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拉伯對外征服戰爭

阿拉伯對外征服戰爭

阿拉伯人對外征服戰爭是公元7—8世紀,穆斯林的統一國家——阿拉伯帝國形成後,以“傳播伊斯蘭”為口號,攻入西亞北非和西南歐大片領土的軍事行動。公元7世紀的阿拉伯半島,在鷹旗旗幟下,沙漠中的阿拉伯遊牧民族開始征服世界的行動。

簡介,對中國的戰爭,怛羅斯之戰,于闐聖戰,

簡介

7世紀30年代,阿拉伯人的勢力擴展到中亞。他們在征服波斯、占領莫夫後,於651年到達阿姆河流域。705年起,阿拉伯的呼羅珊總督庫泰拔對中亞作最後進攻,整整用了十年(705-715年)的時間,征服了河中地區。當時中亞政治分裂,統治者內訌。庫泰拔利用當地統治者的內部矛盾,實行各個擊破。花剌子模的軍隊就曾參加712年對撒馬爾罕的圍攻。各地的封建主又力圖與阿拉伯人妥協。當阿拉伯軍隊進兵花剌子模時,當地的統治者就與庫泰拔聯合鎮壓農民的反抗。這樣,到715年,阿拉伯人最後征服中亞的大部分地區。
阿拉伯帝國原規定接受伊斯蘭教的農民免除人頭稅,但當許多粟特人農民成為穆斯林之後,阿拉伯統治者又以武力迫使他們納稅。728年,粟特人舉行大規模起義,整個費爾千納地區都掀起反抗鬥爭。許多封建主乘機混入起義隊伍,很多遊牧的突厥人部落也與粟特人聯合。但起義者很難抵抗阿拉伯人的優勢兵力,栗特人和突厥人的聯軍在堅持十年之後,於737年失敗。力圖保持自己財產和特權的大封建主,又與阿拉伯貴族勾結,接受伊斯蘭教
747年在呼羅珊爆發的阿布·穆斯里姆起義,有許多中亞農民和手工業者參加。阿拔斯利用了這次起義推翻倭馬亞王朝,自立為哈里發。新的王朝在中亞依舊實行高壓的外族統治,迫害曾被利用的起義者,殺死其領袖穆斯里姆。不久,中亞塔什乾國王為唐將高仙芝所俘,共子與阿拉伯人聯合,欲入侵安西。751年,唐朝進兵怛邏斯河附近,被阿拉伯軍擊敗。以後唐因安史之亂,無力遠顧,退出中亞。於是阿拉伯人在中亞的統治勢力更其擴大和加強了。
776-783年,在阿姆河錫爾河之間的河中地區發生了粟特農民起義,反抗阿拔斯王朝的統治者和本地的大封建主。起義的領袖是哈希姆·伊本·哈金,他參加過阿布·穆斯里姆起義,並被監禁了十五年。從監獄逃出後,他立即到河中地區組織鬥爭,宣稱自己是神的化身,凡人不能忍受他臉上的光芒,因此經常用綠布蒙面,時稱“蒙面者”。起義民眾奪取本地封建主和阿拉伯貴族的土地,自行分配,並且占領許多城市和堡寨,逼近撒馬爾罕城下。山區遊牧的突厥部落支持起義農民,封建主及其武裝則支持阿拉伯貴族。經過長期頑強的鬥爭,這次農民起義也失敗了。
806-810年,中亞各族又發生一次反抗阿拉伯人統治的鬥爭。他們攻占撒馬爾罕,殺死總督,然後席捲從花剌子模直到帕米爾高原的廣大地區;突厥人和其他遊牧民族也參加進來。哈里發馬蒙派兵鎮壓,同時以特權和土地為釣餌,收買動搖變節分子。反抗阿拉伯人的力量漸趨分化瓦解,最後遭到失敗。
9世紀後期,阿拉伯帝國日趨分裂。波斯人薩曼王朝(874-999年)推翻阿拉伯人在中亞的統治,占領布哈拉,統一河中地區。伊斯邁爾統治時期(892-907年),薩曼王朝的版圖北達鹹海,南至印度河上游,東至阿姆河錫爾河上游,西迄裏海,成為中亞最強大的國家。10世紀時,薩曼王朝的經濟和文化都很發達。統治者依靠突厥部落的軍隊,建立集權專制。軍隊由傭兵和奴隸混合編成,受突厥人軍官指揮。突厥人軍官獲得很多領地,形成一個特殊的封建主階層。首都布哈拉和撒馬爾罕、莫夫等,不但是經濟和文化的中心,而且和東西各國都有很活躍的貿易關係。
10世紀末,薩曼王朝走向衰落。它受到各突厥部落和伽色尼王朝馬赫穆德聯合攻擊,終於滅亡。

對中國的戰爭

怛羅斯之戰

公元654年,阿拉伯伊斯蘭聖戰大軍開始了對中國的入侵。在半個多世紀內,相繼征服了我國唐朝所轄的中亞諸國及這一地區的許多重要城鎮。
公元709年,阿拉伯帝國伊拉克總督哈賈智給其親信卡希姆與庫泰拔下令:伊斯蘭教東征的最後目的地將是中國,二人中誰先征服大唐帝國,誰就是未來的中國總督。在這個強烈誘惑的鼓舞下,任阿拉伯駐呼羅珊總督的庫泰拔,直接向東用兵,要與唐安西大都護的主力部隊決一高下。公元715年,唐安西都護府1萬大軍拔賀那(今烏茲別克斯坦費爾乾納)城下給前來進犯的阿拉伯伊斯蘭教東征軍以迎頭痛擊,取得巨大勝利。可惜由於唐玄宗對阿拉伯人攻打中亞的問題上採取了綏靖態度,致使這次戰果未能進一步擴大。就在當年,庫泰拔的一支部隊乘虛攻占了疏勒都督府(今喀什噶爾),在今日新疆的土地上第一次樹起了伊斯蘭教的大旗。很快,擁重兵在外的庫泰拔因不服新登位的阿拉伯哈里發蘇萊曼而舉兵謀反,結果失敗被殺。不久,又在崛起於西域的吐蕃大軍的攻擊下,阿拉伯軍隊被迫西撤。
公元751年,阿拉伯大軍捲土重來。唐帝國為了保護四鎮及安定安西地區,安西節度使高仙芝率領漢兵兩萬、藩兵一萬,長途奔襲七百餘里,翻越帕米爾高原海拔 7224公尺的穆斯塔格山主動出擊阿拉伯人。兩軍在恆邏斯城相遇。阿拉伯方面的主將是阿拉伯的呼羅珊總督阿布。兵力為呼羅珊本部宗教戰士四萬人,加上被阿拉伯人控制的阿姆河錫爾河流域的屬國的兵力數萬,總兵力當在十萬至十二萬之間。
唐軍騎兵一般使用馬槊,在近身肉搏時候則是用橫刀,也就是現在所稱的“唐樣大刀”。橫刀的鍛造技術在當時世界上是極為先進的,鍛造出來的刀鋒銳無比,而且步騎兩用,製造橫刀的技術後來被日本學去,成就了日本刀後世的聲名。唐軍步兵均用陌刀,威力極大,列陣而出則“如牆而進”,肉搏時候威力不減,史載李嗣業用陌刀肉搏“當嗣業刀者,人馬俱碎”。唐軍的鎧甲拋棄了魏晉的具裝鎧,演變為以明光鎧為代表的唐十三鎧,重量更加輕,但是防禦力卻大大的提升。唐朝軍隊在武器上最大的優勢是擁有成熟的弩,唐軍一般使用四種弩,伏遠弩射程三百步(450米),擘張弩射程二百三十步(345米),角弓弩射程二百步(300 米),單弓弩射程百六十步(240米)在不同範圍均可以形成威脅。阿拉伯軍隊在這方面顯然遜色不少。
馬匹方面阿拉伯人占了絕對的優勢,阿拉伯馬是世界上最好的馬種,這是唐軍所不能相比的。
靠著步兵的強弓硬弩,高仙芝曾經占有很大的優勢,中國騎兵一度完全壓制了阿拉伯騎兵,但是由於阿拉伯聯軍數量極多,高仙芝無法取得最後的勝利。戰鬥進行到第五天,形勢突變,中國軍隊戰鬥到傍晚之後,葛邏祿藩兵突然叛變,他們從背後包圍了中國步兵並且斷絕了他們與騎兵的聯繫。而阿拉伯聯軍乘中國軍隊由於葛邏祿僱傭兵突然叛變而暫時混亂的機會,出動重騎兵突擊中國軍隊的中心,於是高仙芝終於潰敗,兩萬人的安西精銳部隊,只剩下數千人逃出生天。在收攏殘兵之後驍勇的高仙芝並不甘心,依然想進行一次反擊,但是在副將李嗣業的勸說之下終於放棄。段秀實和李嗣業保著高仙芝撤離了戰場。由於對中國軍隊在怛羅斯戰役中表現的驚人的戰鬥力印象深刻,阿拉伯人並沒有乘勝追擊。
怛羅斯一役對整個唐帝國的影響卻並沒有像某些人所說的那么明顯,雖然此役導致蔥嶺以外諸國相續叛唐,依附阿拉伯帝國阿拔斯王朝,但整個唐帝國並未受到太大影響。

于闐聖戰

公元915年的一個深夜,信仰伊斯蘭教的維吾爾人索圖克帶領自己的穆斯林親軍,在喀什噶爾的皇宮內進行了一場流血的宮廷政變,殺死了他的叔叔,不信伊斯蘭教的大汗奧古勒恰克,一舉奪回了喀拉汗王朝大汗之位。這是新疆歷史上第一個信仰伊斯蘭教的地方政權首領。他死後被安葬在阿圖什蘇丹索圖克麻扎(陵墓)至今還被新疆穆斯林們視為宗教聖地。
從此,喀拉汗國靠武力開始對本境和鄰近地區推行伊斯蘭化。
當時的于闐國(都城和田縣境)國王李聖天,有漢族血統維吾爾人(稱有維吾爾血統漢族人似乎更合適),祖上曾娶唐宗室女,所以其一直自稱宗屬,稱中原為舅家,于闐國以佛教為國教。作為一個在漢文化下孕育並成長起來的西域人,李聖天忠誠的奉大宋政府為中央政府,穿漢服,行漢制,遭到了伊斯蘭教的仇視,喀拉汗的幾次大規模進攻,都遭到了他有力的抵抗,在實力對比懸殊的情況下,依靠對佛教信仰的忠誠和敦煌歸義軍的支援,他勇敢的率領西域各族人民抗擊喀拉汗王朝的伊斯蘭聖戰。
李聖天曾派人告訴當時的阿拉伯呼羅珊總督說:“你們敢加害於我們的任何一人,我就要聚殲所有穆斯林團體”
公元917年,于闐國不堪穆斯林的屠殺,大軍直逼喀什噶爾城下報復。在喀什噶爾南70餘公里的英吉沙一線,雙方血戰7天7夜,于闐軍獲勝。此後,這兩大政權之間的戰爭消沉了好些年。
公元955年,索圖克的長子巴伊塔什繼位。靠武力繼續推行伊斯蘭化,伊斯蘭教被正式定為國教。以喀什噶爾為中心的喀拉汗王朝,就是從公元960年開始,為國際伊斯蘭教界所正式承認。喀拉汗就成為我國新疆歷史上第一個伊斯蘭地方政權。
喀拉汗對本境和鄰近地區的異教徒不斷採取野蠻的軍事進攻。從公元963年開始,于闐政權就開始發動了針對喀拉汗的軍事報復,雙方相持不下。969年7月間,于闐又發大兵入侵喀拉汗,曾一度攻占喀什噶爾。971年 (宋太祖開寶四年),于闐國王李聖天派遣一名叫吉祥的僧侶,將戰利品——一頭大象獻給了宋太祖。這事在《宋史》里有專門記載。
公元998年,于闐大軍於再度兵臨喀什噶爾。他們以自己強大的軍隊為後盾,同時策反了喀什噶爾一帶潛伏的勢力裡應外合發起了大規模的武裝暴動,又一次占領了喀拉汗的首都。喀拉汗國王阿里· 阿爾斯蘭在中亞撒馬爾罕聞報後,立即火速率軍東救。喀什噶爾城下一戰,于闐軍被迫撤退,困守喀什噶爾城之南的艾斯克薩城堡,經過長達5個月的攻守戰,于闐 軍隊突圍殺回于闐
公元998年,于闐政權發動了對喀拉汗攻勢最兇猛的一次攻擊。當阿里·阿爾斯蘭得知于闐軍再次興兵而來,他揮師南下,兩軍再次對壘於英吉沙。第一回合,阿里的四叔海珊戰死沙場。第二戰,阿里的二叔哈桑又重傷斃命。第三次猛攻,喀拉汗的這位最高統帥與自己的姐姐艾麗努爾同時被斬,他的屍體被于闐軍隊拋棄,而頭顱被帶到喀什噶爾懸掛於艾斯克薩城堡牆頭。伊斯蘭士兵全軍覆沒。
(阿里.阿爾斯蘭的死,為喀什噶爾留下了三處聖戰遺蹟,今天,依然是喀什噶爾穆斯林每逢年節必去朝拜的聖地。
第一處,即艾斯克薩城遺址。在今喀什市郊東南部的艾斯克薩村
第二處古蹟是奧達木麻扎。位於今喀什市東南約50公里處的疏勒縣英吉沙縣交界處的阿拉甫流沙地帶;是公元991年與998年于闐與喀拉汗兩次血戰的殺場。作為伊斯蘭教在新疆初期傳播的聖戰紀念地,引得當地與外地穆斯林世代爭相朝拜。奧達木麻扎朝拜活動的主要內容,是禱告真主讓當年戰死於此地的阿里阿爾斯蘭頭首重合,並祈求當年的聖戰英靈們為自己消災求福。
第三處遺蹟,便是阿爾斯蘭墓。
該墓坐落在市區東南部吐曼河東岸的高埠之上)
公元998年的英吉沙大戰,幾乎使喀拉汗王朝毀於一旦。阿爾斯蘭堂侄卡德爾在公元999年,派出使節,向中亞伊斯蘭世界求援。由布哈拉的4位著名伊瑪目(伊斯蘭教首領)率領的穆斯林東征軍,以及從巴格達伽色尼(今阿富汗斯坦加茲尼)、花刺子模(在中亞烏茲別克斯坦)等地招募的士兵紛紛加入了進軍喀什噶爾征討中國異教徒的行列。這支號稱14萬的伊斯蘭星月軍。翻越帕米爾高原殺逼喀什噶爾城下,氣焰十分囂張。于闐兩萬漢人及各族軍隊主動放棄喀什噶爾向南撤退,誘敵深入。卡德爾以為有機可乘,窮追不捨。結果在李聖天神出鬼沒的數次出擊後,接連損失了來自巴格達的將軍賈拉爾丁與花刺子模的將軍卡希姆,但他們依然冒險前進。
公元1000年11月11日,戰線轉移到今策勒縣南部山地的波斯坦鄉(殉教者嶺,時至今天新疆還保留著此戰場遺址,每年都有數千新疆伊斯蘭教教徒前來拜祭)。伊斯蘭星月軍進入了于闐軍隊伏擊圈,喀拉汗大軍在軍情不明的情況下竟然還全體做起了禮拜。于闐軍隊當然毫不猶豫如猛虎撲食般衝下山來,打得喀拉汗軍一敗塗地。阿拉伯人嘆息說“聖戰者象雪崩一樣被殺死”。這一場鏖戰,伊斯蘭星月軍全軍覆沒,來自布哈拉的4位伊瑪目全部犧牲,至今在波斯坦鄉還能看到“四伊瑪目麻扎 ”。卡德爾敗北而歸。這一年多的聖戰,使喀什噶爾到于闐的千里大道兩旁,留下了一座又一座穆斯林的聖戰之墓,到今天仍歷歷在目。
公元1006年,經過相當的休整恢復,卡德爾再發大兵進攻于闐政權。在一場殊死的決戰之後,于闐王戰敗身亡。隨著于闐地區的被征服,整個塔里木盆地西南緣的佛教勢力開始宣告消亡,並逐漸伊斯蘭化。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