閉塞性動脈硬化症

閉塞性動脈硬化症

引臨床表現,流行病學,發生原因,發病機制,臨床表現,舌象觀察,診斷依據,檢查方法,治療手段,預後預防,

引臨床表現

閉塞性動脈硬化症好發於60歲以上老人,並發糖尿病者發病較早。男性多於女性。病變多發生在血管分支處,引起管腔狹窄或閉塞,導致病變遠端血液供應不足。臨床表現為間歇性跛行,即在行走一段路程後患側肌肉痙攣、緊張、疼痛及乏力,以致“跛行”,休息後迅速緩解,再次行走又復發生。另一症狀為休息痛,尤其是夜間疼痛,患者常抱腿而坐,不能入睡,而下垂或受冷時減輕。亦可有足部冰冷、感覺異常、皮膚蒼白或青紫、皮下脂肪萎縮等表現,甚至可以出現小腿部及足部乾性壞疽或潰瘍。

流行病學

男性多於女性,平均發病年齡在60歲。其發病與高脂蛋白血症、高血壓、糖尿病、肥胖、吸菸、高密度脂蛋白低下精神緊張以及性別、年齡差異等因素有關沒有其他相關內容描述。

發生原因

本病發生原因和機制尚未完全明了,而流行病學調查和病理學與生物化學研究指出,其發病與高脂蛋白血症高血壓、糖尿病、肥胖、吸菸、高密度脂蛋白低下、精神緊張以及性別、年齡差異等因素有關。

發病機制

本病的發生機制現在尚難以一種學說闡明,但可以是各種因素引起血管內皮損傷學說、脂質滲入學說血栓形成學說等結合解釋。分子生物學研究證明,血管壁的細胞與血液中有形成分相互影響在發病中起主動作用。如內皮損傷、血漿中含膽固醇的低密度脂蛋白量增高並滲入內膜中,而後刺激平滑肌從動脈中層向內膜遷移增生,是最重要的發病因素。
細胞圖細胞圖
病理表現為病變呈節段性,累及大的和中等動脈。動脈內膜下層粥樣硬化斑塊形成,內膜中結締組織基質增加和類脂質沉積,引起內膜細胞增生管腔狹窄。當內膜破壞,斑塊壞死和潰瘍,引起血栓形成導致管腔閉塞,造成肢端缺血。血栓機化後再通,並在閉塞的兩端產生側支循環此外管壁鈣質沉積,少致病例因動脈擴張成為動脈瘤。

臨床表現

患肢無力,有疲勞感,呈間歇性跛行等。由於動脈血液供給減少,所以於運動後出現鈍痛與肌肉強直,在休息短時間後可消失。症狀往往在動脈管腔阻塞已超過80%時才表現出來,休息能使循環得到恢復。此階段堅持步行活動有助於血管側枝循環建立,血管擴張藥或其他治療措施並不能使自覺症狀得到改善。 以後繼續發展至休息時也疼痛,晚間與寒冷更使疼痛加劇,需大量止痛藥甚至麻醉藥才能緩解,皮膚顏色改變,局部溫度下降及動脈搏動消失,最終出現潰瘍與壞疽。
致病原理致病原理
由動脈病變引起管腔狹窄或閉塞,致使病變遠端血供不足,其嚴重性隨閉塞部位程度、範圍以及側支循環建立後的代償程度和肢體缺血的發展速度等而不同。動脈粥樣硬化系一種全身性動脈疾病,若四肢動脈受累。往往以下肢症狀為嚴重。當病變進展較快側支循環難以及時建立而代償功能又有限時,患者即開始出現典型間歇性跛行和肢體休息時的疼痛症狀。間歇性跛行是在運動時肌肉痙攣性疼痛緊張或乏力,休息後迅速緩解,再次行走又復發生。另一重要症狀是休息痛,系末梢神經滋養血管病變引起血供不足而致的缺血性神經炎的結果。這種疼痛的特點是晚上加重,下垂或受冷時減輕。腹主動脈下端或髂動脈病變,間歇性跛行症狀出現在臀部和下肢;股動脈或膕動脈病變,症狀出現在小腿腓腸肌部;由於在運動時,腓腸肌活動較多,即使是腹主動脈-髂動脈病變,也可引起間歇性跛行症狀。缺血的其他症狀是患肢特別是趾部冷感。感覺異常、蒼白或青紫。缺血程度雖輕而持續存在,則引起皮膚和皮下脂肪組織萎縮、汗毛脫落、趾甲變形和骨質稀疏等;如缺血顯著則趾、足或小腿發生乾性壞疽或潰瘍。另外病變遠端動脈搏動減弱或消失,血壓降低或消失。在狹窄區聽到血管收縮期吹風樣雜音。患者可伴發高血壓糖尿病或眼、腦心腎和腸系膜等的動脈粥樣硬化症狀,淺動脈如顳動脈硬化則呈索狀或不規則的扭曲。

舌象觀察

在自然光線下,按舌形、舌色、舌苔、舌紋、舌有形物質、舌脈等順序進行觀察。對不能用肉眼觀察表現結果的,用HR—I型舌比色儀和舌表面觀察儀,確定舌象真實表現。同時設定健康人和相關疾病對照組。 結果:
合理膳食合理膳食
舌色淡紫、淡藍紫、紫色共253例占91.66%,舌紋出現率為100%,其中Y字型136例占49.27%,橫斷紋89例占32.24%,橫斷島狀紋21例占7.6%。舌下有瘀斑點213例占77.17%,舌下或舌面有條紋線236例占85.5%。舌脈細曲59例占21.37%,舌脈色藍紫224例,占81.15%。健康人組,相關疾病對照組,基本無上述表現,二組比較P<0.01。
併發症 可並發糖尿病高血壓如缺血顯著則趾、足或小腿發生乾性壞疽或潰瘍。

診斷依據

由於動脈硬化系一全身性疾病,疾病可能不限於下肢對任何這種患者都必須詳細地詢問病史和進行體格檢查,有時能作出診斷但為了判斷建立的側支循環是否足夠,了解病變的確切部位和程度以及併發症情況。還需作進一步的檢查: 1.行走試驗 在規定時間內囑患者作一定速度的原地踏步,直至出現跛行為止。根據肌肉酸痛、疲勞等出現的部位和時間可以初步提示病變部位和程度。
診斷依據診斷依據
2.患肢抬高及下垂試驗 將患肢抬高1~2min觀察足底皮膚顏色改變。在無血管病變患者,足底保持粉紅色;若為動脈硬化性閉塞並有側支循環不足者。足底為蒼白色;如運動後轉為粉紅色說明病變不太嚴重。再矚患者坐起後肢體下垂,觀察足背靜脈充盈時間及足部發紅時間。正常人的靜脈充盈時間在20s以內,發紅時間在10s以內。若側支循環不足時,靜脈充盈時間及發紅時間均將延長。如肢體發紅時間在15s內不恢復者,為中度缺血。30s內不恢復者,為明顯缺血。60s內不恢復者,為重度缺血。此試驗應在暖室中進行。有靜脈曲張者則無價值。
3.診斷要點
(1)男性患者,年齡在中年以上。
(2)根據動脈搏動減弱或消失,收縮期吹風樣雜音出現部位,通常可作出病灶定位的診斷。
(3)由靜息痛、趾端感覺異常或麻木等可作出休息時缺血的診斷。
(4)根據毛髮脫落趾甲變形、皮下或肌肉組織萎縮以及肢體遠端的環死潰瘍等可判斷動脈病變部位、範圍和閉塞程度。
鑑別診斷 與原發性高血壓糖尿病相鑑別。

檢查方法

實驗室檢查 1.血脂測定,血中三醯甘油和膽固醇常增高。脂蛋白分型顯示90%以上患者為Ⅱ或Ⅳ型高臘蛋白血症。
心電圖心電圖
2.血糖、尿糖和糖耐量試驗檢查常有陽性發現。
其它輔助檢查
1.心電圖檢查以了解有無冠狀動脈粥樣硬化病變。
2.都卜勒超聲血管檢查可測出動脈搏動強度,血流狀況和管腔內徑大小。
3.X線檢查可了解肢體動脈有無鈣化存在。若動脈壁存在鈣化斑塊則有助於本病的診斷。踝和足部攝片若顯示骨質稀疏、骨萎縮可提示患肢缺血程度。
4.動脈造影可以了解動脈病變部位,範圍和程度以及側支循環建立情況。
5.眼底檢查,直接觀察有無動脈硬化並確定硬化程度和進展速度。

治療手段

1.一般治療 低膽固醇、低動物性脂肪飲食,控制脂肪代謝紊亂疾病戒菸,適當運動控制高血壓,避免套用縮血管藥物等。 2.根據病情選用降血脂、降血壓和血管擴張藥物。
治療用藥治療用藥
3.手術治療 這種患者是否需要手術治療需按其病情發展缺血程度年齡及是否並發其他重要臟器損害等進行全面分析後才能確定。若間歇性跛行進行性發展缺血性疼痛不止,並嚴重地影響生活以及有缺血性潰瘍和趾端壞疽等,可分別進行人造血管或大隱靜脈旁路移植或動脈內膜剝脫術以及擴創與截肢等。

預後預防

預後 預後與其病情發展、缺血程度、年齡及是否並發其他重要臟器損害等有關。缺血程度雖輕而持續存在,則引起皮膚和皮下脂肪組織萎縮、汗毛脫落趾甲變形和骨質稀疏等;如缺血顯著則趾足或小腿發生乾性壞疽或潰瘍。
預防
膽固醇低動物性脂肪飲食控制脂肪代謝紊亂疾病。戒菸,適當運動,控制高血壓,早診斷,早治療。避免套用縮血管藥物等。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