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元區

開元區

開元區,福建省廈門市舊地名,已撤銷。廈門政區沿襲舊制,開元區為5個區中的1個區。1949年11月26日,劃思明區大同保歸開元區管轄,全區從原12個保增為13個保。1950年05月02日,劃思明區的深田、靖東兩個保改隸開元區。

2003年04月26日起,將原開元區、思明區鼓浪嶼區合併成立新的思明區。同時,廈門市開元區撤銷行政區,從此開元區退出歷史舞台。

基本介紹

建制沿革,行政區劃,地理環境,基礎海防建設,基礎建設,海防建設,經濟概述,工業,商業,農業,財政金融,社會事業,科技,教育,文化,文物名勝,衛生,體育,計畫生育,

建制沿革

1949年11月26日,劃思明區大同保歸開元區管轄,全區從原12個保增為13個保。
1950年3月開始改造舊政權,廢除保甲制,行政基層組織市區改為街政委員會,農村改為鄉政府
1950年05月02日,劃思明區的深田、靖東兩個保改隸開元區。
1954年底,開元區有公園、禾祥、溪岸、廈禾、開禾、大同、打鐵、鷺江、思北等9個街道委員會。
1955年3月開始,基層政權再次調整,街政委員會改名街道辦事處,街道辦事處下設居委會。1956年6月,開元區有公園、廈禾、思北、溪岸、大同、鷺江等6個街道辦事處
開元區開元區
1958年10月開展“人民公社化”運動,撤銷街道辦事處,設立人民公社,當年12月,開元區設廈禾、鷺江、公園3個公社。1960年4月,前線(禾山)公社的梧村大隊劃歸開元區。1961年初,前線公社蓮坂大隊劃出幾個自然村給開元區辦開元農場。
1964年4月,市區基層政權組織取消公社建制,復稱街道辦事處。“文化大革命”期間,開元區被改名為東風區,公園、鷺江、廈禾3個街道辦事處分別被改名為紅星公社、東風公社和延風公社。1976年10月“文化大革命”結束,撥亂反正,1979年10月1日,開元區和3個公社恢復原名。
1980年上半年,開元區轄境面積13.35平方公里,有4個街道辦事處,50個居委會。
經國務院批准,1980年10月在湖裡劃出2.5平方公里創辦廈門經濟特區。1981年9月,以禾山公社湖裡大隊的上河、長岸、薛厝、徐厝、蔡厝、村里、湖裡7個自然村組建湖裡街道辦事處,隸屬開元區管轄。其後,又將東渡、官任和塘邊等大隊劃入湖裡街道辦事處。1983年4月,開元區增設篔簹街道辦事處。1985年4月,禾山鄉的呂厝、烏林兩村劃歸開元區。
1987年8月,開元區湖裡街道辦事處改屬新設定的湖裡區。9月,原郊區禾山鄉管轄的何厝、前埔、洪文、西林、蓮坂等5個行政村劃歸開元區;10月,建立蓮前街道辦事處。截至1995年12月,開元區轄境面積49.45平方公里,轄6個街道辦事處,133個居委會。此外,開元區還轄何厝、前埔、洪文、西林4個村民委員會。
開元區開元區
2003年04月26日起,經國務院批准,將原開元區思明區鼓浪嶼區合併成立新的思明區思明區的歷史從此揭開了新的篇章。同時,廈門市開元區撤銷行政區。【從此開元區退出歷史舞台】

行政區劃

自1995年12月起,開元區轄6個街道辦事處,133個居委會。此外,開元區還轄何厝、前埔、洪文、西林4個村民委員會。
街道辦直轄
道平、營平、開元上段、大井、大同、新路、橫竹、開元中段、打鐵、鷺江、洪本、海濱、擔水、開禾14個居委會。
廈禾街道
廈禾、廈禾上段、廈禾中段、角尾、濱西、思北區、龍山、夾舨、開元下段、大同下段、雙蓮池、幸福、福茂、故宮、國小、西堤新村、湖西、禾祥西、白鷺苑19個社區。
靖山、袁厝、濱南、禾太、斗西、華新、園南、虎園、圖強、深田、自強民、二市、溪岸、美頭山、美仁、後社、西邊、塔厝、文濱、後江、湖濱、白鶴山、美仁新村、陽台山、濱南新村、育青、梅園、美湖、希望大廈、萬壽30個社區。
梧村、文灶、文園、文新、金榜山、鐵路、後埭溪、濱東、濱中、濱東上段、雙涵、浦南、萬壽北、金祥、文屏、東坪、官都、浦東、鐵路南、溪東、溪南、溪西22個社區。
二里南、三里南、二里北、官尾、石亭、三里北、西郭、四里南、四里北、檳榔東、檳榔中、湖明、白蘭、紅桑、鳳光、湖光、一里北、一里南、廈新、觀音山、振興、長明、蓮岳東、蓮岳西、建興、長青、湖中、岳陽、湖新、華星、嶼後東、嶼後西、嘉華、嘉濱、岳華、岳明、育秀、有蓮、長興、松柏、蓮岳中、蓮岳南、仙閣、仙鷺、祥閣、怡祥、嶼後南、僑祥48個社區。
映碧里、玉荷里、盈翠里、觀遠、玉亭里、和光里、龍山橋、蓮坂、蓉芳里、菡香里、流芳里、香秀里12個社區。
何厝村(頂何、下何、黃頭、下保、塔埔、嶺兜6個自然村)、前埔村(前埔、柯厝、古樓、、店上、田厝5個自然村)、洪文村(洪山柄、文興、潘宅、石村、泥窟5個自然村)、西林村(西林、大東山、東坪3個自然村)4個村委會

地理環境

開元區,位於北緯24°27~′24°28′、東經118°3′~118°5′之間。東西臨海,西、北與湖裡區相接壤,東南與思明區毗鄰。廈門市轄區,區政府原駐故宮路66號。因轄內開元路得名。抗點前廈門市不設區,廈門淪陷時日偽把廈門稱“特別市”時設東、西、南、北行政管理區,其中東區北區即開元區的前身;抗日勝利後的1945年改稱廈西區,1947年始稱開元區;1949年劃入市郊部分地域,1987年7月又劃入郊區禾山鄉的何厝、前埔、洪文、西林、蓮板5村,面積從原來的12平方公里擴展至50平方公里。轄鷺江、廈禾、公園、梧村、篔簹、蓮前6街道辦事處、150居(村)委會。人口23萬餘人。西部和中部邊緣為海蝕堆積地形、中南部為高阜丘陵地形,東南部山嶽環繞,有斑鳩山、無尾塔山、龍舌山、大廈山、梧村山、東坪山、西姑嶺山、獅山、虎山、陽台山、火燒麒麟山、鐘山;西南部地面平坦,於1920年首開第一條馬路-----開元路後,陸續建成廈禾路、大同路,思明南、北、東、西路,形成廈門的鬧市區之一,街市多騎樓式建築,為行人擋風擋雨,其中廈禾路,湖濱南、北路為呈東、西走向的市區主幹道。西南部臨海的鷺江道建有第一至第九小型客貨運碼頭和海關、郵政、造船專用碼頭、篔簹西堤蔬菜以及外資同閃碼頭等,形成通向內陸的海運航道。廈門長途汽車站、廈門市公共運輸公司總站設此。廈門經濟特區創建以來,伴隨改革開放政策的深入貫徹,經濟建設日新月異,全區已擁有各類工商企業3000多家和5000多家個體工商戶,至1996年底,全區社會生產總值是1980年的51倍。東部20多平方公司土地已建成前埔、洪文、西林、浦南工業小區,吸引外商企業300多家來此創業。橫貫廈門市區的廈禾路拓寬改造工程和蓮前大道開通後,帶動沿街76個地塊近2平方公里的土地開發,將建成集金融、商貿、文體、娛樂、辦公、商住和服務為一體的綜合性區域。
開元區

基礎海防建設

基礎建設

明初,為加強海防力量,朝廷在廈門島上築城寨、設衛所。洪武二十七年(1394年)建築廈門城,城內建有營房、商鋪、民居。清末至民國時期,全區除少量商業、學校、宗教建築物和華僑住宅為磚木或磚混結構外,大部分為簡陋低矮的土木結構瓦房。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國家適量投資興建一些公房,以改善部分居民的住宿條件,多數居民住宅仍為土木結構的瓦房。20世紀80年代起,採取單位自建房、私人建房、建設商品房和改造舊城瓦房區及沿街危房的辦法,改善居民住房條件。同時開發建設一批新的住宅區和進行舊城改造。1993年拓寬改造廈禾路舊城,拆除舊房面積17.53萬平方米,安置拆遷戶2809戶9722人,企事業單位204家。至1995年,全區已形成鳳凰山莊、觀音山小區、檳榔小區、振興新村、美仁新村、蓮花新村、松柏小區、體育東村、東埔小區、金雞亭小區、仙閣里、仙岳新村、瑞景新村、東方山莊等生活區。同時建成金融大廈、信息大廈、華星大廈、國貿大廈、閩南大廈、寶福大廈、蓮富大廈、帝豪大廈、香江花園、匯騰大廈、廬山大酒店等高層寫字樓及商貿建築。全區園林綠地總面積918.9公頃,人均公共綠地面積13.2平方米,擁有萬石植物園和中山、金榜山、嘉禾、南湖、白鷺洲、松柏、蓮花等8個公園,園林面積397.88萬平方米。昔日污穢的篔簹湖經過整治,成為市民重要休閒區,擁有水面面積1.5平方公里。
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後,開元區的市政設施建設開始改變以往修修補補,治標不治本的狀態,在主要道路鋪設水泥或瀝青路面,對路齡長、破損多的路面進行翻修重建,先後建成或改造湖濱西路、角濱路、故宮路、斗西路、豆仔尾路、美湖路、後江埭路、後濱路、湖中路、後埭溪路、金榜山路、湖濱東路等道路。1990年拓寬文園路,建成廈門市第一座城市道路高架橋。1993年打通美頭山隧道。同年拓寬廈禾路,該路全長4.5公里,共完成16.96萬平方米道路工程,敷設各種管線數十公里,投資1.86億元,創造廈門城市道路建設史上的“廈禾路速度”,緩解交通擁擠狀況。同時加強對轄區小街巷修建、下水道翻修、疏通、明溝改暗溝的工作,共修建小街巷11.02萬平方米,翻修建水溝1.49萬米,改造舊公廁18座,新增公廁9座、三輪垃圾保潔車380輛,新建清潔樓13座,投放衛生容器4000多個,成立燃氣公司、興建篔簹湖污水處理廠。
開元區開元區
至1995年,開元區主要乾支道路共118條,總長90.61公里;小街巷86條,長24.57公里;共有橋樑38座。全區所有乾支道路都有路燈,湖濱南、北路,文園路、白鷺洲廣場等主要道路和場所建有“夜景工程”。轄區內建有廣播電視中心和郵電大樓,郵電服務網路齊全,可直接受理與世界各地的郵政、電信業務,全區基本普及程控電話,移動通訊建設迅速發展。轄區內有火車站、長途汽車站,有公車始發站7個、線路45條、乘車站點900多個。有專用碼頭5座,綜合碼頭7座,開通海滄、海澄、浮宮、石碼、浯嶼、白水、後石等7條航線,年貨運吞吐量約80萬噸。
20世紀80年代以後,環境保護提上議事日程,開元區堅持不以犧牲環境為代價來換取經濟利益,以發展無污染或輕污染工業為產業導向,有效地控制污染增長,環境質量逐步改善,實現環境保護與經濟、社會的同步協調發展。轄區內禁止機動車鳴喇叭,對機動車尾氣污染實行控制。投資近2億元、對篔簹湖進行綜合治理。至1995年,全區城市污水處理率達35%,實現“煙塵控制區”目標,有21.5平方公里的“噪聲達標區”,空氣品質優良。

海防建設

開元區的海防岸線位於廈門島的東面,長約7.5公里,沿線分布何厝、前埔等7個自然村,人口總數8400餘人。1950年,原廈門市郊區設立海防工作部,具體協調公安、邊防、駐軍、民兵保衛沿海安全的工作。1979年,海防工作部改為對台工作部。1990年重新設立海防管理委員會,下設辦公室,負責協調海岸、海上的管理和打擊海上走私、打擊海上非法作業,保護國家海洋資源。1991年,開元區在何厝成立全省第一個海防管理協調中心。1992年,全國海防工作現場會在廈門召開,開元區軍、警、民聯防,共築海上長城的經驗和海防協調模式得到大會的充分肯定。
開元區的海防管理工作,在中國的海防鬥爭史上留下光輝的一頁。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初期,為了反派遣、反小股襲擾,何厝、前埔實行全封閉管理,西起洪山柄,東至胡里山炮台都設有民兵把守的崗哨,外人一律不得進入(崗哨直至1978年才撤掉)。廣大民兵配合部隊開展海上偵察、收集情報、抓“舌頭”、海上漂放宣傳品、站崗放哨。民眾一手拿槍,一手拿鋤,一邊生產,一邊做好駐軍後勤、維護軍事設施等支前工作。在震撼中外的1958年8月23日炮擊金門戰鬥中,湧現出一大批支前模範和英雄群體,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是何厝村的“英雄小八路”和“前沿十姐妹”。開元區軍、警、民聯防共捕獲偷渡派遣特務8起10人,捕獲外逃人員100多人,多次擊潰小股武裝特務的襲擾。
開元區開元區
1979年以後,海峽兩岸關係逐步改善,新時期海防工作擁有新的內涵。歷史上何厝、前埔與金門有著密切的血緣、親緣關係,為此,開元區沿海民眾積極做好金門同胞的工作。1994年,開元區紅十字會在昔日的軍事要地上嶼島設立海上救護站,為兩岸的海上漁民提供服務。至1995年,共接待“三胞”近200批次。

經濟概述

工業

開元區是廈門造船業的發源地,今開元路30~46號有清代夾舨寮(造船作坊)遺址。當年這裡建造的大海船可遠航南洋諸國。同治元年(1862年),以中英商民的名義合辦廈門造船廠,從英國進口全套加工設備,可承修2000噸左右的船舶,為開元區近代史上最早的機械工業企業。傳統工業為食品加工和針織、織布。民國時期,區內雖有一些私營工商業和手工業,但無法構成獨立的區街工業體系。
開元區開元區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區街工業從無到有,由小而大。在20世紀50年代的國民經濟恢復和對私改造時期,開元區一方面組織少量副業組加工雞毛撣、草蓆、竹器等小商品,開展生產自救;另一方面,開展手工業合作化運動,成立手工業股,對木屐、木桶、漆籃、被枕、裁縫、小五金、金銀首飾加工等18個行業實施管理。至60年代初,區街工業由副業生產發展為工廠企業,先後創辦工藝、鐵工、明膠、製藥、五金、噴鍍、皮件、鞋帽、二機修、鞭炮、紙板、繩纜、竹器、耐火磚、醬油等工廠企業,並在杏林興辦煉鐵廠。加上市里下放歸區管理的紙箔、蚊香、糖果、蜜餞、織布、棉織、木器、火柴等8個地方國營企業,開元區共擁有工業企業30多家。區成立工業經理部,協調全區的產供銷。在國民經濟調整時期,開元區16家地方國營工廠和15家集體手工業企業劃到市里歸口管理。1963年,為解決失業和社會救濟等問題,區街以副業生產形式組建製藥、塑膠、日用品、鐵工、化肥、織布、橡膠雜品等小企業,其產品還參加1966年的全市工業展覽會。在“文化大革命”的衝擊下,開元區工業嚴重萎縮,到1970年,全區只剩東風工具機、東風無線電廠等10家工業企業。1975年,國家對經濟進行全面整頓充實,區組建消防、竹製品、塑膠、醫療器械、橡膠、腳踏車零配件、文化用品、齒科材料、棉織、汽車修配等10家企業。1976年,全區有14家區屬企業和4家社辦廠,職工3345人,工業產品50多種,工業總產值1127.26萬元,完成利稅141.65萬元。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後,開元區工業進入新的發展時期,新組建和創辦有機玻璃、食品飲料、紙箔、印刷、鋼木家具廠等企業,1983年,區屬企業增加到18家,街辦工業增加到24家,社組工副業達到139個,全區工業總產值4019.29萬元,其中,街辦廠占982.5萬元,社組工副業占489.83萬元。
1984年,廈門經濟特區擴大到全島。根據中共中央關於經濟體制改革的決定,開元區工業獲得更大的發展,企業規模逐漸擴大,產業延伸到機械加工、醫藥化工、電子等領域。到1986年,全區已有獨立核算工業企業53家,其中,區屬工廠企業21家,職工4779人,工廠建築面積8.64萬平方米,固定資產1742.23萬元,年產值5615.6萬元,完成利稅495萬元。小二芯插口、四維米麩、實心輪胎、非接觸式軸承擋圈、小耳塞機等5種產品分別獲得部優、省優產品稱號。產品出口額迅速增加,外向型經濟逐漸成為區街工業的生力軍。“三來一補”(即來料加工、來件裝配、來樣定貨和補償貿易)企業迅速成長壯大,先後創辦塑膠、線圈、服裝、雨傘、鞋、家具、工藝品等加工企業。1986年,東風塑膠廠與港商興辦的“廈門興鵬塑膠有限公司”成為開元區第一家合資企業。隨後,機電、光學儀器、馬具、廚具、醫藥、化工、石材、服裝、現代家具等“三資”企業大量湧現,成為區內生產經營能力較強、規模較大的骨幹企業。至80年代末,開元區已初步形成以輕工、化工為主,兼有機械、電子行業的工業體系。通過企業改革,資產重組,加大外引內聯力度,至1995年底,開元區有集體工業企業124家,內聯工業企業3家,私營工業企業35家,“三資”工業企業115家。全區工業總產值14.9億元,其中,集體企業2.6億元,內聯企業0.21億元,私營企業1.55億元,“三資”企業8.5億元。轄區內工業企業產值5000萬元以上的有50家,其中,產值5億~10億元的有廈門捲菸廠、廈工股份有限公司以及中鷺植物油有限公司;主要產品有化工原料、工程機械、電子產品、感光材料等。

商業

明清以來,廈門港一直是中國東南沿海重要的對外交通和貿易口岸。明代,城內便有定期的“墟集”和專事“販洋”的貿易商。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清政府在廈門設立海關,轄區對外貿易迅速發展,時稱“商賈輻輳,帆檣雲集”,有外貿商行、洋行多家,形成局口街、菜媽街等多條專業街市,“市井繁榮,鄉村繡錯,不減通都大邑之風”。“五口通商”後,外國貨物及資本的大量湧入,開元轄區成為國內外物資集散地。民國初期,開元轄區仍為廈門市的主要商貿區之一。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特別是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後,開元區結合舊城改造,積極組建特色商業街市,陸續建成大同路電器一條街、湖濱北路餐飲一條街、蓮花飲食一條街、蓮坂建材一條街、禾祥西路家具一條街、湖濱南路電子城和西堤水果批發市場、浦南副食品批發市場、蓮前酒類批發市場。區屬商業企業和“三資”企業也抓住商機,1984年特區剛擴大到全島,享有進出口權的中外合作商業企業廈門開元購物中心便掛牌成立。隨後,外商紛至沓來,開元區的商業經濟成分發生重大變革,傳統的商業突破純銷售模式,與服務業、餐飲業等其他第三產業密切相關的邊緣商業悄然興起。至1995年底,全區有商業街市128條,專業批發市場3個,各類集貿市場22個,占地面積5.38萬平方米,擁有攤位3880個,各類集貿市場商品年成交總量97.78萬噸,成交金額5.85億元,水果批發市場年成交量6.18萬噸,成交金額2.35億元。在開元區登記註冊的個體工商戶達4985戶,私營企業達204家,其中,區屬商業企業營業額達9.39億元,個體、私營企業商業營業額達10.93億元。轄區內的友誼商場、華聯商廈、閩客隆倉儲自選商場、華都百貨是廈門市大型商業企業。第二農貿市場面積2100平方米,經營九大類上千種商品,是廈門市較大的室內集貿市場之一。

農業

清代以前,轄區內人民一直以農業和漁業為生,小部分人從事商貿活動。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一些農民先後轉為工人。在70年代篔簹港圍墾以前,美仁後社還有一部分人從事漁業生產,並組建水產大隊。篔簹港圍墾後,漁業逐漸退出開元區經濟舞台,填海後的土地成為工業、農業用地。隨著廈門經濟特區的開發建設,大量土地被徵用,許多農民轉為城市居民,梧村以及篔簹湖周圍一帶發展成為新的商貿及生活區。1987年原郊區禾山鄉的何厝、前埔、西林、洪文、蓮坂等5個行政村劃歸開元區,共有村民小組50個,2715戶,人口1.23萬人,耕地面積479公頃。1988年蓮坂村村民全部農轉非後,開元區農業人口減少到1.17萬人。隨著蓮前大道的開通和廈門島東部開發的不斷深入,農村城市化進程加快,第一產業所占比例逐年下降。至1995年,農業總產值3934萬元,其中,種植業產值1933萬元,牧業產值735萬元,漁業產值1266萬元。區內現有小(一)型水庫1座,小(二)型水庫5座。1995年投資700多萬元建成日供水量1萬噸的蓮前自來水廠,解決村民吃水難問題,改善農村的投資環境。

財政金融

開元區內金融業已有200多年歷史,早期主要有當鋪、票號、錢莊及民間放貸。“五口通商”後,貿易往來增多,外國資本貨物大量輸入,為商業服務的金融保險業隨之興起。清光緒年間(1875~1908年),銀行業發展迅速,轄區內有大清銀行、交通銀行、福建銀行等多家銀行。民國時期,已形成國家資本、地方政府資本、華僑資本、商業資本和外國資本等各種資金來源不同的金融體系。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人民銀行、農業銀行、中國銀行和建設銀行相繼在轄區內設立。1986年11月,開元區成立城市信用合作社,作為全省首家獲準開業的城市股份合作制金融企業正式對外營業。至1995年,轄區內有中國人民銀行和各專業銀行共11家金融機構;有期貨、證券信託投資公司28家,城市信用社2家,外資、合資銀行11家;有太平洋保險、平安保險、中國人民保險、中國人壽保險4家保險公司。此外,還有1家區屬保險代理公司——開元保險站,該站成立於1986年4月,經過十年發展,保險代理業務量已由成立之初的12萬元發展到1995年的6000多萬元。
由於廈門長期作為海防前線,缺乏投資,開元區財政收入增長緩慢,從1949年以來的相當長時間一直由市里統收統支。1984年,區建立一級財政時,年財政收入僅457萬元。廈門特區擴大到全島後,百業俱興,投資增多,財政收入增長步入快車道,特別是1994年實施分稅制財政體制後,區財政收入每年以近30%的速度遞增。至1995年,全區財政收入達1.62億元,是1984年的35.45倍,其中,地方級財政收入達1.2億元,財政收支第一次雙雙突破億元大關。1987年開元區在福建省建立第一個城市街道財政——公園財政所。全區街道社會生產總值從1988年的1.67億元發展到1995年13.14億元,財政收入從1988年的397萬元發展到1995年的6944萬元。1995年,區財政在全國率先建立村級財政站,何厝、前埔、洪文、西林4個行政村和蓮坂居委會分別建立村(居)財政站,當年四村一居實現財政收入722.08萬元,比核定基數503萬元超收219.08萬元,增長43.55%。

社會事業

科技

明清時期,開元區造船工業技術已達到一定的水平。“五口通商”後,區內漸有電池、釀酒、罐頭、香菸、火柴等小工廠,新技術得到套用。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組建科技隊伍和科研機構,加速培養科技人才,掀起技術革新、技術革命、科學實驗的熱潮,在轄區內逐步建立起機械、化工、輕紡、建材、電子儀表等現代工業體系,區屬工業具有一定的科技水平。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後,成立區科學技術委員會,加快科技事業的發展,特別是進入20世紀90年代,開元區制定科技發展規劃,大力實施“科技興區”戰略,注重高新技術的發展和科技成果的轉化,全區科技水平迅速提高。1995年,區屬企業專業技術人員達1424人,轄區內科研機構總數達127家,每萬人擁有專業技術人員1568人,科技進步貢獻率達48.84%。區建立科技發展基金100萬元,累計安排科技三項經費261.6萬元,安排科技開發項目76項,高新技術產業產值占工業總產值的10.86%,開發新產品產值率達23.1%,有多項科研開發成果獲國家、省、市表彰,如廈門新創科技有限公司開發的醫用體外診斷試劑B肝表面抗原的產品,於1990~1992年連續被國家衛生部評為同類產品第一名,獲市科技進步獎;開元區醫院的科研項目“人工晶體植入術套用研究”和“雷射在耳鼻喉科的治療套用”分獲1991年度和1992年度省科技進步獎。

教育

清代,轄區內的教育以私塾、社學為主。清末至民國,教育事業逐漸發展,以私立學校為主,先後共創辦私立學校17所。其中黃廷元等於光緒三十二年(1906年)創辦的“大同兩等學堂”創辦時間最早,規模最大。1956年私立學校開始陸續改為公辦。改制後有國小8所,教師300多人。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後,教育事業突飛猛進,普及九年義務教育達到較高水平。1993年“兩基”(即基本普及九年義務教育和基本掃除文盲)工作通過福建省驗收,1995年達全國先進標準,先後被評為全國特殊教育工作先進區、全國兒童少年工作先進區。同年,轄區內有高等成人院校3所,中等專業學校3所,技工學校1所,成人、職業學校和社會力量舉辦的各類培訓學校近70所,中學14所,國小27所,特殊教育學校1所,各類幼稚園近30所。已形成公辦、民辦、私立、公辦民助、民辦公助學校等多種辦學體制,建立起以初、中等教育為重點,學前教育、普通教育、高等教育、職業教育、成人教育和社會教育協調發展、結構完整的教育網路。

文化

明清時期,轄區內說書、說唱、答嘴鼓、錦歌、南曲、燈會、舞龍燈等文娛活動相繼興起,書場、戲園、戲台、詩社等文藝活動場所應運而生,經久不衰。民國時期,傳統民間文藝活動仍十分活躍。書法、繪畫、雕塑等高雅藝術也逐漸普及。熱心文化教育的社會人士康伯鐘、陳文忠等人發起成立通俗教育社,並舉辦義務夜校,組織開展閱讀報刊、出版刊物、演出新劇、演講等社會文化活動,還開闢圖書閱覽室、展覽室、遊藝室、棋藝室、會議廳等活動場所。民國35年(1946年)後,該社分別在美仁宮、後溪路、開元路開辦分社。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通俗教育社由國家接辦,改稱廈門人民文化館。此後,開元區還先後成立業餘劇團或文藝隊、宣傳隊,深入街道、部隊、企業、學校進行演出,培訓基層業餘骨幹,產生較大影響。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後,民眾文化發展迅速,逐步形成市、區、街、居四級文化網路。1978年開元區文化館成立,下轄6個街道文化站,1個少兒圖書館,4個業餘薌劇團,1個民間職業越劇團。1986年後,成立書法協會、攝影協會、戲曲協會。在工廠、學校、企事業單位建立民俗文藝隊、舞龍隊、高蹺隊、腰鼓隊、銅管樂隊及鋼琴、攝影、書法等各類文藝隊伍,1992年8月創建“廈禾文化帶”,設立共建聯建、旅遊、民俗、街區、校園等17個文化示範點,並在新住宅區開展“小區文化”示範活動。舉辦“芳草杯特區之光攝影作品評展”、“國防杯基層民兵會演”、“第四屆全國友好城區民眾文化理論研討會”、“鎣源杯”全國書法大賽以及“開元杯”全省小戲小品大賽;承擔攝製電視專題片《開元之路》等反映轄區兩個文明建設的電視專題片多部;與全國30個友好城區聯辦民眾文化理論研討會和書法、美術、攝影作品聯展互展等藝術交流;與市教委、區教育局聯合舉辦“小白鷺藝術節”等。區文化館被福建省文化廳確定為全省實施“芳草計畫”的區街文化示範館,1993年被文化部確定為第一批全國9個民眾文化事業單位改革試點之一。開元區公園文化站成為“全國標準文化站”,公園、梧村文化站成為福建省“百強文化站”。
開元區文化市場是從依附於茶館的“講古場”(說書)和街巷中的連環畫攤發展來的。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後,新興的音樂茶座、歌廳、舞廳、卡拉OK廳、電子遊藝室、錄像放映室、桌(台)球室、保齡球館、旱冰場、老人活動站等營業性娛樂場所發展很快。為加強管理,1979年開辦文化行業經營戶業餘文明學校,成立開元區文化個體戶協會。1988年,區街設立文化市場管理領導小組。1994年建立文化市場稽查隊。到1995年,屬開元區管理的文化娛樂場所有書報刊攤點84家,電子遊藝室52家,舞廳、卡拉OK廳12家,錄像放映室28家,電影院1家,檯球城(廳)8家,音像製品出租零售11家。

文物名勝

開元區文物名勝眾多,昔日廈門“二十四景”中有十五景在開元區境內。如“大八景”中的“洪濟觀日”、“陽台夕照”、“虎溪夜月”、“萬壽松聲”、“篔簹漁火”;“小八景”中的“金榜釣磯”、“金雞曉唱”、“天界曉鐘”、“萬笏朝天”、“中岩玉笏”、“太平石笑”、“白鹿含煙”;“景外景”中的“寶山聖泉”、“紫雲得路”和“高讀琴洞”。由於時代變遷,“篔簹漁火”和“金雞曉唱”兩個景點已不存在。
金榜山公園是鼓浪嶼—萬石山國家風景名勝區內的十大景區之一,是集文化、遊覽、娛樂為一體的綜合性公園,總面積86公頃。園內,唐宋明清文物古蹟薈萃,有陳黯石室、寶山岩寺、陳化成墓園等景點。轄區內還有市屬公園7座,其中以中山公園和萬石植物園最為有名。
境內省級文物保護單位有原廈門市總工會舊址(土堆巷)。市級文物保護單位有陳公祠(園南國小旁)、中共廈門工委(閩中)舊址(勵志路)、廈門市革命烈士陵園、“八二三”炮戰遺址等。

衛生

清朝以前,轄區內民眾治病主要靠傳統的中醫、草藥醫。19世紀中葉以後,西醫開始傳入,但藥費昂貴。民國時期,區內雖有省立醫院、私立醫院及私人診所,民眾治病仍以中醫和草藥醫為主。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大力組建各級醫療機構,提倡中西醫結合,衛生事業迅速發展,50年代,轄區內組建3個西醫聯合診所,2箇中醫聯合診所,1個婦幼保健站,共有醫護人員60人。消滅了危害人民健康的鼠疫、霍亂、天花等烈性傳染病。1958年11月,在聯合診所的基礎上,成立廈禾、鷺江、公園、溪岸4個防保院,共有職工114人。1961年5月,開元區人民醫院成立。70年代,基本消滅血絲蟲病,白喉、小兒麻痹、破傷風、乙腦等傳染病也得到基本控制。1978年,成立鷺江、公園、梧村、廈禾衛生院。此後,區衛生防疫站、安泰堂藥局、篔簹衛生所、區婦幼保健站、蓮前門診部、眼科醫院等醫療機構相繼成立。隨著改革開放政策的深入人心,衛生系統轉變觀念,積極發展特色專科,衛生事業再上新台階。蓮前門診部與台灣妙函企業公司聯合成立假肢裝配中心,填補廈門市假肢裝配的空白。1995年開始籌建廈門眼科中心,中心大樓高15層,占地面積2562.25平方米,建築面積14950平方米,總投資約6800萬元,設床位90張。至1995年,轄區內有中山醫院、仙岳醫院等市級醫院5家;區屬醫療機構7個,防疫站、藥局各1家,病床160張,職工356人(其中衛生技術人員319人);轄區內還有企事業單位醫務室、衛生所、門診部137家,個體開業診所104家。

體育

開元區有開展民眾性體育運動的傳統,自古就有海上游泳、划龍舟等活動,今的後河路,過去稱龍船河,每年農曆五月十五日,都要舉行龍舟大賽,場面甚為壯觀。舞龍、舞獅、棋類也是民眾喜愛的傳統體育項目。到了近代,西方體育傳入,桌球、籃球、排球、檯球和田徑運動開始流行。民國時期,紫雲岩建有游泳池,轄區內的中國小也建有體育運動場或操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陸續興建一批球類訓練館(房),游泳池,體操、田徑等場地和設施。至1995年,轄區內建有體育中心1個、區屬門球場2個、室內外游泳池2個、燈光球場6個、健身路徑3條、成人體質監測站2個。開元區是福建省及廈門市實施《全民健身計畫綱要》的區一級試點單位,在全市率先建立社區體協,有58個體育輔導站;民眾性體育隊伍有籃球、足球、腰鼓、舞龍、舞獅、門球、氣功、木蘭劍(扇)、健身操、桌球、游泳、網球、羽毛球、地擲球等。開元區經常舉辦各類體育運動會,有老年體育運動會、社區體育運動會、殘疾人體育運動會、職工體育運動會、婦女體育運動會、軍警民拔河比賽、篔簹湖龍舟邀請賽、閩南金三角門球邀請賽等。轄區內14所中學、27所國小都有體育運動場或操場,其中園南國小、大同國小被列為全國、全省先進體育傳統項目學校。區少年業餘體校設有足球、游泳、桌球、田徑等項目,共向市體校、市體工隊輸送體育人才57名,參加全國性田徑運動會獲冠軍的1人,獲前8名的2人。1992年以後,開元區連續6次獲廈門市職工男籃甲級賽冠軍,還曾獲歷屆市老年人體育運動會總分第一;區連續3次被評為全省老年體育工作先進單位,1995年被評為全省先進老年體育輔導站。

計畫生育

1970年,全區人口為98377人,自然增長率為10.22‰。開展計畫生育工作以後,1980年自然增長率為2.51‰。隨著轄區範圍不斷擴大,人口逐漸增多,1990年全區人口為217241人,自然增長率為5.18‰。90年代以來,計畫生育工作不斷加強,1995年全區人口出生率為8.30‰,自然增長率為3.20‰,計畫生育率達99.57%,全區流動人口12.7萬。自80年代以後,開元區計畫生育工作年年被評為先進,1983~1995年連續13年被評為福建省計畫生育先進單位,1986年被評為全國計畫生育先進集體,1995年獲全國城市計畫生育先進區稱號。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