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元寺雙石塔

開元寺雙石塔

中國佛塔。位於福建省泉州市開元寺內寺南向,又名東西塔,塔在大殿前分列東西,西塔名仁壽塔,南宋嘉熙元年(1237)建;東塔名鎮國塔,南宋淳祐十年(1250)建。雙塔相距約200米,對峙在大殿前,與大殿鼎足而立,是城市的重要景觀。

基本介紹

  • 中文名:開元寺雙石塔
  • 外文名:Twin Pagodas at Kaiyuan Temple
  • 位置:鯉城區西街
  • 占地面積:7.8萬平方米
簡介,石塔外形,東塔,西塔,

簡介

開元寺雙石塔()
建於唐武則天垂拱二年(公元686年),至今已有1300多年的悠久歷史,是全國重點佛教寺院和重點文物保護單位。開元寺最有名的是它的雙塔,東為“鎮國塔”,西為“仁壽塔”,它們高40多米,是我國最高的一對石塔。塔每層的門龕兩旁有武士、天王、金剛、羅漢等浮雕像。雙塔歷經風雨侵襲,仍屹然挺立,它是泉州古城的獨特標誌和象徵,也是中國古代石構建築的瑰寶,其中東塔被列為1994年“中國古塔”郵票四圖案之一。

石塔外形

雙塔全部用石材建造,仿木構樓閣式,皆八角5層,形式幾乎完全相同,僅高度和斗拱略有不同。西塔高44.06米,東塔高48.24米。基台是扁平而寬的須彌座,上多雕飾,平面八角,四正面砌台階,座周護以簡潔石欄。各層塔身之間有腰檐,但無平座,每面1間,在轉角處砌角柱,柱間刻闌額、 斗拱支承腰檐。4個相向面開門,另四面設佛龕,各層門、龕位置上下交錯,門、龕側均有立柱和橫枋,並在壁面浮雕佛教造像。腰檐也用石材雕出角梁、板桷和筒、板瓦的屋面,檐角起翹明顯。上層壁面較下層退進,在腰檐脊上砌石欄,形成外走道。塔剎金屬制,重疊相輪,頗細瘦,均占全塔總高1/4,剎頂有鐵鏈 8條垂向屋頂八角。內部圍繞中心的八角實心石柱為迴廊,迴廊條石地面由下層外壁和石柱疊澀支承,架木梯上下。
兩塔精確地模仿木構構件,卻忽視了石建築應有的權衡,比例也推敲不精。如腰檐短窄,仰視不易見到屋面;檐子細弱而承以碩大斗拱;塔剎過瘦且與塔頂沒有穩定的過渡等。但兩塔在城市景觀上有重要作用,施工精細,並附有許多精美浮雕,仍有一定的藝術價值。

東塔

東西塔位於泉州開元寺內東西兩側,二塔相距約200米。東側的叫鎮國塔,俗稱東塔,是唐鹹亨年間(公元670—673年)文偁禪師主持建造的。開始是一座木塔,用來安放佛舍利的,後因遇災重建,改為石塔。該塔是一座純用花崗岩石、仿木結構的樓閣式建築,塔心粗壯結實,用橫樑斗拱與外壁相連結,具有極強的抗地震和抗颱風能力。全塔造型宏偉壯麗,石雕工藝精湛古樸。壁上所雕的八十尊保護神像,身份、服裝、姿態、武器、表情各不相同,個性鮮明突出。須彌座束腰部嵌有三十九幅釋迦成佛連續故事圖像,每幅主題集中,人物故事刻畫細緻,引人入勝。

西塔

西側叫仁壽塔,俗稱西塔。五代梁貞明年間,閩王王審知在閩大建寺廟,相傳王審知原本想在自己的大都督府建造一座塔,可是有一天他做了一個夢,在夢中有一個僧人對他說:聽說您要在大都督府中建一座塔,請您移到泉州去建。王審知大怒,命令手下將他推出去斬了,可是砍掉了他的頭,身子卻跳起來幾尺高。夢醒之後,王審知感到震驚,便急忙在泉州選地方建塔。又把木材用海上浮木的方式運到泉州。從貞明二年(公元916年)四月動工興建,到十二月建成。該塔一共七級,號稱無量壽塔。宋政和四年(公元1114年)改名為仁壽塔。後因遭災重建,改為石塔。
漸漸東西雙塔成了泉州的標誌性建築,至今,在閩南和台灣還流傳著“站起來像東西塔,躺下去像洛陽橋”的俗語。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