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美族

阿美族

阿美族(南部的阿美族自稱Amis,而北部則自稱為Pangcah)台灣原住民的一個族群,也是目前台灣原住民中人數最多的族群。阿美族是母系社會,家族事務是以女性為主體並由女性負責,家族產業之繼承以家族長女與其他女性為優先。家族/氏族多指母系一族。在部落中,有關部落的大小事務則是由部落男子所組成的年齡階級負責統籌規劃與執行。總人口約18萬餘人,是台灣原住民中人口最多的一族。圖為阿美族女子。

基本介紹

介紹,基本概況,主要分布地區,主要文化,民族特色,母系社會,服飾,宗教信仰,播種祭,美食,傳統文化,建築,民族文化,傳統美食,特色食物,小米時期,傳統手工藝,年度祭典,捕魚祭,豐年祭,馬里古拉艾,海祭,歷史傳說,sapad石柱,月洞,異族,吃蛇的人,馬蘭人,名人,運動類,藝術類,其他類,相關研究書目,

介紹

阿美族,古稱“阿眉族”(南部的阿美族自稱 'Amis,而北部則自稱為Pangcah),現有人口約15.4萬人,是高山族中人口最多的族群,原分布於花蓮縣、台東縣和屏東縣境內。人口大部份居住在平地,很少處於山谷或群山之中。因為社會生活需求,長年旅居都會區的原住民也在大台北、大高雄和大台中區建立了都市或都市邊緣的新社群。
阿美族原名Pangcah(漢譯邦查),Amis為南方的卑南族對阿美族的稱呼,意為“北方”之意,因此南部的阿美族也會自稱為Amis。經日本學者著作等影響,擴大並受統治政府定名為全族族名。

基本概況

主要分布地區

主要分布地區: 花蓮縣鳳林鄉壽豐鄉吉安鄉豐濱鄉光復鄉長濱鄉瑞穗鄉、奇美鄉、玉里鎮富里鄉、花蓮市、台東市馬蘭都蘭等平地及屏東縣滿州鄉。總人口數:約十六萬七千多人,生產和生活水平較高。
阿美族的分布圖阿美族的分布圖
台灣原住民族。是台灣原住民中人口最多的一族。主要分布於台灣東南部山區和東海岸平原,集中在花蓮、台東兩縣。根據學者的分類,可分為北、中和南3群, 中部群又分為秀姑巒溪及海岸阿美族,南部群再細分為卑南及恆春阿美族。屬馬來語系,使用3種與印尼語有關的方言,該方言也稱阿美語。不過現在阿美族的語言、風俗已漸被漢族同化。

主要文化

社會組織以男子的年齡階級組織最為嚴密,每個部落首領稱頭目(酋長),但是阿美族社會以母係為主。男孩成年後入贅他氏族,夫從妻,子女從母而居;財產共有而由婦女管理,遺產由長女繼承,但涉外事務仍由男性專責。阿美族崇拜祖先和聖靈,最重要的一項慶典為每年秋收後的豐年祭;近年來因西方宗教傳入,多數人改信基督教、天主教、真耶穌教等。農業傳統上采砍燒耕種法,種植旱稻、水稻、粟、甘薯、菸草和檳榔,手工藝以制陶最著名,人口約147,895(2003)。
阿美族根據居住地可以進一步分為秀姑巒阿美、海岸阿美、卑南阿美/馬蘭阿美、恆春阿美四個分類群,原本另有南勢阿美/奇萊阿美一支,但該支系今已正名為撒奇萊雅族。日本學者伊能嘉矩曾說過,這種分類是根據地理分布和方便說明而行,並非依照人類學作區分。阿美族是母系社會,家族事務是以女性為主體並由女性負責,家族產業之繼承以家族長女與其他女性為優先;但在部落中,有關部落的大小事務則是由部落男子所組成的年齡階級負責統籌規劃與執行。總人口約十六萬餘人,是台灣原住民中人口最多的一族。
阿美族的房子阿美族的房子
阿美族的起源傳說與大洪水檳榔兄妹婚有關。
阿美族的傳統節日有豐年祭、播種祭、捕魚祭和海祭等等。豐年祭是阿美族重要的祭祀儀式,在每年七、八、九月間進行,天數依各部落而異。豐年祭中一樣會殺豬、分食豬肉。
傳統文物中的陶製品、編藝品和其他手工藝品都讓人印象深刻。另外,沿海一帶目前尚有部分部落保有製作竹筏的技藝。

民族特色

阿美族古稱“阿眉族”,“阿美”乃北方的意思,由於大多數居住平地,因此也稱為“平地山胞”。主要分布在立霧溪以南的東台縱谷和東海岸平原,包括台東縣的東河、池上、關山、長濱、成功、卑南、台東市、花蓮縣的新城、吉安、壽豐、風林、光復、豐濱、瑞穗、玉里、富里及屏東縣的牡丹、滿州等,共19個鄉鎮市。13萬多人,是高山族中人口最多的一個族群,也是典型的處於母系社會的一個族群。
阿美族

母系社會

婦女往往是家庭中最重要的人物,在親族社會中有絕對優勢的地位。家中重大決定均由母親做出,家中土地和財產均由女性去繼承。結婚時採取招贅方式,即男的上門嫁給女的。男子始終處於從屬地位。但是婦女的權威僅止於在家族中而已,當有重要慶典、祭祀或對外的活動時,還是由男性代表。頭目也大多是男性。
阿美族1阿美族1
可是以生兒育女來說,如果頭一胎生下女孩,鄉親們會大有面子,家人也會殺豬、殺牛來慶祝,母親在家中的地位也大為提升;如果頭一胎是男的,恐怕母親還要多加把勁努力生產。生男生女待遇不一樣這件事,也反映在阿美族的婚姻上,由阿美族人的部落中入贅的情況就可以看得出來,夫以妻貴的現象相當明顯。因此,家中教育下一代和生活家計往往是由母親來做主,而丈夫主要工作就是外出掙錢。養家餬口,在家中的地位男性需要靠自己來爭取。
阿美族婦女心靈手巧,她們除會用竹子編織籃子、捕魚用的竹簍和炊具外,也會用陶土製作水壺、飯鍋等以及祭器。祭器為個人所有物,在大小形態上各有不同,持有者及名稱有男女之分。持有者死亡時該持有之祭器即為殉葬品。同時她們還有一項很特別的絕技,用頭頂運水,有時用一隻手扶水缸,有時不用手扶,也能將遠處的水運到家裡來。

服飾

阿美族人的服飾,女孩子幾乎都是以鮮紅色為代表,衣服上並沒有特殊的裝飾,多以素麵為主。男孩子的服飾則更簡單,一律都是短褲,赤膊上身。阿美族人的服飾以紅色為代表色,在原住民族群中,屬於鮮艷活潑族群,因此在歌舞表現上,也相當熱鬧,而在舉手投足間也表達出阿美族人樂天知命的個性。

宗教信仰

阿美族人的宗教信仰,在基督教尚未大舉進駐之前,每一個部落都有一位專屬的巫師,針對部落中的大小事情,例如出征、出海捕魚、一年的收成,甚至家中的事故等,都由巫師卜卦來決定。可以說族人的生老病死都與巫師脫不了關係。傳統巫師也幫助族人驅魔、消災和治病。但是隨著基督教及天主教的傳教士進入阿美族的社會後,阿美族人也漸漸放棄傳統的宗教活動,改信耶穌,尤其是基督教告訴族人不得祭拜後,更使傳統的祭祀和信仰流失。
不過,1983年以後,在阿美族人自己的覺醒和有關部門的協助下,每年都舉辦以阿美族人最重要的慶典活動“豐年祭”、“播種祭”和“捕魚祭”,才又重新喚回屬於阿美族人自己的文化,並讓現今年輕的一代了解到以前的傳統信仰和生活方式。

播種祭

“播種祭”,即每年春天要播種時,祭告農業神祈求五穀豐收。“捕魚祭”,即每年六月時,大家約定好日期,便帶著魚網、竹筏、酒等祭品到特定地點,等巫師主持儀式後,一起下水捕魚。這是阿美族人特有的祭典;“豐年祭”,即每年八月月圓時,全族不分男女老幼,大家都穿著漂亮的服裝,圍著營火,載歌載舞,以答謝神靈的庇佑及慶祝農作物豐收。

美食

農作物主要有山蘇、筆筒樹、山苦瓜、山芹菜等,都是阿美族人平時的美食佳肴,如今在餐館的調理下,更成為原住民菜看中的極品。當然包括魚和山豬肉也是阿美族人平日的菜餚。至於最能代表阿美族人的食物就屬於小米酒和麻薯了。在豐年祭典上,喝著自己釀的小米酒,品嘗著麻薯,成為族人的一大享受。但是酗酒問題卻長久地困擾著阿美人,似乎是一種無法擺脫的詛咒,因為他們天生就有好酒量。在長期飲酒又無法節制下,酒癮甚至酒精中毒隨處可見,當然也影響了他們在社會上的競爭力和接受的程度。
阿美族男服(海岸阿美)阿美族男服(海岸阿美)
阿美族人與其他高山族人一樣,每一個部落都有屬於自己的酋長和頭目,但是阿美族的社會階級並非相當嚴格,主要原因可能是每一個部落的頭目並非世襲而來,而是由全體族人共同選舉推出一位深孚眾望和受敬重的人來擔任,可以說是人人都有機會。經推選出來的頭目在部落中具有相當的權威,除代表部落與其他部落來往外,部落中的任何糾紛他都有裁決權,族人也必須尊重頭目的決定。然而在時代不斷的進步下,現在的頭目僅有象徵性的地位了。

傳統文化

另外,阿美族在傳統文化的傳承方面,由於沒有自己的文字,跟其他的高山族一樣,也是以口語相傳方式傳承下去,不少神話故事就在族中較老以說故事方式告訴小朋友後流傳下來。例如海中龍王就是族人出海捕魚保佑他們滿載而歸的神,他們相信在冥冥之中部有先祖靈在周圍保護他們。

建築

大多集中居住,多數部落為大聚落。因防衛之需要,部落周圍以竹枝排樹為籬,每一家庭周圍種植檳榔與椰子等樹木為成庭院。一般家庭由住屋一棟、廚房一小間,畜舍三、四間組成。住屋地基為長方形,有橫長與縱深式,以正門開在縱面或橫面為區別。其建材以木材、竹、藤與茅草為主。以木材為樑柱,木板或竹片或茅管築壁,茅草蓋頂,以藤皮捆綁,藤條制床,室內之大部為藤床。屋頂為兩坡式。前面檐下有廊柱,牆短而屋頂面積甚大。
(一)家屋建築  傳統上,阿美族以母系聯合家族為居住的理想型態,理想的家屋是長而寬的大房子,內部大約可容納二十人左右。在建築材料方面,多以茅草為頂、木材為柱、豎竹為側壁,室內有籐制編繞的高架連床。一般家屋通常居住十多年後就需拆除重建,屋頂上的茅草則每年需要增補,每隔三、四年則需要全部重新更換。
建屋的程式包括:奠地基、準備建材、剷平地基、豎屋架、蓋屋頂、編壁與連床、安門、落成。房屋落成時要殺豬祭神,結束後再集體出去捕魚。整修或重建家屋通常會利用九、十月水稻收割後的農閒時期。
在阿美族的傳統社會中,家屋(loma')的含意除了房屋的實體建築外,還需要包括兩項條件:一是要建立爐灶(parod),二是要住有家人。爐灶為生火處,傳統作法為立三塊石頭組成,此處為家人煮飯、取暖、作息與團聚之處,也是家屋的重心,象徵一個家庭的生命泉源。以往若家人要遷移至其它地方,母親會將這三塊灶石與自織的布、陶甕作為贈送。同時要用籐將這三塊灶石綁好帶走,缺一不可。
(二)附屬建築
在傳統時代,穀倉是重要的建築物之一,每家都有穀倉,一般人有兩個,富有者的穀倉可多至十數間至二十多間。在建築設計上,阿美族的穀倉建築於地面而無防鼠設備之薄板。如果一家只擁有一個穀倉時,可將長度延長,將內部利用竹子再分隔為二到三間,以存放不同的穀類。
傳統習俗,在建豬舍之前,家中的男人必須到河中捕魚,準備當建築完成後食用。若晚上夢見許多大魚,則表示所畜養的豬只將會肥大且多產。阿美族的豬寮通常建在家屋附近,但不與家屋相連,以木材、竹子與茅草作為建築材料。牛舍通常建築在家屋附近,但不與家屋相連,建築十分簡單。以馬太鞍地區為例,以竹子、木材或檳榔樹幹為柱,前兩端較長,屋頂上搭一斜坡竹架,上蓋茅草、稻草或檳榔葉,後面以茅草編壁。雞舍建於家屋的左右兩側,以竹子為柱,頂上蓋以茅草或稻草。
阿美族傳統的葬墓形式極為特殊,在自家房屋後面的院子內,以竹籬圍成圓形作半穴式的葬坑,對於已種葬坑不加以維修,而是任其毀損,甚至自然消失。目前已改為公墓式的葬法。

民族文化

傳統美食

傳統上,阿美族人以小米、芋頭等穀物及根莖作物為主食,佐食則包含了野菜及魚肉,野菜的採集尤其廣泛,舉凡山蘇、過貓、山茼蒿、龍葵、刺莧、林投、樹豆、藤心等,都是阿美族人津津有味的佳肴,族人也常自稱為“吃草的民族”。
原住民傳統的烹調技術都較為簡單,阿美族也不例外,除了生食外,多半以水煮及火烤食用,其中有一種“石煮法”相當特殊,是從前阿美族人出外野餐的拿手絕活。而採集或收成的食物,尤其是肉類,當場吃不完的,就用日曬、薰燒或淹漬等方法加以儲藏;另外,小米等穀類則可釀成酒,供祭典等特殊場合飲用。
隨著時代變遷,阿美族已普遍接受以稻米為主食,但嗜食野菜的風尚不但沒有消失,反而廣被其他族群接受。炒山蘇、藤心排骨、過貓、山苦瓜、麵包果、檳榔心等,早已成為許多大飯店、小餐館裡的必備菜,花蓮市的各大飯店,也常季節性推出原住民美食活動;只是多半採取台式、客式的料理方式,口味較重,也較迎合現代人,卻往往把野菜天生的芳香一併壓抑。
阿美族的美食阿美族的美食
阿美族傳統的料理方式,精緻程度雖不及,卻更能彰顯食物的原味。石頭火鍋作法簡單原始,舉凡食材、容器、飲具、湯勺都就地取材;族人從前出外狩獵、工作時,只要帶上一包鹽巴,利用簡單的素材,就能煮出一鍋美味的料理,充分展現出其生活智慧。
首先以檳榔葉鞘折成“鍋具”,盛滿水後將魚蝦、野菜和鹽巴一齊投入,一旁則以炭烤石,待石頭受熱燒成白色時,便將之夾至容器。不久,石頭把水燒滾,便成一鍋香噴熱騰的魚湯。

特色食物

阿里碰碰是“南勢阿美”特有的食物,與粽子有些類似,亦可稱為阿美飯包。阿美人利用海濱常見的林投,先將其葉子摘下,削除邊刺,再以4片葉編織成袋狀,塞入生糯米水煮或乾蒸。由於有林投葉的薰陶,食用起來別具一股芳香。
阿美族人稱醃肉為“希撈”,不論魚肉、魚卵、獸肉及動物肉髒,吃不完便加以醃製保存。製作時先在肉上敷抹鹽巴,並加以搓揉,幾天后置入陶罐中,並倒入一些小米酒,封存一個月便可取出食用。據說,腐爛生蛆者為希撈上品。
河豚多棲息在礁岩地帶,腸中有時會囤積毒性物質,因此台灣民眾鮮少嘗試。然而居住東海岸的阿美族人卻有吃河豚的傳統,他們經驗老到地捕撈短刺的無毒河豚,作法上先用火烤,再拔殼去腸下鍋煮湯,由於肉質細嫩,向來便是老人們的盤中佳肴。
“阿美”是“北方”的意思。居住於109個村落,分布於中央山脈以東,北起花蓮港,南至台東沿海及台東縱谷平原一帶,即現在屬台灣省花蓮縣秀姑蠻溪沿海岸的12個鄉鎮和台東南沿海岸的11個鄉鎮。

小米時期

阿美族的小米豐年祭最忌別人說“米”和“洗澡”。
昔日阿美旅的主食為小米,阿美語稱小米為Hafay或lamlo。事實上,小米種類頗多,而日常用的叫Tipos。依七十歲以上老人的看法,小米是所有植物中精靈是敏感的一種,而且也是最麻煩的農作物。它好似具有人性一樣,有靈眼、靈耳、靈覺,而且禁忌也多,人們一不小心隨時會招來禍患災難。
阿美族的女服阿美族的女服
老人回憶說:“在田裡收割小米是最辛苦的工作,不僅講話要小心,動作也不得粗暴,否則會招來禍患”。例如“休息”、“完畢”、“回家”等言詞以及放屁、打人等動作都是小米精靈所不喜歡的。
有個家喻戶曉的小故事是這樣的:昔日,某家人正忙於收割小米,母親在清晨出門前吩咐大兒子說:“若你的弟弟不舒服哭鬧了,把他燒一燒…。”後來大兒子照母親的話將弟弟活生生地燒死了。其實母親的原意是說:“若弟弟感到不舒服,你就燒水給他洗澡。”因為母親知道“水”和“洗澡”等字眼在收割小米時都是禁忌的言詞,所以才會發生這個不幸的事情。昔日,耕種小米以一年為一個周期,從整至收割入倉的過程中,有以下種種主要祭儀。
準備祭:播種前夕,各家將家裡的魚類全部吃光,裝魚的器皿清洗乾淨,以免與小米的精靈相剋。
驅蟲祭:這是不定期的活動,在小米受到病蟲害侵襲時才舉行。
乞晴祭:不定期活動,如連續下雨不停時才舉行。
收割祭:收割前夕,全村居民守戒,即不吃魚類食並清潔所有裝魚容器。

傳統手工藝

具有多元族群特性的原住民藝術與文化,向來是花蓮縣境最豐富的文化資源。花蓮縣傳統原住民手工藝產業,大致上較流通重要類型,包括編織、服飾、陶藝、琉璃、木藝、石藝和金工等項目:
編織包含原住民的傳統織布、天然手染,以及利用藤、竹、草等各種纖維材質所編成的用器。
服飾方面,除了族群風格強烈的服裝設計之外,還有最具裝飾美學典型的飾品設計。
原住民的陶藝:除了陶器,還有做為飾品設計主要材料的陶珠。
有關琉璃最為單純,只有琉璃珠的單一類項,往往和陶珠結合成串珠藝術,是原住民服裝飾品設計的重要來源。
在木藝方面則有木雕和木器,又以漂流木的創意設計最具特色;石藝則有石雕與石器的類型,只是工作室數量較少;至於原住民的金工,幾乎是以傳統刀具為主。

年度祭典

捕魚祭

大致在六至八月之間,捕魚祭代表年度的終止。傳統上以毒籐毒魚,目前多改為撒網、垂釣或漁撈。為男子的活動,女性禁止參與。
對於海,阿美族又敬又畏,因此在每年五月間稻出穗時節,港口部落會舉行捕食祭,祭祀海神以祈求漁獲豐收。在先祖時代,每當農作收成之前,族人便會相邀在海邊或河濱捕魚,並舉行祭儀,祈求年年能有好收成。只是,隨著時代的改變,生活型態已不同,生態環境也遭受破壞,現今阿美族的捕魚祭在形式上已有所改變了。
居住在海邊的阿美族人會下海捕魚,沿溪居住者則在河中捕抓,不過在下水捕魚之前,必須先舉行祭拜河神的儀式,即用酒、肉和麻糬到海邊祭神,祈求神明的佑助,能夠有好的收成。捕魚活動是由年長階級指揮,各年齡階層的少年們分頭在海中或河中捕魚,約在中央以前回到集合的地點。而捕魚的過程中,若有捕獲大魚者,還可高呼歡唱,一方面炫燿自己的成果,另一方面則與族人分享收穫的喜悅。
近午之時,捕魚的少年們將捕獲的魚全部集中起來,一起下鍋烹煮。將一道佳肴排列整齊後,再依年齡階級由大至小分發共享,藉此告訴年輕的族人們,要懂得敬老尊賢,遵從長者的指道。而年長者也會將分剩的魚蝦,再分給年齡階層較低或表現優異的少年們,以表示鼓勵與嘉許。捕魚祭,不僅展現阿美族昔日生活的面貌,也讓族人在祭典活動中,一方面習得阿美族的信仰文化,一方面記取尊敬長者的美德,更體驗共同合作、團結一致的精神,是傳承阿美族文化的重要方式之一。

豐年祭

豐年祭是阿美族的過年。原始意義為感謝神露的宗教活動。
每年七月中旬至九月初。各村有自發性的豐年祭,時間由一至七天不等。是真正表現阿美族文化的祭典。
按照傳統的習俗,豐年祭在夜晚揭開序幕,第一天禁止女孩子參與,最後一天則是女孩子必須全部參加。並由女孩子的歌聲作為結束。
豐年祭有專屬的歌曲,各個年齡階級又有屬於自己的歌謠。嚴格來說,豐年祭是男子為主的活動,其間包含了對年輕男子生活禮儀、歌謠、舞蹈的訓練,而非外界認知純粹娛樂性的歌舞。
舞蹈時也有一個社會規範:依次由年齡階級高者帶頭領唱,每一階級依序圈舞,不能混亂。未到或遲到者甚至要罰錢。

馬里古拉艾

以傳統舞蹈及歌謠之展現以振興原住民固有優良文化,結合民間、部落之力量共同推動原住民文化活動,以活絡原住民民俗文化藝術活。並發揚阿美族之傳統文化並傳予阿美族下一代子孫及傳續阿美族傳統敬老精神,以保留阿美族善良風俗。

海祭

傳統阿美族與噶瑪蘭族特有的海祭,主要祈求海上作業漁獲豐收、作業平安所舉行之祭典。

歷史傳說

sapad石柱

掃叭(sapat)石柱,位於瑞穗鄉舞鶴台地,屬於新石器時代卑南文化的一支。遺址區分布約成一橢圓形,範圍南北長約六百公尺,東西寬約四百公尺,區內大石柱、陽石、陰石遍布,其中掃叭石柱高二丈四尺、寬七尺、厚三尺,關於其來源,有許多傳說,流傳最廣的,是阿美族始祖的傳說:
在太古時期,nakaw與sera這對兄妹為了躲避洪水,乘著豬槽漂流到cilangasan山頂。他們兩人結為夫妻,在此居住、耕種。但這個地方蛇很多,不適合定居,於是他們下山移居到加納納,但此處缺乏耕地,無法謀生,最後遷移到現在的奇密社定居下來。而留在加納納山上舞鶴社東方山上的石柱,就是他們當時住屋柱子的遺蹟。

月洞

地理位置
月洞乃豐濱鄉的一項特殊景觀,其海拔高約八十公尺,距海岸約八百公尺,洞穴全長約一百七十六公尺,洞內冬暖夏涼,溫度約略維持在20度左右。月洞洞內岩壁上的景觀十分的特別,有鐘乳石、石筍、石柱、及蝙蝠群等景觀。山洞內分左右兩洞穴,左方洞口較大,可深入約五十公尺,右方洞穴較短,約四十公尺,入洞須搭乘小船,在洞的盡頭,洞口斜向下方,小舟無法通過,據當地山胞表示,隱入水中的洞穴究竟多長,到目前還是個不解的謎題,因為水下還有洞穴。
月洞為一個高于海平面百公尺的天然淡水洞穴,和太平洋並無連線點,但月洞內的水位,會隨著月亮盈虧而變化,至今連國內外專家都無法解釋原因,所以又稱「月亮之井」或「月亮的水桶」。但有一說法是月洞的底部是封閉的,但在最低水位的附近,有與外界相連的孔道,所以積水會受太平洋潮水影響而升降。
傳說流傳在此地的傳說非常多且動人。例如,湖中有許多鱸鰻,從右方洞穴有一個比人還大的轤鰻化石,便可以知道這是一個野生鰻的樂園,而至目前為止曾發現最大隻的竟重達十餘公斤,並具有攻擊人類的能力,因此尚無人敢潛入水中探險,所以有所謂的千年鰻傳說,一條是年老的白鰻跟人一樣大,大概三個月出來一次,另一條是年紀比較輕的黑鰻,幾乎每天都會出來。
阿美族2阿美族2
另外,遇到久旱不雨時,阿美民族族人就會到月洞去提水,併到月洞旁舉行祈雨儀式,據說隔天就會下雨。相傳月洞是以前一個原住民婦人發現的,因為罹患了不知名的皮膚病所以被村裡的人趕了出去,有一天因為看到月光反射,發現了這個月洞,於是她走進洞裡,用裡頭清澈的水洗過身體後,皮膚病竟然不藥而愈,後來她回到了村里告訴族人這么一個特別的地方,長老就把這裡封為聖地,男人不能進入,每當久旱之時,村裡面的婦人就必須到這裡淨身,並帶著月洞的泉水到外頭祈雨,沒過多久老天就下雨了。

異族

很早以前,在Balik山上(現美侖山),有一群身材高大、眼如貓眼、身體多毛的異族,他們自稱「alikakay」(阿里卡該)。他們擅長法術與偽裝,經常出沒於部落中作亂。曾有一個很愛惡作劇的alikakay,經常一腳踏入民宅,破壞屋頂,或是將手深入屋內,要人幫他點菸。一次,他又故計重施,將手深入屋內要求點菸,裡面的族人早有預備,用粗麻藤繩將他的手綁住,十幾個青年同時拉,這個alikakay的手因此被扯斷,落荒而逃。還有alikakay偽裝成婦女的丈夫,欺凌婦女等。
當時的部落里也常發生一些離奇失蹤、死亡的事件。某日,一位婦女帶著她的兩個女兒在田裡工作,由大的姊姊背著剛出生的小女兒在一旁玩耍。一個alikakay看到了,就變身為母親的樣子,假裝要哺乳,從少女背後接過嬰兒,藉機吃掉嬰兒的內臟。之後,再假借嬰兒熟睡,把她放回少女背上。沒多久,嬰兒的母親正準備要哺乳,才赫然發現小女兒已經死了。
這樣的事件層出不窮,鬧得阿美族人無法寧靜的生活,且當時族人恐慌四起,不知所措,於是族人決定討伐alikakay,於是召集了部落里最優秀的青年前往攻打。但不僅沒辦法傷害alikakay,還將他們擊退到部落外。
這天,正當頭目在苦惱著該如何進攻的方法時,來到了海邊的石頭上,不知不覺的就睡著了,睡夢中出現了海神對他說:「alikakay不同於人類,她們最怕的是hinalidih(芒草)!」說完便消失,頭目驚醒,急忙回到部落向族人說明了夢中海神的指示,於是全族人就展開了採集、與製作Porong(芒草結)的工作。
隔日,正當族人帶著準備好的Porong進行攻擊時,alikakay的領袖突然請求族人說:「千萬不要使用Porong,我們願意投降!」善良的族人見此情景,也就收起了Porong,並告訴阿里卡該,遠離阿美族人。阿里卡該為了答謝阿美族人不殺之恩,離開前告訴了頭目:「每年的這個時候,只要你們在河邊或海邊用檳榔、酒、tulun祭拜我們,你們將大獲魚蝦!」
說完便向東涉海而去,據說海水僅達其腳踝。從此以後,阿美族人變過著寧靜快樂的生活。
這一個阿美族人抵抗異族alikakay的傳說,正是兩個重要的祭儀活動——「捕魚祭」與「豐年祭」的由來。

吃蛇的人

很久很久以前,在現今薄薄社、豆蘭社附近,居住著pakito與silaway兩族。Silaway的風俗習慣跟阿美族人差不多,但pakito則喜歡吃人肉、蛇、蜥蜴等類,而且本性非常殘忍。
那時有一個阿美族的青年名叫aracay,他非常愛慕pakito族的一位美女,於是便入贅到那女孩家。他的岳父經常從外頭帶回人肉、蛇肉或蜥蜴等,家裡的人都非常喜愛這樣的食物。aracay夫婦也總是能分得一tipid(長形木頭做成的盤子,夫妻共用),家人都吃得津津有味,只有aracay一人不敢食用,在眾人力勸之下, aracay怕違逆大家美意,於是假裝享用,暗中偷偷把肉偷偷丟棄在地上。
一天,aracay和岳父去狩獵,岳父看到大蛇非常高興,便叫aracay抓住大蛇,但aracay猶豫不前,因而讓大蛇給溜走了。岳父相當不悅,但仍然繼續前往深山狩獵,最後仍捕獲一條大蛇。當晚,大家又一起享用蛇肉。這時,岳父說:「這樣美味的佳肴,應該要和aracay的家人一起分享。」於是便叫女兒和女婿一同將蛇肉送去aracay家。aracay非常疼愛妻子,深怕自己的父母看到這樣的東西,不但不喜歡,還有可能會要他解除婚約,造成夫妻分離。於是,在回家的路上,涉渡河水時,aracay故意在河裡跌倒,讓蛇肉被河水沖走。類似的事情,又發生了一兩次之後,一天夜裡,aracay聽到岳父母的對話,岳父說:「aracay三番兩次這樣做,分明是不把我們當成自家人,寧可把他殺來吃掉。」aracay聽了害怕得全身打顫,勉強支撐到天亮,便以回家拿東西為由,趕忙跑回家,把這些恐怖的見聞告訴家人,並且交代,如到某天他沒有回來,就是遇害了,請家人要前去找他,並且呼叫他的名字。說完,就神色凝重的回去了。
阿美族的習俗阿美族的習俗
等到約定的日子,aracay果然沒有回來。於是aracay的家人便前往pakito族人家,假裝有事找aracay,但其岳父卻說他一早就出去狩獵了。aracay的父親依照 aracay的交代,大聲呼喊aracay的名字,這時隱約聽到類似人呻吟的聲音傳來。岳父卻說那是豬只的叫聲。Aracay的父親不信,便又再叫喚他的名字,每叫一次會聽到類似的聲音傳來,他們循聲找去,發現聲音來自一個大木桶。aracay的家人合力打開木桶,赫然發現aracay正被鹽巴醃漬著,家人趕緊將他救出來,但他的眼睛已經瞎了。Aracay的家人正想pakito族理論時,他們早就溜之大吉,不見人影了。

馬蘭人

從前,馬蘭部落有個叫lubah的阿美族青年,他非常的貧窮,族人們也都不太看得起他。他自己一個人製作魚網,在海邊捕魚度日子。有一天lubah捕到一條非常漂亮的魚,全身閃著金黃色的光輝,還散發著特殊的香氣,非常奇特。這個訊息不久就在傳開,大家爭相到lubah家裡,去看這條奇特的魚。
不久,清朝皇帝也聽說了這件事,他要lubah把這條稀奇美麗的魚獻給他。但是lubah實在捨不得,於是以獻出銀子作為交換。
皇帝答應了lubah的條件,lubah回到馬蘭部落剪紙做一萬兩銀子,送給了皇帝。Lubah因為捕得這條珍貴的魚而遭來麻煩,他心裡十分的鬱悶,想想乾脆把魚放回了大海。
lubah的日子又回覆以往的平靜。這天,lubah出海捕魚,沒有捕到魚,反而捉到一隻雞。他高興的把它帶回家養。這天,lubah的母親一早起來正要做早餐,卻發現早餐已經做好了,卻不知道是誰做的,她決定要調查清楚。隔天清晨,母親看到籠子裡的雞脫下羽毛,從籠子裡走出來化做女人到廚房做起早餐,做完又恢復到雞的模樣回到雞籠里。
阿美族3阿美族3
天亮了,母親走到雞籠把雞從籠子內放了出來,感謝她做的一切,沒想到雞竟變成一位很美麗的女孩。這個訊息,很快的又傳到皇帝耳里。
皇帝立即下旨要lubah獻出雞化身的美女給皇帝。Lubah不肯,他於是便藉演出連環劇的方法,用火藥將皇帝炸死。從此,lubah當了皇帝,雞化做的美人做了皇后。

名人

運動類

陳鏞基-旅美棒球內野手,效力於西雅圖水手2A。
陳致遠-棒球外野手,效力於台灣職棒兄弟象隊
古金水-知名運動員。
郭源治-前旅日投手。
黃忠義-棒球內野手,效力於台灣職棒興農牛隊,兼任總教練。
林英傑-旅日投手,效力於東北樂天金鷹隊
林智勝-棒球內野手,效力於La new熊隊。
曹錦輝-旅美投手,效力於洛杉磯道奇隊。
陽森-棒球內野手,效力於台灣職棒統一獅隊。
楊傳廣-前知名運動員,十項全能好手,1960年羅馬奧運男子十項全能銀牌得主(馬蘭阿美族)。
陽建福-棒球投手,效力於台灣職棒興農牛隊。
鄭志龍-前知名籃球員,曾任“立法委員”。
增菘瑋-旅美投手,效力於克里夫蘭印地安人隊。
張泰山-棒球內野手,效力於台灣職棒興農牛隊。
林彥峰-旅美投手,效力於費城人隊。
林志傑-籃球運動員,效力於CBA聯賽浙江廣廈猛獅隊,首位效力CBA的SBL球星。

藝術類

林玉英-80年代代表歌星、以一首【點燃一根煙】紅遍中國大街小巷、已經達到有錄音機的地方就有【點燃一個煙】
呂建忠-知名男歌手(Tank)。
施孝榮-知名男歌手。
張震岳-知名男歌手
盧靜子-知名女歌手。
徐若瑄-知名旅日女藝人(外婆為泰雅族)。
羅志祥-知名藝人,歌手,主持人,演員等職,有“亞洲舞王”之稱,母親是阿美族。
周渝民-知名演藝人員,F4成員之一。
宋少卿-知名藝人(港口阿美族)。
郭英男-知名傳統阿美歌謠國寶演唱家(Difang,馬蘭阿美族)。
李泰祥-知名作曲家(馬蘭阿美族)。
蕭敬騰-擁有極具爆發力嗓音的新人王(2007星光大道踢館一夜成名,擁有一半阿美族血統)。
宗華-代表台灣地區獲得世界DJ大賽排名第六的驕人成績,目前任新生代組合“大嘴巴”隊長。擁有一半阿美族血統。
Y美-翼勢力成員之一。
李銓-前超克七團員 ,來自綜藝節目《模範棒棒堂
盧學叡-知名藝人。
范逸臣-男歌手、演員,現與吉他手黃冠龍(阿龍Alex)組成二人組的樂隊,名叫“Craze”(「酷愛」樂團),
黃麗玲來自台東阿美族的女歌手,2006年開春第一女聲天生歌姬。
阿蜜絲女孩《中國好聲音》的選手

其他類

李來旺-知名教育家(目前亦歸類為撒奇萊雅族)。
高巍和-台東東河人第一個原住民飛行員將軍,空軍總部人事署少將副署長退役後當選“立法委員”惜未連任車禍謝世。

相關研究書目

1.黃雅鴻,2003,他者之鄉:從空間霸權論述談 Karowa 原住民的流離與主體性運動。國立東華大學族群關係與文化研究所碩士論文
2.賴秀智,1996,台北縣阿美族學童的族群態度、族群文化常識與自我概念之相關研究。台北市立師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3.李景崇,1998,阿美族歷史。台北:師大書苑。
4.李亦園,1962,馬太安阿美族的物質文化。台北: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
臨時台灣舊慣調查會原著,2000,番族慣習調查報告書,第二卷:阿美族卑南族,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編譯;黃智慧主編。台北: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
5.明立國,2002,阿美族。台北縣永和市:稻田。
6.阮昌銳,1969,大港口的阿美族。台北: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
7.吳雪月計畫主持,1997,阿美族的生活智慧:南勢阿美七腳川社。台北:順益台灣原住民博物館
8.周穎君,2002,阿美族傳統家屋之研究。東海大學建築研究所碩士論文。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