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東(詞語概念)

關東(詞語概念)

本詞條是多義詞,共6個義項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關東,guān dōng,ㄍㄨㄢ ㄉㄨㄙ,指函谷關、潼關 以東地區。語出《史記·萬石張叔列傳》:“元封 四年中,關東流民二百萬口,無名數者四十萬。”

基本介紹

  • 中文名:關東
  • 外文名:northeast China
  • 拼音:guān dōng
  • 注音:ㄍㄨㄢ ㄉㄨㄙ
基本解釋,引證解釋,基本概念,

基本解釋

(1) [northeast China]∶舊稱東北三省,以位於山海關之東而得名。亦稱“關外”。
(2) [the east of Hangu pass in ancient china]∶指函谷關以東之地。
自秦孝公以來, 周室卑微,諸侯相兼,關東為六國。——《史記·李斯列傳》

引證解釋

1.指函谷關 、 潼關 以東地區。《史記·萬石張叔列傳》:“ 元封 四年中, 關 東流民二百萬口,無名數者四十萬。”《資治通鑑·晉孝武帝太元八年》:“若 氐 運必窮,吾當懷集 關 東,以復先業耳, 關 西會非吾有也。”
2. 唐 代亦指 洛陽 。 唐駱賓王 《疇昔篇》:“忽聞驛使發 關 東,傳道天波萬里通。” 陳熙晉 註:“ 顯慶 二年,置 東都 。 則天 改為 神都 。 唐 都 關 內,故以 洛城 為 關 東。” 唐 王勃 《春思賦》:“復聞天子幸 關 東,馳道煙塵萬里紅。” 唐 劉長卿 《獄中聞收東京有赦》詩:“傳聞闕下降絲綸,為報 關 東滅虜塵。”
3.指山海關 以東地區,包括今 遼寧 、 吉林 、 黑龍江 三省。 清 鄭燮 《濰縣竹枝詞》之三七:“ 關東 逃戶幾人歸,攜得妻兒認舊扉。” 康有為 《過昌平城》詩:“永夜駝鈴傳塞上,極天樹影遞 關東 。”
4.古鎮名。 北宋置。在今 河南省 靈寶縣 閿鄉 西,以在 潼關 之東得名。當 豫 陝 交通的要衝。
5.清及近代以來,泛指山海關以東的地區(今東北三省大部地區)。清朝末年以及民國時期,大批中原、江北的老百姓由於自然災害,清政府號召“移民實邊”等原因,被迫或主動跨過山海關以及渡過渤海,到東北地區闖蕩、墾荒和定居,史稱“闖關東”。

基本概念

潼關縣北,雄踞晉、豫、秦三省,有“雞鳴聞三省,關門扼九州”之說。潼關北臨濤濤黃河,南依巍巍秦嶺,自古就是關中的東大門,為兵家必爭之地。正如唐代大詩人杜甫描寫的:“艱難奮長就,千古用一夫”。
潼關東面山峰連線,崖絕谷深,只有一條小道通過,人行其間。可望黃河遠道奔來,劈開秦晉之間的莽莽群山,南下直撲華岳。作為軍事要隘的潼關,始於春秋戰國時代,秦國從晉國奪取潼關之後,開始剿滅六國的大業。此後歷經戰爭洗禮,仍保留著基本風貌。現留關城周長5公里,北面與東北以夯土為牆,外包青磚,高16米、寬8米,南與東南,順勢削成垛口,高達30米。除開六處門外,尚有南北兩個水門。 由於修三門峽水庫,潼關的城磚被拆卸一空,但從斷垣殘壁處,仍可窺當時堡壘之雄姿。
這裡的關東指的是中國古代傳統意義上的“關東”,由秦漢時期開始。因為秦國當時就在函谷關以西,因此以秦國為中心,就有了”關東“地區。這一戰略重地並沒有因為秦統一天下而荒廢,甚至在中國曆次王朝更迭的戰鬥中都起到了關鍵作用。(注意,這個“關東”與自明朝開始稱謂的山海關以東的“關東”是不同的;並且這兩個“關東”與抗日戰爭時期,日本稱謂的“關東”也不相同)。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