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嚕姓

阿嚕阿嚕,讀音作ā lū(ㄚ ㄌㄨ),滿語為Aru Hala 一.姓氏淵源: 單一淵源:源於蒙古族,出自元末明初蒙古韃靼部首領孛兒只斤 元朝滅亡之後,北退的元朝殘餘組成北元政權,其後一直在可汗孛兒只斤·脫古思鐵木兒的帶領下與初建的明朝對抗。明太祖朱元璋下令被明軍大將藍玉率兵二十萬北上出擊,將北元主力擊潰後,孛兒只斤·脫古思鐵木兒逃到喀喇和林(今蒙古國中部),在土拉河畔(今蒙古國肯特山特熱勒基國家公園)被長子孛兒只斤·也速迭兒殺害。由於孛兒只斤·脫古思鐵木兒的部下都不服,於是蒙古諸部相繼離散

基本介紹

  • 中文名:阿嚕姓
  • 讀音:ā lū(ㄚ ㄌㄨ)
  • 滿語:Aru Hala
  • 姓氏淵源:蒙古族
摘要,背景,起端,發展,經過,經過變化,結果,後續,郡望,

摘要

孛兒只斤·也速迭兒篡位之後,蒙古諸部彼此之間中自相殺戮不斷。傳到孛兒只斤·坤鐵的時候,更是被大臣、蒙古韃靼部首領鬼力赤篡位,去除北元國號,別稱韃靼可汗。當時,蒙古民眾們都認為鬼力赤不是黃金家族後裔,大多不願從命。在這種情況下,元太祖成吉思汗弟弟孛兒只斤·溯只的裔孫孛兒只斤·阿嚕台時任知院,在明永樂六年(公元1408年)乘機殺死了鬼力赤,控制了韃靼部,之後迎立孛兒只斤·坤鐵的弟弟孛兒只斤·本亞失里為大汗,自己則做太師,號召四方,北元政權參與勢力又漸漸開始強盛起來。

背景

在韃靼部的西邊有箇舊瓦剌部落,是元朝舊臣猛可鐵的後裔,與韃靼部一直不和,酋長叫做瑪哈木。明燕王朱棣起兵北平的時候,為了防止瑪哈木偷襲,曾和他有過來往。後來燕王朱棣入京稱帝為明成祖後,封瑪哈木為順寧王。瑪哈木仗著順寧王之望,常與韃靼部為難。孛兒只斤·阿嚕台曾率部去攻打瓦剌部,反被打敗。

起端

明成祖聽說他們互相仇殺,就想乘此機會收服韃靼部。明永樂六年,明成祖派淇國公邱福為征虜大將軍,與王聰、火真、王忠、李遠等人一起統兵十萬,北征韃靼。後又約瓦剌部出兵夾攻。瓦剌部的酋長瑪哈木沒等邱福前來,就已經攻破了韃靼部的都城。孛兒只斤·本雅失里與孛兒只斤·阿嚕台只好遷逃至臚朐河流域。

發展

待邱福帶兵趕到時,聽說韃靼部已經敗北,就想乘勝追擊,將其一舉殲滅。於是僅帶了數千精兵即刻去追。不料孛兒只斤·阿嚕台指揮蒙古兵將他們誘到密林深處,之後伏兵擁出,把邱福等人圍在中間,密密匝匝地圍了好幾圈。邱福、火真、王忠等人沖不出去,先後戰死。李遠、王聰帶著五百騎突圍而逃,被敵兵追上,最終也身亡了。
明成祖聽說後,追奪邱福的封爵,並下令來年春天親征。到明永樂八年(公元1410年),明成祖命戶部尚書夏元吉輔佐皇長孫瞻基留守北京,接運軍餉。自己則親自帶著王友、柳升、何福、鄭亨、陳懋、劉才、劉榮等人麾兵五十萬出塞。孛兒只斤·本雅失里聽說明成祖親征,就想和孛兒只斤·阿嚕台帶兵西逃,而孛兒只斤·阿嚕台不肯答應。

經過

明成祖率大軍開進臚朐河谷蒼山峽,前鋒抓到了幾名韃靼兵。明成祖料定孛兒只斤·阿嚕台沒有走遠,於是下令渡河急進。孛兒只斤·本雅失里不敢接戰,向北逃到斡難河。明成祖帶兵直追,一直趕到斡難河畔追上了本雅失里,驅殺過去,大敗敵兵。孛兒只斤·本雅失里丟下物資、牲畜,只帶著七名騎兵西逃,孛兒只斤·阿嚕台則向東逃。
明成祖在擊敗孛兒只斤·本雅失里後,遂轉鋒揮師攻擊孛兒只斤·阿嚕台,雙方交戰於飛雲壑和靜虜鎮(今大興安嶺哈拉哈河南岸)。明軍渡過飛雲壑,找到孛兒只斤·阿嚕台的駐紮之處,明成祖派人帶著敕書前去招降。孛兒只斤·阿嚕台假裝答應下來,暗地裡卻帶著精銳部隊跟在使者後面。明成祖登高遠望,看見數里以外,塵土飛揚,像是有千軍萬馬急奔而來,不禁說道:“阿嚕台既然願意投降,為什麼要帶重兵前來?莫非是來偷襲?”於是下令諸將嚴陣以待。

經過變化

孛兒只斤·阿嚕台到了陣前,果然麾兵殺來。不料明成祖一聲令下,萬箭齊發,射中孛兒只斤·阿嚕台的馬頭。孛兒只斤·阿嚕台翻落在馬下,幸好被部兵扶起,換了匹馬逃走了。明軍一路追殺過去,蒙古兵大敗。明成祖認為天氣太熱,於是收軍回營。休養了一天,下令班師。
孛兒只斤·阿嚕台聽說明軍退走了,又偷偷尾隨準備襲擊。明成祖正防著他這一招,沿途設伏,假裝讓幾個人帶著滿滿的物資在隊伍後面跟著。孛兒只斤·阿嚕台的部下貪財,撲上去爭奪,結果被明軍伏兵四面圍攻,韃靼部徹底潰敗。

結果

剩餘的韃靼部零星餘部,在戰敗後陸續北遷至黑龍江嫩江以西地區,部分族人後以孛兒只斤·阿嚕台的名字為部落名稱,稱阿嚕部,以部為氏,在明朝時期形成阿嚕氏。後有世居於松嫩平原地區的黑龍江女真族、達斡爾族等其他民族引為姓氏者,滿語為Aru Hala,在清朝初期稱為諾尼木倫(索倫)。

後續

清朝中葉以後,蒙古族、滿族、達斡爾族阿嚕氏,多冠漢姓為鄂氏、郭氏、魯氏等。

郡望

諾尼木倫:即今黑龍江省嫩江市,以嫩江得名。嫩江,古稱“難水”、“那河”、“腦溫江”。清朝初期稱“諾尼木倫”(蒙語,“諾尼”為“碧綠”之意,“木倫”為“江”),清朝中期稱“嫩江”。嫩江,在漢朝時期屬挹婁國的屬地。晉朝時期屬扶餘地。北魏王朝時期歸屬勿吉黑水都。隋朝時期為室韋地。唐朝時期屬黑水部都督府管轄,後入渤海國領域。遼國時期屬東京道,金國時期屬上京蒲峪路,元朝時期屬遼陽行省開元路,明朝時期屬奴爾乾都司,清朝時期為黑龍江將軍轄地。清朝初期,嫩江為“達斡爾、索倫、鄂倫春戈獵之地”。 清康熙二十四年(公元1685年),滿清政府以墨爾根地方緊要,決定築城設兵駐守,同年於此地設北路驛站第六站,史稱“墨爾根站”。 清康熙二十九年(公元1690年),黑龍江將軍衙門由黑龍江(璦琿)城移駐墨爾根城。清康熙三十三年(公元1694年),自黑龍江城移來副都統一員,與將軍同駐墨爾根城。清康熙三十七年(公元1698年),副都統移駐齊齊哈爾城。翌年,黑龍江將軍衙門亦移駐齊齊哈爾城,墨爾根城留城守尉駐守。清康熙四十九年(公元1710年),墨爾根城復又設定副都統衙門,隸屬黑龍江將軍管轄。清光緒三十三年(公元1907年),裁將軍改設行省,隸屬黑龍江行省管轄。清光緒三十四年(公元1908年)農曆7月9日,清廷照準,裁撤墨爾根副都統,同時設定嫩江府,駐墨爾根城。清宣統元年(公元1909年)農曆6月17日,委任周玉柄為知府,同年農曆8月10日,知府在省城啟用關防,農曆9月12日到墨爾根城接收原副都統衙門“改編知府”,嫩江府隸屬黑龍江行省。民國二年(公元1913年)1月23日,黑龍江省都督府令,將嫩江府改為嫩江縣,縣署駐墨爾根城,隸屬黑龍江省。民國三年(公元1914年)6月,改隸龍江道。民國十八年(公元1929年)2月,復由省直轄。東北淪陷後,隸屬黑龍江省。民國二十三年(公元1934年),將嫩江以西的行政區域劃歸巴彥旗,同年12月改隸龍江省管轄。民國二十八年(公元1939年)6月,改隸新設之北安省。民國三十二年(公元1943年)10月,劃歸黑河省管轄。民國三十四年(公元1945年)“九三”抗日戰爭勝利後,劃歸嫩江省管轄。民國三十六年(公元1947年)2~9月,曾隸於黑龍江嫩江聯合省第二專區。1949年5月,黑龍江、嫩江兩省合併後,隸屬黑龍江省管轄。1954年8月,劃歸新設之嫩江專區。1959年,將愛輝縣的霍龍門鄉劃歸嫩江縣管轄。1960年5月至1961年10月,嫩江專區一度撤銷時,曾劃歸齊齊哈爾市領導。1970年4月1日,改由黑河地區管轄。1992年,嫩江縣位於黑龍江省西北部,嫩江上游東岸,小興安嶺與松嫩平原過度地帶,北抵呼瑪縣,東與黑河市、孫吳縣及德都縣接壤,南與訥河市毗連,西與內蒙古自治區莫力達瓦達斡爾族自治旗、鄂倫春自治旗以江為界。至1999年,嫩江縣轄嫩江鎮、雙山鎮、伊拉哈鎮、海江鎮、多寶山鎮、前進鎮、長福鄉、白雲鄉、科洛鄉、麥海鄉、塔溪鄉、座虎灘鄉、霍龍門鄉、門魯河鄉、臥都河鄉、聯興鄉、墨爾根鄉、臨江鄉、新勝鄉。2005年,嫩江縣轄八個鎮、五個鄉。2006年4月5日,黑龍江省民政廳(黑民辦函[2006]24號)批准:嫩江縣撤銷種畜場設立長江鄉,鄉人民政府駐長江村。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