閉口

閉口

閉口是一個漢語詞語,一指閉住嘴不說話,不表態,沉默緘默;二指猶滅口;三指一定時間內停止通航。出自《史記·張儀列傳》:“ 楚王曰:‘願陳子閉口毋復言,以待寡人得地。’”

基本介紹

  • 中文名:閉口
  • 外文名:shut up
  • 拼音:bì kǒu
  • 注音:ㄅㄧˋ ㄎㄡˇ
  • 注釋:閉嘴不說話,不表態
基本資料,基本解釋,引證解釋,其它含義,

基本資料

詞目:閉口
拼音:bì kǒu
注音:ㄅㄧˋ ㄎㄡˇ

基本解釋

[be silent] 閉住嘴不說話,不表態。
滿屋子人都閉口無言。

引證解釋

1. 沉默 緘默
《史記·張儀列傳》:“ 楚王 曰:‘願 陳子 閉口毋復言,以待寡人得地。’” 唐 韓愈 《崔十六少府攝伊陽以詩及書見投因酬三十韻》:“白頭趨走里,閉口絕謗訕。”巴金 《沉落》:“說到讀書上來,我只好閉口了。”
2. 猶滅口
《史記·淮南衡山列傳》:“吏覺知,使 長安 尉 奇 等往捕 開章 。 長 匿不予,與故中尉 蕑忌 謀,殺以閉口。” 張守節 正義:“謀殺 開章 ,以閉絕謀反之口也。”
3. 指一定時間內停止通航
趙彥衛《雲麓漫鈔》卷一:“ 熙寧 中,欲行冬運。 汴渠 舊制有閉口,十月則舟不行,於是以小船數十,前設碓,以擣冰,役夫苦寒,死者甚眾。” 清 俞樾 《茶香室叢鈔·十月閉口》:“近時 天津 海口,每至冬日,海舶不通,謂之封河,頗近 宋 時 汴渠 閉口之例。”

其它含義

粉刺分兩種,開口的和閉口的。開口粉刺你們肯定知道。就是傳說中的黑頭白頭。把毛孔撐成一個個小洞洞,可以擠出來的就是開口粉刺。閉口粉刺,是一個個的小粒粒,長在臉上,遠看可能看不太出來。不紅不腫不疼不癢。必須要拿手摸才能感覺到,也有的人是側著光的時候會看的出來臉上不平整不光滑。
閉口粉刺
即專業上稱之為的閉合性粉刺。這類粉刺中角質性鱗屑,呈空心層緊密填塞。管腔大,不規則行,含有大量痤瘡丙酸桿菌。粉刺上皮拉長變薄,皮脂腺腺泡萎縮、變小。皮脂腺導管完全形化變成粉刺壁的一部分。閉和性粉刺通常不大於2mm,一般需5個月到達生長頂峰。發展有兩個變化:1、破裂,引起發炎性粉刺;2、變成開放性粉刺。
黑頭粉刺又稱開放性粉刺,是白頭粉刺即沒有頭的閉鎖性粉刺的後期發展形式,但不少白頭粉刺很“保守”,終生不“開放”。  白頭粉刺:毛囊皮脂腺口被角質細胞堵塞,角化物和皮脂充塞其中,與外界不相通,形成閉合性粉刺,看起來為稍稍突起的白頭。  黑頭粉刺:毛囊皮脂腺內被角化物和皮脂堵塞,而開口處與外界相通,形成開放性粉刺,表面看起來是或大或小的黑點。  白頭粉刺看上去是黃白色點或小疙瘩;另一種即黑頭粉刺,開口處有個黑點。白頭粉刺和黑頭粉刺是痤瘡最基本和最始發的兩種皮疹。  從粉刺出發,可形成或轉化為丘疹、膿瘡、結節、囊腫,並均伴皮脂溢出,上述皮疹有三類結果:粉刺、無感染的丘疹、小結節和淺表小膿瘡,消失後可不留痕跡,或只有點狀色素沉著和暫時性小瘡痕;亂挑粉刺、亂擠膿瘡,原來較大膿瘡(含囊腫)消失後,多留下不消逝的針頭大小密集凹陷或與綠豆粒相當大小的硬瘡;囊腫,特別是破潰者遺留又大又深又不規則的條索狀瘢痕,質地很硬,嚴重者可毀容。
其實主要就是一個毛孔大小的問題,如果毛孔較大,那么堆積的皮脂和死細胞就會和外界的空氣接觸,發生氧化反應,變成了黑色,那就是黑頭,也就是開口粉刺了。
與此相反,如果毛孔較小,那么因為接觸到的空氣較少,粉刺就還保持原始的顏色,也就是白頭,即閉口粉刺。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