陝西皮影戲

陝西皮影戲

皮影戲是中國漢族民間廣為流傳的傀儡戲之一,一門古老的漢族傳統藝術。表演時,藝人們在白色幕布後面,一邊用手操縱戲曲人物,一邊用當地流行的曲調唱述故事,同時配以打擊樂器和弦樂,有濃厚的鄉土氣息。在關中地區很為流行。皮影戲演出簡便,表演領域廣闊,演技細膩,活躍於廣大農村,深受農民的歡迎。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皮影戲
  • 特點:演出簡便,細膩
  • 影子材料:驢皮,牛皮
  • 起源:漢代
皮影製作,皮影起源,

皮影製作

皮影的製作十分精細,影子的材料選料講究,用上好的驢皮或牛皮在水中泡軟後,經過泡製,使其光滑透明,然後精心雕刻,塗上 艷麗的色彩。人物、動物等均刻成側影,乾透後刷上桐油。四肢、頭 部可動,用細長很支掉牽制表演。演出時,用一塊白紗布作螢幕(屏 幕大小根據場地而定,基本像小電影的銀幕),操作皮影者站在屏 幕下,把皮影貼到螢幕上,燈光從背後打出,觀眾坐在相對燈光方 向觀看。皮影戲以秦腔為主,演唱者和操縱者配合默契。表演技術 嫻熟的,關中人稱其為“把式”,一手拿兩個甚至三個皮影,廝殺、對打,套路不亂,令人眼花繚亂。皮影戲的傳統劇目有《游西湖》、《哪咤鬧海》、《古城會》、《會陣招親》等。

皮影起源

陝西皮影戲起源於漢代以前。《海陽竹枝詞》中有首描寫皮影 戲演出的詩:“張燈作戲調翻新,顧囊徘徊知逼真;環佩姍姍連步穩,帳前活見李夫人。”(漢武帝李夫人)這是皮影戲的初級階段,而 鼎盛期為唐代,皮影造型優美,表演技術婦熟。以後的宋、元、明、清 均有皮影表演。清末民初,西安有兩個班子,一個是渭北皮影社,一個是江東皮影社。1950年皮影老藝人謝德隆在政府的支持下,在 北大街重新成立了“德慶皮影社”。“文化大革命”期間,陝西皮影社受到了摧殘。現在皮影戲又以新的姿態,走向廣大農村,成為民間藝苑中的奇葩。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