,在一次為周武王守城戰中,設空城計,以紙糊住城門,張燈晃動影人,外敵疑城中兵多將廣,懼而遁逃。

皮影的傳播

皮影戲是我國走出國門、闖入世界最早的戲劇藝術。自十三世紀更新出國門以
來,一直受到歡迎。而今,東南亞、阿拉伯國家和歐美一些國家都有了民族特色的皮影,比如,印度皮影戲多以古老宗教的神話故事為主,影偶巨大且用色單薄。東南亞各國(泰國、印尼、馬來西亞),影偶較印度小,色彩華麗,雕工精緻,造型誇張但也反映了民族服飾風格。土耳其、突尼西亞和北非回教國家都拿駱駝皮來雕刻,人物誇張且具諷刺批評意味。
(圖)中國西安皮影博物館(圖)中國西安皮影博物館

東南亞

南宋寧宗嘉定時期,由於海上商業的原因,皮影戲由海路向東南亞諸國流傳,到了爪哇(印度尼西亞)、暹羅(泰國)和馬來西亞。馬來亞、緬甸、高棉、越南等國也都有過皮影戲,形式與爪哇、巴厘的影戲大同小異,可能是受爪哇影響而發展起來的。印度尼西亞的皮影戲,俗稱爪哇影戲,又叫“瓦揚皮衛”。最初它大概是拜佛祭祖儀式的一部分,至今仍在演出前焚香祈禱。皮影戲的表演者被稱為“鈴吉特”,與僧侶一樣受人尊敬。演出的影幕長10尺,高8尺,表演者坐在燈下,操縱影人,同時用腳叩打金屬板伴奏,左手敲打箱子,來指揮樂隊,並隨著影人的動作訴說台詞。泰國的皮影戲叫作“南”。大約在12世紀通過馬來半島傳入泰南地區,與爪哇影戲相似,表演是通過幕後的火光,將影像投射在掛起的白色螢幕上,使人觀看影子。“南”的影人較大,沒有活動關節,實際用兩根棍支撐著影人進行表演。

歐洲

1767年法國一位名叫居阿羅德的傳教士,開始是喜歡皮影戲的鏤刻藝術,作為中國民間的工藝美術品帶回去的。但他觀摩了皮影戲演出的獨特形式後,對皮影戲更感興趣,於是就把皮影戲的整個操作方法和製作過程帶回法國,成為法國一種時髦的外來藝術,1767年曾在巴黎劇場作過表演,並且在此基礎上創造了法國的影戲。影戲到1776年又間接傳入英國,被稱為“中國影燈”。
1774年,德國大詩人歌德(公元1749-1832年)曾在威藍展覽會上向德國觀眾介紹中國皮影戲。他本人非常喜歡這一古老的東方藝術。1781年8月28日,在他32歲生日的時候,他用邁寧根公爵格奧爾格從巴黎帶回來的中國皮影,演了一出名為《米涅華的誕生、生平和業績》的中國風格的影戲來慶祝生日,並以此招待來自魏瑪宮廷中的人們。1927年在德國舉行的萬國展覽會上,中國留學生演出了皮影戲《喜相逢》,轟動一時。國外對中國皮影評價甚高,法國的喬治·薩杜爾在《電影通史》中,把中國的皮影戲稱為“電影的前驅”,而渾司樓在《人們的劇場》一書中宣稱:“有聲電影的來源,不能不推崇中國影戲為開山之祖。”在收藏中國皮影方面,德國的皮革博物館專有中國皮影的陳列。德國的“三梅班”是仍在演出的皮影劇團。

陝西皮影

中國傳統皮影戲歷史綿延兩千年以上,流傳極廣,遍布華北、西北、華南、
東北、華東各省。因地區的差異,又形成了許多不同的藝術風格。皮影戲主要分為七大系統(汪玉祥說法):秦晉影系、灤州影系、山東影系、杭州影系、川鄂滇影系、湘贛影系和潮州影系,每系統都以一兩地為中心向四周呈輻射狀。 陝西省被認為是中國皮影的發源地。顧頡剛在《中國影戲史略及其現狀》中認為:“中國影戲之發源地為陝西,自秦漢至隋唐當皆以其最盛。”西安是漢唐的政治中心,皮影的傳說發生地在西安。陝西皮影是秦晉皮影的代表。
中國西安皮影博物館中國西安皮影博物館

造型

陝西皮影大都是根據漢唐的人物碑刻和陶俑的風格來刻制的,形象設計洗鍊,面部線條雖然不多,但人物性格卓然可現。陝西皮影有東路、西路兩種。其中東路皮影形體較大,多刻通天鼻形,構圖嚴謹概括,圖案簡潔大方。陝西皮影女性額高且鼓,鼻直眼長,臉方圓,眉梢、眼角、嘴唇有精細的刻畫,小嘴,眉細入鬢,顯得端莊純真,很有唐代“宮娃”遺風。西路皮影風格精巧細膩,形象多豹頭深眼。陝西皮影在雕刻上有自己的獨到之處,人物性格的刻畫,也有成熟的程式化表現。如眼睛的刻法,就有鳳眼、刺眼、圓眼的區別;又如鬍子,可分為胖鬍子(正面人物)、皮鬍子、肉鬍子、三鬍子等。陝西皮影的設色以紅、綠、黃三色為主,以墨色加以柔化。

唱腔

陝西皮影唱腔多樣,如“老腔皮影”,流行在陝西潼關、華陰一帶,據說自明代(公元1368-1644年)就開始流行,唱腔以字定腔,聲調豪放、激越,唱時幕後各人分任劇中角色,惟挑竿的為唱者之主,其他人員幫腔。樂器上只用二弦(牛筋弦)、胡琴。每唱至緊張時,一人用力拍板節奏,形成特色,故稱“拍板皮影”。“弘板腔”主要流行於陝西鹹陽、乾縣、禮縣、禮泉、興平、寶雞、鳳翔等地以及甘肅東部地區。據說清代嘉慶十八年(公元1831年)即在民間流傳。唱腔有慢板、緊板、滾板、氣死人板、撇板、二六板等。“碗碗腔”主要流行在陝西省華山北麓的華縣、華陰及大荔等地區。

皮影的製作

皮影的製作是極為複雜的,從選皮到影人成形上戲,有許多工藝技巧
。傳統的製作工序可分為選皮、制皮、畫稿、過稿、鏤刻、敷彩、發汗熨平、綴結合成等八個基本步驟。
中國西安皮影博物館中國西安皮影博物館

第一步

西安皮影均以上等“秦川牛皮”作為刻制原料,因為牛皮質地堅韌,透光性強,一般選用四至六歲的母牛皮為最好。如果選用黑牛皮,不論公牛或母牛均可。

第二步

牛皮的炮製方法有兩種:一是“淨皮”,另一是“灰皮”。淨皮的製作工藝是在牛皮選好後,放在潔淨的涼水裡浸泡兩、三天(根據氣溫、牛皮和水的具體情況掌握),取出用刀刮制:第一道工序先颳去牛毛,第二次再颳去里皮的肉渣,第三次是逐漸刮薄,颳去里皮。每刮一次用清水浸泡一次,直到第四次精緻細作,把皮刮薄泡亮為止。刮時一定要注意使皮子厚薄均勻,手勁要輕而穩,以免損傷皮子。刮好後撐於木架之上,蔭乾即成。
另一種灰皮使作也稱為“軟刮”,浸泡皮時用氧化鈣(石灰)、硫化鈉(臭火鹼)、硫酸硫酸銨等藥劑配方,分次化入水中,反覆浸泡刮制而成。這種方法刮出來的皮料,近似玻璃,更宜雕鏃。

第三步

製作皮影時所用的畫稿稱為“樣譜”,是歷代藝人們相傳的設計圖稿。由於紙質的樣譜比牛皮的皮影更不易保存,故現今能流傳下來的明清樣譜寥寥無幾,能覓得的幾成“孤本”。現今的皮影設計,設計師江國慶不但吸收了傳統的手繪圖稿還將“電腦”套用於設計之中。
藝人員們十分講究,一般都有十一、二把,多的達三十把以上,只從刀具的制磨就可看出藝人的技巧深淺了。刀具有寬窄不同的斜口刀、平刀、圓刀、三角刀、(老婆腳刀)花口刀等,分工很講究,要求熟練各種刀具的不同施用方法。根據傳統經驗,在刻制線狀的紋樣時要用平刀去扎;在刻制直線條的紋樣時用平刀去推;對於傳統服飾的袖頭襖邊的圓型花紋則需要鑿刀去鑿;一些曲折多變的花紋圖樣,則須用尖刀(即斜角刀)刻制。藝人雕刻的口訣如下:櫻花平刀扎,萬字平刀推,袖頭襖邊鑿刀上,花朵尖刀刻。

第四步

雖然一樣的刀具刻一樣的花紋圖案,也有規範的口訣,這全看雕刻藝人的巧設擺布,轉換刀口,運用陰雕陽鏤,陰陽交錯,明暗相輔的手法,才能鏤刻出不同一般的影人。
西安皮影刻制的基礎技法是推皮刀法,即右手持刀於形體線長,左手推皮走刀運轉而刻。要練好皮走刀不走的刻法,首先要學會推皮的手勁功夫,直練得功到手熟,這樣才能發揮刀具和材料的效能。熟練的藝人推運自如,刀跡清晰流暢,曲彎有致,對壘嚴謹。
雕刻線有虛實之分,還有暗線、繪線之分。虛線為陰刻,即鏤空形體線而成,皮影多為這種線法。實線保留形體輪廓挖去餘部,為陽刻,多用於生旦、須醜的白臉,凡白色的物體都用陽刻法。虛實線沿輪廓的兩側刻出斷續的鏤空線,多用於景片建築的刻制。暗線則用刀劃線而不透皮,多在活動關節處。繪線是以筆代之,以表現細緻的物體。

第五步

雕刻的刀鋒起落點叫刀口。刀口有斷口、尖頭、齊口、圓口之分。齊口多用於方正規範的物象,如桌箱、櫃櫥、建築等;尖口多用於炊煙、流雲、水波、風帶等;圓口多用於花卉圖案;斷口是用來截斷過長的陽刻線,使連線處更多,加強影人的使用壽命。
刻制皮影有口訣相傳,而其工藝程式如下:
刻人面——先刻頭帽後刻臉,眼眉刻完再刻鼻子尖。
因為若先刻完五官再刻頭帽,臉部細紋就容易斷裂。如果在刻制過程中皮子已乾,套用濕毛巾把皮子捂軟再繼續刻制。毛巾濕度不宜大,一般是濕而不潤為度,以免線紋模糊或消失。
刻衣飾花紋——卍字先把四方畫,四邊咬茬轉著扎。雪花先豎畫,然後左右再打叉。六欞丟出齒,挑成雪花花。
刻盔甲——黃靠甲,先把眼眼打,拾岔岔,人字三角扎。
刻建築裝飾——空心桃兒落落梅,雪裡竹梅六角龜,一滿都在水字格。

第六步

影子雕完,開始敷彩,老藝人用色十分講究。大都自己用紫銅、銀硃、普蘭、荔子等礦和植物炮製出大紅、大綠、杏黃等顏色著色。炮製的方法首先把制好的純色化入稍大的酒盅內,放進幾塊用精皮熬制的透明皮膠,然後把盅子放在特製的燈架上,下邊點燃酒精燈火,使之膠色溶為一起成粥狀,趁熱敷之於影人上。雖是色彩種類不多,但老藝人善於配色,再加上點染的濃淡含露之變化,使色彩效果異常絢爛。

第七步

敷色後還要給皮影脫水發汗,這是一項關鍵性工藝。它的目的是為了使敷彩經過適當高溫吃入牛皮內,並使皮內保留的水分得以揮發。脫水發汗的方法很多,有的用薄木板夾住皮影部件,壓在熱炕的席下;也有的用平布包裹皮影部件,以烙鐵或電熨斗燙;另一種很老的土辦法就是用土坯或磚塊搭成人字形,下面用麥秸燒熱,壓平皮影使脫水發汗。
脫水發汗的成敗關鍵在於掌握溫度火候。過去藝人們掌握火候的土辦法叫“彈指點水”,就是用手指蘸水或唾液彈滴在熨具上,觀察水的變化,判斷溫度的高低。既看水點所起泡沫大小的變化,也看水分蒸發的速度快慢。所要求的溫度一般在攝氏七十度上下。溫度恰當,皮子脫水發汗順利,皮內水分即可揮發,顏色即可吃入皮內,使皮影的色澤鮮美,且久不褪色,而膠質也可溶化封閉住皮子的毛孔,皮影永久不翹扭變形。如果溫度過高則會使皮子搐縮一團,工藝全部報廢;溫度不足,則膠色不能溶化吃入肉皮,皮內的水分難排盡,造成皮影人物的色澤不亮,時間長了仍會變形。
中國西安皮影博物館中國西安皮影博物館
上述各法有優有劣。用烙鐵、電熨斗脫水發汗的方法雖然便捷,但效果較差;壓在熱炕席下發汗的辦法,主要用於皮影大型布景,也可以用在皮影人物;用土坯和磚塊脫水發汗效果很好,這是因為土坯烘熱後,溫度平和吸水力強的緣故,但此法功效十分緩慢。

第八步

皮影人物是影戲主體,它的結構是頗具巧思的。為了動作靈活無礙,一個完整皮影人物的形體,從頭到腳通常有頭顱、胸、腹、雙腿、雙臂、雙肘、雙手,總計十一個部件。
頭部——頭包括顏面、帽、須及頸部,下端為楔子,演出時插入胸上部的卡口內,不用時則卸下保管。
胸部——上部裝置卡口,以備插皮影人頭用。與胸上側同點相釘結的有兩臂,各分為打下臂兩節,小臂下有手相聯。
腹部——腹上與胸相聯,腹下與雙腿相聯,腿部與足為一個整體,其中包括靴鞋在內。
皮影人物各個關節部分都要刻出輪盤式的樞紐,叫做“花輪”或“空花”,老藝人則稱“骨縫”,以避免肢體疊合處出現過多重影。連線骨縫的點叫“骨眼”。骨眼的選定關係到影人的造型美感,選擇恰當會有精神抖擻之相,反之則顯得佝僂垂死,委靡不振。選好骨眼後,用牛皮刻成的樞釘或細牛皮條搓成的線綴結合成,十一個主要部件就這樣裝成了一個完整的皮影人。
為了表演的需要,還要裝置三根竹棍作操縱桿,也就是簽子。文場人物在胸部的上前部裝置一根簽子,鐵絲連線之,使影人能反轉活動,再給雙手處各裝置一根簽子,便於雙手舞動。而武場人物胸部簽子的裝置位置在胸後上部(即後肩上部),以便於武打,使皮影人能做出跑、立、坐、臥、躺、滾、爬、打鬥等百般姿態。

皮影的表演

“三尺生絹作戲台,全憑十指呈詼諧。有時明月燈窗下,一笑還從掌握來。”古
人的這首詩已經把皮影的表演特點形象地表達了出來。皮影演出必有的設備有屏、有燈、有皮影道具、有聲效傢伙。皮影戲演出包括以下幾個步驟:
《貂蟬》燈《貂蟬》燈

搭台

影像投射的螢幕,行話稱“亮子”,其實就是一塊白色影布,大多用白布製作,南方也有用桃花紙製成,大約一米高,兩米多長,兩邊用木框支起來,頂端用繩子和頂棚支起。現在多用絹製成。幕後放置條桌,置放道具之用。桌邊準備一些常用的輔助道具。傳統中,影燈的燈用的是清油燈。比一般家用的略大,五根燈芯點燃。光從上射下,為了讓光線更勻,在燈外纏了白絹。現在多用日光燈。邊上是鑼鼓傢伙,就像一個微型的樂隊。

演出程式

天黑後,影戲演出開始。一般是先“打通”,告知觀眾演出要開始了,打通的同時要“擺台”,根據劇情需要挑選、裝置影人,並在亮子上擺出一些影偶,或是敬神的香爐,或是喜慶的布景,或是具有驅邪功能的神靈影人;一切準備就緒,班主或主要演員焚香請神;接下來演出“扮仙戲”(或叫“賀戲”)、正戲;正戲演完後送神;送神結束,有的還應觀眾之請,演一段“送戲”(或叫“加戲”、“雜戲”)。

演員安排

總的來說,皮影戲班的演員主要不出三類人:一類是主唱的,主要負責唱念、口技,另外負責打擊樂的操作;二是負責掌管皮影全部人馬活動及景物道具布置,有時兼管幫腔,行稱“掌簽子”;三是掌管操作樂器的,如二弦、鐃鈸、嗩吶、大號,有時幫腔。這樣整個皮影戲才能開演。像清代的潮州皮影,往往就是一個弄影者兼任編、導、演及配樂等工作。山東棗莊、萊蕪、湖南郴州、衡陽、湖北雲夢等地,演出都是兩人進行。其中一人操縱影人,也要唱戲中的所有角色的唱詞,另一人掌管台上的樂器伴奏,有時還需為前台幫幫腔。湖北天門市、湖南平江縣、望城縣、遼寧岫巖等地都是三人或四人班。分工更細一些。陝西皮影戲叫“五人忙”,各有稱呼。包括“前聲”,主唱生旦淨醜各行角色;“簽手兒”,也叫“燈底下”或“挑簽兒”,在亮子後面耍皮影,重要性僅次於前聲;“上檔”負責月琴、號和嗩吶等;“下檔”拉板胡兼其它樂器,表演時配合簽手兒;“後曹”也叫“打後台”,掌管打擊樂和敲“碗碗兒”。浙江海寧皮影也叫“五人忙”,亦是五人班。更大型的皮影劇團人可以更多一些,川北皮影藝人有句話:“七緊八忙九合手。”

操作特技

不同的人物,體態語都有不同的要求和顯著的區別。在長期的藝術實踐中,皮影藝人總結出一套藝訣。手的拿捏、手勢的輕重與動作的虛實中都有講究。
遠虛近實
即靠近螢幕形象清晰,遠離螢幕形象模糊,藝人們靠這種視覺常識來營造戲劇的氛圍。如表現惡龍盤旋時,將龍的位置離螢幕遠一些,這樣看起來,龍的形象模糊而膨大,仿佛遮蓋整個螢幕,而近前的人物則顯得渺小無助。
煙霧瀰漫
往亮子上噴煙,造成陰雲密布或狼煙四起的氣氛;而用一細管在皮影嵌在皮影人的煙鍋處對著煙管吹煙,宛若抽菸一樣。
噴火
口含燒酒松香,猛噴向亮子需出現火焰處,即刻點火,便有逼真的烈火熊熊的效果。
張口合眼
把臉部分為兩片,其中一片為下頜嘴唇並連線著上眼帘,兩片重合綴結,活動時,可產生張口說話、睜眼閉眼的效果。
水波振盪
藝人提影輕扣螢幕,則馬上有波光蕩漾之感。1955年木偶皮影
匯演,浙江的皮影《鬧龍宮》,用藍色燈光表現水底,同時用小馬達纏上藍色透明條靠近螢幕,馬達轉動時觀眾看到的畫面就是一個奇妙的水底世界。斬首變臉
(圖)中國西安皮影博物館(圖)中國西安皮影博物館
因為頭茬與身體中間可以分開。表現時急速把頭茬拉下, 同時將固體色漿砸到幕上,鮮血噴涌而出。同樣,頭茬快速撤換可以造成“變臉”。

演唱形式

在說唱表現上,宋代是用六言或七言的詩讚詞;明代灤州影戲是用木魚念經式的宣卷,後加上弋陽腔(高腔),到清初雍正年間改用笛子伴奏,腔調上結合了崑腔的成分;清中葉之後,所用的樂器已有鑼、鼓、鈸、橫笛、手板、嗩吶、月琴、四股弦子、南弦子、響盞,而以南弦子為主要樂器。各地影戲唱腔亦不相同,山東影戲唱大鼓與墜子;陜西分成道情、漢調、秦腔與其它曲藝等流派;山西、河南採用梆子;江西影戲則使用漢調或花鼓;湖北以漢調為主;浙江影戲用高腔、亂彈、徽調為主;台灣影戲使用潮調。過去演員多為男性,用本嗓或掐嗓塑造各類人物,中間夾以念白打諢,調動現場氣氛。

劇目

皮影戲隨時代的變遷而不斷地增加新的內容,有歷史演義戲、民間傳說戲、武俠公案戲、愛情故事戲、神話寓言戲、時裝現代戲等等。常見的傳統劇目,以文戲唱曲較多,如《高良德》、《孟日紅》、《師馬都》、《 三國演義》、《西遊記》、《封神榜》等等;武戲唱曲較少,場面則較為熱鬧,有《西遊記》、《狄青平南》、《孫臏下山》、《薛仁貴征西》、《薛仁貴征東》、《濟公傳》與《鄭三保下西洋》等劇。抗戰時期,皮影戲加入了抗日的內容;革命戰爭年代,皮影創作了《送郎參軍》、《兄妹開荒》、《白毛女》、《劉胡蘭》等劇目;解放後,又新發展出的時裝戲、現代戲和童話寓言劇,常見的劇目有《小二黑結婚》、《小女婿》、《林海雪原》、《紅燈記》、《龜與鶴》、《兩朋友》、《東郭先生》等等。皮影戲的形式上分單本戲、連本戲和折子戲。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