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管閉塞性脈管炎

概述,病理簡介,臨床表現,鑑別診斷,辨病要點,治療方法,臨床護理,飲食保健,

概述

血管閉塞性脈管炎簡稱脈管炎,是一種進行緩慢的、主要累及四肢中小動脈和靜脈的血管病變。病理變化為血管壁的階段性、非化膿性炎症伴腔內血栓形成,管腔阻塞,導致肢體缺血,引起疼痛和肢端壞疽。病程呈周期性發作,病變多在下肢。好發於20-40歲的男性。屬於中醫“脫疽”範疇。

病理簡介

本病病因不明,其誘發因素與吸菸、驟冷、外傷等有密切關係。本病多見於20-40歲的男性,初期行走時小腿酸脹,停下休息幾分鐘再能行走,稱為間歇性跛行。小腿處伴有遊走性淺靜脈炎。如不治療,病變逐漸加重,可產生潰瘍或壞疽。體格檢查有肢體皮溫降低,足背或脛後動脈搏動減弱或消失。

臨床表現

1.疼痛:(1)間歇性跛行:當病人行走一段路程後,小腿或足部肌肉發生脹痛或抽痛,被迫止步,休息片刻後,疼痛迅速緩解,再行走後疼痛又復出現,這種症狀稱為間歇性跛行。
(2)靜息痛:患肢處於休息狀態疼痛經久不息。其痛劇烈,夜間尤甚,患肢抬高時加重,下垂時減輕。
2.感覺異常:患肢發涼或灼熱、發癢、針刺、酸脹、麻木等感覺,甚或有大小不等的感覺完全喪失區。
3.營養障礙:患肢皮膚乾燥、脫屑、皸裂、少汗或無汗、汗毛脫落、趾(指)變細、趾(指)甲增厚或薄脆變形、肢體肌肉鬆弛、萎縮;肢端潰瘍或壞死,伴患肢腫脹,皮色暗紅或紫暗。
4.肢體動脈搏動減弱或消失。
5.遊走性淺靜脈炎:約40%的患者在發病前或過程中,在小腿或足部反覆出現遊走性血栓性淺靜脈炎

鑑別診斷

1、肢體閉塞性動脈硬化病:其特點是男女都可發病,年齡多在45—40歲以上,不一定有吸菸嗜好。身體其他部位的動脈有硬化表現,如冠狀動脈,腎動脈、眼底動脈,顳淺動脈等。在大血管部位可能聞及血流雜音,但無遊走性血栓性淺靜脈炎的表現。病變位於下肢較大動脈,多數是髂動脈、股動脈和膕動脈,其次是脛後動脈,很少侵犯上肢動脈。血液學檢查顯示血膽固醇、甘油三脂濃度升高。X線檢查可顯示動脈有鈣化斑點;動脈造影顯示管腔有不規則的充盈缺損,如蟲蝕樣。阻塞遠段動脈可經側支血管而顯影,呈顯著扭曲現象。病理檢查中動脈中層和內膜均有變性,靜脈未受累。
2、雷諾綜合徵:其特點有,患者多為青壯年女性;發病部位在上肢的手指比下肢的足趾多見而且對稱性侵犯病;橈動脈、尺動脈或足背動脈搏動正常。
3、糖尿病性壞疽:肢體出現壞疽時,都應聯繫到糖尿病的可能性。由糖尿病造成的壞疽,都有繁渴,善飢和多尿等糖尿病史,尿糖陽性,血糖增高。壞疽瘡面常呈濕性腫脹。
4、結節性動脈周圍炎:本病主要侵犯中,小動脈;肢體可出現類似血管閉塞性脈管炎的缺血症狀。其特點是:病變廣泛,常累及腎、心臟、胃腸道等動脈;出現皮下結節循動脈行經而犯病;化驗檢查呈高球蛋白血症;活動組織檢查可以明確診斷。
5、遊走性血栓性淺靜脈炎:血管閉塞性脈管炎可出現遊走性血栓性淺靜脈炎,與原發性類型幾乎完全相同,只有等到前者出現動脈功能不全時,才能鑑別。

辨病要點

1、年齡20—40歲青壯年男性。
2、有漫長的持續數年的病程。早期患肢發涼,怕冷麻木,疼痛,間歇性跛行,以後靜息痛逐漸加重,嚴重時發生潰瘍或壞疽。
3、患肢皮膚蒼白、潮紅、紫紅或青紫。
4、足部和小腿反覆發作遊走性血栓性淺靜脈炎
5、患肢足背動脈,脛後動脈搏動減弱或消失,甚至累及膕動脈,股動脈搏動減弱或消失。侵犯上肢者,尺動脈,橈動脈搏動減弱或消失。
6、除外閉塞性動脈粥樣硬化症,大動脈炎,肢端動脈痙攣,糖尿病性壞疽等疾病。

治療方法

血管閉塞性脈管炎的處理包括:急救止血及手術治療兩個方面,基本原則如下:
1.急救止血方法有下列幾種:創口墊以紗布,局部加壓包紮止血;創傷近端用止血帶或空氣止血帶壓迫止血,必須注意記錄時間;損傷血管暴露於創口時可用血管鉗鉗夾止血。
2.手術處理手術的基本原則包括:止血清創,處理損傷血管。
(1)止血清創:用無損傷血管鉗鉗夾,或經血管斷端插入Foeany導管並充盈球囊阻斷血流。然後修剪已損傷且無活力的血管壁,清除血管腔內的血栓。
(2)處理損傷血管:由於主幹動、靜脈結紮後,可能造成遠端缺血或靜脈回流障礙的後果,在病情和技術條件允許時,應積極爭取修復。對於非主幹動、靜脈損傷,或病人處於嚴重休克,或重要器官功能衰竭不可能耐受血管重建術等情況下,可結紮損傷的血管。肢體的淺表靜脈,膝或肘遠側動、靜脈中某一支,頸外動、靜脈和頸內靜脈,髂內動、靜脈等.結紮後不致造成不良後果。
損傷血管重建的方法:
(1)側壁縫合術,適用於創緣整齊的血管裂傷;
(2)補片移植術,直接縫合可能造成管腔狹窄的,應取自體靜脈或人工血管補片植入裂口擴大管腔;
(3)端端吻合術,適用於經清創後血管缺損在2cm以內者;
(4)血管移植術,清創處理後血管缺損較長的,可植入自體靜脈的或人工血管。但在嚴重污染的創傷,應儘可能取用自體靜脈。合併骨折時,如肢體處於嚴重缺血,宜先修復損傷血管;如果骨折極不穩定且無明顯缺血症狀時,則可先作骨骼的整復固定。術後觀察及處理術後應嚴密觀察血供情況,利用超聲都卜勒定期檢測,可查出重建的血管是否通暢,如發現吻合口狹窄或遠端血管阻塞,需立即予糾正。如出現肢體劇痛、明顯腫脹,以及感覺和運動障礙,且有無法解釋的發熱和心率加快,提示肌間隔高壓,應立即作深筋膜切開減壓。術後常規套用抗生素預防感染,每隔24—48小時觀察創面,一旦發生感染,應早期引流,清除壞死組織。

臨床護理

血管閉塞性脈管炎屬於祖國傳統醫學“血瘀證”和“脫疽”範疇。由於其病程長,痛苦大,致殘率高,因此在治療和護理上都非常棘手。俗話說“三分治療,七分護理”,合理的調護,可減輕病人的痛苦,縮短療程,早日康復。近二年我們運用中醫辨證施護,採用中藥熏蒸、浴足、艾灸、穴位按摩等中醫護理取得了滿意效果。現將護理體會報告如下:
告誡病人要樹立樂觀的態度,保持心情舒暢,生活要有規律,避免憂鬱悲憤,從而增強機體抗病能力。尤其是毒熱證患者,在入院前多由於劇烈疼痛或長期疾病折磨,使其陷入極端痛苦狀況,造成精神上的極大負擔,此時患者情緒低落,悲觀失望。作為醫護人員一定要態度和藹,關心體貼病人,耐心解答病人提出的有關護理問題,處處體現“以人為本”的人性化護理,解除病人的思想顧慮,鼓勵病人增強戰勝疾病的信心,使之能積極配合治療和護理。
飲食護理
飲食是人體攝取營養的主要來源,運用中醫的基本理論指導飲食護理,體現藥物與食療的有機結合,患者由於肢體疼痛而睡眠不足,食慾下降,加之肢端潰爛壞死、發燒,身體消耗量很大,膳食以高蛋白、低脂肪、高熱量及高維生素類為好,多食新鮮蔬菜、水果、粗糧、豆類,尤以綠菜、海帶、海蟄、紫菜、木耳、洋蔥、大蒜等對本病有益。中醫認為膏粱厚味、辛辣煎炸之品,易損傷脾胃,使之運化失常,加速病情發展。因此忌食辣椒、胡椒、酒類、肥肉、動物油、動物內臟、奶油、朱古力等食物。
患肢護理
患肢應防寒保暖,避免損傷皮膚,勿穿過緊鞋襪,避免患肢受壓,患肢抬高20~-0度,注意觀察患肢皮膚顏色、溫度、足背動脈博動情況,有破潰者注意無菌換藥,預防感染。

飲食保健

1.飲食宜清淡,忌辛辣、生冷,以絕生痰之源。
2.在緩解期,藥膳療法通常以補益肺、脾、腎為主,不宜進食鯉魚、蝦、蟹、生雞等“發物”。
3.在急性感染期,飲食宜清淡富含營養,應戒辛辣、燥熱之品。飲食療法應結合辨治情況運用。
不同患者飲食禁忌:
(1)血瘀阻絡型患者(喜暖怕冷,足趾端皮膚蒼白,持續脹痛,無潰瘍),可進食生薑羊肉湯、鴨、鹿血、山碴、桂枝、桂圓肉;忌生冷。
(2)熱毒傷絡型病人(反覆遊走性血栓性淺靜脈炎,趾端可發生壞疽及潰瘍)宜食清熱解毒,易消化的食物,如綠豆、梨、西瓜、馬齒覓等。可飲用菊花茶、金銀花露或用荷葉、竹葉、鮮車前煎湯代水。
(3)氣血兩虛型患者(形體消瘦乏力,患肢肌肉萎縮,皮膚枯皺脫屑,創面經久不愈)宜食營養豐富,易消化食物,如瘦肉、雞蛋、牛奶等。可用黨參、黃芪、白朮、大棗燉牛肉食用。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