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南紅軍三年游擊戰

1934年8月,湘贛軍區獨立第4團掩護紅軍第6軍團由湘贛蘇區西征後,留在湘南地區開展游擊戰爭。11月,中央紅軍長征途經湘南時留下的傷病員-200餘人組成湘南紅軍支隊,也在該地區堅持游擊活動。1935年春,國民黨地方武裝1個旅和5個保全團隊向獨立第4團及紅軍支隊進行“圍剿”,湘南紅軍支隊失敗,獨立第4團遭受嚴重損失,中共湘南特委書記彭林昌犧牲。4月,獨立第4團餘部100餘人轉移到桂東縣東邊山地區,另以該團6名傷員為骨幹組成湘南紅軍獨立大隊(後改為湘粵邊赤色游擊大隊),在郴縣與宜章縣交界的騎田嶺一帶堅持游擊活動,部隊發展到80餘人。同月,贛粵邊地區游擊隊300餘人及贛粵邊北山前擊隊轉至桂東地區,同獨立第4團、湘贛軍區第4軍分區1個連、紅軍第24師第71團餘部以及桂東遊擊隊共近千人,合編為湘粵贛邊游擊支隊,蔡會文任支隊長兼政治委員(下轄8個大隊),同時成立中共湘粵贛邊特委,陳山任特委書記。隨後游擊支隊多次取得反“清剿”的勝利,並建立了包括湖南省酃縣、茶睦,江西省上猶、崇義,廣東省始興、南雄等16個縣450平方公里的湘粵贛邊游擊根據地。同年秋到1936年春,在國民黨軍重兵“清剿”中,部隊遭重大損失,蔡會文犧牲。湘粵贛邊特委與湘南特委合併成立新的湘南特委,游擊支隊在特委書記兼支隊政治委員周里和支隊長游世雄率領下,繼續開展游擊戰爭。與此同時,湘南赤色游擊第2、第3大隊分別在茶(陵)安(仁)酃(縣)和耒(陽)安(仁)永(興)邊界地區堅持游擊戰爭。全國抗日戰爭爆發後,國共兩黨達成停止內戰、共同抗日的協定。湘南紅軍和游擊隊下山集結,擴大部隊。1938年2月由湘粵贛邊游擊支隊改編的湘粵贛邊區人民抗日義勇軍300餘人,開赴江西省大庾(今大余)縣池江,編入新四軍第1支隊第2團;湘粵邊赤色游擊大隊和湘南赤色游擊第3大隊共300餘人,進到安徽省太平縣城,改編為新四軍軍部特務營,奔赴抗日前線。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