閻調羹

閻調羹(1552——1619),字汝用,號熊耳,河南省新蔡縣古呂鎮東湖村委閻窪人。8歲入私塾,15歲入縣學,成為一名秀才,並以優異成績享受官費。40歲成為舉人,之後屢試春闈不第。

基本介紹

  • 本名:閻調羹
  • :汝用
  • :熊耳
  • 出生日期:1552年
  • 逝世日期:1619年
人物簡介,人物生平,付詩一首,

人物簡介

他富有文才,尤擅詩詞。與張體震,秦京,王損仲,張林宗,阮太沖,並稱“中原七子”與前七子相輝映。與張九一結“大呂書社”,其詩被張九一所賞識。

人物生平

萬曆三十五年(公元1609年),56歲的閻調羹終於考取進士。回鄉省親後在新蔡縣縣城南街興建“績著藩屏”石牌坊一座,並被選入“鄉賢祠”。初授戶部主事,領清江浦提督,革除弊政70餘條。遂調太原府丞。此間皇親國戚飛揚跋扈,他都予以嚴懲。有人向他行賄,他嚴詞拒絕。他對官場中的貪贓枉法,互相傾軋深惡痛絕,就請病假回家休息。
三年後,出為冀南道, 復治兵兗州,此時,數萬農民起義,他帶兵剿滅,事成“無”功,閻條羹又以大理寺正卿銜,返鄉養病。病癒後,朝廷又以新銜起用他,他堅辭不就。他說:“我一生不畏權勢,上不獲罪於朝廷,下不遺憾於百姓,也就滿足了。”
閻調羹回鄉之後,高臥南塘,與友人談古論今,以詩酒自娛。著有《熊耳山房詩集》。萬曆四十七年病卒,葬於閻窪村的背面。正對著新蔡縣的春秋古代城牆。
病卒後,朝廷因其功勳卓著,特在閻窪村的西北面。距離其墓一百米處興建石人石馬五十餘座以紀其功。村子東面興建兩座石牌坊。
1957年大躍進期間。本村村民將石人石馬全部打碎以燒石灰。1968年,其墓被臨近的東關村村民以及本村村民掘開,發現銅鏡以及寶劍。但後不知所蹤。

付詩一首

春日同張厚之登綠波樓
閻調羹
春郊極目敞新晴朗,麥壟青連吳楚平。
野色蒸煙吞浦樹,河流過雨落灘聲。
側身遠道美人嘆,入夢一池芳草生。
但使有情痴自好,往來信任馬蹄輕。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