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建設西部經濟隆起帶的幾點建議

省委、省政府決定建設西部經濟隆起帶,這對儘快改變我省西部地區的落後面貌、實現山東經濟的協調發展,無疑會產生重大而深遠的影響。因此,深入研究西部地區發展緩慢的深層次原因並提出具體對策,是擺在我們面前的一個重要課題
一、西部地區發展緩慢的主要原因
(一)區域經濟合作力度不夠。長期以來,我省西部地區大多未被納入國家重點開發區域,沒有享受到國家政策紅利,處在被邊緣化的尷尬境地。雖然近幾年來西部各市發揮人緣、地緣優勢,加強了與相鄰重點開發區域的戰略合作,但這種合作大多尚處於起步階段,在發展戰略的相互對接、跨區域基礎設施的規劃建設、產業結構的整體布局、地區經濟社會政策的相互協調等諸多方面沒有真正破題。我省南部有長三角,蘇北地區的快速發展得益於長三角核心區的帶動,但這種帶動作用沒有跨過省際輻射到我省的棗莊和臨沂。我省北部有首都經濟圈,與我省接壤的滄州、衡水兩市已成為首都經濟圈重點突破城市,但我省的德州、聊城兩市並未真正享受到首都經濟圈帶來的發展紅利。另外,我省東西部之間以及西部各市之間缺少必要的戰略合作,這種單打獨鬥的“諸侯經濟”模式難以建成西部經濟隆起帶
(二)邊界效應影響較大。我省與蘇豫皖冀四省之間的行政邊界效應比較顯著,邊界地區存在嚴重的交通“瓶頸”和行政“藩籬”,相互之間的政治、經濟、文化交流較少,行政邊界效應是西部地區崛起的重要掣肘因素。以寧津縣為例,寧津位於我省的最北部,與河北省的吳橋、東光、南皮三縣接壤,寧津與這三縣之間的跨區域基礎設施歷史欠賬較多,道路和橋樑大都年久失修,有的危及過往車輛和行人的安全,導致寧津與三縣之間的交流與合作比較困難,區位優勢也無法很好地發揮出來。我省23個與蘇豫皖冀接壤的邊際縣域,2012年人均公共財政收入1048元,相當於西部平均水平的51.4%、全省平均水平的25%;人均儲蓄存款13120.8元,相當於西部平均水平的74.1%、全省平均水平的47.9%;人均貸款10792.2元,相當於西部平均水平的55.6%、全省平均水平的24.4%。
(三)行政區劃不盡合理。一方面,市級行政區劃不盡合理。“小馬拉大車”和“大馬拉小車”現象並存。德州、聊城、菏澤三市中心城區人口規模和經濟規模均偏小,人口分別占本市的10.8%、19.5%和18%,公共財政收入分別占21.7%、16.4%和31.5%,三個中心城區對本市的拉動作用比較小。同時,轄一市五區的棗莊,人口只有377萬,土地面積只有4572平方公里,缺少必要的經濟腹地,發展空間有限。另一方面,縣級行政區劃也不盡合理。西部共有9個縣市區人口不足50萬,最小的人口剛剛超過30萬。2010年全國縣域經濟百強縣的人口平均規模為83.1萬人。縣域規模偏小,導致人均負擔較重,經濟社會發展的行政成本偏高。
 二、建設西部經濟隆起帶應採取的對策措施
(一)著力加強區域經濟合作。重點開展三個層面的區域合作。一是省際合作。鼓勵支持棗莊、濟寧、臨沂與長三角,聊城、菏澤與中原經濟區,德州與京津冀的對接融合,使西部地區更多地享受國家重點開發區域帶來的發展紅利。在此基礎上,把地市級的區域合作上升為省際戰略合作,在省級層面搞好與蘇豫冀三省的戰略合作,共同建立邊際縣域經濟協作區,重點抓好跨區域基礎設施的規劃建設,消除“半島現象”,促進邊際縣域交流融合,共同打造省際經濟隆起帶。二是東西合作。深化藍黃“兩區”與西部地區的融合互動,把經濟紐帶、市場聯繫、要素流動放在首位,發揮東部高端產業發達優勢和西部區位、資源、市場優勢及後發優勢,推進合作共建園區,發展壯大產業集群,共同打造具有較強競爭力的產業鏈、價值鏈、財稅鏈。學習借鑑江蘇的經驗,研究出台東部支持西部的剛性政策。三是內部合作。搞好省內頂層設計,打破西部地區間行政、行業壁壘,通過市場要素的一體化,實現資源要素低成本、快捷高效流動,打造區域協調發展格局。
(二)實施邊際縣域突破戰略。西部經濟欠發達,主要欠在邊際縣域上。把突破邊際縣域作為建設西部經濟隆起帶的關鍵環節來抓,創新政策大力發展鄰邊經濟,最大限度地發揮吸納優質生產要素的“海綿”效應和商品流通、產業輻射的“泵壓”效應,向省外要空間、要資源、要市場,在若干優勢領域打造一批各具特色的邊界高地。一是制定出台支持邊際縣域發展的特殊政策。按照財權、事權統一原則,適當降低省、市稅收分成比例,提高邊際縣域收入分成比例;加大對邊際縣域的轉移支付力度,不斷提高其人均財力水平。幫助邊際縣域政府積極消化舊債,化解債務風險;完善制度措施,從源頭上防範邊際縣域政府債務風險。二是加強基礎設施建設。積極爭取中央財政增加在跨區域基礎設施建設方面的投資,加快交通、水利、信息等基礎設施建設,重點解決解決路網結構不合理、承載能力差的問題,增強對邊際縣域發展的支撐保障能力。三是創新管理體制。圍繞十八屆三中全會精神的貫徹落實,加大西部縣域改革力度,向改革要空間、要動力,依靠持續深化改革在區域經濟競爭中搶占發展制高點。對邊際縣域進行內涵更豐富、意義更深遠的“省管縣”試點改革,賦予邊際縣域與設區市相同的部分經濟和社會管理許可權,這些許可權可包括計畫直接上報、財政直接結算、經費直接安排、項目直接申報、用地直接報批、證照直接發放、部分價權下放、統計直接發布、政策直接享有、信息直接獲得等方面。
(三)適度調整行政區劃。按照規模經濟原則,合理調整縣域區劃,撤併人口在50萬以下的縣,有效解決部分縣域規模偏小、行政成本偏高的問題。按照經濟功能,合理劃分中心城市所轄區域,有效解決中心城市“大馬拉小車”和“小馬拉大車”並存的問題。遵循先極化後均衡的發展規律,突出抓好德州、聊城、菏澤三市中心城區的培植,把其打造成跨省際區域中心城市,搶占魯冀、魯豫交界地區的制高點,在區域經濟競爭中獲得先發優勢,更好地帶動周邊縣市的發展。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