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育王寺舍利

《阿育王寺舍利》是明代文學家張岱創作的一篇散文。

基本介紹

  • 作品名稱:阿育王寺舍利
  • 創作年代:明代
  • 作品體裁:散文
  • 作者:張岱
  • 作品出處:《陶庵夢憶》
作品原文,白話譯文,作者簡介,

作品原文

阿育王寺舍利
阿育王寺,梵宇深靜,階前老松八九棵,森羅有古色。殿隔山門遠,煙光樹樾,攝入山門,望空視明,冰涼晶沁。右旋至方丈門外,有娑羅二株,高插霄漢。便殿供旃檀佛,中儲一銅塔,銅色甚古,萬曆間慈聖皇太后所賜,藏舍利子塔也。舍利子常放光,琉璃五彩,百道迸裂,出塔縫中,歲三四見。凡人瞻禮舍利,隨人因緣現諸色相。如墨墨無所見者,是人必死。昔湛和尚至寺,亦不見舍利,而是年死。屢有驗。
次早,日光初曙,僧導余禮佛,開銅塔,一紫檀佛龕供一小塔,如筆筒,六角,非木非楮,非皮非漆,上下皸定,四圍鏤刻花楞梵字。舍利子懸塔頂,下垂搖搖不定,人透眼光入楞內,複目氐眼上視舍利,辨其形狀。余初見三珠連絡如牟尼串,煜煜有光。余復下頂禮,求見形相,再視之,見一白衣觀音小像,眉目分明,鬋鬘皆見。秦一生反覆視之,訖無所見,一生遑邃,面發赤,出涕而去。一生果以是年八月死,奇驗若此。

白話譯文

阿育王寺,曲深安靜寺門台階前有八九棵老松樹,森郁古樸。大殿與山門距離非常遠,樹蔭和煙霧都在山門深處,一眼望去空曠明斷,感覺到一股沁人心脾的清涼。右轉到方丈門外,有兩株婆羅樹,高聳入雲。便殿供著檀木香佛,中間藏有一銅塔,銅色很古樸,這是萬曆間慈聖皇太后所賜,是珍藏舍利子的塔。舍利子常放光,五彩斑斕,從塔縫中迸裂而出,每年可見三四次。凡是瞻仰禮拜舍利的人,會因為人的緣分不同而出現不同景象。如果昏暗一片什麼都看不到,這人必死無疑。當年湛和尚到寺院,也沒見到舍利,於是當年就死了。這個說法多次靈驗。
第二天早上,太陽剛剛升起,僧人帶我去禮佛,打開銅塔,只見一座紫檀佛龕供在裡面,像六角形的筆筒,不是木製也不是樹,不是皮製也沒有油漆,上下統一覆蓋,四固鏤刻花棱梵字。舍利懸掛在塔頂,下垂搖擺不定,人的目光可透入花棱梵字,朝上觀察舍利,分辨它的形狀。我剛開始見到三顆熠熠生光的珠子連線起來像佛珠。我又下拜行禮,希望能夠見到舍利形狀,再看時,看見一眉清目秀、連鬢毛都看得見的白衣觀音小像。秦一生反覆看著,最後什麼也沒看見,於是非常恐懼,臉色發紅,一路哭著離開。秦一生果然在這一年八月死了,非常靈驗。

作者簡介

張岱(1597--1689),字宗子,後改字石公,號陶庵,又號蝶庵居士、六休居士,山陰(今浙江紹興)人。張岱出生於官僚之家,家境富裕,年輕時四處遊歷,見識頗廣,又時常休閒遣興於各類藝術之中,生活可謂安逸清閒、豐富多彩。明朝滅亡之後,張岱因拒絕進入清廷任職,從衣食無憂的富家子弟變成了下層貧民,生活窮困潦倒,後來更是以入山著書以終。張岱擅長散文,一生著作頗豐,包括《琅繯文集》《陶庵夢憶》《西湖夢尋》 《夜航船》《石匱書後集》 《四書遇》等。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