閩北紅軍三年游擊戰

土地革命戰爭時期,中國工農紅軍主力長征後,留在福建省北部地區的紅軍和游擊隊,同國民黨軍進行的三年游擊作戰。

基本介紹

  • 中文名:閩北紅軍三年游擊戰
  • 發生時間:1934年秋~1937年秋
  • 發生地點:福建省北部地區
  • 指揮官:李德勝
基本情況,戰鬥過程,

基本情況

土地革命戰爭時期,中國工農紅軍主力長征後,留在福建省北部地區的紅軍和游擊隊,同國民黨軍進行的三年游擊作戰。

戰鬥過程

1934年10月,中央紅軍主力長征後,在閩北地區堅持鬥爭的是以中共閩北分區委書記黃道和閩北軍分區司令員李德勝(後吳先喜)及其領導下的紅軍和游擊隊。不久,國民黨軍集中6個師1個旅1個縱隊和閩贛保全團隊共10萬餘人,對以崇安為中心的閩北蘇區進行大規模“清剿”。至1935年1月,蘇區大部被占,閩北分區委(後為中共閩贛省委)率部轉移到武夷山區。2月,閩北紅軍第58團、西南獨立團、閩北獨立團等部共約2000人,合編為紅軍閩北獨立師,在師長黃立貴、政治委員盧文卿指揮下,繼續在閩北地區開展游擊戰爭。3月,閩北獨立師被圍困在崇安北部山區的狹窄地段內,形勢危急。獨立師根據分區委關於分兵向敵後挺進的決定,於8月兵分3路轉至外線。其中第2、第3團挺進建甌、松溪、政和、慶元、龍泉、周寧、壽寧、古田、屏南等地;第1團挺進邵武、順昌、建陽等地;第4團挺進資溪、光澤、貴溪等地。至1936年春,先後在鉛山縣紫溪、上饒縣甘溪、建陽縣界首鎮地區共殲敵1000餘人。同時,積極發動民眾並與當地大刀會建立統一戰線,經過1年多的艱苦鬥爭,3路紅軍和游擊隊創建了閩東北、邵(武)順(昌)建(陽)和資(溪)光(澤)貴(溪)等幾塊游擊根據地。紅軍和游擊隊運用伏擊、夜襲等戰術,打了許多勝仗,挫敗了國民黨軍的多次“清剿”。至年底,閩北游擊區擴大到東起慶元、周寧,西迄資溪、泰寧,南及將樂、古田,北至上饒、貴溪共26個縣的廣大地區,部隊發展到3000餘人。西安事變後,紅軍和游擊隊因對時局發展不明,缺乏應變準備,在突遭國民黨軍重兵進攻時,遭受到很大損失。吳先喜等先後在戰鬥中犧牲。抗日戰爭爆發後,中共閩贛省委與國民黨江西省地方當局談判,於1937年9月達成停止內戰、共同抗日的協定。隨後,閩北紅軍和游擊隊近800人(後發展到1500餘人)在江西省鉛山縣石塘鎮集結,改編為新四軍第3支隊第5團,奔赴抗日前線。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